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源自文化傳統的幼教新課程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周念麗教授是一位海歸學者,留學東洋,訪學西洋,但是她並沒有執著於裴斯泰洛齊、蒙臺梭利、加德納與福澤諭吉等外國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而是致力於繼承與發揚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立足其「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的課程論思想,融合中西,推陳出新,獨創了自成體系的當代幼兒園「活教育」課程。

    這套課程的第一批成果就是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活教育』課程叢書」,本文則以其中的《「活教育」中的食育》作為重點來進行評述。

    最早把食育引進到中國的是李澤華醫生,早在2002年她就撰寫了《日本的兒童「食育」》,文章介紹了日本健康教育專家正木健雄的觀點——在育兒學中,除德育、智育與體育外,還應進行「食育」,因其具有促進兒童心身健康發育的超常作用。正木健雄還解釋了食育的概念:所謂「食育」,就是從幼兒期起,給予食品及相關知識的教育,並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像力和人生觀培養上。同時他強調這種頗為有趣的「食育」深受兒童喜愛,在日本的家庭和幼教機構中得以迅速推廣。

    2002年之後,很多中國專家例如中國農業大學的李裡特、新華社的施寶華、中國科學院的侯鵬與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的張秋萍等,都先後開始關注與研究食育,極大推動了食育在中國的實踐與發展,但是食育始終缺乏本土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的支撐和指導。

    周念麗不僅是兒童心理與兒童教育領域的專家,還是陳鶴琴教育思想的研究者與追隨者,她把陳鶴琴「活教育」理念與食育相結合,從根本上解決了食育在中國生根、開花與結果的所必備的土壤問題。

    民以食為天,當然孩子也是「以食為天」,但是飲食非兒童教育的目標,兒童教育之目標是為了培養人才,但是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呢?陳鶴琴早就明確提出了活教育的目的是為「培養一個人,一個中國人和一個現代中國人」。這難道不就是中國的食育目標嗎?此外,陳鶴琴提出的十七條教學原則,學習的四個步驟,「五指活動」計劃,活教育的十個特點,訓育的十三條基本原則,以及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從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等活教育思想,正好可以用作食育的指導思想與理論基礎。

    在多年從事食育實踐與研究中,我們發現雖然食育具有橫跨眾多學科的特點,但是獨木難成林,食育並不能涵蓋幼兒園所有的課程。如何建立與食育配套的其他課程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但是周念麗則做了很好的嘗試,創造性地構建了一個與食育共生的課程體系。

    在這套課程體系中,首先有奠定兒童核心價值觀的課程《「活教育」中的致善教育》,以「止於至善」作為貫穿人生的中軸,讓孩子在積極情緒體驗中感知與發現自己,納悅自己,形成積極正向的「天人」關係與人際關係,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文以載道,文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與鑰匙,而甲骨文又是中國文字與中國文化之源,《好玩的甲骨文》這門課程通過圖畫與遊戲,讓孩子對中國文化進行尋根溯源的了解。此外,《「活教育」中的託育》《「活教育」中的「三生」教育》《「活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教育》以及《「活教育」中的山西文化之旅》與《「活教育」中的食育》一起構成了一個既有共同教育理念而又呈現豐富內容的課程整體。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地人」被稱為三才,「天」即天時,「地」即地域空間,「人」即人文。《「活教育」中的食育》的結構與內容剛好分成三大部分:第一為滲透五大領域的食育;第二則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食育;第三是舌尖上的中國食育,介紹南北方的代表性飲食。從事教育肯定是以人為本,因此周念麗把人文放在第一,然後順應天時,注重地理,構建了基於天地人三才的三元食育課程內容。

    教育部於2012年10月正式在全國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與藝術這五個領域描述幼兒學習與發展,分別對幼兒園階段的兒童行為與教學目標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從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成為中國幼兒園教育的指導性文件。食育與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進行結合,讓食育與幼兒園日常教學實現了自然的銜接。

    食在當季,春夏與秋冬四季剛好對應一學年的兩個學期,再細化到二十四節氣則可以讓幼兒園食育教學按照節氣的自然節律順序而行。食在當地,自古以來中國的氣候、地理與人口,以秦嶺為界分為北方與南方,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米食為主,食育因此在地域上也分為南北兩大系列。這套基於「天地人」的食育課程採用了十分接地氣、合國情的本土化設計,是一項完全脫離了日本食育限制的教育創新。

    本書包含了十分豐富的食育教學內容。周念麗按照幼兒園日常工作的程序——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學過程與教學延伸四個維度來設計所有食育主題活動,結合她自己在幼兒園的食育實踐,配以多張彩色照片與圖表,圖文並茂,能夠讓每個讀者感到條理清晰,明白易行。

    在每個食育活動最後,周念麗還十分貼心地增加了「家庭親子活動」板塊,按照「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內容與注意事項」把每個食育活動計劃延展到家庭,讓家長可以在家裡與孩子們一起組織與實施幼兒園的食育活動,通過「家園合作」把食育延續到家庭,從而以學校食育帶動家庭食育。因此,本書不僅可以成為幼兒園老師的食育教參,也可以成為開展家庭食育的家長用書。

    中國是一個人口達14億的大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國,也是一個經濟與軍事強國,但是在中國的幼兒園,卻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大幅標語:「引進以色列的國際思維課程,讓您的孩子像猶太人一樣思考。」其實這並非特例,而是中國學前教育界崇洋西化,忽視中國文化與中國特色的普遍現象的寫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就提出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

    顯然,在陳鶴琴「活教育」思想指導下,由周念麗教授建立的食育課程,無疑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課程提供了一個值得推廣的樣板。

相關焦點

  • 尋找「活教育」的時代之光
    陳鶴琴在鼓樓幼稚園實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一套適合時代需要、符合民族精神的「活教育」理論體系。「活教育」作為中國近代新舊教育變革的產物,其理論不僅影響了當年幼稚教育的發展,也引導著近百年中國學前教育的發展。2009年,江蘇省啟動「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崔利玲作為幼教唯一人選成為首批培養對象。
  • ...節幼教專場暨區域性「活教育」課堂階段性成果展示鶴琴幼兒園分...
    12月13日,上虞區第十一屆課堂教學藝術節幼教專場暨區域性
  • 愛彌兒幼兒園陳鶴琴「活教育 ·活課程」高峰論壇暨上虞區幼兒園...
    秋去冬來,寒意漸濃,但是依舊擋不住幼教人好學
  • 周念麗:「活教育」在實踐中的指導意義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周念麗中國網訊(通訊員 李培培) 近日,第五屆中國幼教年會在杭州舉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周念麗分享了專題報告《「活教育」理論的實踐意義之探析》,周念麗教授通過「探索活教育課程來源」與「食育」等實踐,分析了活教育的指導意義。
  • 2021教育學複習: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
    他一生主要從事於一系列開創性的幼兒教育研究與實踐,有《家庭教育》《兒童心理研究》等著作,其最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便是「活教育」,分為目的論、課程論和方法論三大方面。   一、「活教育」的目的論   陳鶴琴認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 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
    畢生致力於兒童心理的研究,提倡「活教育」。創辦和發展了我國幼兒教育事業。1923年,陳鶴琴在南京創辦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鼓樓幼稚園。1927年,陳鶴琴在南京發起和組織了幼稚教育研究會,1929年擴大為中華兒童教育社。著有《兒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陳鶴琴教育文集》等。活教育思想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五點:(1)活教育的目標。
  • 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
    他從事的幼教事業是全面的、整體的,從託兒所、嬰兒院開始手,到幼兒園和小學;在師資培養方面創辦了中等幼師和高等幼師專校。陳教授為了配合幼兒教育與兒童教育的需要,創辦了兒童玩具、教具廠,根據兒童心理的發展程序,製作了多種型式的玩具與教具。陳教授為了豐富兒童的知識,編輯出版了不少兒童課外讀物,如:《中國歷史故事叢書》、《小學自然故事叢書》等。他所編輯的兒童讀物。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語言活潑,圖文並茂。
  • 「福利」盤點全球5大幼教體系,最後一個有大驚喜
    同時,隨著幼兒課程越來越多樣化、國際化,幼教體系的選擇也成了教育者和家長們所關注的熱門話題。那麼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當下成熟的一些幼教體系。DAP教育的核心是發展適宜性實踐課程,課程內容選擇主要依據三個方面:兒童發展階段的認知、兒童個性特點的認知以及文化差異。
  • 王振宇:普惠性是幼教的一種精神境界
    ,主題是《普惠性是幼教的一種精神境界》。因此,陳鶴琴先生專門為幼兒教育的課程設置、教材編寫以及課程的實施等等,提供了一系列帶有普惠性的原則,那就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陳鶴琴的辦園15條。 活教育的思想和活教育的實踐向我們展示出幼兒教育的普惠性是多麼的重要,同時又是多麼地不容易。今天我們繼承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就應該注重發揚光大這個事。
  • 國澳教育出彩惠州娃託育課程和親子課程建構啟動儀式成功舉辦
    2020年08月18日,由知名幼教連鎖品牌惠州市國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國澳教育)主辦的「活教育」踐行研究中心首次學術研討會,在惠州希寶貝託育中心成功舉辦。「活教育」踐行中心課程建構負責人周念麗,分享了「活教育」視野下的《出彩惠州娃》課程之析和活教育視野下出彩惠州娃課程建構,把陳鶴琴先生「活教育」思想如何融入課程,建構《出彩惠州娃》,做了詳細的分析。
  • 暑期學習「不打烊」,鼓樓幼教發展共同體一起集中「充電」!
    本期推文,讓我們一起先來看看幼教發展共同體都一起學習了些啥?——基於一項幼兒園課程評價的結果》,她用事實數據、真實評價,解析了當前課程質量現狀,讓大家明確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認識到鼓樓幼教的高質量課程建設應秉承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以兒童發展為核心,開展豐富而卓有成效的改革與實踐。
  • 【教育雜談】陳鶴琴的幼教思想
    改革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樹立幼兒是教育之主體,是學習主人,尊重幼兒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新觀念;改革以課堂為中心「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樹立活動為中心,活動就是學習,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教,在活動中獲得認知的新觀念;改革以教材為本本雷打不動的課程模式,樹立大自然、大社會為教材的大課程觀,把幼兒各種活動和一日生活融入課程之中的新理念。
  • 特色幼教:當創新「撞上」傳統——太航幼教集團調研指導
    8月14日上午,太原市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郝寶清、市政協副主席、民建太原市委主委李俊林率政協調研團蒞臨太航幼教集團調研指導。太航幼教集團總經理孫文利攜團隊陪同調研。郝寶清一行先後調研了太航幼教太航園、託育中心,期間孫文利主要從園所歷史、辦園特色、教育理念及特色課程方面做了介紹。
  • 天橋區鶴琴英華幼兒園:浸潤「活教育」,發現真世界
    秉承「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以「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課程理念為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依據。天橋區鶴琴英華幼兒園給孩子們精心創設良好了學習、生活環境。濟南市天橋區鶴琴英華幼兒園一直以來秉承「活教育」思想,園內共創設了9個風格各異的「體驗室」,8個研究性學習主題室,開發出活教育下的「體驗課程」,樹立了自己的教育品牌「體驗教育」。為孩子提供一個走進自然、舒展天性的環境,在「成長樂園」的每個角落種下一個又一個的小小的夢想。
  • 依託「賢文化」資源打造「活教育」讓每一個幼兒受惠
    奉賢學前教育人依託「賢文化」資源打造「活教育」,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曾取得了驕人的成績,1996年、2011年兩度評為全國託幼工作先進區,區域內各園完善頂層設計,創新實踐路徑,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個性化課程特色。這次我們將帶您走進這裡的三所幼兒園,感受各園建構具有本園個性的特色課程與活動,管窺區域整體提升學前教育品質,讓奉賢的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學前教育的生動畫面。
  • 這裡是梁氏傳統幼教園
    梁氏傳統幼教園是一家以國學啟蒙養正教育為特色的專業幼兒園。主授少兒國學經典課程、現代中西方經典文化課程、輔助外教口語、設計完善的體能訓練和精英思維課程。校園主體為徽派建築,古色古香,傳遞著中國風俗文化精華和傳統徽商書院文化的睿智與厚道
  • 2020中國CPE幼教展重磅來襲
    全球託幼大會+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20場論壇探討新機遇每年CPE幼教展同期舉辦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今年的大會由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主辦,AIMKIDS、ExpEarly幼兒教育家、哈靈教育、華森葳教育、極客爸爸、美國載格勒國際兒童發展協會、歐蒙教育、蘋果樹教育
  • 依託「賢文化」資源打造「活教育」,讓每一個幼兒受惠
    奉賢學前教育人依託「賢文化」資源打造「活教育」,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曾取得了驕人的成績,1996年、2011年兩度評為全國託幼工作先進區,區域內各園完善頂層設計,創新實踐路徑,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個性化課程特色。這次我們將帶您走進這裡的三所幼兒園,感受各園建構具有本園個性的特色課程與活動,管窺區域整體提升學前教育品質,讓奉賢的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學前教育的生動畫面。
  • 「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不惜拿兒子做「實驗」,奔波63年只為解密「幼兒教育」
    在國際教育行業,蒙臺梭利(Montessori)、樂吉歐(Reggio-Emilia Approach)、華德福(Waldorf Education)、高瞻(High-Scope)、IBPYP課程6大幼兒課程體系的先進教育理念備受歡迎。但早在19世紀20年代,中國的一位教育家已經對幼兒教育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他就是被稱為「中國幼教之父」「兒童教育聖人」的陳鶴琴。
  • 35年前的今天,拿兒子做實驗,推行活教育的教育家陳鶴琴逝世
    推行活教育:一切活動以兒童為中心。提倡健康、科學、社會、藝術、語文五方面共同發展的五指教育法。有人問他活教育的目的,他說:「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陳鶴琴被譽為中國教育界的「四位聖人之一」:陶行知先生是鄉村教育的聖人,晏陽初先生是平民教育的聖人,黃炎培先生是職業教育的聖人,而兒童教育的聖人就非陳鶴琴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