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按摩當以補瀉為先,如做到補虛瀉實?(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2021-01-09 網易

  推拿之術最在乎實用功效,而決定推拿療效主要在於手法的性質,而論性質當以補瀉為先,《黃帝內經》云:「補瀉反,病益篤」,足見其重要性。只有定義了推拿的補瀉,才能以中醫辨證為依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針刺和推拿都屬於中醫外治法的範疇,都強調手法的重要性,而補瀉又是手法的核心所在。

  同理比較,推拿同時具備外界刺激因素和與針刺相同的受術生理結構。如果將推拿手法包括形式、刺激量、速度等因素比作治病的活性物質,那麼人體的腧穴、以及腧穴下結構就是受體。不同的活性物質對機體產生具有差異性的生物學效應,而即使同一物質作用於不同的受體也會產生獨特的作用,但效應總體上仍偏於「補」。

  受術

  

  推拿補瀉的影響因素

  1.力度

  從手法的刺激性質角度,對某一臟腑來說,一般情況下作用時間較長的弱刺激能興奮生理功能,謂之補;強刺激會抑制生理功能,謂之瀉。舉例來說,胃酸分泌過多是一種過度的生理表現,這時予以強刺激手法可抑制胃酸分泌。

  推拿手法力度,即刺激量的大小是推拿補瀉的實質內容。

  補與瀉,是反應手法刺激量的矛盾統一體,它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同的手法刺激量可以引起不同的反應;而不同的機體機能狀態和病症,對相同的手法刺激量又可以產生不同的反應。

  手法刺激量的大小是對患者而言的,所以患者對推拿手法的反應敏感度,才是決定手法刺激量大小的基本因素。在施行推拿手法補瀉時,必須針對機體對推拿手法反應性的不同,靈活地掌握手法補瀉的刺激量,而決不能脫離具體患者,僅憑操作者所用的手法機械操作,主觀認為已經達到了所要求的補瀉作用。

  地

  如輕柔緩和的手法對體質虛弱的患者可以是重刺激的手法,而強重深沉的手法對於身體強壯的急性病症可以是輕刺激。

  

  2.取穴

  正如前面提到的穴位相當於具有特異性的「受體」,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偏性。

  如足三裡、關元皆為補虛強壯要穴,當施術時可以理解為產生了「補」的效應。而風池、風府、大椎、曲池、十二井穴等,一般都有「瀉」的作用。比如補脾胃,當取中脘、天樞、氣海、關元、足三裡等用一指禪推法、摩法、揉法,取脾俞、胃俞用按法等。

  受術部位或穴位的特異性是影響推拿補瀉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推拿辨證選穴尤其要注意病變部位與體表的聯繫,結合經絡和神經節段理論,提高用穴的針對性。同樣的推拿手法作用於不同的穴位或部位,補瀉作用也就不同。

  經絡具有運行氣血、溝通表裡內外的作用,是聯絡臟腑組織器官的紐帶。正確應用經絡理論,可大大提高推拿療效。

  穴位是機體在體表的反應點,具有從內向外反映病痛和從外向內傳遞刺激信號的雙向作用。不同的穴位,其作用多不同。而一個穴位治療不同的疾病,所產生的治療作用也可能不一樣。例如,足三裡在腸胃功能亢進時,具有抑制作用;反之,則具有興奮作用。

  因此在治療臟腑病證時,選擇穴位要特別注意穴位的性能。

  推拿臨床常選用一些特定穴,如五輸穴、原絡穴、郄穴、俞募穴、八會穴及八脈交會穴,這些穴位具有特殊的功效,配以適當的手法,從而對臟腑起到補虛瀉實的作用。

  人體經脈的長度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足經長於手經,陽經長於陰經。故推拿足經、陽經時,手法宜重些,而對於陰經、手經,手法應輕些,這樣才能補瀉得宜。

  

  3. 方向

  從經絡循行角度,順經為補,逆經為瀉;從旋轉的方向角度,這裡依據《臟腑圖點穴法》,穴位上以右旋為補,左旋為瀉;如摩腹法以順時針(結腸走向)為瀉以順腸通便,反之為補可澀腸止瀉。

  經絡理論中,十四經脈的循行均有明確的方向性。針刺方法的補瀉強調「迎隨」補瀉,即「迎而奪之,隨而濟之」,針刺時針尖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為瀉,順著其循行方向為補。

  推拿手法中不乏有類似的情況,如推拿手法中的推法,順著經脈循行方向施術,以助經氣流通,有「隨」補之效;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施術,以阻止邪氣深人,有「迎」瀉之效……。所以,手法在「助經脈氣血流通的補」和「迎奪邪氣的瀉」上,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關於手法方向與補瀉的關係,文獻記載主要集中在小兒推拿中。《小兒按摩經》說:「掐脾土,左轉為補,直推為瀉」。《小兒推拿廣意》記載:「運兒太陽,往耳轉為瀉,眼轉為補是也」。

  目前我國小兒推拿有兩大流派影響較大,即以上海、湖南為代表的採用「旋推為補,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的補瀉方法,以山東為代表的,主張「向心推為補,離心推為瀉,來回推為清(平補平瀉)的補瀉法。

  

  4. 速度

  在推拿補瀉中,一定的速度是使施術部位得氣、產生熱量、發生傳遞並維持其效果的基本條件,也是手法作用於機體,產生機體反應,以達到調整機體陰陽、補虛瀉實的基本條件,其中又以保持一定速度的節律性(即保持節律性刺激)的施術效果為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小兒推拿邁不過去坎?--對方向補瀉的考查與建議
    操作也很簡單,線性不上推就只能下推,環性不順時針推就只能逆時針推。補瀉是傳統中醫理論。補瀉植入到推拿方向之中。如果上推為補,下推就為瀉;順時針為補,逆時針就為瀉。二者必居其一。線性推拿中,大家傾向於上推為補,下推為瀉。但偏偏清瀉的代表穴位天河水和箕門卻上推;小兒推拿五經穴在湘西和上海等廣大地區也是上推(指尖推向指根)為瀉。
  • 如意灸法|很多人執著於補瀉的各種方法,卻不知道補瀉的真正含義
    在艾灸的過程中,很多人都在糾結補和瀉的問題。有些人自認為學習了很多的中醫知識,偏執地認為他所學習的知識才是對的:艾灸是補的,刮痧是瀉的.而我只想說:真理應該要通過實踐來體驗,而不是盲目的迷信!只要回到自身去體驗所謂的「補」、「瀉」,就會開始明白中醫之所以稱為「中」醫,是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是絕對的,它只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機會下,合適的運用而已!
  • 滯針術手法補瀉探析
    然而目前滯針術在臨床上的應用還不成熟,相關報導不多,理論和機制等諸多方面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針刺補瀉是針刺治病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毫針刺法的核心內容,筆者整理相關文獻結合個人心得對滯針術補瀉進行分析,試述拙見,不當之處還望斧正。
  • 趙京生「補瀉」與「對症」兩類刺法分析
    「手法」一詞,初用於按摩,元代《針經指南》始見「補瀉手法」稱謂(後還有稱「指法」者)。這些文獻對「刺法」與「手法」的使用,前者用於所有針刺操作方式,後者偏用於補瀉操作,也用於一般輔助操作。從術語的產生先後、準確程度來看,以「刺法」稱謂為妥。要正確認識針刺補瀉,需首先搞清其開始出現時的相關理法。
  • 艾灸有補有瀉,如何補如何瀉,這些秘訣很多人不懂
    艾灸治病,是以艾葉通利經絡為前提,經絡不通應當包括虛、實兩方面,水渠乾涸,謂之不通;水流滯澀,亦謂之不通;使虛者補,實者瀉,寒者溫,熱者涼,皆通經絡之意。「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而發散也。「艾灸瀉法,疾吹其火,火力迅猛,通透力強,不按其穴,達邪之路通暢,故「火氣已通,血脈乃行「 ,六淫之邪自可外洩。「熱者灸之,引其鬱熱外發,火就燥之義也。
  • 艾灸不僅能補,也能瀉
    這樣就使一些人認為:灸法有補無瀉,或者灸法只適應於虛證、寒證,而不適應於實證、熱證。因此,有必要澄清灸法的補瀉關係。 灸法不僅用於實熱證的治療,對一些陰虛熱證也有較好的效果。崔知悌《骨蒸病灸方》專門介紹了骨蒸勞熱的灸治法。在總結前人灸法治熱病的基礎上還將灸法用於多種急性熱病。如宋·聞人耆年《備急灸法》對急性喉痺,霍亂悶亂欲死等危急病證都提出了有效的治療措施。
  • 艾灸補瀉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艾灸可以治百病呢?總結灸友常愛問的5大問題
    中醫閱素靈先生的文章中說道:絕大多數人的灸法,用的都不是補法而是瀉法。因為大家都是以熱為主,都不是用少火生氣的這個方法來灸神闕的……神闕灸了之後,絕大多數都是以瀉為主,而瀉出去的往往都是神闕裡藏的一些水火二氣的力量。
  • 小兒推拿,一揉一按皆是智慧,家長們學起來
    中藥有補瀉,推拿也有補瀉。補與瀉,是根據寶寶病症的虛與實,在身體的經絡穴位上運用不同的手法進行補瀉,最終達到補虛瀉實的治療目的,從而治療疾病。現將常用的補瀉手法簡述如下:1.快慢補瀉快慢補瀉,指的是在寶寶穴位上操作的速度(頻率),通常認為急、快為瀉,緩、慢為補。3.
  • 易水學派四時五行之子母補瀉
    而下面我要談的是易水學派的另一特色,四時五行的子母補瀉。在正式開始之前,我想簡單的聊一下易水學派,易水學派五大中堅(張元素、張壁、李東垣、王好古、羅天益)尤以東垣先生為勝,因此,我們對易水的了解大多止於張元素、李東垣二者,一以其為開山祖師,一以其為金元四大家之一。
  • 小兒推拿加盟與合作 聰安堂小兒推拿
    同時也可見夜晚飽食不舒。即胃不和夜不安。  如過寶寶在入睡後翻來覆去,反覆折騰,常伴有口臭氣促、腹部脹滿、口乾、口唇發紅、舌苔黃厚、大便乾燥等症狀。這即是胃有宿食,脾胃不和的緣故。如入睡後四肢抖動「一驚一咋」,則多是白天過於疲勞或精神受了過強的刺激(如驚嚇)所引起。
  • 常用針灸配穴、補瀉及其原理(圖文並茂)
    如感冒無汗惡寒可補大椎以發汗解表,或艾灸大椎20分鐘亦可達到解表退熱的作用。如身熱自汗則瀉大椎以解肌。曲池穴走而不守,合谷穴升而能散,是清熱散風、清理上焦之要穴,三穴相配亦是治療肩臂疼痛、中風上肢不利以及面癱和面肌痙攣的主要配方。
  • 中華瑰寶:中醫推拿提高寶寶免疫力!這四種手法家長們快快學起來
    大家好,我是一名中西醫結合內科醫生。為什麼我今天打算和大家聊聊「推拿」這個話題呢?這與我最近碰到的一件事有關。在我們醫院後門有一家中醫小兒推拿店,店主只專攻小兒推拿,疫情期間看似沒啥生意,但現在疫情形勢逐漸緩和後發現生意好的不得了,特別是周末或者節假日更是爆滿,店內掛滿了錦旗,說明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今天我就拿出小兒推拿中的一個小小的分支來和大家聊聊。
  • 小兒便秘推拿 小兒便秘推拿清大腸
    小兒便秘推拿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和提高,人們特別是小兒的健康質量也越來越高,患大病危病的機率越來越少,然而一些常見病如腹瀉、咳嗽、便秘、體質差等卻越來越多,針對這些常見病吃藥打針往往對小兒身體會造成很大的副作用,我們醫院採取的推拿按摩療法治療這些常見病往往能起到治癒和預防的作用,嬰幼兒的健康質量更是當今社會
  • 【連載】倪海廈老師針灸課程筆記——第51集(針刺補瀉手法)
    有人不喜歡用燒針,很嚇人,你就可以用這種方法,效果也很好。如果有膿瘍的話,很大膿瘡的時候,還是要用到燒針。運氣法是專治疼痛用的,非常強烈的疼痛。經絡上的痛分四個層級。第一個層級,就是痛,這個稱為實症,實症要瀉它。第二個就是上堂課講的痛多酸少,先瀉後補。所以補瀉手法一定要熟。第三個是痛少酸多,要先補後瀉。第四個是酸、麻,這個是最不好治的第四階段,純用補的手法。
  • 倪海廈老師視頻講解-補瀉手法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倪海廈老師視頻講解-補瀉手法!
  • 【連載】倪海廈老師針灸課程筆記——第50集(針刺手法、補瀉)
    有一種人,他天生的體質,沒有酸、麻、脹,你怎麼引氣,氣到了他都是痛。其實是他不了解什麼叫酸、麻,他形容不出來嘛。你只好等到看到粉紅色,就是氣到了。當病人有酸麻脹的時候,你知道氣到了。一定要等氣到了,再開始做補瀉。比如說,復溜穴是腎經的母穴。下針復溜,我要去補腎,去固先天。灸復溜也很好,溫溫的很舒服,平時我們兩腿盤坐,兩個復溜朝上,用生薑放在上面灸,這是養生的。
  • 中醫治療便秘五法:瀉、潤、補、疏、溫
    方子常用承氣湯系列,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柴胡湯、大黃牡丹皮湯等,這類藥方對實熱引起的大便乾結或糞便如羊糞、兔屎樣,同時伴有腹滿脹痛、苔黃、口臭等症狀,效果較好。瀉法在臨床上有廣泛的應用,也成了中醫醫師治療便秘的常用手段。 二、潤法:潤者乃溼潤之意。
  • 如何做小兒推拿緩解便秘?
    寶寶便秘了如何做小兒推拿?一、摩腹 1、定位:腹部 2、操作手法:術者用掌面或四指摩腹5分鐘,稱摩腹,逆時針摩為補,順時針摩為瀉,往返摩之為平補平瀉。摩腹補法能健脾止瀉,用於脾虛、寒溼型的腹瀉;瀉法能消食導滯、通便,用於治療便秘、脹腹、厭食、傷乳食瀉等,多與分腹陰陽同用;平補平瀉則能和胃,久摩之有消食、強壯身體的作用,常與補脾經、捏脊、按揉足三裡合用,為小兒保健常法。 二、揉天樞 1、定位:臍旁2寸。
  • 學習小兒推拿享受國家政策扶持,考取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領高額補貼
    城市裡小區、學校周邊,一些小兒推拿店應運而生,受到孩子家長的青睞。因為市場上小兒推拿培訓,非專業機構多走的不是醫療機構審批流程,所以一般不具有診斷的資質。缺乏相應的科學診斷,加上小兒推拿按摩師非專業出身,也滋生出了很多的問題。
  • 2021年關於小兒推拿受國家政策扶持,考取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還能有補貼
    城市裡小區、學校周邊,一些小兒推拿店應運而生,受到孩子家長的青睞。因為市場上小兒推拿培訓,非專業機構多走的不是醫療機構審批流程,所以一般不具有診斷的資質。缺乏相應的科學診斷,加上小兒推拿按摩師非專業出身,也滋生出了很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