來源:
來源:晉兒媽媽(接力出版社讀者投稿)
育兒養娃是一條很漫長的路,不妨慢慢地走,不要人為加快孩子成長的步伐,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欣賞孩子成長路上的風景。要堅信,孩子一定會成長為他自己期待的模樣。
作家龍應臺的兒子上了小學半年之後,她覺得放學後可以不用去接孩子了,於是就讓兒子自己從學校走回家。
學校距離家只有15分鐘的路程,可等了30分鐘,兒子還沒回來。她又等到了45分鐘,終於忍不住打電話給兒子的同學。
聯繫了一圈,發現同學們都回到家了。等了一個小時十五分鐘後,兒子終於回來了。面對質問,兒子卻告訴她並沒有去什麼地方。
龍應臺雖然生氣,但是並沒有懲罰兒子,而是之後偷偷地跟在兒子和他的同學後面,看看他們到底去了哪裡。
兒子果真哪兒也沒去,就是一路走,一路觀察。觀察螞蟻,觀察樹葉,觀察大樹。她對兒子更加有信心了。
你看,父母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強調「放學趕緊回家,不要在路上玩」,卻忽略了孩子善於發現和探索的本性。
我們被父母催著結婚生子,自己成為父母后,也變得急躁起來,每天都盼望著孩子快快長大。
寶媽們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你家孩子幾個月會說話的?」「你家孩子什麼時候會走路的?」「我家孩子1歲了,還不會走路,真讓人著急,得讓他多多練習。」
孩子上學後,家長就變得更焦慮了,跟孩子的交流也變成了命令式的「趕緊起床上學」「趕緊寫作業」……
太過心急的育兒方式,會剝奪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比如有的孩子吃飯很慢,家長看著著急,實在沒有耐心等待,便親自上手餵孩子。吃飯的效率是提高了,但孩子卻無法體驗自己一點點探索,慢慢進步的樂趣,甚至會養成凡事依靠大人的習慣。
如何改變這種著急、焦慮的狀態呢?家長們可以嘗試在和孩子對話時,把命令式的語氣改為疑問語氣。
儘量不要說「趕緊去寫作業,不能看電視」,可以使用「你打算幾點開始寫作業呢?」「是要看完電視,還是先寫作業?」這樣的疑問句式,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權利,也能培養孩子守信用的觀念。
最近看了黑幼龍先生的作品,頗受啟發。黑先生在培養四個孩子的過程中,很有耐心,四個孩子長大後也都很成功,有的成為哈佛大學的講師,有的是醫生,有的當了設計師。
他說,父母與其擔心孩子做事慢,不認真,不如去做給他們看。孩子們會聽父母的話,但他們更想看父母怎麼做,如果能一起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孩子的接受度會更高。
如果我們催促孩子趕緊寫作業,趕快去學習,自己卻在一邊玩手機,孩子怎麼能安心寫作業呢?
讀到這裡,我想起了自己陪孩子看書的時光。有時忍不住想看手機,就隨手拿一本書扔給他:「快去看這本書!」
結果他連翻都不會翻開。無奈,我只能放下手機,陪他一起讀。親子共讀的時候,孩子不再排斥,全身心投入其中。
成長是需要耐心和時間的,家長難免偶感疲憊,經常會想孩子趕快長大多好,我們就可以「解脫」了。每當被不良情緒困擾的時候,我就會在心中默念:孩子,你慢慢來,媽媽不著急。
孩子,你慢慢來,媽媽不著急
小區裡的孩子有的不到11個月就會走路了,我家孩子13個月才勉強能站穩,而我並沒有著急,相信他只是比其他孩子慢一點,遲早總能學會走路的。
現在,他上了幼兒園,每天不是跑就是跳,開心得不得了。
孩子,你慢慢來,媽媽相信你
我對孩子騎車並沒有特別關注。鄰居送了一輛沒有輔助輪的自行車後,我帶著孩子嘗試過幾次,一開始,他有些害怕。
我明白,我不能催他,更不能責備他。我要給他勇氣和鼓勵,我相信,他一定會掌握好平衡,學會騎車子,自由馳騁的。
孩子,你慢慢來,媽媽等著你
每次和孩子一起爬樓梯,他總不能像大人一樣有目標地快步前進。他會一邊慢悠悠地走著,一邊說要找誰去玩,要玩什麼遊戲。甚至還會把爬樓當成遊戲,讓我看他在邁步時,哪只腳先抬起來。
在公園玩耍的時候,一堆沙子,一桶水,他就可以專心致志地玩一上午。這個時候,我會在一旁默默等待,從來不會催促他趕緊回家。因為我知道,在那一刻,他在用沙子打造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大人理解不了的,我不忍心打擾。
孩子遲早會成長為他們最好的模樣,父母要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把催促變為陪伴,一起慢慢長大。
發現你的閱讀!關注天鵝閱讀網微信公眾號:swanreads,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