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8月2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在上海某個街頭,你上了一輛計程車,的哥用純正的英語或法語對你說「早上好」,你一定會覺得有些驚奇!
這名的哥叫鈕德民,沒上過一天外語輔導班,也沒有出過國門,僅僅是在搭載老外乘客時「鸚鵡學舌」,6年下來,竟能夠用英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德語等多國語言與老外進行日常交流。
6年翻爛一本英漢詞典
開了近30年計程車的鈕德民學習外語的時間並不算長。
那是2006年的春天,一名金髮碧眼的老外坐上他的車。「我當時只會講一句Goodmorning(早上好),花了10多分鐘,老外講得面紅耳赤,我也搞不清楚他究竟要去哪裡。我當時就想,如果能講外語,那該多好啊!」
當天下午,鈕德民到新華書店買了一本袖珍英漢詞典。從此,這本售價8元、僅有半個巴掌大的詞典被他視作珍寶,一有空閒就翻看、背誦。時至今日,這本詞典的紙張已經發黃,封面也不知所蹤。書頁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用藍色原子筆記下的筆記和各種標記。「畫五角星的是特別重要的,打勾的是重要的。」鈕德民說,他看詞典有一個習慣,那就是用放大鏡來看,用放大鏡看比戴眼鏡更能夠集中注意力。
記者在翻看這本小詞典時,夾在詞典裡的一疊卡片散落出來。這些小卡片材質多樣,有名片、廣告紙,也有香菸殼、計程車發票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上面都寫滿了英語單詞。「我平時學到的一些不錯的單詞或者是句子,就隨手拿一張卡片記下來,再夾到詞典裡,有空就拿出來翻一翻。」
鈕德民表示,空閒時間自己會看看ICS等英語頻道,並想像一些場景,用學到的句子和外國人對話。「事實上,交流非常重要!我的秘訣是,每次我接到老外乘客時,我就會向他們請教。他們也很樂意教我這個學生,每接一差生意學會一句話,一年就能學會很多了。」
已開始學習第7種外語
鈕德民記得,幾年前,他接待了一名法國客人。當時這名客人從機場前往錦江飯店,正好在車上了說了幾句法語,這一下子鈕德民來了興趣:「我覺得法語很好聽,很浪漫!」鈕德民決定向對方學習法語。當時那個法國客人就非常友好,「你好」、「謝謝」等日常用語鈕德民很快就記下來。等下班回家,再進行反覆練習。下次碰到法國客人再主動用法語跟對方交流,既取得了對方好感,又練習了語言。
學習法語,僅僅是一個開端。隨後,他又向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德語、日語發起了進攻。他自稱學習這些語言完全是「鸚鵡學舌」,只是模仿對方,掌握比較常用的日常用語發音。不同於英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德語他只能夠說,卻不會讀寫,不過這樣已經足夠與外國人進行日常交流。目前,他正在向幾名印度來滬客人學習第7種外語——印度語。
「一般來說,我接待的歐美老外乘客,都會說英語,大家交流起來還是挺方便的。」因為學會了英語,他便能夠藉助英語再去學習其他語言。鈕德民說:「6年下來,我感覺,只要有了英語基礎,學習法語、德語等語種就方便多了。」說這話時,他更像一名語言學家。
手機開通國際長途
對於老外來說,中國是異國他鄉,能夠從計程車司機嘴裡聽到母語,這讓他們感到很親切,對鈕德民也刮目相看。正是因為鈕德民能夠講多國語言,這個計程車司機在外國客戶中就出了名,老外回頭客越來越多,有的老外甚至還幫忙介紹熟人生意,於是鈕德民印製了中英文名片。
「計程車司機是一個城市的名片,代表的是這座城市甚至是這個國家。我一直在努力,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到上海時,留下美好印象。」鈕德民告訴記者,他的手機開通了國際長途,並且24小時開機,為的就是方便外國乘客與他聯繫。
鈕德民說,目前自己每天接的老外生意,少則兩三單,多則十幾單。在聖誕節和過年前夕,每天多達四五十單生意。「做外國人生意,誠信守時很重要。」鈕德民表示,平時客人會因為飛機延誤等各種各樣的原因比約定的時間晚到,但自己作為計程車司機絕對不能遲到。去浦東機場和虹橋機場接機的時候,他總是提早15分鐘到達,舉著自製的接機牌。
就在記者採訪時,鈕德民的手機收到了一條來自慕尼黑的簡訊:「Hello!Could you pick me up at Pudong Airport tomorrow?I will be landing at 14:50.(您好,您明天能到浦東機場接我嗎?我將在14點50分到達。)」
同事羨慕他心態年輕
除了招攬來很多老外客戶,關於學習外語的成效,鈕德民最為津津樂道的一個段子是這樣的:去年夏天,他在虹橋機場搭載了一名自稱在英國留學的年輕男子。這名乘客上車後,掏出香菸點燃,不一會兒,車廂內已是煙霧繚繞。鈕德民搖下車窗,輕聲提示說:「計程車廂裡是禁菸的。」不料,對方擺起架子,輕蔑地說:「你不過是個計程車司機,管得著嗎?」鈕德民道:「既然你在英國留學那麼久,那我說一段英語,向你請教請教。」年輕男子覺得這是挑釁,但當鈕德民流利地用英語講了一段有關大英博物館的遊覽介紹時,男子頓時目瞪口呆,一改之前的高傲姿態,尷尬地說:「我在英國留學7年,都沒有說得這麼流利,實在慚愧。」
在同事眼中,鈕德民是個「牛人」。「我們每天上班很忙,回到家很累了,往往是倒頭就睡,或者看看電視劇放鬆下心情。而鈕德民回到家,還要翻字典、做筆記、學外語,看電視也是看外文節目。」同事林師傅說,雖然他們也很「眼紅」鈕德民的個人能力,不過深知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結果。
另一名同事張師傅則表示,鈕德民的心態很年輕,這讓他很羨慕。「一般像我們這樣,到了四五十歲的中年計程車司機,已經不可能像年輕人那樣有『充電』的想法,很多人下了班後就是打打麻將、喝喝酒,他卻去學習外語,這確實很不容易。」
「每天摸到方向盤,我很滿足」
7月的一個黃昏,濛濛細雨,悶熱籠罩整個城市。寶山區一處頗具歐羅巴風格的新建小區裡,一名身著白底黑色花紋翻領T恤、白色西褲與米黃色尖頭皮鞋的中年男子站在住宅樓邊臺階上,微笑著朝記者招了招手。黝黑的皮膚、卷燙的蓬鬆短髮搭配這身造型,透露出一股時髦氣質。他就是鈕德民。
鈕德民從小就喜歡汽車,開車是他的夢想。上世紀80年代,鈕德民進入位於外灘的上海糧油進出口公司工作。糧油進出口公司成立自己的計程車公司後,鈕德民毅然向公司提交辭職申請書,要求去開計程車。這在同事間引起了不小的騷動,因為糧油進出口公司的崗位是個「鐵飯碗」,辭職還沒有先例。最終,鈕德民承包了一輛藍色桑塔納計程車,當起了的哥。
後來,鈕德民加入了大眾計程車公司。如今,他一臉滿足地說:「能夠每天摸到方向盤,我感覺很滿足。」
鈕德民100多平方米的家中剛裝修一新,「不好意思啊,之前幾次約的採訪時間,我都在做外國人生意,送一個大公司CEO往返於上海和揚州,現在才空閒下來,不過明天又有老外生意了。」
話音剛落,沙發上的手機響了起來。他拿過手機「Hello,thisis……(您好,我是……)」,原來,又有老外要約他的車去機場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