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念麗:「活教育」在實踐中的指導意義

2020-12-13 中國網教育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周念麗


中國網訊(通訊員 李培培) 近日,第五屆中國幼教年會在杭州舉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周念麗分享了專題報告《「活教育」理論的實踐意義之探析》,周念麗教授通過「探索活教育課程來源」與「食育」等實踐,分析了活教育的指導意義。

「活教育」理論

周念麗教授提到,從課程出發探索「活教育」理念的實踐指導意義,應首先確立課程的理念以及終極目標。

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理論的目標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陳鶴琴先生首先強調「做人」,「做人」的基本原則是:平等、自由、博愛、理解和尊重,我們首先要做一個追求自由平等,理解、尊重別人的人。

第二個層面就是要「做中國人」,其實這裡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民族化,一個是本土化。周念麗表示:「我今天能夠非常自豪、堂堂正正地告訴大家:我是中國人。這件事情在我們的課程實踐當中應該著重強調。」

最後就是「做現代中國人」,陳鶴琴先生告訴我們做一個現代中國人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的身心、健康的體魄,然後要有建設的精神、合作的態度以及服務他人的意願,這就是課程的終極目標。我們做課程有一個口號叫「培養現代中國娃」,這是陳鶴琴先生給我們的課程設立了一個基調,我們從這樣一個終極目標出發,才可以做到「不忘初心」。

「活教育」課程來源是哪兒

真正讓孩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元素在哪裡?

周念麗教授提到,探尋「活教育」課程來源應該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農村,比如說每個山區的資源在哪裡,我們的大自然和大社會就在哪裡,包括城市也可以這麼做。

所以,「活教育」課程的來源應該是大自然、大社會。所以這也是陳鶴琴先生給我們最寶貴的東西。現在有很多的理論,華德福有森林教育、自然教育,我們也有很多理論。這些理論固然很好,但是有一個根本的原則,就是說把目光轉向自己的大自然。陳鶴琴先生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深刻的理論提示,最適宜幼兒來理解消化,他取得「活知識、活經驗」。「活教育」應該是來自大自然和大社會對我們的饋贈。

周念麗教授總結,陳鶴琴先生的理論指導意義告訴我們,永遠不用擔心課程是無根之木。

「活教材」實踐

周念麗教授簡單介紹了一個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的實踐——食育課程。

這也是基於「貧困地區兒童大部分營養不良,經常食用可樂等非常不健康的東西」設計的食育課程,即把這個食育和我們的生命教育關聯起來,因為我們是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這裡的生命就可以是大自然本身的生命,還有動植物的生命和我們兒童本身的生命相關聯。

在和生命教育關聯之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走進大自然,通過食育進行的自然課程:首先走進自然,然後觀察自然,最後親近自然。也就是說陳鶴琴先生在「以大自然為活教材」方面,有更深層的理論。

周念麗教授所做的食育課程,包括讓孩子們親自到田野當中體驗泥土的感覺,成為田野中躍動的音符,去接近自然、去種植、去收穫,就是通過食育進行的自然教育。

相關焦點

  • 「活教育」:源自文化傳統的幼教新課程
    2002年之後,很多中國專家例如中國農業大學的李裡特、新華社的施寶華、中國科學院的侯鵬與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的張秋萍等,都先後開始關注與研究食育,極大推動了食育在中國的實踐與發展,但是食育始終缺乏本土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的支撐和指導。
  • 尋找「活教育」的時代之光
    在鼓樓幼稚園這塊實驗田裡,陳鶴琴有三大計劃:建築中國化的幼稚園園舍、改造西洋的玩具使之中國化、創造中國幼稚園的全部活動。很多到鼓幼觀摩的同行都好奇:鼓幼的老師為什麼始終滿懷熱情、積極主動地投身於研究和實踐?鼓幼有什麼神奇的精神力量?鼓幼人認為,那就是從陳鶴琴建園時期就形成的科學實驗的研究精神。科學實驗的研究精神是鼓幼的文化之一,是其保持生命活力的源泉。
  • 2021教育學複習: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
    他一生主要從事於一系列開創性的幼兒教育研究與實踐,有《家庭教育》《兒童心理研究》等著作,其最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便是「活教育」,分為目的論、課程論和方法論三大方面。   一、「活教育」的目的論   陳鶴琴認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 相信在「活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幼兒教育會走向更加燦爛的明天
    1 依據幼兒興趣「活」內容「活教育」指出:課程是根據兒童的心理和社會的需求來編定的,教材也是根據兒童的心理和社會的需求來選定的,所以課程是有伸縮性,教材是有活動性而可隨時改變的。2 追隨幼兒興趣「活」走向「活教育」指出:一日生活皆教育
  • 專家講堂|周念麗:樹立中國學前教育的文化自信
    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幼兒教育模式,基本上都能在國內幼兒教育機構中看到,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家風薰染的幼兒教育實踐總結和積累的豐富經驗,摸索出的許多幼兒成長和教育的規律,提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則和方法,還有待在今天的教育實踐中進行科學的創造性的轉化和應用,這也正是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使命。
  • 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
    畢生致力於兒童心理的研究,提倡「活教育」。創辦和發展了我國幼兒教育事業。1923年,陳鶴琴在南京創辦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鼓樓幼稚園。1927年,陳鶴琴在南京發起和組織了幼稚教育研究會,1929年擴大為中華兒童教育社。著有《兒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陳鶴琴教育文集》等。活教育思想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五點:(1)活教育的目標。
  • 「活教育」:從杜威到陳鶴琴
    杜威把教育的價值與意義理解為現實的行為過程,教育的立足點在「做」,而不是抽象的談論。熱衷於思辨化的誇誇其談,而把現實的生動湧現的狀態及過程抽象掉,這是杜威最為警惕,也是最為反對的。凌空蹈虛是實用主義哲學最忌諱的大敵。杜威認為必須在實際的過程中來研究人類的知識和品格的發展,這樣的研究,才是發掘真知識的道路。「實際的過程」所指的就是避免教條,避免先入為主或一廂情願地把握任何現象。
  • 強化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意義
    針對廣大考生在這一問題上的疑惑,中公教師網張老師將就有關學習理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意義和應用同廣大考生分享自己的一些體會。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實用的東西莫過於理論!」理論是高度精煉和實踐檢驗的經驗的總結,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將已有知識經驗和新獲得的實踐經驗的一種整合,因而理論本事是從實踐中來,最終也必然回到實踐中去,理論的最終歸宿就是指導實踐,而不是與實踐相脫離。然而真理和謬誤之間有時只是一線之隔,真理有其固有的應用範疇,超出了相應的範疇就會成為謬誤,因而我們也要樹立每個理論往往只是在一定的範疇內才能發揮其解釋力的觀念!
  • 他提倡「活教育」: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
    陳鶴琴師從杜威等名家,杜威的「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深深影響了他,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理論也給他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礎,他後來的「活教育」正是脫胎於此。但是他發展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理念,他的活教育目的在於「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而教育的原則是積極鼓勵兒童。
  • 陳鶴琴先生倡導的「活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陳鶴琴先生於1940年在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範學校時提出,「首先要了解兒童心理,認識兒童,才能談到教育兒童,這是「活的教育」,「活教育」思想「。經過7年教學實踐建立的一個教育理論體系。關於「活教育」,陳鶴琴說得很明白:「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 愛彌兒幼兒園陳鶴琴「活教育 ·活課程」高峰論壇暨上虞區幼兒園...
    12月22日,由上虞區教育體育局主辦的陳鶴琴「活教育·活課程」高峰論壇暨上虞區幼兒園區域推進活教育課程研討會隆重舉行。愛彌兒幼兒園作為現場開放展示的其中一所幼兒園,迎接了南京師範大學虞永平教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丙成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錢雨教授、南京師範大學季玥教授、浙江省教研室幼教教研員虞莉莉老師等專家大咖,上虞區教體局黨委委員副總督學車煥永先生及上虞區學前辦的領導們和來自全省160餘名幼教同行來園指導同研,為幼兒園自然教育課程共繪未來。
  • 【幼兒教育】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的17條原則
    此文是陳鶴琴《活教育的教學原則》中總結的十七條原則,1948年曾分別發表於《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彙編成集,由上海新華書店出版。分組研究、共同討論的方式就是集體學習,是活教育教學原則的一種方式,也使刺激和反應的程式由單軌變為復軌。讓各人都有意見發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複雜,就可以整理出真理來。
  • 活教育 真體驗——鶴琴幼兒園中6班的烤番薯之旅
    鶴琴幼兒園秉承陳鶴琴的活教育理念
  • 35年前的今天,拿兒子做實驗,推行活教育的教育家陳鶴琴逝世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陳鶴琴小傳:拿兒子做實驗,在家創辦第一個幼稚園的兒童教育聖人【1982年12月30日】35年前的今天,拿兒子做實驗,推行活教育的教育家陳鶴琴逝世陳鶴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上虞人,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是中國現代兒童心理學和幼兒教育學研究的開創者
  • 班本課程如何更好踐行「活教育」? 永和鎮中心幼兒園組織微課程展...
    幼兒園班本課程如何踐行「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