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上市公司決定退市的消息,一般不是好事。表面原因千差萬別,但根本原因都差不多。就是懷才不遇,感覺企業在證券市場,得不到應有認可和價值。找不到扭轉辦法時,所以乾脆一退了之。從此關起門屋裡使勁,免受股民利益幹擾,期待未來重整旗鼓。
當聽到58同城股東大會通過私有化提案時,我內心是矛盾的。因為這家企業商業模式以及創始人姚勁波,在我們網際網路一代人當中,都有良好的記憶。網際網路模式,通常是有鏈條有生態的平臺,戰勝孤立垂直的平臺。而58這一次,是大鏈條大生態沒贏,看上去不應該,卻又隱約感覺早有預兆。
最近貝殼找房美股上市,市值一舉突破400億美元。而早在2013年就登陸美股的58同城,目前市值只有80億美元。一家房產中介的市值,幾倍於常年佔據房產、汽車、招聘等頭部的中介企業,換誰都難接受。還不僅如此,同樣在汽車或招聘信息領域,58經營多年,至今不僅沒有王者風範,還廣受詬病。
為什麼出現這個情況,要從網際網路發展史說起。國內網際網路發展初級階段,是跑馬圈地時代,誰能搶得各主要陣地,就能贏得先機。這一回合姚勁波幹得相當漂亮,58是國內最早的網際網路分類信息主要平臺。網際網路發展二階段,是爭搶入口的時代,就是各自圈到地後,誰佔據入口,誰處於有利地位。這一波58也很成功,幾乎把房產、汽車、招聘等本地生活分類信息的主要入口,全部攬入懷中。所以,在網際網路第一波創業者當中,姚勁波和58同城很優秀。
問題出在第三階段,這個階段特徵可以說至今仍不太明顯。有專家警示,流量的時代正過去,價值的時代已到來。但對於大部分從事網絡商業活動的人,這個警示很難聽進去。因為大家習慣了前二階段圈地和搶入口的「流量為王」時代。對他們來說,沒有流量價值無從談起,所以他們基因裡,就是圍繞流量思維來展開的。
58同城的模式,充斥著流量思維的特點。在信息賽道和流量入口上,58不輸其它任何平臺。58平臺流量很大,信息比哪家都豐富,但價值就不敢恭維了。有時100條信息裡,可能90條都是58以及和迎合它思維的小夥伴拼湊的。最後結果就是流量很大,信息很多,但價值很低,有時價值甚至是負面的。
所以現在,掌握著眾多賽道和入口,有鏈條和生態的流量大58,決定退市。而曾經孤立的獵聘、貝殼、毛豆等小价值鏈,陸續上市。你從中嗅到了什麼?流量的時代正過去,價值的時代已到來,不是一句口號,它真切地發生在我們身邊,58同城退市就是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