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各位寶爸寶媽們在上周五都看見了這樣一條視頻,視頻中的男子,赤裸上身,用衣服架對三個小女孩進行抽打。
三個孩子跪在地上,避無可避,多次向男子求饒,可是男子並沒有理會,繼續抽打孩子。
由於怕寶爸寶媽們看見引起身體不適,小編就不放視頻了。
視頻經發布引發了很多的討論和對於家長的譴責,剛生完娃的章子怡也在微博發聲:虐童什麼時候可以終止???
直到現在,也沒有得到最後的調查結果,但是,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這麼打,真的不合適。
無視孩子的求饒,強行毆打孩子,對孩子的心理造成的陰影是不可磨滅的。
在2008年1月至2013年底,媒體所報導的697個案例中,暴力主要來自於父母,父母單方施暴的更為常見!
而且,低於10周歲的受暴未成年人,佔比達82.64%。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暴力教育的案例?
究其原因,無異於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
可棍棒下真的能出孝子嗎?
古時候我們不好考究,現代的很多案例告訴我們,棍棒下出不來孝子,反倒會出惡魔。
還記得「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嗎?
他在一次接受採訪的時候就表示:
他從小就經常被父母打罵,4歲之前由外婆帶大,直至回到父母身邊,父母的教育,就是讓他目睹暴力殘酷的場面,至親之人相殘,這種心理衝擊一生都不會被磨滅。
後來發生的事,我們都知道了,他的行為被前妻放到網絡上,他的名聲也因此一落千丈,畢竟沒人會使用一個家暴男的產品,就算他家暴的背後也有自己的原因。
但是有的人就沒這麼好運了。
幾天前剛好看了一部法國電影,叫《監護風雲》,這部電影就對家暴有一個非常壓抑的描述。
影片的一開始,就是父母雙方為了孩子的探視權而在法庭進行辯護。
法官首先宣讀了小兒子對於這件事的陳述書,裡面有幾句話十分扎心:
「我不敢出去玩,因為我怕那個人找來。」
「那個人」是誰?
就是他的親生父親。
在兒子的描述中,這位爸爸暴力、酗酒,警察打罵妻子和孩子,不是一個稱職的人。
但是父親卻不是這麼說的。
在他的描述中,他是一個好爸爸,是個熱愛大自然、樂於助人、滴酒不沾的好人,並且出具了周圍人的證明。
因為媽媽拿不出爸爸家暴的證據,所以法律判決爸爸有權力探視並陪伴兒子,而這,也是噩夢的開始。
當兒子和爸爸一起生活的時候,他會偷偷翻看孩子的書包,當看到家校聯絡簿上,孩子把他的那一欄用塗改液塗掉的時候,他會生氣。
會打電話質問孩子的媽媽,想方設法製造和孩子媽媽獨處的環境。
當他聽說孩子媽媽瞞著他在外面租房子的時候,他會懷疑孩子媽媽是不是有「相好的」,逼著孩子說出新家地址。
他不裝了,什麼樂於助人,什麼好爸爸,只要有人對他有隱瞞,他就會暴躁,就會憤怒。
而孩子的眼裡,只剩下驚恐和無助。
在車上,他沒法保護自己的媽媽,甚至沒法保護自己。
他沒辦法了,只能「出賣」媽媽,把新家的地址告訴他,男人來到新家,一頓「搜查」,想要找到關於「那個男人」的蛛絲馬跡。
當他發現家裡沒有任何關於別的男人的物品的時候,他又戴上了面具,開始悔過,後悔自己的衝動,後悔自己的不信任。
事情的高潮在一次他們女兒的生日聚會上,父親並沒有被邀請,可他還是來了,當他和孩子媽媽在外面攀談的時候,媽媽的男朋友還是被發現了。
他又一次摘下自己偽善的面具,在聚會結束後,帶著獵槍來到他們租住的公寓門口,想要一個「說法」。
幾次踹門無果後,他對著門開槍了。
好心的鄰居幫忙報了警,母子倆在警察的提醒下,反鎖了浴室門,躲在了浴缸裡,希望在這個魔鬼破門前,警察能夠到來。
爸爸很快撞開了門,確認母子倆就躲在浴室中,想要繼續破門,給自己「討個說法」。
萬幸,在他準備掏槍破門的時候,警察趕到了,他再也沒機會騷擾這對母子了,但是他的所作所為,依然給這對母子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心理創傷,就像大門上的彈孔一樣,無法撫平。
那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要在心裡明確一點:絕不能失去理智。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說過:「情緒就像一匹飛奔的野馬,而理性就是馬上的騎手。」
當我們極度憤怒的時候,這頭情緒的野馬就像脫韁的野馬,而作為「騎手」的理性在這個時候無法控制住這匹「野馬」。
所以我們在極度憤怒的時候,經常會做出一些事後讓自己後悔不已的事,因為你在做出這些決定的時候,是基本沒怎麼過大腦的。
當孩子犯錯,特別是犯一些讓你非常生氣的錯誤的時候,儘可能先把自己抽離出那個環境中,讓自己的理性重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然後就是管教方式,其實我不是完全反對打孩子。
但是我認為,打要作為一種懲戒方式,而不是發洩負面情緒的方法。
也就是說,等你冷靜下來之後,再去打孩子。
當我們冷靜下來之後,如果我們判定孩子犯的錯確實很嚴重,需要通過打這種強刺激讓他們「長記性」的時候,我們再動手打,但是打的時候不要摻雜沒必要的咒罵。
我發現很多家長在打孩子的時候,都非常喜歡邊打邊罵,這時候的打就沒有教育意義了,只剩下你的情緒宣洩了。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訪談節目,嘉賓們在討論應不應該打孩子,有一個嘉賓說:「打孩子可以,但是打完了一定綴上一句:『知不知道錯在哪了?以後該怎麼辦?』要讓孩子感到疼之後,清楚地知道,應該怎麼避免下一頓打。」
還有就是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學會和孩子進行良性溝通。
因為有的時候,真的不需要打孩子,孩子犯錯的時候已經很恐慌了,與其這時候打孩子,不如和孩子理性地分析這次為什麼會犯錯,怎麼能避免犯錯,當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抱抱孩子。
打,可以,但是絕大多數時候,沒必要。
親子關係中,重要的還是良性溝通,讓孩子學會表達,我們也要學會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