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雪
在中國,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是絕大部分家長最關心和焦慮的問題,沒有之一。
在網上熱傳的《中國家長最常對孩子說的23句話中》,幾乎有一半和學習有關:
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跟學習無關的活動少去參加 。
多跟成績好的同學玩,少跟那些成績差的壞孩子玩……
家裡的事你不用管那麼多,一心想著學習就好了」。
大家都是在一樣的條件下學習,你為什麼學不過別人呢?
你笨嗎?你比誰都聰明,就是不認真不刻苦!
一切拿成績說話,平時再努力沒考好等於零。
……
這裡面有沒有讓你似曾相識的聲音?
兩耳不聞窗外事,就能把書讀好?平時學習認真、刻苦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如果家長能跳出自身的焦慮,以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一下,會發現這些「苦口婆心」的訓導有很多是和現實相悖的。
回想我們自己的求學生涯,那些能被我們記住甚至視為傳奇的學霸型人物,往往是那種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著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學起來輕鬆、玩起來更輕鬆的類型。而那些每天按時上課放學,除了吃飯時間都坐在桌前苦讀,恨不得頭懸梁錐刺股的同學,即使成績不錯,也常常被視作「書呆子」,並不會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
一般來講,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不太能拉開層次的,這類認真努力的同學只要學習刻苦,認真聽課,取得好的成績並不太難。然而,在初高中階段,依靠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知識面比較狹窄的孩子就很容易被「分化」到中下遊的區間。因為中學的學習和小學相比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由「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 「邏輯思維」。如果孩子在小學沒有打下相應的「思維基礎」,上中學後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會逐漸變得吃力。
究其原因,這種分化並不是智商的差異造成的,主要在於孩子的視野與認知、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這種差異源自學習力的差距。什麼是學習力?學習力是由好奇心、想像力而激發出來的學習動力,將思考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能力,和專注、自製的學習習慣綜合而成的。
一直以來我們似乎有一個比較普遍的觀點,就是美國的中小學教育普遍不如我們,美國孩子到了三年級前都只會簡單的加減法,而美國老師留給學生的作業量,更是只有同齡人的十分之一,在中國念過幾年書後去美國的中國孩子,只要語言過關,很少不在學校裡名列前茅。中國學生更是在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屢屢摘取桂冠,將美國學生遠遠甩在身後。但另一方面,美國卻是全世界獲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國家,他們的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始終引領著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
有專家分析,這種反差是中美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造成的,中國老師習慣於把知識點一遍又一遍地教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不斷地複習背誦,使之成為終身不忘的記憶。這種教學方式對於傳統的人文經典教育是有效的,但對於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育而言,其弊端顯而易見:儘管學生的基礎知識比較紮實,但也因此束縛了思想和思維,喪失了培養創新意識的機會。
而美國老師很少給學生講解知識點,而是通過不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學生的閱讀、思考和寫作量都很大,卻很少被要求去背誦什麼東西。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儘管他們學習的內容可能不夠深也不夠難,但只要是學生自己領悟了知識點,就很難忘記,並且往往能夠舉一反三。
東方教育集團的創始人俞敏洪認為:一個人在18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的影響佔比超過60%,這個比例是遠遠大於學校教育的。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孩子對知識熱愛的教育,帶孩子從小閱讀,帶孩子探索世界,保持對知識的渴求。由此可見,孩子的學習力是需要父母進行培養和啟蒙的,而閱讀一流的書,無疑是孩子成才最大的捷徑。
孩子對世界最初的認識和理解,往往決定了他今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優秀的童書往往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和最寶貴的知識,都悄悄地藏在一頁頁圖畫與文字中。
發現你的閱讀!關注天鵝閱讀網微信公眾號:swanreads,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