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周念麗教授是一位海歸學者,留學東洋,訪學西洋,但是她並沒有執著於裴斯泰洛齊、蒙臺梭利、加德納與福澤諭吉等外國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而是致力於繼承與發揚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立足其「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的課程論思想,融合中西,推陳出新,獨創了自成體系的當代幼兒園「活教育」課程。
這套課程的第一批成果就是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活教育』課程叢書」,本文則以其中的《「活教育」中的食育》作為重點來進行評述。
最早把食育引進到中國的是李澤華醫生,早在2002年她就撰寫了《日本的兒童「食育」》,文章介紹了日本健康教育專家正木健雄的觀點——在育兒學中,除德育、智育與體育外,還應進行「食育」,因其具有促進兒童心身健康發育的超常作用。正木健雄還解釋了食育的概念:所謂「食育」,就是從幼兒期起,給予食品及相關知識的教育,並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像力和人生觀培養上。同時他強調這種頗為有趣的「食育」深受兒童喜愛,在日本的家庭和幼教機構中得以迅速推廣。
2002年之後,很多中國專家例如中國農業大學的李裡特、新華社的施寶華、中國科學院的侯鵬與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的張秋萍等,都先後開始關注與研究食育,極大推動了食育在中國的實踐與發展,但是食育始終缺乏本土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的支撐和指導。
周念麗不僅是兒童心理與兒童教育領域的專家,還是陳鶴琴教育思想的研究者與追隨者,她把陳鶴琴「活教育」理念與食育相結合,從根本上解決了食育在中國生根、開花與結果的所必備的土壤問題。
民以食為天,當然孩子也是「以食為天」,但是飲食非兒童教育的目標,兒童教育之目標是為了培養人才,但是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呢?陳鶴琴早就明確提出了活教育的目的是為「培養一個人,一個中國人和一個現代中國人」。這難道不就是中國的食育目標嗎?此外,陳鶴琴提出的十七條教學原則,學習的四個步驟,「五指活動」計劃,活教育的十個特點,訓育的十三條基本原則,以及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從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等活教育思想,正好可以用作食育的指導思想與理論基礎。
在多年從事食育實踐與研究中,我們發現雖然食育具有橫跨眾多學科的特點,但是獨木難成林,食育並不能涵蓋幼兒園所有的課程。如何建立與食育配套的其他課程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但是周念麗則做了很好的嘗試,創造性地構建了一個與食育共生的課程體系。
在這套課程體系中,首先有奠定兒童核心價值觀的課程《「活教育」中的致善教育》,以「止於至善」作為貫穿人生的中軸,讓孩子在積極情緒體驗中感知與發現自己,納悅自己,形成積極正向的「天人」關係與人際關係,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文以載道,文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與鑰匙,而甲骨文又是中國文字與中國文化之源,《好玩的甲骨文》這門課程通過圖畫與遊戲,讓孩子對中國文化進行尋根溯源的了解。此外,《「活教育」中的託育》《「活教育」中的「三生」教育》《「活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教育》以及《「活教育」中的山西文化之旅》與《「活教育」中的食育》一起構成了一個既有共同教育理念而又呈現豐富內容的課程整體。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地人」被稱為三才,「天」即天時,「地」即地域空間,「人」即人文。《「活教育」中的食育》的結構與內容剛好分成三大部分:第一為滲透五大領域的食育;第二則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食育;第三是舌尖上的中國食育,介紹南北方的代表性飲食。從事教育肯定是以人為本,因此周念麗把人文放在第一,然後順應天時,注重地理,構建了基於天地人三才的三元食育課程內容。
教育部於2012年10月正式在全國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與藝術這五個領域描述幼兒學習與發展,分別對幼兒園階段的兒童行為與教學目標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從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成為中國幼兒園教育的指導性文件。食育與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進行結合,讓食育與幼兒園日常教學實現了自然的銜接。
食在當季,春夏與秋冬四季剛好對應一學年的兩個學期,再細化到二十四節氣則可以讓幼兒園食育教學按照節氣的自然節律順序而行。食在當地,自古以來中國的氣候、地理與人口,以秦嶺為界分為北方與南方,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米食為主,食育因此在地域上也分為南北兩大系列。這套基於「天地人」的食育課程採用了十分接地氣、合國情的本土化設計,是一項完全脫離了日本食育限制的教育創新。
本書包含了十分豐富的食育教學內容。周念麗按照幼兒園日常工作的程序——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學過程與教學延伸四個維度來設計所有食育主題活動,結合她自己在幼兒園的食育實踐,配以多張彩色照片與圖表,圖文並茂,能夠讓每個讀者感到條理清晰,明白易行。
在每個食育活動最後,周念麗還十分貼心地增加了「家庭親子活動」板塊,按照「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內容與注意事項」把每個食育活動計劃延展到家庭,讓家長可以在家裡與孩子們一起組織與實施幼兒園的食育活動,通過「家園合作」把食育延續到家庭,從而以學校食育帶動家庭食育。因此,本書不僅可以成為幼兒園老師的食育教參,也可以成為開展家庭食育的家長用書。
中國是一個人口達14億的大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國,也是一個經濟與軍事強國,但是在中國的幼兒園,卻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大幅標語:「引進以色列的國際思維課程,讓您的孩子像猶太人一樣思考。」其實這並非特例,而是中國學前教育界崇洋西化,忽視中國文化與中國特色的普遍現象的寫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就提出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
顯然,在陳鶴琴「活教育」思想指導下,由周念麗教授建立的食育課程,無疑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課程提供了一個值得推廣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