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產品,可以說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市場之一。但從監管的層面上來看,母嬰市場卻存在著不少亂象,比如相同段位的奶粉,洋品牌和國產品牌價格能差好幾倍,那洋品牌是不是一定比國產更好?
很多新手寶媽的腦海裡肯定都有這麼一個概念,叫做"喝奶粉就是虧欠孩子,虧欠孩子就用金錢來彌補"。這實際上是商家長期通過廣告營銷搞出來的理念,讓大家心甘情願為高價奶粉買單。
早在2012年,《人民日報》就曾經聊過洋品牌奶粉的問題,並指出洋品牌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高端。這些進口奶粉承擔的運費和關稅,在無形之中拉高產品的成本,實際上價格是虛高的。
比如市面上很常見的雅培、惠氏、多美滋等進口品牌奶粉,他們的配料表裡麥芽糊精、葡萄糖漿、玉米糖漿等非乳組分都會佔據前列,這些東西本來是奶粉中的填充物,卻在配方中成了主角。
當然,這些東西是沒有害處的,只能說是營養價值較低。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洋品牌塑造的是形象是高端產品,價格也普遍比國產更高,寶媽們花的錢並不值當。
說到這裡,肯定會有人拿奶粉質量說事,"買洋品牌是為了安心"這個說法看起來沒什麼毛病,實際上跟前面說的"虧欠孩子就用金錢來彌補"理念一樣,都是漏洞百出的說辭。
而且就目前的海外乳企來看,很多企業更多關注的還是經濟效益和市場風向,而在奶粉配方的研製上,是不以營養與健康為導向的。
想要讓奶粉喝得放心,靠的是加強市場監督,還有消費者自己提升認知能力,而不是靠買那些大家更不了解的洋品牌。
前兩天,伊利在拼多多上搞的溯源直播就是個不錯的路子。通過電商直播來展示奶粉整個生產流程,不光讓伊利證明了自己奶粉的安全性,也減少了中間渠道層層加價的可能,讓更多消費者從中受益。
其實,中國的消費者仍然是願意支持國產的,這次直播最終收穫了超過60萬網友的關注。由此可見,洋品牌的魔力正在不斷退去,越來越多的奶爸寶媽們,正在追求安心實惠的國產奶粉。
這或許也是一個信號,無論什麼行業,只要國產品牌自己敢站出來說服消費者,就一定會在變革中尋找到更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