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鼠疫,便令人膽寒。公元6世紀,由地中海地區開始擴展,在醫學史上有「遊西第安那瘟疫」之稱的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就造成了近億人的死亡;14世紀開始,當時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爆發,遍及歐洲、亞洲和非洲北部,輾轉流行到17世紀,死亡人數難以估量;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天津、北京京畿腹地爆發的「肺鼠疫」更是釀成了「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的慘況,也為明朝滅亡埋下了引線。
總的估算,鼠疫在世界史上已奪走3億多人的生命,遠遠超過全球歷次戰爭死亡人口的總和。
110年前,我國東北曾爆發鼠疫,從1910年10月末持續到1911年4月中旬,死亡6萬餘人。這場瘟疫是如何引發的?最終又是怎麼消失的呢?
【如何發生】
在寒冷的地方,人們會想穿著動物的皮毛取暖,一件貂皮大衣讓很多人夢寐以求。於是,當貂皮供不應求時,有人發現,旱獺皮經過染色後很像昂貴的黑貂皮,所以,捕殺、售賣旱獺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鏈。
當時並無養殖技術,每一張皮都來自野外捕殺。由於待遇不錯,一些逃荒到東北的苦力,儘管沒有捕獵經驗,還是源源不斷地加入到獵獺的隊伍中去。
他們中的很多人對鼠疫聞所未聞,見到旱獺就捕,遇到行動退緩的生病旱獺,還慶幸自己運氣好。其實,旱獺就是土撥鼠,而病旱獺是因為感染了鼠疫後,被同類驅逐出來的。
很快,捕食過病旱獺的人,就出現了感染鼠疫的情況。
1910年10月25日,東北邊疆城市滿洲裡一家客棧之中,有一位客人暴斃,死後渾身黑紫,符合鼠疫症狀。此後,這家小客棧接連出現客人暴斃的情況。僅僅兩周後,這場鼠疫便已經蔓延至哈爾濱地區的傅家甸,一名鐵路工人因為鼠疫死亡。
轉瞬之間,鼠疫就像是開閘了的洪水,迅速在哈爾濱蔓延開來。截止至1910年12月初,哈爾濱每日死亡人數達到一百多人。哈爾濱「淪陷」不久後,1911年1月初,長春和瀋陽先後「淪陷」。僅僅20多天,鼠疫就傳遍了東三省,平均每月死亡一萬人,很多家庭都是舉家暴斃,直接被病菌滅門。
那時,春節快到了,一旦人口流動,這樣一場地區性的鼠疫,勢必演變成全國性的災難。
【如何傳播】
疫情如此兇險,勢不可擋,清政府高層當然不敢怠慢。
在外務部大臣施肇基的舉薦下,清政府最終任命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伍連德擔任全權總醫官,前往東三省疫區防疫救治。
伍連德是馬來西亞人,早年在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和醫學學士雙學位。此後他又到德國和法國等醫科大學及研究院繼續進修,拿到醫學博士學位,後來又開過多年診所,在醫學上有很豐富的經驗。
1910年12月24日傍晚,伍連德先生帶著一個助手抵達哈爾濱,當天夜裡,他就深入疫情最嚴重的哈爾濱傅家甸區域進行調查。他首先想搞清楚的是,鼠疫是從何而來的?又應該如何防堵?不找到鼠疫根源,防疫就無從談起。
其實,在伍連德開始調查之前,東北當地政府聽從了日、俄醫學專家的意見,在全東北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打鼠行動。因為當時醫學界普遍認為鼠疫是老鼠身上的跳蚤攜帶病菌傳給人類的。然而,儘管東三省官民幾乎把耗子抓絕種了,瘟疫蔓延的現象也並沒有得到遏制。
伍連德觀察那些被捕捉的老鼠,發現它們身上並沒有鼠疫桿菌。倒是在俄國人加工的皮毛上,他發現了大量的鼠疫桿菌。在找到疫病源頭後,他大膽地斷定,東北鼠疫的爆發,是通過飛沫和空氣傳播的。而這時,一位走訪鼠疫病人的外國醫生,在沒有密切接觸病人的情況下,也受到了感染並死亡。這個無接觸的案例,印證了伍連德飛沫傳播的推斷。
【如何消滅】
接著,控制鼠疫,也就按照伍連德的方案正式全面展開了。
首先,清政府下令,封鎖山海關,並在山海關外設立三道軍事防線。從1911年1月13日開始,任何人出入山海關,都必須要先在軍人的看守下滯留5日,待確認無恙才可以放行(當時鼠疫的觀察期是五天)。
其次,東三省總督下令,從1911年1月14日開始,南滿鐵路與東清鐵路停止運行,最大程度減少人員跨區域流動。
第三,所有人都配發口罩(伍連德發明了一種因地制宜的棉紗口罩,裡面放一塊吸水藥棉,用來隔離瘟疫,被稱為「伍氏口罩」)。
第四,嚴格控制串門的現象,尤其是哈爾濱鼠疫最嚴重的傅家甸區域,被劃分為了四個小片區,這四個片區的老百姓分別配發紅黃藍白四種顏色的口罩。警察通過口罩顏色不同,控制不同區域內的老百姓的人員流動。
第五,哈爾濱醫院收治的傳染病人,按照病情輕重,分到不同區域,由專門人員進行看護治療。而疑似病房是伍連德提出來的,據說現在這種做法也是跟伍連德學的。
這時,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並沒有被消滅,每天死亡的人數還在增加。
根據多年豐富的醫學經驗,伍連德認定疫病之所以得不到控制,是因為大量的屍體未能得到正確處理。
經過不斷實驗,伍連德發現鼠疫病菌在屍體上,能夠存活3個月之久。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屍體,老鼠會把這些病菌傳到其他動物,進而再傳染給人。
他認為,要想阻斷屍體上的傳染源,必須對屍體進行嚴格的處理,要麼是深埋,要麼是焚燒。
由於人手不夠,深埋顯然不合適,那麼就只能進行焚燒了。
面對觀念與防治的矛盾,伍連德讓當地官員去墳場看到屍體成堆的可怕一幕,才得到他們支持,於是上書朝廷下令火葬。
後來,伍連德在瀋陽舉行的萬國鼠疫大會上介紹當時的處理方式,他僱傭了二百多人,把屍體按百人堆成堆。再用炸藥炸出一個大坑,裝入五百具屍體,然後倒上煤油進行火化。
隨著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終於,在1911年3月1日,當日的死亡人數為零,到了4月底,鼠疫被全部消滅。
這也標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學分析、防治鼠疫的行動取得了勝利。
(參考資料:《哈爾濱 1910:晚清東北大鼠疫紀實》、《東三省疫事報告書》、騰訊新聞「1910年,還剩一口氣的清政府滅掉了肆虐東北的鼠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