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江西老家的叔叔興致勃勃地在家族群裡,發了幾張在當地剛投產的「植物工廠」,說是一浙江老闆投資2個多億,剛剛對外開放,裡面的各種現代農業設施讓人大開眼界。
照片上,狹長的空間裡整齊地擺放著一排四層高的貨架,種滿了生菜、小白菜、紫背天葵等蔬菜,通過直流冷光LED照明和流動的營養液來培養蔬菜,看上去真的高大上。
相比普通生菜平均每千克4.8元的售價,這裡售賣的生菜單棵售價高達40元。
大家在討論這老闆如何盈利,「這是剛開放,後面是要收門票才讓進的。」叔叔補充了一句。
「哦,保守估計一下,這個基地最多撐3年吧。」我下了一個自認為不算武斷的結論。
植物工廠最早發源於丹麥,卻在日本受到熱烈追捧,這幾年,市場對植物工廠項目的投資熱度日益增長,最高單體項目投入已經達到十億元級別,不少媒體報導高呼「植物工廠行業即將爆發」。
然而,終究是雷聲大,雨點小,各項技術都趨向於成熟的植物工廠,為何遲遲沒迎來它的爆發?
為何萬事俱備,只欠爆發?
何為「植物工廠」?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設施內高精度環境控制,來實現作物周年連續生產的系統,這個系統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條件的制約,是一種高效的農業生產方式。
目前,我國已掌握了植物工廠的五大核心技術,即「LED節能光源創製、光溫耦合節能環境控制、營養液栽培、蔬菜品質調控以及智能化管控」,而且,在LED人工光源技術這一「核心中的核心」技術上,還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而植物工廠的四項核心裝備為「立體多層無土栽培技術裝備、人工光照明技術裝備、智能環境控制技術裝備、植物生產空間自動化管控技術裝備」,目前在我國也已經達到可投入標準化和商業化應用的階段。
國家層面也有足夠的重視,早在2013年,國家「十二五」863計劃項目「智能化植物工廠生產技術研究」,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立項啟動。
這表明了國家層面對植物工廠研發與產業化前景的認可,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資本方也在虎視眈眈,中糧集團在北京市房山區建設的中糧智慧農場、光電龍頭企業三安集團斥資70億設立中科三安公司跨界植物工廠、北京農眾實業有限公司投建位於北京市平谷區馬坊鎮的植物工廠,還有京東在北京通州自建1萬多平米的植物工廠。
京東布局植物工廠
問題來了,既然技術設備成熟、國家重視、資本集聚,市場需求也有較大發展空間,為何植物工廠行業目前仍未爆發呢?
原因很簡單:成本太高了!運營成本高,設備成本更高。
來給你算一筆帳
無論是國內、日本,或者是歐美這些植物工廠都逃不了成本問題,日本技術那麼先進,發展那麼早,現在還是處於瓶頸階段,一樣卡殼了,原因無他,就是成本!
我們大致算一算成本的構成吧!
建築成本
如果要做全人工光型的植物工廠,首先得有個房子吧。
一畝地的建築成本要多少?這個自己可以算一算。
另外,出於保溫隔熱的目的,還得做點隔熱層。
就算1000塊一平方,一畝地660平方算,就要66萬。
如果是租的房子,便宜點算,一平方一個月租金6元,一年72元,那麼660平方就是47520元。
設備成本
包含空調系統,水培系統,燈光系統,主控系統,要不要加二氧化碳?加的話再上個管道循環系統。
空調系統,660平方要保證在20-25度內,5萬打底。
水培系統,不能用泡沫槽吧?至少也得是水泥槽或者雪弗板吧?便宜點算,一個600*1200毫米,高度100毫米的槽,100塊一個,660平方,一半面積用上,另外一半面積得留出來當走廊過道。
4層,一共1900個左右。連管道,水泵,電磁閥,儲液池,打個折吧,25-30萬。
燈光系統,按照最簡單的紅藍比燈管或者所謂的全光譜燈管,一個水培槽4-6條,單條功率20瓦。
成本價,20元一條不能再便宜了。1900個槽,一共要7600條最少。加上布線,電箱,18萬吧。這是友情價。
控制系統,這個的話,硬體成本最低,5000元以內搞定。但是不可能5000元賣給你,因為開發費大幾十萬得分攤一下啊。還是友情價,1萬塊吧。
水培架子,用鋁型材貨架做?鐵貨架不行,怕腐蝕。不鏽鋼勉強吧,要麼乾脆鋼筋水泥做。如果用鋼筋水泥做,水培槽也可以一起了,按最低的算吧,3萬。
全部搞好,按照最簡陋的做法,所有東西全部自己生產,不算一分錢的設備利潤。50萬打底。
運營成本
人力成本,2-3個人,一年8萬工資,再便宜就沒人幹了。
電費,7600條燈管,20瓦一條,152KW。一天點燈12-16小時,每天耗電1800度以上。
空調,平均一下,一天200度電。合計一天至少2000度電。就算給你按民用電算,1000塊一天打底。一年36萬往上。
想特別提一下營養液,國內很多植物工廠設備都是進口日本的,然後日本人都會要求捆綁銷售日本的原裝營養液,賣給國內的極其貴,這種營養液我們國內一樣能做,品質也比他們高,日本的價格居然是我們的20倍。
很多土豪,滿腔熱血投身植物工廠行業,不停砸錢,吐槽營養液為什麼要這麼貴,只能說,營養液配方和調配都不懂,就不要做什麼植物工廠了!
營養液,水費,種子,設備損耗,其他開支,一年10萬。
這樣算下來,一年的運營成本最低要60萬上下。
所以,就算租房子,做個最簡單的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首次投入至少60萬(房租加設備),再準備個半年的運營費用,30-40萬。
最理想的狀態下,100萬搞定。
這筆帳算下來,唯一的感慨是:太陽真的是生命之母。
誠然,就算你能解決上述問題,那麼銷售問題您一定會發愁。
半個多月的植物生產期,成品出來了,您賣給誰?
本身這生菜、紅背天魁等等,種類就少,價格又貴、現階段能接受的人群少之又少。
說到價格,日本人也就能控制在20多一斤生菜,國內麼,能控制在30塊就算不錯了。
30多一斤的生菜才能保證植物工廠的成本,這還不算賣不出去的。
由於生長期短,而且是水培,所以保質期比較短,儲存不了太久,賣不出去基本都是相互送禮,這是常態。
寫到這,也許你明白為何文章的開頭,我對老家的那個投資2億建成的植物工廠,完全看衰的原因吧。
技術成熟,市場不成熟?
說完前期投入,我們再來繼續說植物工廠的主要獲利途徑。
一般有兩種:
一是葉菜類的大量量產,如生菜、小白菜、萵苣等十字花科植物;
二是種植難度高的人參、牛樟芝、金線蓮、冰花等高經濟價值作物。
對於第一類,因為生產成本高,價格遠遠高於露天栽培的蔬菜。
很多人說,一棵生菜我賣40元,消費者不幹,那我就種一些高價值的經濟作物或中草藥吧。
然而,這不是你想種就能種的,藥用植物中的某些成分必須在特定的自然條件下才能生產,比如人參皂苷是人參中的核心成分,需要多年生長才能積累,雪蓮中的營養成分也需要在極寒和缺氧的環境中才能產生。
要在植物工廠中模擬這些環境,不是做不到,成本將會成倍上升。
其實,最致命的是,與植物工廠高昂的生產成本不匹配的下遊銷售渠道。
在植物工廠這一概念還不被普通消費者熟知的情況下,就想讓他們接受如此高價的產品確實很難。
日本70%的人知道甚至買過植物工廠的菜,而在中國,這一比例可能還不到1%。
在植物工廠的產業上,除了京東宣稱植物工廠培育的蔬菜上市銷售之外,其實很多植物工廠的產品都沒有用於銷售,而是用於教育培訓、休閒觀光。
很多植物工廠,尤其是小型的室內農場裡不僅僅是賣蔬菜,而是藉助新型商業模式,比如親子教育、休閒農業、採摘活動、休閒體驗等模式上挖掘用戶對植物工廠的深層次的需求。
就現階段來說,對於有一定財力的農場,搞一個小型的植物工廠,作為研學基地,做休閒體驗,還算是一個比較現實的選擇。
如果真正靠「植物工廠」開足馬力來生產,靠賣菜維生,就目前來說,情況不算樂觀。
我們常說,農業是看天吃飯的行業,當我們真正有希望「人定勝天」,擺脫看天吃飯的被動,讓人不禁暢想:這不就是就是人類農業的未來?
植物工廠是一個讓人很糾結的話題,一會把它當作高端科技產品,一會又想到它僅僅是種菜而已,這有點類似於你拿高射炮打蚊子,各類現代化精準設備加持,最終也只是種一種市場上2、3元就能買到的蔬菜而已。
就現階段來說,植物工廠更多的還是一個理念化的產品,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去探索它的商業模式。
免責聲明:圖片、文章來自網絡,僅供學習,不做商業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