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法師:《略談修學佛法之模式》,先約後博為宗門之修學模式

2020-12-18 如道居士

有居士來請教修學模式,說應該一心念佛,開悟後再來修學教理,這樣才是專修。問我有何開示?

中國佛教向來分為宗門、教門。若以宗門而論,唐朝時期之禪人,都是廣學教理嫻熟經律,然後才百城煙水參訪善知識,究心最上一乘得佛心印。五代以來就是依師而參,少習經論。宋以後基本上都是以參公案、起疑情之方法為主流,所謂不開正眼不討經疏,以防文言雜毒入心塞自悟門。

用憨山大師的話來說,就是宗門先約後博,以深融廣。初心學人只將一句無意味話頭置之心中,刻刻提撕重重體究,一旦光明出現正眼大張,再求師印證,或深入義海廣尋經論,既印自心悟門又廣開差別智。初心下手就是不事經律,唯重參究,所以先約後博為宗門之修學模式也。

教門修行主張攬教照心,須先嫻熟教理體系,於一心而具萬法。眾生在迷,雖具而不知。佛有方便善巧之智,廣說十法界之因果事理,詳呈諸聖與佛所內證之微妙境界,又直指眾生煩惱心即具諸佛果德,令眾生諦信自性是佛,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理具事造兩重三千遍於諸法」,從茲依解起行,直至菩提無委屈相。

佛祖從大光明藏中流出法性等流之教言,眾生依言而審義,精義而入神,入神則智照,智照則慧圓,古德從經論中契入法性者即是徵驗。若論觀法則以心為主。以佛法太高,觀果德也;眾生法太廣,觀諸因果也;心法則近而復要,有心者皆可作觀。觀此心者即陰識心,也就是凡夫心,直觀此心顯佛菩提,不斷除、不翻轉、不調整,當相即道觸事全真。是由一念心顯出十法界,又攝萬法入一念心,最終圓證一念之實相,所以教門修學是由博而約之模式也。

另外還有一種打七與閉關的修學模式。如打念佛七,就七天專念《佛說阿彌陀經》與彌陀聖號,以企剋期取證。打「金剛七」則七天專誦《金剛波羅密多經》,以期深入般若。閉關也是如此,有專參話頭之禪人,有專修念佛之行者,有專門持咒之持明者,這是種短期內「剋期取證」的方式,換句話說就是特殊時期之特殊修行方式。所以一經一論一佛一咒等修法,並非佛教常途之修行模式。

古代高僧大都是白天勞作或講演經論,晚間則坐禪或念佛,這是普通之行持方式。現在大多數人也是由於工作的時間關係,早上念佛或晚間做功課,都是因時制宜的靈活運用。在多種修學模式中,廣學專修,由博而約,是最適合大眾修學與佛法之傳承。如將閉關打七之修法為主流,則佛教之前程堪憂,以修行者多成就者少,既未成就又不討經論,如何能得佛之知見?如何能弘揚佛法而自度度人!

#佛法#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1
    《佛法修學概要》01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學員,阿彌陀佛! 今天是我們佛法概要第一堂課。在正式上課之前我想要說明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佛法修學概要這個課程,它的目的何在?每一個有情眾生在我們的內心的深處都有一種天生的本能,那就是離苦得樂。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2
    我們看佛陀成佛三大阿僧祗劫,空觀只要修一大僧祗劫就夠了,我們要花兩大阿僧祗劫來修假觀,廣學無量法門,通達一切無量的三昧,才可以成就萬德莊嚴的佛陀,要花三分之二的時間來學假觀。 當然從往生淨土的角度,假觀的智慧是不著急的。我們要做的是第一件事情,先求往生。所以在凡夫位你以空觀智慧內調,是我們修學的重點。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5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學員,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面。乙三,主要教義。 我們佛法概要總共有三個主題,第一個是前言,第二個是正文,第三個是結勸。那麼前言就是我們在進入到修學的道次第,進入到修學的重點之前,我們對於整個佛法要有基本認識,那麼一個學佛人你基本上要知道什麼是佛?什麼是法?這是基本概念。
  • 《認識佛教》之第六章-佛法修學五大科目(一)三福-大乘福
    前年(公元1989年)我在新加坡弘法,演培老法師邀我講演。我看到青年學生很多,就把我過去修學的經歷,介紹給青年學生,希望他們能跟演公老人修學;跟他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必有成就。我講完之後,演公老人拉著我的手到客廳裡去喝茶,告訴我,他做小沙彌的時候,在觀宗寺,諦閒法師也是給他這三條。我才明白!原來這三條,是中國祖師,代代相傳收學生的三個條件,不是某一個人的,這才知道真正的師承。
  • 顯教的修學與密宗是什麼關係?
    我想知道的是,顯教的修學與密宗是什麼關係?密宗與顯教有什麼不同?  索達吉堪布答:藏密的修學的確是建立在顯宗的基礎上,但所謂的密教要以顯宗為基礎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把顯宗全部學完了才可進入密法的學習。這裡所說的基礎有幾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從歷史上看,藏傳佛教最初的興起是從顯宗經典的弘揚上開始的。
  • 怎樣才能更好的修學《瑜伽師地論》?
    對圓覺法師所指的「多有學人」,末學深有同感並所遇甚多,甚至反省自己在失觀失照時恰是如迎針砭。切膚之痛,不妨分享給群裡有緣共勉。群裡是否有如末學當初一樣的學人,以無常為常顛倒?以常為斷滅顛倒?群裡是否有如末學當初一樣的學人,以真實起增益顛倒?
  • 南師百問:南懷瑾,星雲大師、印光法師,誰的書適合現代修佛法?
    南師百問:南懷瑾,星雲大師、印光法師,誰的書更適合現代修佛法?當然是南懷瑾老師了!我們把時間的鏡頭,從現在推向歷史。還沒有幾個人能達到,像南懷瑾老師這樣的修行高度。即深入理論,又有真修實證的經驗。我們大多數修行人,還是在家修行為多。在家學佛修行的經驗,最好參照有實修的大德居士。這並不是說出家的師父們不行。而是,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有很多的差異性。比如,飲食,吃飯。比如妻子,兒女。這些可能在家的修行居室更有相關經驗。所以,我們來看近現代在家修行成就的大德居士們,基本沒有。
  • 學修一體 內充外顯
    法師常教誡弟子們「學修一體,內充外顯」。只有自己具足了種種功德,才能真實弘法利生。 (一)戒(調伏)。戒的特質是破煩惱,得到內在的調伏與清涼,只有自己先調伏了,才能進一步去幫助別人。 法師曾說:「我在做方丈之前,幾年內都很少講話,默默地為常住付出,久而久之,自己的散亂心、傲慢心、狂妄心等雜念都被磨掉了。」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有居士請教我說:聽有些法師說天台止觀修不起來了,只有念佛法門才能付諸實踐。如果這樣那置學天台教觀的學人於何地?修學教觀或其它宗派也就毫無意義?聞言之下不禁感慨良多,都是望文生義之輩,實在是為眾生之慧命憂!
  • 修學佛法必須具足的因和緣
    修學佛法要因緣具足,就像種子遇到泥土和陽光才能發芽生長,種子就是因,泥土和陽光就是緣。我們今生能修學佛法的正因就是體燻,體燻是講薰習真如的因,如果沒有薰習真如本體作為正因,想要在佛菩提道上修證就不可能了;如果沒有真如因,就如同沒有種子,想要在這個世間三界中以你的七轉識來修解脫道也不可能。但若是只有體燻而無七轉識的薰習修學,也仍是不能成功的;所以除了體燻以外,還得要有用燻。
  • 妙吉法師《中論講義》學修點滴
    >
  • 靜波法師:如何跟善知識修學?答案在這裡
    真正要體悟佛法,善知識就好比一條路、一座橋梁,順著他的指引,能夠達到解脫的彼岸。 視師如佛 佛法從恭敬中求,弟子需要一心敬信師父,由此而淨除罪障,積聚資糧,廣增福報。我們的善知識真實是佛,如正等覺於諸大寶續部中所說,諸佛菩薩將於濁世示現不同身相善知識饒益眾生,實為攝受我等無緣親見佛陀者所示現之善知識身相。
  • 佛教學術研究的意義 如何避免學與修的對立?
    二、佛學院的學與修 中國古代佛教叢林式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師徒關係是培養人才的基本模式,徒弟跟著師父學,師父有多大的本事,徒弟就能學到多少東西,如果師父教不了,徒弟還可以再拜其它師父,所以一位高僧往往要拜很多師父,最後才成為一名大家。玄奘法師就是這樣一個成長的過程,當他在國內已經不能滿足於師父的教授程度時,就到國外,向外國的師父學習。
  • 【佛法概論】(3) 修學佛法要與自心結合:用心感受佛法
    真實義就是要為了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無非就是心為根本,我們講「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為諸法源,調心佛善說」,心為一切法的根源,佛度眾生也就是讓我們去把我們的心轉過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心淨佛土淨。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為什麼有時候學了很多年,得不到一些受用呢?
  • 劉素雲老師:淨土法門有七寶,修學之人要記牢
    這個轉折使我體悟到了人生還有另外一種活法,這種活法是那麼的自在,那麼的快樂,這就是十五年來我修學淨土法門得到的真實智慧和真實利益。我是修學淨土法門得救的,我要把救我出苦海的淨土法門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讓這些有緣眾生通過修學淨土法門,開真實智慧,得真實利益,這就是我寫這篇分享報告的初衷。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淨土法門有七寶,修學之人要記牢」。這裡所說的七寶,是我十五年修學淨土法門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在這裡供養給同修們,願我們切磋與共勉。
  • 分享:學《地藏經玄義》才發覺自己盲修瞎練錯用了心,白辛苦二十一年
    《地藏經玄義》系統略說了整個佛法的教理和觀法,非常重要!因為教理是一切世出世間法的根源,我們找到根,所有脈絡統統都貫通了。「教以開解,觀以起行」,才知道怎樣用心。  深深感恩佛陀教育共修網的老師安排的次第學習課程,讓學生知道了自己的過失。
  • 我們一起來修學《瑜伽師地論》續四
    「佛涅盤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釋迦牟尼佛入涅盤以後,根據印順老法師在《印度佛教史》對佛法歷史沿襲的研究,這個佛涅盤後,到這個公元(今年是2019年),從佛涅盤那一年到2019年的這一年,這中間有多少年呢?
  • 空行法教:學修的首要之務--修由低起的法教
    空行法教:學修的首要之務--修由低起的法教在修持佛法時最好憶起金剛乘中寧瑪派的不共功德,尤其是大圓滿教法「修自低起、見由高降」,蓮師的這句話實為關鍵
  • 第四屆「慈濟論壇」「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 全球頂尖學者...
    第四屆「慈濟論壇」「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 全球頂尖學者一同探究菩薩道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6年10月1日,慈濟五十周年第四屆「慈濟論壇」「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在早上的開幕式後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何建明教授發表何建明教授:證嚴法師強調救濟眾生苦難證嚴法師更強調的是救濟眾生苦難的佛法菩薩道
  • 我們為什麼要修學藥師法門以及如何修學藥師法門
    文章來源於自在家合作法師「大象佛學圖書館第一:我們為什麼要修學藥師法門?我曾給我的《藥師經》講座起了一個題目,叫「幸福健康的佛法」。《藥師經》的核心,第一個是帶給我們幸福,這個幸福包括今世的利益,也包括來世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