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尼爾森最新數據顯示,五個國產奶粉品牌進入去年前十大。
國產奶粉是否也賣得好呢?「國產品牌嬰幼兒奶粉在一線城市的佔有率僅有2%。」昨日,有乳業專家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產奶粉銷售絕大部分在二三線城市實現。
國產奶粉退守二三線市場
據AC尼爾森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前十大品牌中,上榜的國產品牌有五個,分別是伊利、貝因美、聖元、雅士利、飛鶴。年報顯示,伊利去年奶粉及奶製品銷量額達到56億元。
儘管國產品牌擠進前十,然而和多美滋、美贊臣、雀巢、雅培、惠氏這五大洋奶粉動輒五六十億元人民幣的年銷售額相比,國內奶粉市場仍是洋奶粉的天下。去年五大洋品牌在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合計市場份額接近60%。在國內一線城市,洋奶粉更從2004年起就佔據主導地位,市場份額高達九成以上。
「在一線市場,國產品牌奶粉的佔有率僅2%。」乳品行業專家王丁棉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產奶粉的銷售絕大部分是在二、三線市場實現的。
「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伊利、蒙牛、三元等國內乳品企業都加大了嬰幼兒奶粉的生產和投資。「但他們都避開在一線市場與洋奶粉競爭,而是選擇開拓成本較低的二、三線市場。」王丁棉說。
力推高端產品挽回業績
近年來國產奶粉問題頻發,傷透了消費者的心,而洋奶粉卻越漲價越吃香。不少國產奶粉品牌都看紅了眼,也紛紛推出高端產品試圖挽回業績。
羊城晚報記者留意到,施恩近期推出的「美兒樂」嬰兒奶粉系列就直指高端奶粉市場。數據顯示,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施恩的銷售業績已從原來的10億元大幅下滑到3億元左右。
王丁棉坦言,高端奶粉背後企業對高毛利的追求。「洋奶粉毛利率普遍高達六七成,有的甚至高達80%。相比之下國產奶粉的毛利率只有40%到50%,甚至更低。價格高、銷量好、銷售成本低,毛利率就高。而國產奶粉不能滿足後兩個條件的話,只有在價格上做文章。」
有業內人士私底下向記者透露,一罐售價在300元以上的國產高端奶粉,其成本價往往不會超過85元,廠家以100元左右賣給經銷商,經銷商再以200多賣給零售商,零售商則以300多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只有給各環節預留足夠的利潤空間,國產高端奶粉才賣得動。」
國外「貼牌」抬高身份
事實上,還有部分國產奶粉採用「純貼牌」進口模式試圖與洋奶粉抗衡,如施恩、澳優、娃哈哈都採用這樣的模式。其中,娃哈哈的愛迪生配方奶粉就宣稱是「荷蘭奶源,原裝進口」。而施恩和澳優都曾陷入「假洋奶粉」醜聞。
「這種純貼牌的國產品牌奶粉在一線城市的市場佔有率比其他國產品牌稍好,能佔到5%左右。」王丁棉說。
此外,在澳洲紐西蘭等地註冊品牌以貼牌的形式生產所謂的洋奶粉再銷回國內也成了乳品企業與洋奶粉抗衡的另一種商業模式。
據不完全統計,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只有約五六家國內企業在澳洲、紐西蘭等地註冊奶粉品牌並進行貼牌生產,而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後,這個數字上升到20多個。「據了解,還有70多家企業正在排隊申請商標註冊。」王丁棉表示,這些企業的背後大多數都是中國人在操控。
(責任編輯:段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