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龍攝
記者日前從位於廣東廣州番禺鍾村鎮的廣東省科學院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的科研基地——鸚鵡養殖中心獲悉,該中心已成功人工繁殖了太陽鸚鵡、猩紅吸蜜鸚鵡、綠翅金剛鸚鵡等12種瀕危鸚鵡。其中紅領綠鸚鵡是廣東原生鳥類,已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野外已難覓其蹤。
珍稀鸚鵡同籠生活
記者來到了鸚鵡養殖中心。還未進園,就聽到鳥鳴聲聲,進得園中,只見來自世界各地、五顏六色的鸚鵡上下翻飛,相互嬉鬧。因為都是人工繁殖,一出生就生活在一起,所以各種鸚鵡都能和諧相處,而不像動物園需將不同品種的鸚鵡隔離。
養殖中心的負責人陳仕焯告訴記者,養殖場努力嘗試「半野生」的飼養方法,希望生來溫順、親近人類的鸚鵡有一天能回歸自然。
鸚鵡不愧是「世界上最聰明的鳥」,很多鸚鵡都「自學成長」,不僅會學貓狗叫,還會說「hello」、模仿電話鈴聲。一種已經人工繁殖成功的非洲灰鸚鵡見飼養員老是餵養其他鸚鵡,生氣地將裝食物的盤子打翻在地以示抗議。
繁殖絕招招招有效
「我們的養殖方法跟傳統的人工養殖方法不一樣。」陳仕焯說,如果是在自然環境下,鸚鵡不僅產蛋有限,即使小鸚鵡出生,母鸚鵡因嫌餵養過於艱辛,會殺掉其中一些小鸚鵡。小鸚鵡即使不被殺掉,因食物非常有限,弱小的鸚鵡搶不到食物,也會被活活餓死。最終能活下來的往往是最強大的,也是唯一的。
而養殖中心的人工養殖方法則有許多「絕招」。為人工繁殖鸚鵡成功,他們用「偷蛋刺激繁殖」、「異母哺育法」、「一夫兩妻法」等多種方法讓鸚鵡們多產蛋、提高孵化率和養殖率。
「鸚鵡有補蛋性。」陳仕焯告訴記者,如果是自然繁殖,一隻鸚鵡一般每年產蛋2隻。但採用人工繁殖,通過「偷」蛋刺激雌性鸚鵡的母性,其產蛋量會成倍增加。所生產的蛋被「偷」走後,鸚鵡媽媽會自覺再生產「補給蛋」以繼續孵蛋,繁衍後代。更神奇的是,鸚鵡媽媽如果發現所下的蛋被動過,也不會去孵化,而是另外下蛋孵化。「只要有吃的,營養足夠,氣溫合適,鸚鵡就能產蛋。利用鸚鵡的母性,用偷蛋的方法加以刺激,最多的一年能產20隻蛋。」
在「成鳥房」,一對對「夫妻」住在特製的愛巢裡。在一個鳥窩裡,記者看到生活著3隻太陽鸚鵡,備感奇怪。對此,陳仕焯解釋說,他們正在嘗試讓鳥兒「一夫兩妻」,讓雌鳥爭寵,以提高下蛋率。
自配營養液提高成功率
「有這麼多蛋,不一定有這麼多鳥。不過,採用人工養殖,情況就有了很大改善。」陳仕焯介紹,雌鸚鵡產蛋後,孵蛋器就取代雌鸚鵡負擔起孵化後代的責任。初生鸚鵡體質虛弱,每3小時便要餵食一次。儘管人工繁殖提高了鸚鵡的孵化率和存活率,但也有弊端。鸚鵡母鳥消化液含有特殊的抗體和營養,是人造食糧難以取代的。所以,人工繁殖的鸚鵡,健康狀況一般比不上野生的。
為餵養這些鸚鵡寶寶,陳仕焯發明了「獨家」營養液,還發明了「異母哺育法」,從而讓含有特殊的抗體和營養的母鳥消化液進入到鸚鵡寶寶的身體。
(據《廣州日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