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麼是無性戀?

2020-12-27 澎湃新聞

© The New York Times

利維坦按:

按照一般的定義,無性戀是指認為他人缺乏性吸引力。有些說法認為這和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等一樣是一種性取向,另一些則認為無性戀是「性取向並不存在」。對此至今仍存爭議。不過,普通人對於無性戀存在太多的誤解,常常會望文生義地認為是完全主動/被動地沒有性生活,事實上,這僅僅是最常見的誤解之一。

同時,由於這種標籤的存在,很難說究竟是「對號入座」導致的無性戀行為,還是先於標籤存在的既定事實。

對不同的人來說,無性戀(asexual)意義不同。

無性戀者幾乎體會不到任何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即在發現某個特定的人在性方面有吸引力後,欲與其發生性關係的過程。

然而,每個人對無性戀的體驗都不盡相同,無性戀對不同的人來說可能意味著不同的東西。

以下是基礎知識。

有些人完全感受不到性吸引

有些無性戀者無法體會到性吸引,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其他形式的吸引也無動於衷。

除了性吸引,你仍可以體驗到的有:

浪漫吸引(Romantic attraction)——表現為渴望與某人建立浪漫關係;

美感吸引(Aesthetic attraction)——表現為被某人的外貌所吸引;

感官或肉體吸引(Sensual or physical attraction)——表現為想要觸摸或擁抱某人;

柏拉圖式的吸引(Platonic attraction)——表現為想與某人發展友誼;

情感吸引(Emotional attraction)——表現為想同某人建立情感聯繫。

無性戀者完全有可能體會到所有這些形式的吸引力。

© Tweak India

有人可能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才會體會到性吸引

有些人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才會體驗到性吸引。

例如,有人認為半無性戀(Demisexual,只有當與某人建立起很深的情感聯繫後,才會體驗到性吸引)屬於無性戀的範疇。

換句話說,半無性戀者可能只會從那些已與自己建立起深厚浪漫關係的人身上才會感受到性吸引。

他們有性衝動或者性慾望,但通常與性吸引力無關

性衝動(Libido),性慾望(Sexual desire)和性吸引是有區別的 。

性衝動:也被稱為性驅力,即想要發生性行為,體驗性快感和性釋放。對一些人來說,這有點像想去撓癢。

性慾望:即對性愛的渴望,無論是為了快感、個人情感聯結、受孕或是其他。

性吸引:即首先要兩者之間產生性吸引力,而後才發生性關係。

許多不是無性戀的人也會性慾低下,或者只是他們並不渴望性愛。

同樣,許多無性戀者也會有性衝動,能感受到性慾望。所以,無性戀者可能也會手衝或進行性行為。

再說一次,無性戀並不總是意味著某人不享受性愛,這只能說明他們無法感受到性吸引。

無性戀者想要發生性關係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滿足自己的性慾;

生育後代;

讓自己的伴侶開心;

體驗性愛的生理快感;

表達和接受愛;

追求性愛的感官享受,包括撫摸和擁抱。

當然,有些無性戀者幾乎沒有性慾或性衝動。但也無妨,因為無性戀對於每個人的意義是不同的。

© SOOFIYA

他們介於以下任何一種情況之間或之外

很多人把有性戀看作一條譜系。

當然,無性戀也可以是譜系,其中有一些人對性吸引毫無反應,另一些人能做出一點反應,而還有一些人則能體會到較多的性吸引。

灰色性向者(Greysexual)很少能體驗到性吸引,或者他們體驗到的強度很低。無性可見性教育網絡(Asexual Visibility & Education Network,簡稱AVEN,是世界上最大的無性戀社群)解釋說,灰色性向通常被看作是介於有性向和無性向之間的一種性取向。

無性戀、獨身或禁慾根本不是一回事

許多人錯誤地認為無性戀與獨身或禁慾是一回事。

禁慾是指決定不進行任何性行為,但這一般都是暫時的 。

例如,有些人拒絕婚前性行為,或者有些人決定在生活困難時期放棄性生活。

獨身是指完全戒除性生活,甚至抵制婚姻。一般是由於宗教、文化或個人原因,並且通常是一生的承諾。

禁慾和獨身都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但無性戀不是。

更重要的是,無性戀者實際上可能根本不會放棄性愛。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一些無性戀者確實會進行性行為。

© Women's Health

這一切都與醫學無關

許多人認為無性戀是一種病。

社會似乎默認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性吸引,所以無性戀者可能也會擔心自己出了問題。

無性戀無關醫學,更不需要被醫治。

這似乎不言而喻,但無性戀和以下情況也不是一回事:

害怕親近;

性慾衰退;

性壓抑;

性厭惡;

性功能障礙。

任何人都可能出現其中一種或多種情況,但這與性取向無關。

沒有根本的「病因」

與同性戀和雙性戀一樣,無性戀沒有根本的「病因」,只是有些人生來如此。無性戀不會遺傳的,也不是創傷造成的,更不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

與找不到伴侶也沒有關係

人們通常認為,無性戀者在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後就會感到性吸引,這也是不正確的。

許多無性戀者渴望浪漫關係,也有許多無性戀者正處於快樂、健康的浪漫關係中。

© Nichole Baiel

性吸引和性慾望並不等同於愛情吸引和對浪漫的欲望

想要和一個人發生性關係,與想要和他建立浪漫關係是不同的。

同樣,能區分性吸引和浪漫吸引也很重要。性慾望不等同於追求浪漫。

一個是對性行為的渴望,另一個則是對浪漫關係的憧憬。

許多無性戀者渴望並擁有過浪漫關係

無性戀者可能不會體驗到性吸引,但他們仍然可以體驗到愛情的吸引。

無性戀者可能會被同一性別,不同性別或多重性別的人們因愛情所吸引。

許多無性戀者渴望,並且擁有過愛情關係。這些愛情關係可以是與其他無性戀者,或與非無性戀者。

© The Times

無性戀者可能會與伴侶發生性行為

如前所述,有些無性戀者確實會有性生活,因為性慾與性吸引有別。

換句話說,你可能不會想同某個特定的人發生性行為,你想擁有的只是性行為本身。

每個無性戀者都不一樣,有些人對性愛反感,有些人漠不關心,但有些人卻享受其中。

有人則更喜歡非浪漫關係

一些無性戀者對戀愛關係絲毫不感興趣。

與幾乎體會不到性吸引的無性戀者類似,無浪漫傾向者(Aromantic people)幾乎體會不到愛情吸引力。只有一部分,而不是所有無性戀者都屬於無浪漫傾向。

怪異柏拉圖關係(Queerplatonic)一詞起源於無性向和無浪漫傾向群體。

據AVEN解釋,怪異柏拉圖關係是一種非常親密的非浪漫關係。與浪漫關係中的伴侶一樣,處於怪異柏拉圖關係中的兩人也同樣忠於彼此。

任何人都有可能擁有怪異柏拉圖關係,無論性取向或浪漫傾向如何。

有些人發現,他們的吸引力或欲望會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這很正常

許多人發覺自己的身份是不固定的。

某一天,他們會覺得自己是無性戀者,因為他們很少或根本體會不到性吸引。幾周或幾個月後,這種感覺可能會發生轉變,他們也許會發現自己開始頻繁地體驗到性吸引。

同樣地,有些人認為自己是異性戀,但後來又覺得自己是無性戀。

這並不意味著從前的結論是錯誤的,也不表示性取向有「階段性」的特徵,或者說在長大後你會擺脫某些東西。

對一些人來說,他們的吸引力是「流動的」,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這完全正常。

© Psycom

如果過去能夠體會到性吸引但後來不能了,無性戀狀態依然成立

無性戀者可能在過去體會過性吸引,但現在卻體會不到了。

有些人的吸引力會因時而變。

只是因為一個無性戀者曾經感受到過性吸引力,但這並不會顛覆他們現在的身份。

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那些不再認為自己是無性戀的人

同樣,有些人曾經認為自己是無性戀者,但後來經常會體會到性吸引力。

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從來就不是無性戀者,或者他們認為自己是無性戀是錯誤的。

很簡單,他們的性取向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 Youth.SG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是無性戀?

儘管沒有專業測試,但你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來評估自己的欲望,看看它是否符合普遍的無性戀特徵:

性吸引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體驗到過性吸引嗎?

我如何理解性的概念?

出於別人的期望而進行性行為,對我來說是否是必要的?

性行為對我來說重要嗎?

當看到有魅力的人,我是否想與其發生性關係?

我是如何享受愛的?性愛是否影響其中?

沒有「正確」或「錯誤」的答案,這些問題只是幫助你思考自己的性取向,以及你是否可能是無性戀。

你也可以閱讀有關無性戀的內容,並與無性戀群體交談,或者考慮加入論壇,比如AVEN論壇(AVEN forum)或無性戀社交網站(Asexuality subreddit)。

最後,你應該為自己貼上最合適的標籤

只有你可以決定自己是否是無性戀。

如何定義你的性取向或身份,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如果決定不使用任何標籤來描述自己,那也沒完全沒問題!

文/Sian Ferguson

譯/鈉鉀

校對/菌多片

原文/www.healthline.com/health/what-is-asexual#12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鈉鉀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往期文章:

原標題:《究竟什麼是無性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7000萬無性戀被稱「第四性」無性戀生活大揭秘
    百度百科提供的資料顯示,無性戀的簡稱為「xal」和「al」,這三個字母是從無性戀的完整英文單詞中選出的。無 性戀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傾向的人,即不對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別表現出性傾向的一種傾向,不過無性戀是否是一種性傾向到目前為止都還有爭議。對男性和女性都持著 一種較冷淡的態度,不會對任何一方產生興趣,但會因自己的性別或日常經歷而對某一性別多出一些好感。無性戀對人難以產生很多好感,亦不多會出現厭惡。
  • 《死亡擱淺》似乎對「無性戀」有所誤解
    廣受歡迎的大作《死亡擱淺》亦在世界觀塑造中融入了「無性戀」的概念,但其中包含的錯誤信息卻讓本身是無性戀的作者深感擔憂,尤其是「性取向可擴散」「人們不願建立情感紐帶(而成為無性戀)」等描述,並希望指正這種觀念,減少可能的誤解。許多人並不理解「無性戀」。每當朋友們談論伴侶如何讓他們充滿欲望,神魂顛倒時,我都會假裝認同。
  • 第四性「無性戀」:與其做愛,不如吃蛋糕
    大家聽說過異性戀、同性戀,甚至是雙性戀,可是你知道什麼是無性戀嗎?是不是從來不知道還有這樣一種性取向呢?在英文中,無性戀對應的單詞是Asexual。中文世界,無性戀同類們多稱自己為小A;英文世界裡,無性戀者則稱自己為Ace。他們辦聚會時,桌上常會擺著一面畫著黑桃A或紅桃A撲克牌的小旗。在無性戀圈,尤其是歐美無性戀圈,右手中指戴黑戒是公認的亮明身份的標誌。
  • 「對不起,我對人類沒有任何性慾」 | 無性戀又怎樣
    沒錯,他們就是傳說中的無性戀(Asexual)人群。人們對同性戀或是雙性戀等都已經有了較為客觀科學的認知,然而對於無性戀,卻還是充滿了問號與偏見,甚至不少人可能連無性戀這個概念都不了解。 既然無性戀不會對人類產生性吸引力,那麼他們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主要根據什麼因素?
  • 7000萬無性戀:真正的「柏拉圖式愛情」?
    無性戀的簡稱為「xal」和「al」,這三個字母是從無性戀的完整英文單詞中選出的。無性戀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傾向的人,即不對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別表現出性傾向的一種傾向,不過無性戀是否是一種性傾向到目前為止都還有爭議。對男性和女性都持著一種較冷淡的態度,不會對任何一方產生興趣,但會因自己的性別或日常經歷而對某一性別多出一些好感。無性戀對人難以產生很多好感,亦不多會出現厭惡。
  • 7000萬無性戀 對人難以產生很多好感
    據美國《醫藥日報》20日報導,加拿大最新研究表明,全球約有7000萬人為「無性戀」者,即他們對異性和同性都沒有興趣。專家將這種現象稱為「第四性」。  無性戀的簡稱為「xal」和「al」,這三個字母是從無性戀的完整英文單詞中選出的。
  • 「第四性」——無性戀之深度解析
    最近「無性戀」引起巨大關注,而這個詞這個現象並非現在才出現,無性戀的簡稱為「xal」和「al」,這三個字母是從無性戀的完整英文單詞中選出的。   近來,加拿大布魯克大學的心理學家安東尼·博格爾特教授指出,除了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外,世界上還存在第四種性取向——無性戀,無性戀者應該被歸為「第四性」。儘管無性戀者在世界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只有1%,但大約7000萬的人口數目也不容小覷。
  • 中國有1300萬無性戀,他們可能有性慾,但不會找性伴侶
    2018年西南大學發布的國內無性戀群體調查也顯示,超過一半的無性戀者有自慰行為,且將近五分之一的無性戀每個月自慰四次以上。目前尚無科學研究表明,無性戀源於童年時的負面性經歷。「無性戀可能有性厭惡,也可能沒有。關鍵在於你究竟是因為厭惡去壓抑了自己的性衝動,還是既厭惡又感受不到性吸引。」喜歡同性的無性戀男生小新說。
  • 海綿寶寶出櫃是怎麼回事 02年就說是無性戀了
    海綿寶寶出櫃是怎麼回事 02年就說是無性戀了時間:2020-06-14 22:0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綿寶寶出櫃是怎麼回事 02年就說是無性戀了 虎撲6月14日訊 近日,海綿寶寶出櫃。
  • LGBT在英語裡分別是什麼?
    「LGBT」英語是什麼意思?
  • 2月是什麼星座?
    而且還有天生「無性戀」的說法,因為比起肉體他們更看重精神的契合。雙魚座的守護星是還望星,屬性是土象星座,他的符號是兩條魚牽制在一起,代表人類心靈和宇宙合而為一。雙魚座是一個比較矛盾的星座,而且有時候會比較情緒化。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就是這個星座的。
  • 蓖麻毒素究竟是什麼?
    蓖麻毒素究竟是什麼?那麼蓖麻毒素究竟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恐慌呢?這裡提供一些相關信息。  蓖麻毒素是一種從蓖麻籽中提煉出來的天然有毒物質。每年全世界進行工業處理的蓖麻籽大約有100萬噸,經過處理後的殘留物便是蓖麻毒素。人無論是通過食道、注射還是吸入一茶匙這種有毒物質便會致死。  蓖麻毒素能在5天內導致人死亡。相比較而言,兒童比成人更容易中毒。
  • 向量究竟是什麼?
    前言很多時候,我們學習一樣東西,開始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去學它,僅僅只是老師告訴我們這個很有用,具體在哪裡有用,怎麼用,可能老師也說不清或者他自己也沒有應用過,就像大學學過的數學知識,不管是高等代數還是線性代數,一堆的公式和推理,也不知道學了有什麼用
  • 毛絨玩具究竟是什麼
    而毛絨玩具作為一款沒有什麼門檻的國民玩具類型,在近幾年的國內尤為火熱,這款老少鹹宜的玩具為什麼會火爆國內市場?毛絨玩具又究竟是什麼呢?請跟著專注玩偶定製及吉祥物卡通形象設計和衍生產品設計的企業玩偶大師來帶您了解,毛絨玩具究竟是什麼!
  • 學習究竟是什麼?
    然而,學習究竟是什麼呢?是有一個老師在教,學生在跟著學,就是學習嗎?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課程也五花八門,學一輩子都學不完,身處在其中,感覺非常的焦慮。什麼是學習?根據漢語詞典解釋,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
  • 究竟什麼是弦理論?
    究竟什麼是弦理論?我們通過以下一些問題帶你認識21世紀最偉大的理論之一。【1. 什麼是弦理論?】
  • 究竟什麼是水光針?水光針究竟好麼?
    水光針究竟好麼?一支水光針=1000張面膜?一支水光針=自帶美顏效果?是套路還是真誠?補水美白提拉,三個要素,缺一不可偏愛水光針水光針補水效果顯著水光針在一線城市需求量非常大熟齡肌與初老肌是水光針的真愛粉究竟什麼是水光針?水光針往肌膚裡注射的是什麼?
  • 李白,你究竟在愁什麼?
    你究竟在愁什麼小時候被父親逼著讀詩、背詩,我雖不反抗,但也不願深入,念幾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之類的算是完事兒。但長大之後,我發現詩人都是愁的,「你究竟在愁什麼」這個問題一出現,就在我腦海裡盤旋,始終不肯歸去。長大後,我漸漸明白:詩人的愁大多是他們真性情的外露。所謂真性情,就是一種關注事物對自己生活的意義,而非事物能給人帶來實際利益的人生態度。而詩人所求的大多不可得,愁情便隨江河般奔湧的才情流瀉而下。你究竟在愁什麼,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