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往年,今年的尤為特殊,一方面是因為新冠狀疫情,另一方面是我博士順利通過答辯,取得了博士學位證書,成為了畢業生。
作為一名來自農村的孩子,還是一名 90 後,在三十而立之前我總算讀完博士給放出來了,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話的來描述我的狀態的話,大概就像冬季裡荒原上行走的飢餓孤狼終於看到了食物的影子,就是這種感覺
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孩子,在大學之前我的經歷和很多人一樣,在我們父母親的殷切期盼和教導下,努力學習,爭取考上一個好的大學。
至於為啥這麼做,考上了會怎麼樣,考不上又會怎麼樣,沒有人告訴過我,也沒有人提及這些問題,我自己也從來沒有去想這些問題,也許潛意識裡覺得別人都這樣做所以我也要這樣做。
就這樣跟著別人順著時間的洪流一擁而上,終於考上了一個還算不錯的大學(有時候無知也是幸福的)。
在大學選專業的時候,我和我爸拿著報考的志願書埋頭苦讀卻依然一頭霧水,各種奇奇怪怪的專業名稱第一次衝擊到我,這些亂七八糟的都是些啥啊......
唯一能給我參考的可能就是村子附近的一座化工廠了,每次走到那裡看到工人們進進出出,光鮮亮麗(其實就是職業裝而已),感覺在裡面做工人應該挺好,不用像種地一樣天天風吹日曬的。
於是我就這樣愉快的選擇了我的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光看名字就能感覺到撲面而來的藝術感和使命感,感覺很高大上,這就是我當時的切身體會。
我家人對我的決定也深表贊同,每每回想到就這麼兒戲的決定了我以後十年,甚至一輩子的路,我仍感覺很吃驚,也很無奈,大環境如此,徒之奈何。
周圍十裡八村的都是農村人,誰也不懂這個,偶爾幾個出去的也是甚少回來,沒有參考啊,就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我稀裡糊塗的走出了村莊,開始了自己的路。
曾經的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那時候我們應該還是不迷茫的,更不會恐慌,畢竟我們周圍很多同齡人在一起,我們無差別的學著同樣的知識,做著同樣的事,自得其樂,並幻想著未來的美好生活。
真正的迷茫應該是從大學時候開始的,大學生活很精彩,大城市果然很繁華啊,第一次出遠門的我十分的激動。
不過沒等嘚瑟幾天我就發現學校課程實在是又多又難,高中裡的那一套學習方法完全不頂用啊,周圍的環境也不像以前一樣。
該怎樣應對大學生活我一無所知,就這樣我生搬硬套,疲於奔命,還是高中的老一套,上課 - 自習 - 預習 - 上課,開啟了無限循環。
等到大學畢業的時候我才恍然發現,我這幾年都是幹了些啥啊,除了手裡一摞的獎學金小本本,其他一無所獲。該有的學習實踐和實習都沒有,加上本專業在學校本就是弱勢學科,找工作毫無優勢,畢業就是失業啊,沒辦法,看大家都考研,我也去,我成績好肯定比他們更有優勢(無知者無畏也~)。
信心百倍的我因為沒調理好身體出現了意外,撞到頭破血流,鎩羽而歸,無奈調劑到西部的一所學校,從此遠離了家鄉,被迫開始了長途奔波。
由此變為天涯淪落人,從此妹子是路人,順利入坑,開始了我的科研搬磚生活。
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間應該是我最迷茫、最無助的時候吧,畢業季的到來讓我們仿佛一下子湧入到一片大草原上,隨著周圍的同學各自散去,逐漸的沒有了同行者,我們變得孤單,變得無助,也變得迷茫了。
何去何從?!無從得知,第一次產生了畢業季的恐慌。
從沒出過遠門的我,連續坐二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去學校,第一次感覺中國真大啊,中國人真多啊(火車上人太多啦,特別是經過河南的時候,像公交車一樣那麼擁擠)。
不過堅持加堅持,總算到地方了,度過焦慮的畢業季,迎來了盼望已久的研究生生活(主要是不去不行啊,別地方又去不了,硬著頭皮上了)。
每每回想起這段經歷我總是很難釋懷,那時候沒怎麼出過遠門,見識有限,被現實逼迫著一步步往前走,但自己摸黑走路怎麼能夠順利上岸呢,入坑那是早晚的事,可惜那會也沒有公共號推文章給我借鑑,選導師做課題寫論文什麼的都是一頭霧水,不知為何物,反正老師說啥就是啥唄(現在想想,我真是個聽話的好孩紙~)。
在大師姐的帶領下將實驗室的各種雜活都熟練了之後,我才發現情況似乎有點不對啊,我處的這個坑貌似是深不見底啊(莫名的焦慮感又開始出現了)。
樓上某某同學當初複試進來的時候是最後一名,聽說今年都拿國獎啦呢,真讓人羨慕嫉妒恨啊,怎麼會這麼厲害了啊。一番調查之後我才發現,實驗室還是隔壁家的好啊。更過分的是,聽說居然還有導師給幫寫論文的,學生只需做實驗就能輕鬆收穫大獎!
聽到這些似真似假的消息,我簡直要哭暈在廁所,咱當年可是複試第一名進來的呢,怎麼會淪落至此...... 但我再算算自己的論文啥時候能出,結果連影子都沒有,欲哭無淚啊。
實驗室情況簡單來講就是要啥啥沒有,能借到的就算自己的,自由放養外加自生自養,做實驗各憑本事,只要每次組會有數據匯報就好。
那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啊,不過我本是凡人啊,這是典型的想讓馬兒跑,卻不給草的操作模式,總是借來借去的,實在讓人受不了。
終於,在文獻的大力支持下我的理論分析能力有了飛躍式的提升,就是一個簡單的實驗數據我也能給它分析出個花來,就這樣我生拉硬湊拼、強取豪奪,生生湊成出了我的第一篇 SCI,一番摧殘之後總算投出去了,各種心酸不再多說。
現在看看那篇文章,我只想好好感謝那個雜誌社收留了我的文章,讓我可以順利畢業。
雖然碩士三年很艱苦,啥也沒搞成(主要是沒藥品,沒儀器,我又沒超能力,怪我嘍),不過經過惡劣環境的考驗(有機合成實驗室,沒休息室共混的那種,那味道~那噪音~你想想吧),還有各種報帳、採購、帶小弟等雜活的歷練,我的實驗室生存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如何在啥都沒有的情況下搞科研?我很有經驗哦)。
以前對我來說不可能的事變的一切皆有可能。
我以前對讀博是從未奢望過的,那對我來說太難了,可以說我碩士畢業前都沒有考慮過繼續讀博的可能,一心早點畢業賺錢去,畢竟那時候相比村子裡的同齡人我已經明顯落後了。
但三年的時間足以改變很多很多,事情的發展再次出現了轉折,當我再次面臨畢業季,而且找工作又失利之後(本專業依舊是學校弱勢學科,都沒有幾個單位過來招人,怪我嘍)。
此時的我雖然依然迷茫,不知何時才能衣錦還鄉,但我已不再恐懼,我決定還是直接繼續讀博去吧,還有什麼地方能比我現在的實驗室更惡劣的,要求更嚴格的(那時候除了睡覺吃飯,差不多都在實驗室呆著),絕對沒有啦,這已經是極限啦,對此我深信不疑。
幾番周折之後,終於我的博士導師收留了我,很感謝他,雖然生活上從沒給我們發過太多勞務費什麼的,但實驗室不太貴的藥品耗材啥的,用到就可以買,這種感覺就像貧農一下子步入了小康,讓一路走來風塵僕僕的我,有了些許的安慰(真的是窮怕了,最怕遇見摳門的老闆)。
雖然導師依然是放養型的,但這三年我過的很快樂,我再也不用為了一點點差價和藥品商討價還價啦,也不用小心翼翼的貨比三家再猶猶豫豫啦,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我的課題和論文。
雖然導師不怎麼管事,每次課題都是我自編自導加自演,但是我還是樂在其中,已經很滿足了,碩士三年經歷的種種不順最終化為了我博士時的動力,讓我清楚的知道了如何才能順利畢業,所做的一切都向這個目標靠攏。
據個人經驗總結:有實驗就有數據,有數據就能寫成論文,有論文就能畢業,這個循環是很好理解的,所以多做實驗吧,量變引起質變。
像是飄蕩的孤舟,只要保證船不漏(健康的身體很重要),一直努力往前劃總能到達終點的,努力奔跑的孩紙,疫情也不能阻止你順利畢業。
博士生涯走完,再次站在畢業季的這個路口上,回望一路走來的腳印,農村的背景給了我很大的困擾,讓我很缺乏安全感,容易焦慮,也曾產生過嚴重的自我懷疑,甚至是嚴重懷疑。
和同齡人之間越來越大的差異性特徵也讓我回家的時候都很少出門,別人的孩紙都成家立業了,我這樣一直堅持著往前走到底有沒有用,是不是對的啊,父母的各種不理解怎麼溝通,種種思緒縈繞在我腦海。
可能是年齡大了的原因,人也就自然而然會想的比較多了,也懂得回憶過去,好好規劃未來啦。畢業季的迷茫和恐慌曾困擾了我很久,也擔驚受怕了很久,不過總算是走完了。
其實吧,在這個時候我才恍然明白了讀書的意義所在,明白了大人對孩子苦口婆心的講,要好好讀書的根本原因:對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農村孩紙來說,讀書可能是成長的最快捷方式。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所謂的選擇也無所謂對與錯,適合自己的就好,選一個走下去,無論它是好是壞,都會沉澱下來成為我們人生的一種閱歷,讓我們變得更有韌性,更能認清自己,在下一個路口、下一個機遇前便有了更充足的準備。
在這個特殊的畢業季,我也將繼續遠航,惟願諸君不忘初心,勵志前行
來源:」生物學霸「微信公眾號, 作者 燕賽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