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地企合作,以「利益共同體」的理念,將高校、企業和地方融進一盤城市發展的大棋局。高校出科研成果,地方搞配套服務,企業負責產業化,有利於共同推動城市發展提升和產業轉型升級。
雙流區大力推動校地企融合發展的歷程由來已久。2011年起,雙流率先在全市合作共建電子科大成都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學成都研究院等5所研究院,開啟了校地企協同發展之路。
雙流擁有四川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高等院校6所,在校本科及以上學生超過10萬名,與5所大學共建研究院及產業園,坐擁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34家「大院大所」等富集的科教資源。近年來,雙流緊扣適航適港產業體系建設實際需求,以培育創新生態鏈、構建產業生態圈為牽引,積極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形成了校院企地創新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校地企合作「事業合伙人」全新模式,成為雙流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動力引擎」。
5月份,香港城市大學再次與省科技廳籤署省院省校科技創新合作計劃,將通過香港城市大學成都研究院助力香港城市大學與四川省開展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助推發展動能升級、發揮高端智庫效能四個方面的重點合作。同時,國內首個動物健康中心落地雙流,將在四川省開展動物健康醫學和健康一體化研究。
自2011年雙流率先在全市啟動校地企合作以來,一直致力於做實研究院,通過政府出資、高校出智、共建載體的方式,建成載體6.25萬㎡,使用率達95%以上。堅持校地互派人員共管載體,各研究院實行理事會下的院長負責制,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300餘個,獲得專利200餘個,籤訂技術交易合同260項,實現成交額約20億元。實行科研成果權益校地共享,收益資產校地權屬各佔50%,搭建起利益深度捆綁協同發展機制。
經過多年發展,電子科大科技園8.6萬㎡建成區已全部投用,已聚集集成電路、通信與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新經濟企業121家,其中56家企業已實現成果轉化,18家高校成果直接轉化企業,13家企業實現成功上市,四期項目6.3萬㎡正在加快建設。
「這是技術、人才、資金融合支持的成果。」電子科大科技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企業可以同電子科技大學各學院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推動技術成果轉化,並藉助校園人才直通車渠道,在學校定向發掘人才。同時,科技園也會連同上市公司、大型機構參與園區項目的投資,為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扶持。
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雙流堅持以「高校+產業園資本+職業經理人」的運營模式,聯建了電子科大等3個校地企合作科技園,並圍繞產業細分領域,通過政府搭臺,聯動校友會、行業聯盟、投融資機構實施項目、人才等全鏈條精準招商,助力科技園招引企業和高層次人才。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為助力科技園不斷做大做強,雙流建立起多層級融資服務模式:政府組建了中電華登等基金24支;通過「院園」協作,電子科大成都研究院組建了3支總規模1.02億元的基金;電子科大科技園通過籌建產業基金,引入投融資機構,多方聯動投資園區內科技型企業。
推進校地企融合發展中,雙流堅持創新平臺賦能、強化科研成果轉化、強化民生配套優化生態。
近年來,雙流與駐區高校合作共建了集成電路封裝測試平臺、西南集成電路開放測驗實驗室等核芯空間,健全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成156個科技創新平臺,其中有26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助推電子信息產業穩步發展,實現電子信息產業近三年平均增速達到14.6%。發布城市機會清單科研成果信息300條,推動中建材等46家企業與27所高校院所開展104個項目合作。共建川大西航港實驗小學、川大空港幼兒園、成信大實驗學校常樂校區、成信大實驗學校紅櫻校區,實現校地醫聯體華西空港醫院投入運營,並以高校大學生為消費主體,全力營造多元立體的創意文藝空間。
今年6月,天府國際生物城產業孵化園一期B區順利通過竣工驗收,讓一期4個區域成功實現一線連通。與此同時,成都天府國際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加速器項目也順利通過主體竣工驗收,未來將與永安湖、孵化園一同構成人景交融的產業項目區,形成綠色、科研、人文一體化的大型產業生態圈。
為助推產業功能區提質增效,雙流已在成都芯谷、天府國際生物城、空港商務區規劃建設3個高品質科創空間,2個企業幸福中心建成投用。
按照「優存量、促增量」思路,雙流加快建設天府新區大學科技創新園,截至2019年底,全區雙創載體已達94.85萬㎡,建成國家級孵化器2個、國家級眾創空間2個,省級孵化器3個,小企業創業基地6個,創業苗圃7個。
2020年
雙流還啟動了100萬㎡高品質科創空間建設
到2020年底
成都芯谷研創城50.5萬㎡
天府國際生物城51萬㎡孵化載體將建成投運
為校地企融合發展夯實載體基礎
(記者:唐靜 朱戈 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