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志願者孔佩雯:青春應直面戰爭之痛 也會遇見和平的暖
中新網南京12月9日電 題:(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志願者孔佩雯:青春應直面戰爭之痛 也會遇見和平的暖
中新網記者 申冉
「夏淑琴奶奶、夏至英奶奶、李高山爺爺、葛道榮爺爺……每次和這些老人們接觸,總是很心疼,她(他)們和普通的爺爺奶奶很像卻又不那麼像。是受過戰爭最嚴重的創傷,卻展現出更溫暖一面的那些人。」
只有23歲的孔佩雯,已經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做了5年的志願者。5年裡,她很難描述自己被改變了什麼,卻清楚地感覺到,在一次次「直面」和「相遇」中,自己的變化。
倖存者家屬夏奶奶的家人留下的一張暖心留言條。被採訪者供圖
2015年,作為初入南京曉莊學院的本科學生,孔佩雯了解到,學校在紀念館有一支服務了二十多年的志願講解服務隊。「我覺得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青年,也有責任為這段歷史的傳播做一些小小的貢獻。」
基於這樣的初衷,孔佩雯加入了志願服務隊,一幹就是5年,「工作包括了外景的引導講解、場館內的定點講解,以及利濟巷館的定點講解。」
孔佩雯和夏奶奶的合影。被採訪者供圖
「講解工作是高度重複性的,時間久了,年輕人難免感覺浪費時間、毫無收穫,會出現隊員講解狀態不好的情況。不過,有一件事,卻讓這種情況改變了。」孔佩雯說。
「2017年4月,志願者小羅在講解的過程中,遇到一家人,聽得特別認真。講解結束後,其中的一位老奶奶走過來請隊員幫忙,能否尋找一下她愛人的腳印。這時,大家才知道這一家是倖存者老人的家屬。」孔佩雯回憶,在小羅和其他隊員的幫忙下,這位奶奶終於找到了老伴兒的腳印。「這家人參觀之後就悄悄地走了,走之前,老奶奶的女兒在一張講解詞紙空白處寫下一段留言。」
溫暖的夏奶奶成為志願者工作中最美的一次遇見,也成為年輕孩子們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被採訪者供圖
留言的內容是這樣的:感謝小羅的耐心、細緻、體貼入微的講解,關心和照顧。小羅一直陪伴著92歲的夏至英奶奶及子女來尋找老伴兒的腳印,並找到了哭牆上的大哥王華林的名字。謝謝小羅的一路陪伴。
孔佩雯看到之後,就把這張留言拍了放在志願者服務群裡,「當時一些鬧著要離開的隊員看了之後,再也沒提過離隊。而這張留言也成為我們志願隊的『傳家寶』,幾乎每個新加入的隊員看過都會被感動。」
擔任講解志願者時的孔佩雯。被採訪者供圖
這次無意中的相遇還有一個溫暖的後續,「後來大家都想著去看望夏奶奶,可是他們走的時候什麼聯繫方式也沒留下,只留下一張在倖存者老人腳印邊的照片。我就花了一個多小時,在紀念館的銅板路上,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地對比,最終確認了腳印,並找到了腳印相關的聯繫方式,才發現腳印的主人王華治老人已經在幾年前去世了。」孔佩雯回憶,「在幾次嘗試的聯繫中,都因為夏奶奶年事已高,她的家人拒絕了我們。」
「後來,夏奶奶得知是紀念館的講解志願者時,她對兒子說,『讓她們來吧,都是在做好事的好孩子』。」孔佩雯總是記得,2017年12月20日去看望夏奶奶的時候,「夏奶奶一直拉著我們的手說,『還是和平好啊,謝謝你們來看我』。」
直面戰爭的痛,也遇見和平的暖。孔佩雯的青春有了堅實的根,長出燦爛的花。 申冉 攝
「其實,該說謝謝的是我們,謝謝奶奶讓我們知道,我們的堅持多麼有意義。」直到今天,志願隊的小夥伴們都把和夏奶奶的相遇,當作是這份工作中最美的遇見。
「正是一次次這樣那樣的『遇見』,讓我堅持了5年的志願者工作。」這份工作也深深改變了她。
「負責外景講解時還好,後來去了利濟巷分館,每天身處在曾經慰安婦受難的地方,直面戰爭帶來的慘痛,心裡特別不舒服。」孔佩雯在一次活動中,和紀錄片《二十二》的導演郭珂談起了這種心理的不適,「他告訴我,這段歷史要用心去看、去聽、去講、去克服種種悲痛,然後把倖存者們當自己的親人去親近,就會覺得離這段歷史更近一些。」
在不斷地用心接近中,這位年輕而善感的女孩改變了、成長了。「老人們的眼神總是讓我心疼,帶著倔強、憂傷,更多的是溫暖和很多複雜而難以言明的情緒。和老人們的接觸中,感覺自己變得更細心、更耐心,更愛我們的國家了。我也真正意識到戰爭帶來的創傷不止於戰爭當下,而是對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帶來的傷痛。」
這份工作也影響著孔佩雯對未來的計劃,「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去描述『和平』,但是聽到一位國際志願者的話,我覺得找到了答案:和平就是當爆竹聲響起時,所有人不再感到恐懼。不久以後我要去英國留學了,到了那裡,我想通過自己的專業,把這段歷史以展覽、紀錄片、歌曲等形式,傳遞給更多的人聽,呼籲大家都加入到珍惜和平的隊伍中來。」(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