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洋奶粉市場亂象 多花錢真能買來放心?(圖)

2020-12-20 搜狐網

  中新網8月14日電(生活頻道 陳薇伊)近期,多美滋、美贊臣、惠氏等多個洋奶粉品牌再度提價引起人們關注,部分奶粉一年內四次漲價更是備受爭議。面對頻曝質量問題的國產奶粉,許多父母漸漸形成「只買貴的」、「越貴質量越有保障」的消費心理,洋奶粉也憑藉自己的洋身份俘獲家長們的心。

  然而,洋奶粉真的百分百可靠嗎?近日,頗受國內消費者青睞的日本明治、森永等4款奶粉被查出碘含量不足,可影響嬰兒腦部發育,這無疑為消費者敲響警鐘。此外,洋奶粉質量問題頻出、頻繁漲價、國內外價差好幾倍等現象突出,國內消費者在大量購買洋奶粉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多花那十幾倍的錢,真的能買來放心嗎?

  為此,中新網生活頻道特地盤點洋奶粉市場亂象,為家長們提供參考,同時也希望廣大消費者擦亮雙眼,理智消費。  

1. 洋奶粉質量問題頻出,高價未能買來放心

  據國際金融報13日報導,近日,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簡稱「香港食環署」)發布,包括明治、和光堂、森永3個品牌的4款日本嬰兒配方奶粉中驗出碘含量較低,香港食環署呼籲家長停止讓嬰兒飲用。 此前,日本嬰兒奶粉品牌和光堂、森永奶粉因碘含量偏低登上黑榜。

  為此,明治奶粉第一時間向媒體通報,中國內地銷售的明治奶粉產自澳大利亞,且涉事的奶粉在內地沒有銷售。明治在中國香港並沒有設置辦事處,所以大部分在香港銷售的明治奶粉可能是本限定在日本銷售,未通過官方渠道進入香港的,屬於經銷商行為。而和光堂、森永兩家公司也對外聲明稱,各國對於奶粉碘含量的標準存在差異,公司產品在日本當地食用沒有問題。而且奶粉碘含量符合日本國內的要求,因為日本規定食品中不可添加碘。為此,有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只要是在中國銷售,就要符合中國的標準。」

  此前,香港方面通報,6個進口奶粉的碘含量低於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要求,其中就包括明治和森永。然而,沒過幾天,香港食環署再次披露4款含碘量過低的日本嬰兒奶粉,分別是明治HP無乳糖配方奶粉(0-36個月,850克)、和光堂細仔奶粉(0-9個月,13克×10條)、森永細仔奶粉(0-12個月,13克×10條)、森永罐裝縮氨酸低敏奶粉(0-12個月,820克)。

  香港食環署還發現,當根據奶粉罐上標明建議的餵奶量餵哺嬰兒,即使將飲用水內的碘含量計算在內,單純以該產品餵哺嬰兒,其碘攝入量依然少於世衛組織建議攝入量(即每日每公斤體重15微克)的1/3。

  該中心還強調,過低的碘攝入量有可能影響甲狀腺功能,如果嬰兒甲狀腺功能顯著受損,不排除嬰兒腦部發育可能受影響。

  據了解,目前,香港食環署已呼籲停止出售涉事產品的全部批次,森永、和光堂的經銷商也已在中國香港停售和召回產品。不過,由於臨近港澳,珠三角的消費者仍有可能通過網購、代購等其他渠道買到涉事產品。

  為此,廣州市奶業協會會長、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 「並不是洋奶粉,且高價格、高質量就一定能保證寶寶健康成長,只有合適自身情況、符合中國標準的奶粉才是最好的。」

  「很多進口品牌如多美滋、美贊臣等,都在中國設有生產產地,他們在生產奶粉時都是按照中國的國家標準來進行的。洋奶粉如果要合法合規地進入到中國,那麼原產地生產也必須考慮到中國的標準,應該對其中的含碘量進行一定的調整。」王丁棉說。

  儘管當前尚未發現上述涉事奶粉流入到中國內地,但是業界擔心,不排除通過網購、代購流入內地。由於目前網絡代購奶粉缺乏監管,消費者對此風險認識不足。對此,專家建議消費者要走正規渠道購買奶粉,謹慎選擇。

南方日報

  2. 換包裝也提價,洋奶粉亂漲價理由牽強

  據成都晚報8月13日報導,最近雀巢、美贊臣等多種洋奶粉掀起新一輪的漲價潮,漲幅10%—15%,相當於每罐漲價30元左右。

  據公開資料,成都晚報記者統計發現,去年洋奶粉先後有6次漲價,今年以來已有4次漲價。

  多輪漲風颳過後,目前超市洋奶粉零售價多數為兩三百元一罐,部分甚至「奔5」記者在家樂福超市看到合生元奶粉一罐賣至486元。

  「娃娃的"口糧"越來越貴啊。」面對漲風勁刮,媽媽黃女士最為惱火。她說,去年6月,惠氏金裝愛兒樂1段奶粉零售價賣225元,現在已漲至275元,一年間漲價50元。黃女士嘆息說,去年成都CPI同比上漲5.4%,奶粉一年間漲幅超過20%,已是成都當地物價平均漲幅的4倍左右。

  面對國內售價竟是生產國當地賣價的三倍,洋奶粉「成本上升、配方調整」等漲價理由顯得十分蒼白無力,甚至有媒體曝出,某些洋品牌只是換下包裝,就開始提價,令消費者不滿。

  據山東商報7月30日報導,洋奶粉屢屢提價,漲價理由無外乎四種:成本論、配方說、關稅論以及更換包裝說。消費者不禁要問,這些提價理由能不能站住腳?

  成本論

  今年以來,國際市場顯示,洋奶粉奶源價格連續下行。國際大包奶粉原料價格,從2011年七八月的3.9萬元/噸開始回落,2012年一季度基本穩定在3.05萬元-3.1萬元/噸。

  乳業專家王丁棉分析說:「奶業原料價格近期相對穩定,生產成本並不會漲太多。儘管銷售和人工成本可能會略漲,但如果以此作為終端商品漲價的理由很牽強。」

  配方說

  若奶源成本並非主因,那漲價的真正「推手」是新配方嗎?據業內人士介紹,洋奶粉根據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體質添加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成分,這些相對奶粉本身而言其實微不足道。以微調配方為名加價,不靠譜。

  關稅論

  也有企業以奶粉進口關稅問題為漲價託辭。但實質上今年年初關稅回調,並不存在新負擔。

  包裝說

  在洋奶粉漲價的四大理由中,僅剩下了「更換包裝說」。記者查看新舊包裝,除了盒子顏色深淺有所不同,產品外包裝區別並不大,而其配方的表述僅有幾處發生了細微改變。銷售人員表示,儘管換了新包裝,配方並沒有改變,奶粉口感也完全相同。

  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指出,洋奶粉「想漲就漲」的「底氣」其實源於其對市場話語權和定價權的掌控。目前國內八成的高端奶粉市場被外資品牌佔領,國產奶粉近年來份額相對萎縮。

  讓一些中國消費者擔憂的是,一方面是洋奶粉的屢次漲價,另一方面是近期頻頻曝光的質量問題。若高價不等於高質,那被騙受害的還是消費者。事實上,洋奶粉近年來在國內外市場上的品質表現並非「鐵板一塊」。一些洋品牌曾被消費者投訴「有蟲」。產品汙染被召回、含有福馬林或微量放射性銫等問題,也都不時出現。

  近年來,由於國產奶粉質量問題頻發,客觀上助推了我國奶粉消費者對洋奶粉的依賴。專家指出,洋奶粉廠商和銷售方也恰恰抓住了這種心理。

  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陳三有等指出,要想改寫洋品牌受寵、國產品牌備受冷落的局面,中國的乳製品企業自身應潛下心來重建消費者信心體系,加強質量控制和產品研發,向國人證明自己產品的品質。

南方日報

  3. 洋奶粉價格「內外」有別:國外78元 國內230元

  洋奶粉漲價不僅頻繁,更令人吃驚的是,漲價背後呈現出,國內外價格懸殊,有的甚至相差三四倍。

  據成都晚報13日報導,「我從紐西蘭代購奶粉,加上郵費,買價才130元一罐,國內超市卻達180多元。」昨日,成都媽媽網的網友胡女士說。

  該報導稱,1段、2段的明治奶粉,在日本每罐售價在人民幣160元和128元左右。然而,國內的明治奶粉1段售價為220元左右,2段為200元左右。

  而德國網站上特福芬有機奶粉,1、2段600克的售價為9.95—9.99歐元,按照現行匯率,折算成人民幣大約78元。而國內商家在網站標註售價,1、2段原裝進口均為230元一罐,有消息稱某些零售實體店甚至賣到318元一罐。

  最近,國內奶業專家王丁棉也表示,一罐相同品牌、相同重量的奶粉,在紐西蘭、韓國,甚至是柬埔寨、越南等國家,價格僅為120-130元之間,歐洲國家可能會達到160-170元,但在中國的價格就要貴一倍。東方艾格農業諮詢公司乳業分析師陳連芳稱,在歐洲很多國家,普通配方奶粉的價格大多在10歐元左右,折合人民幣不到100元。

  隨著近來不斷提價,洋奶粉越來越貴,價格節節攀升,比原產地高出數倍,幾乎成為「全球最貴」。

  據說在國內售價為318元的600克德國有機奶粉品牌特福芬在其德國官網,價格為9.95歐元,折合人民幣為81元,僅為內地銷售價格的四分之一。

  據北京晚報8月7日報導,東方艾格農業諮詢公司的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告訴記者,在歐洲很多國家,普通配方奶粉的價格確實大多在10歐元左右,折合人民幣不到一百塊錢。奶粉的最終價格是由生產成本、進口稅、銷售環節的利潤、運費、破損率以及售後服務等部分組成。尤其是從廠家到總代理再到地區代理,然後進入超市、賣場每個環節都要加價10%以上,還有廣告費、推廣費以及進店費等,都是一大筆開銷。

  據了解,洋奶粉進中國,關稅5%至15%、質檢等海關費用10%、增值稅17%,這是少不了的,然後總代理也要10%的費用,經銷商20%至30%空間,渠道還有10%至20%的費用,再加上20%至30%的經營成本,價格比在境外翻番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然而,乳業分析師陳連芳認為,從嬰兒奶粉的成本構成看,主要是直接原料成本加上銷售、財務和管理費用、所得稅等,但是相比於業內60%左右的毛利率來說,目前洋奶粉漲價的幅度遠超過上升的成本。

廣州日報

  4. 網購、代購質量沒保障,監管存空白消費維權難

  儘管洋奶粉市場存在許多問題,然而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吃上「放心」奶粉,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渠道購買洋奶粉,其中,網購、海外代購是較常見方式。然而,海外代購真的安全可靠嗎?網友揭露的洋奶粉網絡代購存在許多貓膩,實在令人憂心。

  據天津日報7月30日報導,李女士曾在網上購買了一箱奶粉,結果貨到的時候,其中兩桶受潮,奶粉都結成塊了,賣家稱不是質量問題,不予退換,李女士只好自己承受損失。

  專家指出,網購、代購等新興的銷售渠道目前還處在自由狀態,政府的監管也沒有到位,消費者的維權難度大。

  此外,更有網友曝洋奶粉代購內幕,直斥網上某些商家所謂「直銷批發價」的廣告語皆為笑話。據廣州日報8月9日報導,網友「人在布拉格」稱,海外華人代購洋奶粉,除了郵寄成本高之外,還要受到當地的奶粉銷售模式和管理體系的限制,甚至是華人限購的規定,因此,洋奶粉並不是你想買多少就能買多少。因此網上那些月銷售動輒上千的洋奶粉,有點違背常理。

  專家認為,網購、代購存在兩點風險:第一,由於國家情況各異,所以標準不一,儘管消費者可通過各種途徑購買海外的奶粉,但是並不一定適合中國消費者使用,例如這次日本奶粉碘含量不足,就存在標準不一引起的健康風險;第二,很多人通過代購購買歐美、日本的奶粉,很有可能是偽劣產品,而網購上所銷售的產品,有很多並不是來自原產地。

  可見,在利潤的驅使下,「海外代購」的洋奶粉質量也不是那麼可靠,針對這種追捧的熱潮,專家建議:家長們還是切勿過度迷信洋奶粉,代購奶粉不僅可能買到假貨,更大的隱患在於無法提供我國入境檢驗檢疫合格證,衛生質量和安全性無從保證。一旦發生質量問題,消費者無法從生產廠家處獲得任何幫助和保障。(中新網生活頻道)

相關焦點

  • 消費者迷戀洋奶粉圖放心 國產進口無太多區別
    面對市場上形形色色、不同品牌的洋奶粉和國產奶粉,在選購上不少消費者有過「價格與營養價值」之間的糾結。但營養師給出的是另一種選擇:儘量母乳餵養。  在台州,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也會首選「洋奶粉」  1周歲的小女孩涵涵,前6個月喝的是某國產牌子奶粉。6個月後,年輕的父母咬緊牙關,還是決定讓孩子改喝價格貴一倍的進口奶粉。
  • 洋奶粉就一定好?產業鏈背後藏著巨大"貓膩",媒體曾多次曝光
    母嬰產品,可以說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市場之一。但從監管的層面上來看,母嬰市場卻存在著不少亂象,比如相同段位的奶粉,洋品牌和國產品牌價格能差好幾倍,那洋品牌是不是一定比國產更好?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洋品牌塑造的是形象是高端產品,價格也普遍比國產更高,寶媽們花的錢並不值當。說到這裡,肯定會有人拿奶粉質量說事,"買洋品牌是為了安心"這個說法看起來沒什麼毛病,實際上跟前面說的"虧欠孩子就用金錢來彌補"理念一樣,都是漏洞百出的說辭。
  • 記者調查:一次買一箱洋奶粉未必「划算」
    記者調查:一次買一箱洋奶粉未必「划算」 >   洋奶粉漲價了,國產奶粉又靠不住,因此現在不少媽媽們都在積極討論,怎麼買奶粉,能夠省些錢?
  • 5月起洋奶粉須通過國家質檢註冊方可入境
    這也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厲的「洋奶粉新規」。  當今洋奶粉佔據國內奶粉市場的絕對主流,需求量巨大。洋奶粉監管新規實施之下,甬城嬰幼兒奶粉市場會有怎樣的變化?洋奶粉會不會漲價?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番調查了解。  「這主要是為了整治中國嬰幼兒配方乳品行業的亂象,確保消費者的安全。」寧波檢驗檢疫局食品處科長江山寧表示,當前中國嬰幼兒配方乳品行業存在三大亂象,即生產經營質量亂象、進口乳品品牌亂象和銷售渠道亂象。這次國家進口乳業新政,出臺了嚴禁委託、貼牌、分裝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相關規定,並要求以生乳為主要原料的企業應有自建或自控奶源養殖場,從源頭上將保證乳品的安全。
  • 洋奶粉漲價仍受歡迎 成乳品新國標最大受益者
    面對眾多洋奶粉漲價10%,民眾依然堅定地選擇洋奶粉,這份「果斷」令人深思……三大推手助洋奶粉價格齊漲7月3日,廣州多家商場均向記者表示,雅培、惠氏均已開始漲價,幅度達到10%左右。有部分商場的多美滋、美素等品牌的奶粉也跟著漲。但是,即使洋奶粉漲價,很多消費者也不願意轉向國內奶粉。
  • 須配方註冊 洋奶粉加上「緊箍咒」
    北京商報記者從《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申請材料項目與要求(試行)(徵求意見稿)》中了解到,奶粉企業要對奶粉配方進行註冊,需要提交多達10個申請材料項目的文件,包括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申請書,證明配方科學性、安全性的報告,產品配方,產品配方研發報告等。  除了提交多項申請材料,相關部門還會派工作組到企業生產現場核查、檢驗。
  • 網店買洋奶粉存疑雲 「直接從廠拿貨」或不存在
    一家網店在二十多天內賣出半噸「荷蘭奶粉」,一些網店標出的「國外直郵」奶粉竟然比奶源批發價還低。這難免讓人生疑。  中國媽媽購買海外奶粉的熱情,吸引了大批商人的目光,甚至引起了海外奶粉產地國的警惕,更讓騙子打起了壞主意。陷阱一直存在。只要進貨渠道不能明確,中國的媽媽們將一直處於一場無休止的糾結當中。
  • 多批洋奶粉質量不過關 咔哇熊嬰兒配方奶粉上黑榜
    咔哇熊嬰兒配方奶粉1階段,膽鹼不符合標準;每日牌牛奶,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冠軍牌全脂奶粉,亞硝酸鈉超標……國家質檢總局昨天公布新一批進口不合格食品信息,多批次洋奶粉、洋牛奶上黑榜,洋乳品的質量再次受到信任挑戰。   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此次共檢出質量安全項目不合格的進口食品169批、化妝品7批。
  • 溫州多家實體店賣的洋奶粉無中文標識
    ,許多爸媽不惜重金,不厭其煩,為孩子選購進口品牌的「洋奶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嬰兒奶粉屬於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重點,進口的預包裝食品應當有中文標籤。然而,記者在市場上卻發現,不少銷售嬰兒食品的實體店內卻赫然陳列著大量各類品牌無中文標籤的「洋奶粉」。
  • 市場調查稱200元以上「洋奶粉」毛利潤60%
    國內奶粉銷量及市場份額圖原標題:洋奶粉「崇拜」會終結嗎?在中國市場趁火打劫價格漲漲不休,質量問題頻曝不歇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洋奶粉被推向風口浪尖,紐西蘭恆天然集團生產的受肉毒桿菌汙染乳粉部分流入中國,事涉多家奶企,市面一片「風聲鶴唳」;而就在本月初,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針對奶粉企業的反壟斷案件調查已結束,將於本周公布結果,企業一旦被確認違反了《反壟斷法》,將面臨年銷售額1%到10%的巨額罰款。
  • 中國父母脆弱的神經背後:繞不開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亂象
    作者 | Vista商業研究所編輯 | 燕長歌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嬰童消費市場,嬰幼兒配方奶粉(以下簡稱嬰配粉)的市場卻亂象叢生。跨境假奶粉、國際冒牌、走私低配,近年屢抓不止。按照目前跨境電商的相關政策規定,跨境電商奶粉規避了國外工廠需要通過國家認監委認證的要求,規避了嚴格的配方註冊,規避了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監管要求,規避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每月抽檢。傳統進口食品檢驗檢疫等監管程序,無法覆蓋不同跨境電商進口食品交易模式的全部監管範疇。那麼,是否可以有效遏制進口嬰配粉在國內市場的亂象呢?
  • 揭秘海淘奶粉亂象:日本核汙染區奶粉頂風入境
    阿里巴巴國際站上,輸入愛他美、牛欄等關鍵詞,便會出現上百條的奶粉批發信息。經銷商均宣稱大量供應知名洋奶粉,且價格天差地別,同樣產品差價高達2~3倍。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一罐牛欄2段/800g的奶粉在英國當地的正常價格為8~10英鎊,折合人民幣77~97元。
  • 洋奶粉入華須拿「入場券」 洗牌不會致價格上漲
    專家分析    假「洋奶粉」退出中國市場    有專家指出,此前國內市場上的「洋奶粉」品牌至少200多個。有一些洋品牌是國內企業在註冊了奶粉品牌後,再請當地工廠進行代工生產的,很多企業根本不具備生產條件,也沒有檢測技術。
  • 明治奶粉宣布撤離中國市場 洋奶粉嚴冬或來臨
    「在我們的渠道裡,明治賣得最好時,曾經能排到奶粉的第二名。」母嬰用品連鎖店「天天加分」的創始人張學慶對早報記者說,根據AC尼爾森數據統計顯示,2010年明治在進口奶粉中可以排進前十。不過,在隨後的2010年,明治奶粉就遭遇了飛來橫禍。受日本當地口蹄疫疫情影響,中國政府於當年4月決定暫停日本產奶粉的進口。
  • 洋奶粉降價風吹到合肥-洋奶粉-中安在線-安徽新聞
    2013年08月09日 02:25  稿源:中安在線-新安晚報   分享到:   8月7日,國家發改委對洋奶粉企業開出反價格壟斷的巨額罰單,而早在上個月,不少洋奶粉就已經宣稱要下調奶粉價格。
  • ...人謝宏重新定義「新國貨」「用愛餵,放心奶」是國貨奶粉的方程式
    他倡導90後新生代父母應該「用愛餵」,科學地選擇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不要一味崇尚洋奶粉。而如何讓中國寶寶喝上「放心奶」,是留給中國所有奶粉企業的問題,專業和良心缺一不可。放心奶=良心+專業一項研究表明,中國90後中大概有80%的人會更偏愛國貨,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國內市場的老大難問題,如何讓90後父母放心地養育寶寶,讓中國寶寶喝上放心奶?
  • 海淘奶粉亂象:價低不正常 代工奶粉變身「洋名牌」
    經銷商均宣稱大量供應知名洋奶粉,且價格天差地別,同樣產品差價高達2~3倍。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一罐牛欄2段/800g的奶粉在英國當地的正常價格為8~10英鎊,折合人民幣77~97元。但在阿里巴巴國際站上,對同樣規格的奶粉,多個商家給出了「不正常」的超低報價。
  • 雅培惠氏等洋奶粉漲價1成 消費者仍不願買國產
    多數提價10%左右 消費者對「洋奶粉」的依賴助長了漲價昨日,廣州多家商場均向記者表示,雅培、惠氏均已開始漲價,幅度達到10%左右。有部分商場的多美滋、美素等品牌的奶粉也跟著漲。但是,即使洋奶粉漲價,很多消費者也不願意轉向國內奶粉。本報訊 市民黃小姐兩歲多的BB一直都喝惠氏奶粉。昨日黃小姐到商場買奶粉時,發現價格又漲了:惠氏三階段金裝幼兒樂漲至198元,而上個月才185元,一下就貴了十幾塊。「如今的三階段價格都超過了兩年前的一階段了。」惠氏借配方升級漲價?
  • 雅培惠氏等洋奶粉漲價一成 消費者仍不願買國產
    多數提價10%左右 消費者對「洋奶粉」的依賴助長了漲價  昨日,廣州多家商場均向記者表示,雅培、惠氏均已開始漲價,幅度達到10%左右。有部分商場的多美滋、美素等品牌的奶粉也跟著漲。但是,即使洋奶粉漲價,很多消費者也不願意轉向國內奶粉。  本報訊 市民黃小姐兩歲多的BB一直都喝惠氏奶粉。
  • 乳協稱國產奶粉史上最好 專家:一線市場洋奶粉佔98%
    儘管國產品牌擠進前十,然而和多美滋、美贊臣、雀巢、雅培、惠氏這五大洋奶粉動輒五六十億元人民幣的年銷售額相比,國內奶粉市場仍是洋奶粉的天下。去年五大洋品牌在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合計市場份額接近60%。在國內一線城市,洋奶粉更從2004年起就佔據主導地位,市場份額高達九成以上。   「在一線市場,國產品牌奶粉的佔有率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