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王稼祥,想必很多人會有些陌生,然而在紅軍時期,他可是我軍的高級領導人。王稼祥出生於1906年,安徽涇縣人,他早年追求進步思想,曾在蘇聯留過學。1930年回國後,王稼祥便受到重用,先後擔任黨報委員會秘書長、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革委副主席。與同時留蘇回國的博古等人不一樣,王稼祥不盲目遵從共產國際路線,而是尊重真理。
早在1931年4月到中央蘇區後,王稼祥就見證了主席的軍事指揮能力,在主席的領導下,紅軍相繼粉碎了敵人幾次重兵「圍剿」,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後來博古、李德把持大權後,局勢卻是另一番景象,部隊不僅損失慘重,而且連根據地都丟了,最終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因此對於博古等人領導紅軍,王稼祥是反對的。
長徵途中,王稼祥因為在反「圍剿」作戰中受重傷,不得不坐在擔架上隨軍行動。他眼看著博古等人瞎指揮,給紅軍造成重大損失,心急如焚。特別是湘江戰役結束後,紅軍從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王稼祥意識到打仗還是要毛同志站出來。在通道會議上,博古等人堅持要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關鍵時刻,王稼祥支持主席的正確主張,部隊最終繞道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避免又一次重大傷亡。
1935年1月,在王稼祥等人的推動下,紅軍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大會上,王稼祥第一個提出要主席出來領導紅軍,並在博古等人辯解,雙方爭執不下時投了主席關鍵的一票。事後主席也說道「王稼祥是有功的,他第一個站出來支持我。遵義會議沒他不行,他投了關鍵的一票。」
遵義會議結束後,博古和李德等人被解除了最高領導職務,王稼祥成為了軍事三人小組成員,與主席、周公指揮紅軍繼續長徵。那麼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王稼祥又哪裡去了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紅軍到達陝北後,王稼祥就因為重傷被送到蘇聯治療。翌年回國後,他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和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但在1944年,王稼祥因為舊傷復發,不得不脫離工作,再度赴蘇聯治療。
解放戰爭時期,王稼祥來到東北擔任東北局委員、城市工作部部長、宣傳部代理部長,他為東北根據地的建設和經濟發展付出了心血。建國後,王稼祥主要在外交戰線工作,先是成為首任駐蘇聯大使,後長期任聯絡部部長。1974年,王稼祥在北京去世,終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