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居士來請教修學模式,說應該一心念佛,開悟後再來修學教理,這樣才是專修。問我有何開示?
中國佛教向來分為宗門、教門。若以宗門而論,唐朝時期之禪人,都是廣學教理嫻熟經律,然後才百城煙水參訪善知識,究心最上一乘得佛心印。五代以來就是依師而參,少習經論。宋以後基本上都是以參公案、起疑情之方法為主流,所謂不開正眼不討經疏,以防文言雜毒入心塞自悟門。
用憨山大師的話來說,就是宗門先約後博,以深融廣。初心學人只將一句無意味話頭置之心中,刻刻提撕重重體究,一旦光明出現正眼大張,再求師印證,或深入義海廣尋經論,既印自心悟門又廣開差別智。初心下手就是不事經律,唯重參究,所以先約後博為宗門之修學模式也。
教門修行主張攬教照心,須先嫻熟教理體系,於一心而具萬法。眾生在迷,雖具而不知。佛有方便善巧之智,廣說十法界之因果事理,詳呈諸聖與佛所內證之微妙境界,又直指眾生煩惱心即具諸佛果德,令眾生諦信自性是佛,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理具事造兩重三千遍於諸法」,從茲依解起行,直至菩提無委屈相。
佛祖從大光明藏中流出法性等流之教言,眾生依言而審義,精義而入神,入神則智照,智照則慧圓,古德從經論中契入法性者即是徵驗。若論觀法則以心為主。以佛法太高,觀果德也;眾生法太廣,觀諸因果也;心法則近而復要,有心者皆可作觀。觀此心者即陰識心,也就是凡夫心,直觀此心顯佛菩提,不斷除、不翻轉、不調整,當相即道觸事全真。是由一念心顯出十法界,又攝萬法入一念心,最終圓證一念之實相,所以教門修學是由博而約之模式也。
另外還有一種打七與閉關的修學模式。如打念佛七,就七天專念《佛說阿彌陀經》與彌陀聖號,以企剋期取證。打「金剛七」則七天專誦《金剛波羅密多經》,以期深入般若。閉關也是如此,有專參話頭之禪人,有專修念佛之行者,有專門持咒之持明者,這是種短期內「剋期取證」的方式,換句話說就是特殊時期之特殊修行方式。所以一經一論一佛一咒等修法,並非佛教常途之修行模式。
古代高僧大都是白天勞作或講演經論,晚間則坐禪或念佛,這是普通之行持方式。現在大多數人也是由於工作的時間關係,早上念佛或晚間做功課,都是因時制宜的靈活運用。在多種修學模式中,廣學專修,由博而約,是最適合大眾修學與佛法之傳承。如將閉關打七之修法為主流,則佛教之前程堪憂,以修行者多成就者少,既未成就又不討經論,如何能得佛之知見?如何能弘揚佛法而自度度人!
#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