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講堂|周念麗:樹立中國學前教育的文化自信

2020-08-13 巧手魯班育兒說

導語

伴隨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全球化進程,擁有文化自信,就是對自己身份認同的最好體現。日前,繼兩辦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以來,教育部又進一步明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幼教培訓的重要內容,發布實施了《幼兒園新入職教師規範化培訓實施指南》,文件指出:幼兒園新入職教師要有文化自信,要熟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等。有的年輕的幼兒園教師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往往表現為對西方文化比較追捧,對傳統文化比較淡漠,忽視了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幼有所育,幼師先行」,喚醒幼兒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是在學前教育中培養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成果的根本創造力,是中華民族歷史道德傳承、文化思想、精神觀念的總體,是中國五千年優秀文化的統領。文藝工作座談會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和傳承中國美學精神。


疏離了本土文化,教育很難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外來的優秀文化當然也是要吸收和借鑑的,只要有利於兒童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盡可以「拿來」,但我們自身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也應受到足夠重視。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幼兒教育模式,基本上都能在國內幼兒教育機構中看到,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家風薰染的幼兒教育實踐總結和積累的豐富經驗,摸索出的許多幼兒成長和教育的規律,提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則和方法,還有待在今天的教育實踐中進行科學的創造性的轉化和應用,這也正是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使命。


周念麗:樹立中國學前教育的文化自信

作者:周念麗

周念麗: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教授、心理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特邀專家

我之所以要談這個話題,是源於當今學前教育的一些現象。


現象一:幼兒雙語熱

課程遊戲化項目的推進,首先需要觀念的轉變,要有目標意識,項目的目標不只是環境改造,更核心的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落實和兒童的發展。站在這個高度上,我們才能去檢驗和衡量自己的課程改革是否到位,環境創設是否到位,活動組織是否到位。


現象二:很多幼兒園彰顯著歐美色彩

現在很多幼兒園彰顯著歐美色彩。這些花樣繁多的歐美色彩幼兒園反映了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正在自覺成為ABC(American-Born Chinese)。此外,現在的學前教育課程裡,海外課程佔主流。我在思考這個問題,若干年之後當我女兒有了孩子,孩子若問我:「姥姥,你是研究中國學前教育的,那你研究什麼課程呢?」「我研究了一大堆外國名稱。」「那你研究中國嗎?」「寶寶,對不起,沒有。」如果有這一天的話,我會成為歷史的罪人。泱泱大國,難道就沒有一點繼承自己文化的意識嗎?自從我假想這個情境後,我每天都覺得有一種迫切感,有一種時代的使命感在召喚。


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孩子有多少本土文化認同?幾年前,我去大阪一個幼兒園。當時是三月份,所有的孩子都穿著小短褲,而我穿著厚厚的棉服還在發抖。園長告訴我,這裡有個來自中國的小男孩,才來半年,問我要不要跟他說話?我說要啊。這個小男孩過來了,一百個不睬我。園長說他不願意跟我說普通話,讓我用日語跟他說。隨後,他跟我說話了。那個時候,我的心猛地抽了一下。這個孩子才3歲多就知道在這裡說中文沒有自信,很自卑。


另外一件事是此前我在日本一家律師事務所做註冊會計師。有一天我對老闆說我接了兩個電話。老闆立刻說你怎麼可以接電話?我說我為什麼不能接電話?他說如果他的客戶知道中國人在這裡打工,會全走光的。我當時非常生氣,老闆平時以我是東京大學畢業生為傲,但現實卻是如此。這兩件事使我明白如果我們國家沒有足夠強大的話,我們在國際上都會受到被人歧視的待遇。


三年之後,我又經歷了一件痛心的事情。當時,香港教育行政署請我去香港指導一個幼兒園做研究。園裡老師告訴我這個孩子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對象。我進去跟他說:「小朋友,你好。」這個孩子見我說話,第一反應是驚恐地一跳,往後退了幾步。看他這個反應,我跟園長說請孩子媽媽過來。


他媽媽一見面就跟我說廣東話。但我從她的口音判定她不是廣東人。我問她能不能用家鄉話跟我說話。她聽了就流淚了,她說她到香港半年,從來沒有敢在家裡跟兒子說過家鄉話。後來,我們見到了孩子奶奶。奶奶是香港人。那就意味著,如果說普通話就比別人低一等。


這個事情在我心裡烙下很深的印記。如果在我們的學前教育課程中還一味地以西方為風向標,或許以後這些孩子提起自己中國人的姓都會感到難為情。學術應該有學術的含量,但是更應該有社會責任感。我們要警惕我們自願成為學前教育的文化殖民。


確立中國文化教育自信迫在眉睫。

我們來看一下時代背景。近來,央視陸續播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等節目;暢銷書方面,《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梁啓超家書》一度受到熱捧,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結晶。


那麼何為文化?何為文化自信?為什麼要確立文化自信?如何確立?文化的「文」,甲骨文裡是「魚紋」的意思。「化」是滲透。文化是軟實力,是一個民族的名片。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信心。


為什麼要確立中國文化教育自信呢?張雪門著眼於批判當時的學前教育效法、模仿西洋幼稚教育之流弊。我們可能把別人的自由完全沒有任何約束地模仿過來了。陶行知批評「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等三大弊病,主張創辦「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幼兒園。縱觀當今,現在這三種病卻愈演愈烈。一個國家最核心的文化是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自信。我們每個學前教育工作者都要傳播文化。


文化人類學把文化分成四個層面:第一層衣食住行、第二層風俗、第三層語言、第四層價值判斷。我們基於孩子很小,應該屬於衣食住行層面的假設,做了相關研究。


一是從服裝偏好看幼兒的文化意識。實驗程序是:請幼兒先仔細觀察桌上的8張圖片,並提問:「這裡有一些不同地方的小朋友穿的衣服圖片,請告訴我你最喜歡哪張圖片?剩下的這些你最喜歡哪張?


其次,針對幼兒所在幼兒園的老師進行訪談,提問聚焦幼兒園所進行的民族文化類教育的課程設計、家園共育活動開展、家庭教育等。」我們做了哈尼族、蒙古族、侗族、漢族四個民族研究,研究表明喜歡自己民族服飾最高的是蒙古族,佔比23.33%,哈尼族的孩子最低,佔比7.5%。


第二個研究是從建築偏好看幼兒的文化意識。實驗程序為:請幼兒先仔細觀察桌上的4張圖片,並提問:「這裡有一些不同地方的小朋友住的地方圖片,請告訴我你最喜歡哪張圖片?針對幼兒所在幼兒園的老師進行訪談,提問聚焦幼兒園所進行的民族文化類教育的課程設計、家園共育活動開展、家庭教育等。」


我們選了侗族的鼓樓、哈尼族的蘑菇房、蒙古族的蒙古包和漢族的民居。結果是侗族的孩子喜歡自己民族房子的比較高,哈尼族和漢族的孩子對自己民居的喜歡都比較少。


此後,我們為了了解孩子到底對抽象名詞有沒有概念,讓中班老師拿著蛋糕進教室,問小朋友,你們知道今天是誰的生日嗎?小朋友說不知道。老師說,今天是黨的生日,是中國共產黨的生日。過生日要怎麼樣?吃蛋糕。過了十多分鐘,小朋友舉手了,問老師,黨怎麼還不來?這聽起來很可笑,但是也反映了學前教育的問題。我們的學前教育課程裡有很多隱喻,但孩子在這個年齡段並不能理解。今天很多中國教育課程來不及思考消化,通常是把人家的課程拿過來變成水生植物,看著好看,卻不能紮根生長。我們真的到了必須嚴格、嚴肅、嚴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要做「有根」「有魂」的中國學前教育。

所以,我有一個夢想。我們要做「有根」「有魂」的中國學前教育已時不我待。我們要做陸生植物,而不是水生植物。如何做有根有魂?根在哪裡?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要確立中國學前教育自信,絕不是井底之蛙。但同時也不是一切外來的都是好的。所以,一個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一個是要有效地汲取國外文化的精髓。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共同構建文化自尊和自信。


基於本土文化的實踐探索,我在國內幼兒園看到了一些非常好的做法。比如剪紙、青花瓷、將相和、扎染蠟染等,通過傳統文化的浸潤薰陶,逐漸培養孩子的民族文化認同。此外,我們還做了食育研究,即通過食育進行的生命教育。日本在2005年頒布了兒童基本食育法,但是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課程。所以,我們意圖進行食育課程建構,讓幼兒通過食育教育在社會文化生態中得到綻放。


食育課程建構分為認知水平、情感水平和行為水平。認知水平方面,能辨別安全食物、遠離垃圾食品。情感水平方面,能歡然接受營養食品,拒絕不良食品。行為水平方面,能更多親近自然,親手種植製作食物。


陳鶴琴先生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讓孩子走進大自然,實行自然教育,認識到植物的生命力,對生命充滿感恩。


在現今全球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幼兒具有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並在此基礎上以包容開放的心態接納其他民族文化,從而形成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進一步確立學前教育文化自信的思考包括:空間的思考、時間的思考和路徑的思考。


空間的思考上,基於文化生態學的角度,生於斯,長於斯,我們陸生植物的發散是屬於這塊土地的。縱觀全國的幼兒遊戲差不多都分為生活類、服務類、財商類這三類。一碗湯,深圳廣州是餐前喝,上海江浙是邊吃邊喝,黑吉遼則是飯後喝。一碗湯能喝出這麼多文化特色,為什麼我們的課程、遊戲要全國大一統呢?


我們是不是應該在自己的土地上考量課程建構?一方面要從近代教育思想中汲取營養,如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另方面要尋源文化傳承,汲取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精髓和價值判斷,讓世界認可蘊含中國文化的學前教育。


同時,我們中國的學前教育要蘊含文化的世界性。我們有責任把0—6歲孩子在我們手中培養成有社會責任感、社會道義的公民。我們吹響了學前教育的集結號,就是基於活教育理論的學前教育課程建構探索。


實施「有根」「有魂」的中國學前教育的最大目的在哪裡?這正是陳鶴琴先生所說的培養現代中國人。這裡,我徵得陳鶴琴先生後人同意,把「人」改成「娃」,倡導培養現代中國娃:要有健全的身心、要有建設和創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態度、要有服務的精神、要有世界的眼光。


樹立中國學前教育的文化自信,請您與我們攜手砥礪前行。


(註: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專家訪談|周念麗:隔代不隔愛,讓家庭教育更和諧
    《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問題調查報告》助力孩子成長一起來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吧專家介紹周念麗 教授日本國際幼兒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學前教育委員會健康專業委員會理事
  • 西方概念幼兒園遍地開花 專家熱議構建本土課程體系
    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李天順演講。主辦方供圖「文化自信需要從娃娃抓起,但拿什麼從娃娃抓起?主要還是文化和課程,課程質量涉及到學前教育的質量問題。」霍力巖在論壇主旨報告中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批優秀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就在朝著建構有本土特色的幼兒園課程努力,如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那個時候就提出幼兒園不應該有外國病、富貴病等問題,同時展開了本土化探索之路。但中國的幼兒園課程體系到今天也沒有建立起來。
  • 「活教育」:源自文化傳統的幼教新課程
    2002年之後,很多中國專家例如中國農業大學的李裡特、新華社的施寶華、中國科學院的侯鵬與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的張秋萍等,都先後開始關注與研究食育,極大推動了食育在中國的實踐與發展,但是食育始終缺乏本土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的支撐和指導。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命脈與思想沃土。
  • 周念麗:「活教育」在實踐中的指導意義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周念麗中國網訊(通訊員 李培培) 近日,第五屆中國幼教年會在杭州舉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周念麗分享了專題報告《「活教育」理論的實踐意義之探析》,周念麗教授通過「探索活教育課程來源」與「食育」等實踐,分析了活教育的指導意義。
  • 重構邊界,共創幼教新生態,2020年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10月上海重磅開幕!
    10月21-22日,由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主辦、ExpEarly 幼兒教育家、哈靈教育、華森葳教育、極客爸爸、美國載格勒國際兒童發展協會、歐蒙教育、蘋果樹教育諮詢、拼圖資本、童育教育協辦的2020年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將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同期舉辦2020年中國國際學前教育及裝備展覽會,國內外900+幼教品牌屆時將隆重展出。
  • 重構邊界,共創幼教新生態,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十月上海見
    10月21-22日,由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主辦、ExpEarly 幼兒教育家、哈靈教育、華森葳教育、極客爸爸、美國載格勒國際兒童發展協會、歐蒙教育、蘋果樹教育諮詢、拼圖資本、童育教育協辦的2020年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將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同期舉辦2020年中國國際學前教育及裝備展覽會,國內外900+幼教品牌屆時將隆重展出。
  • 2020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和CPE中國幼教展重磅來襲
    全球託幼大會+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20場論壇探討新機遇每年CPE幼教展同期舉辦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今年的大會由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主辦,AIMKIDS、ExpEarly幼兒教育家、哈靈教育、華森葳教育、極客爸爸、美國載格勒國際兒童發展協會、歐蒙教育、蘋果樹教育
  • 趙蘭會:利津遊戲是學前教育的本質回歸
    陳鶴琴先生十分重視幼兒園課程的民族化,他說,中國幼兒園的課程應該是民族的,而不是歐美的。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幼教大國,現在的中國幼教人犯上了一種病——洋病:到處是那些洋品牌:瑞吉歐幼兒園、華德福幼兒園、福祿貝爾幼兒園、蒙臺梭利幼兒園、巴學園等。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時代呼喚中國本土特色的幼兒園。
  • 中國政法大學思政學者郭繼承 結合「四史」縱論文化自信
    長江日報訊(記者歐陽崧)「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振興騰飛的根脈與智慧之源,文化振興是中華民族真正復興的精神標誌。」11月20日,新長江傳媒大廈48樓雲端藝境,中國政法大學思政研究所副教授郭繼承激情開講。「中國的文化自信不是自我欣賞,而是基於對人類思想史的全面考察和深度理解作出的理性判斷。」
  • 餘豔紅:樹立三個自信 彰顯中國信心
    校長餘豔紅來到順德校區,為公共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2014級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講授新學期第一堂思想政治課——「樹立三個自信,彰顯中國信心」。餘豔紅以2016年兩會熱詞「五大發展理念」開題,指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充分體現出了我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所展現出的治國理政的風範和自信。
  • 大方一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大方一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樹立良好校風,大方縣第一小學舉行弘揚民族文化主題系列活動,通過寓教於樂的教學活動,普及中國傳統節日習俗,讓廣大師生更加熱愛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廣大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
  • 李四龍主講才齋講堂第185講:中國佛教的文化主體性
    中國文化的生命力何在?2019年10月31日,北京大學哲學系李四龍教授從佛教的特質出發,介紹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與中國社會相結合,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提升中國文化理論水平的過程,嘗試從中國佛教的精神傳統和文化主體性角度推進這些問題的解答。
  • 歷城職業中專舉行學前教育專業綜合素養課學前教育專家報告會
    舜網訊 11月20日下午14:00,歷城職業中專學前教育專業綜合素養課學前教育專家報告會在320報告廳順利舉行,學前教育專家、濟南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學院劉建華院長為我校學前教育專業300餘名學生作了報告,學前教育專業任課教師參加活動。
  • 市學前教育專家到儀隴縣開展送教活動
    11月13日,南充市學前教育胡伶俐名師工作室專家送教活動在我縣宏德幼兒園舉行送教團隊由市學前教育胡伶俐名師工作室幼兒專家名師組成,來自高坪、營山、閬中的幼兒教育名師分別現場展示了《好奇心,你好》、《不要扼殺孩子的主動性》、《在生活中培養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等家庭課堂。
  • 崇德動漫:最新研究成果將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推向新高度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楊念魯先生、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朱家雄教授和周念麗教授都十分肯定該套體系的理念和其在儒學現代化方面取得的創新成就。美國兒童發展研究會主席馬克·伯恩斯坦先生(Mark Bernstein),美國《性格教育》雜誌(Journal of Character Education)的創辦人之一馬爾文先生(Dr.
  • 直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及普外科專家團隊:中山雲講堂...
    直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及普外科專家團隊:中山雲講堂——與減重代謝手術專家面對面 2020-07-21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屆兒童食育研討會:中外專家探討食育實踐
    與會專家共同研討創建以食育為核心的具有中國特色兒童教育體系。此間,微電影《中國食育從這裡開始》舉行首映。河南省教育廳副廳長毛傑致辭說,兒童健康是兒童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全民健康的基礎,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一環。
  • 專家引領,讓愛與教育同行
    為進一步提升家庭教育品質,促進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11月21日,國澳教育開設《國際視野下看本土幼兒文化教育》線上家長公益講座活動,特邀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周念麗教授11月21-22日,《出彩國澳娃》課程建構專家團隊協同國澳教育各園教學教研團隊進行了一次富有針對性的課程研討交流會。
  • 張曉凌做客重慶八中樹人中學「藝術名家講堂」分享藝術信條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張曉凌做客重慶八中樹人中學 中國美術報首席攝影師 焦峰 攝,即三個關鍵詞:勤奮,自信和堅守。隨後,張曉凌老師講述了著名畫家冷軍用自己精湛的寫實創作徵服歐洲名校的故事,並希望八中學子能夠樹立堅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又用中國教師在英國學校力挫熊孩子、創造教學奇蹟的故事,來積極鼓勵孩子們建立對自身的個體自信和對學校的群體自信。張曉凌說「藝術的學習是一場苦行僧般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