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周念麗
中國網訊(通訊員 李培培) 近日,第五屆中國幼教年會在杭州舉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周念麗分享了專題報告《「活教育」理論的實踐意義之探析》,周念麗教授通過「探索活教育課程來源」與「食育」等實踐,分析了活教育的指導意義。
「活教育」理論
周念麗教授提到,從課程出發探索「活教育」理念的實踐指導意義,應首先確立課程的理念以及終極目標。
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理論的目標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陳鶴琴先生首先強調「做人」,「做人」的基本原則是:平等、自由、博愛、理解和尊重,我們首先要做一個追求自由平等,理解、尊重別人的人。
第二個層面就是要「做中國人」,其實這裡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民族化,一個是本土化。周念麗表示:「我今天能夠非常自豪、堂堂正正地告訴大家:我是中國人。這件事情在我們的課程實踐當中應該著重強調。」
最後就是「做現代中國人」,陳鶴琴先生告訴我們做一個現代中國人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的身心、健康的體魄,然後要有建設的精神、合作的態度以及服務他人的意願,這就是課程的終極目標。我們做課程有一個口號叫「培養現代中國娃」,這是陳鶴琴先生給我們的課程設立了一個基調,我們從這樣一個終極目標出發,才可以做到「不忘初心」。
「活教育」課程來源是哪兒
真正讓孩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元素在哪裡?
周念麗教授提到,探尋「活教育」課程來源應該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農村,比如說每個山區的資源在哪裡,我們的大自然和大社會就在哪裡,包括城市也可以這麼做。
所以,「活教育」課程的來源應該是大自然、大社會。所以這也是陳鶴琴先生給我們最寶貴的東西。現在有很多的理論,華德福有森林教育、自然教育,我們也有很多理論。這些理論固然很好,但是有一個根本的原則,就是說把目光轉向自己的大自然。陳鶴琴先生給了我們一個非常深刻的理論提示,最適宜幼兒來理解消化,他取得「活知識、活經驗」。「活教育」應該是來自大自然和大社會對我們的饋贈。
周念麗教授總結,陳鶴琴先生的理論指導意義告訴我們,永遠不用擔心課程是無根之木。
「活教材」實踐
周念麗教授簡單介紹了一個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的實踐——食育課程。
這也是基於「貧困地區兒童大部分營養不良,經常食用可樂等非常不健康的東西」設計的食育課程,即把這個食育和我們的生命教育關聯起來,因為我們是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這裡的生命就可以是大自然本身的生命,還有動植物的生命和我們兒童本身的生命相關聯。
在和生命教育關聯之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走進大自然,通過食育進行的自然課程:首先走進自然,然後觀察自然,最後親近自然。也就是說陳鶴琴先生在「以大自然為活教材」方面,有更深層的理論。
周念麗教授所做的食育課程,包括讓孩子們親自到田野當中體驗泥土的感覺,成為田野中躍動的音符,去接近自然、去種植、去收穫,就是通過食育進行的自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