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推拿界,特別是在小兒推拿界,無論教學、臨床,還是研討與編撰都會碰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推拿方向補瀉。
它是一道橫亙在推拿人面前繞不過去的坎,制約著推拿事業登頂和發展。
個人覺得,應該集合起整個學科之力,攻堅克難,形成共同認識,將紅旗插上頂峰。
為此,特別談談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推拿以手操作為特徵。每一術式都涉及方向。
方向其實很簡單,只有線性和環性兩種。操作也很簡單,線性不上推就只能下推,環性不順時針推就只能逆時針推。
補瀉是傳統中醫理論。補瀉植入到推拿方向之中。如果上推為補,下推就為瀉;順時針為補,逆時針就為瀉。二者必居其一。
線性推拿中,大家傾向於上推為補,下推為瀉。但偏偏清瀉的代表穴位天河水和箕門卻上推;小兒推拿五經穴在湘西和上海等廣大地區也是上推(指尖推向指根)為瀉。環性推拿,有的說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瀉;有的卻說逆時針為補,順時針為瀉。在湘西和上海更將環性的順時針推(補)與線性的上推(瀉)組合成為補瀉統一體。從而造成學術上的混亂。
1.文獻中的方向補瀉
中國現存最早的推拿專著《小兒按摩經》將推拿同針灸類比,謂推拿「乃以手代針之神術」。針灸有補瀉,故推拿「亦分補瀉」。至於如何分補瀉,未明確規定,只留下「脾土曲補直為推,飲食不進此為魁」要訣和「一掐脾土,曲指左轉為補,直推之為瀉。飲食不進,人瘦弱,肚起青筋,面黃,四肢無力用之」的描述。
龔雲林《小兒推拿活嬰秘旨全書》將《小兒按摩經》的「推」改為「清」將「曲」改為「屈」。如「脾土曲補直為清」「一掐脾經屈指補,艮震重揉肚脹宜」。
《小兒按摩經》用「曲」,強調形態,是弧形和圓形代稱,曲補,理應為旋轉。更有「曲指」後面的「左轉」為證。說明原始脾經補法為旋轉推。龔雲林改為「屈」。「屈」者,強調使之彎曲的動作。後人將其理解為屈拇指。
至於上和下的具體方向,龔雲林在掌面圖中標註:「推向指根為溫為補,推向指尖為清為瀉」
明代 周於蕃《小兒推拿妙訣》宗龔雲林,謂「脾土有推補之說。以醫人左手大食二指拿病者大指巔,直其指而推,故曰推,取消飲食之意。屈其指而推,故曰補,取進飲食之意」。書中還將屈指補脾手法以畫圖表示(圖1),謂「屈拿其指巔而推之,故為補。若直其指則為推。互相為用,在人活法」。
在周於蕃看來,溫補脾土與清瀉脾土只存在於拇指屈與不屈的區別。方向都是上推。在具體病症的推拿處方中,「補脾土」和「推脾土」涇渭分明,毫不含糊。
周於蕃最大的貢獻為在腰背穴位圖中指明:「推骨節法,左旋屬補,右旋屬洩,凡用旋推者,俱照此」。他是提出左旋為補,右旋為瀉的第一人。其實,畫圈動作,單純以左右無法清楚表示方向(圖2)
好在,明代,國外鐘錶傳入。鐘錶指針順時針方向走行,反之則是逆時針。順時針與逆時針能清楚地表明轉圈方向。所以,一旦鐘錶傳入,古代醫家就將傳統的左右旋同順時針和逆時針對接。
如何對接?感謝思考慎密的周於蕃,他留下了難得的圖(圖3)。使後人知道順時針對接左轉為補,逆時針對接右轉為瀉。
清代 熊應雄《小兒推拿廣意》第一次將五經穴定位於五個手指羅紋面(圖4),並規定順運為補,逆運為瀉。且在旋推之前,先行直推,即後世所謂醒指法(補瀉前激活相應穴位)。謂「五經
者,即五指尖也,心肝脾肺腎也。如二三節即為六腑。醫用左手四指託兒手背,大指掐兒掌心,右手食指屈兒指尖下,大指蓋兒指尖,逐指推運。往上直為推。往右順運為補,往左逆運為瀉。先須往上直推過,次看兒之寒熱虛實,心肝肺指,或瀉或補,大指脾胃只宜多補。如熱甚可略瀉。如腎經或補或瀉或宜清」。
熊應雄還注意到人體穴位左右對稱。故操作上不宜僅僅考慮順時針與逆時針。其在運太陽條文下有「運太陽,往耳轉為瀉,往眼轉為補」這種左右對稱的操作方法更加符合臨床實踐,開啟了外旋與內旋操作的模式(圖5)。
駱如龍《小兒推拿秘書》描述了兩種補脾法。正式確立上推為補,下推為瀉。指出:「補瀉分明寒與熱,左轉補兮右轉瀉」「補者,往指根裡推也,如推脾土。須屈小兒大指,從指根之外邊側推到板門,此為補」,即補脾土上推,且一定屈兒手指,「伸兒指者非也」「洩者,從指根往外推也」。另一種脾土推法為「推脾土-脾土在拇指上羅紋,男左旋,女右旋。而程公權云:不如屈小兒大指,內推為補,直指外推為清。蓋因小兒虛弱,乳食少進,必推此有效。至痰食諸疾,又必先洩後補」
夏禹鑄《幼科鐵鏡》明確解釋「曲者旋也,於指面旋推為補。直推至指甲為瀉」
通過溯源,可以發現,方向補瀉中,線性與環性推拿兩種方法古代並存。前期方向不明確,均上推。後來,逐漸確立為上推為補,下推為瀉和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瀉。
2.主流與支流(派)
傳統中醫各家學說大行其道。中醫和推拿理論眾說紛紜。推拿還因為手工操作,哪怕同樣穴位和同樣手法展示出來也千姿百態。正是因為在認知人體生理與病理和特殊的推拿技法差異等形成了各種推拿流派。
析分「流派」。「流者,水行也」,言其代代相傳。「派者,別水也」,言其支流。一旦別水分支,則其流行區域和水質等將與分支前產生區別。這種區別是流派的生命和特徵。流派是用河水流動,特別是分支來比喻人世間不同的派別、團體和體系。分支是從主流中分出去。所以,研究流派,一定要將其與主流進行對比,才能領會並獲得其獨有的特徵和技法。
如今,小兒推拿流派盛行,小兒推拿本然的主流反而因為沒有人研究和發掘,逐漸奄奄一息了。
流派就是流派,流派只是分支。流派的一些先進的,合理的內核可能被主流吸收而上升成為主流,但流派永遠不能代替主流。
為此,重塑小兒推拿主流推法迫在眉睫。
3.方向補瀉的主流推法建議
(1)線性推法
上推為補,下推為瀉。
頭在上,腳在下。從下向上推,符合「陽」、「升」、「溫熱」、「火」等概念,應該確定為補法。反之,從上往下推,符合「陰」、「降」、「寒冷」、「水」等概念,應該為瀉法。
根據第一部小兒推拿專著《小兒按摩經》「曲補左轉」提法,龔雲林的「推向指根為推(溫)為補,推向指尖為清為瀉」的規定和清代夏禹鑄的批評「大指面屬脾。畫家畫手掌,不把大指畫正面,乃畫家之正法。前人只得以脾土字寫在側邊。後人誤認,以訛傳訛,遂以大指之側邊為脾。餘故將前掌圖大指移作正面。此因脾土畫圖之權宜。又因口訣有曰:脾土曲補直為推。見有曲字,便把兒指一曲著,則側面居正,故愈以側面為脾。那曉得曲補之說,曲者旋也。於指正面,旋推為補,直推至指甲為瀉。此前人一字之訛,遂成流弊莫救。今人推之不效,皆由穴之不真。前人傳之已誤,後人幸勿再誤」。可見,主流的補脾是上推,並且不屈拇指的。一旦屈指,就是當今齊魯流派了。
(2)單一環性推法
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瀉
考明清時期小兒推拿原著,計有周於蕃《小兒推拿秘訣》、李盛春《醫學研悅》、熊應雄《小兒推拿廣意》、駱如龍《小兒推拿秘書》、錢懷邨《小兒推拿直錄》、張振筠《釐正按摩要術》、夏英白《推拿訣微》、臧瑜《福幼手法仙訣》等主要小兒推拿著作均同意或引用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瀉。
補瀉是相對概念。旋轉運作,不順時針,就只能逆時針。順時針和逆時針才是一對統一體。根據最早畫圖的周於蕃留下的墨跡和歷代的主流認識,以及對「順」(順者益氣血,增進臟腑功能)和「逆」(逆者阻礙氣血,抑制功能)字義的感悟,建議將順時針規定為補法,逆時針規定為瀉法。一旦「旋推為補直推瀉」,就只能是流派了。
(3)對稱環性推法
外旋為補,內旋為瀉
順時針和逆時針運作只考慮了單一穴位操作。
其實,人體以正中線為軸左右對稱。除去前後正中線上任督脈,其它穴位均同時對稱分布於人體左右兩側。
如果只強調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瀉,大家試著雙手同時揉一揉兩側的腎俞、天樞、外勞宮、湧泉和耳背高骨。是不是很彆扭?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兩手對稱操作的本領。對稱不但美觀,更是有助於氣血和陰陽的協調。
由此,必然引出外旋和內旋概念。外旋從內向外,符合陽升與發散;內旋從外向內,符合陰降與內斂。故建議規定外旋為補,內旋為瀉(圖6)。
3.補瀉多途與相對性
補瀉方法很多。除了時間補瀉、力度補瀉、頻率補瀉、穴位配伍補瀉外,單就方向補瀉而言,存在線性和環性等多途補瀉。臨床上既可只選擇線性的上推與下推補瀉或環性的順時針與逆時針旋推補瀉,也可以同時運用線性與環性補瀉以增力強效。但特別需要強調地是:補瀉是相對概念,它們同陰陽一樣,對立與互根。陰陽雙方只有同時存在於同一個統一體中才有意義。手法的方向補瀉也是如此。左轉對右轉,上推對下推,順時針推對逆時針推,內旋對外旋。如果順時針推對應上推,顯然割裂了陰陽統一體。是推拿界亂點的鴛鴦。好在推拿而非藥物。是在綠色自然大前提下的手工操作。這對亂點的鴛鴦竟然親密無間,恩愛有加,在湘西演繹出美麗動人的故事。真是頗有特色的支流(派)啊!
4.正確認識推拿補瀉的實質
中藥補瀉以中藥藥理支撐。補益藥實實在在運用了對氣血、陰陽有增益作用的成分。瀉下藥實實在在能通便、逐水、行氣、化瘀和發汗、解毒等等。
推拿的方向補瀉只是對某種操作術式的規定,即只是讓你知道怎樣操作和選擇方向。方向與刺激量大小無關,方向與部位也無關係,方向只體現於操作次(程)序的先後。所以,方向補瀉一般不會影響和改變穴位的屬性。目前,推拿界關於摩腹、捏脊、推七節骨和拇指脾經與小指腎經的研究均未發現相反方向的操作能產生相反的作用。即它們首先是安全的。即使方向相反,也不會讓虛者更虛,讓實者更實。同時齊魯流派的五經穴上推為補和湘西流派的五經穴上推為瀉的幾百年的臨床實踐也表明:上推下推都有效,都安全。
也正因為安全,才好在方向上進行規範。否則,如推橋弓等直接影響,甚至改變血液和淋巴等循環方向的手法,其方向性反而必須明確標示,絲毫不能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