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緬甸魚湯粉 一份深深祖國情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一碗緬甸魚湯粉 一份深深祖國情

  那一碗緬甸魚湯粉的情意,應該從澳門緬華潑水節說起。

  今(2013)年4月19日,我應澳門緬華互助會的邀請,前往澳門參加第18屆澳門緬華潑水節。負責接待我們的是澳門緬華互助會副會長、澳門歸僑總會副理事長、雲南省海外聯誼會理事、天津市僑聯顧問康寧英大姐。她是緬甸歸僑,1963年畢業於緬甸仰光華僑中學。1977年緬甸回到澳門定居。她非常熱心公益社會活動,在澳門和內地多個社團擔任職務。我們一到澳門就受到了她的熱情接待和細心照顧。從酒店房卡的交接到大會資料的派發還有宴會地點乘車安排她都事無巨細,一一跟我們講解清楚。她的臉上永遠掛著祥和的微笑,說話細聲細語,我看到她在歡迎晚宴的現場上不辭辛勞地調度安排互助會和酒店的人員,做好各種宴請和演出的準備工作,一點也看不出她是一位將近70歲的人。

  非常有緣分的是,這次互助會安排和我同住一個酒店房間的是廣州市僑聯的黨組成員、巡視員陸桃香大姐。她也是緬甸歸僑,12歲從緬甸回到中國,在家鄉梅州市讀書畢業後就在廣州市僑聯工作。陸桃香大姐性格開朗,做事風風火火,她說到目前為止一共18屆的澳門緬華潑水節她參加了13次,澳門三盞燈圓形地裡居住的緬甸歸僑裡,有很多她以前在緬甸的鄰居、小學老師或同學。陸大姐還專門把我介紹與緬華互助會的榮譽會長陳民泉先生互相認識,並安排我在他旁邊用餐。陳民泉先生也是緬甸歸僑,在香港定居,專程從香港趕來參加緬華潑水節。在宴會上,陳民泉先生非常有紳士風度地照顧我,還用純正的普通話跟我介紹緬華互助會的有關情況。當我誇他普通話講得好時,他開心得像個小孩一樣笑起來。他說小時候在緬甸上過華僑學校,特別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初,他代表緬甸華僑子弟到北京參加夏令營,一回到緬甸就會講流利的普通話,連口音都帶京味兒了。

  第二天的活動我一直和陸桃香大姐在一起,上午我們觀看了花車巡遊啟動儀式。下午互助會在澳門三盞燈圓形地和光復街一帶,設置美食攤位,我們大家品嘗緬甸和東南亞美食,並欣賞緬甸藝術團、江西工貿學院藝術團表演民族歌舞,感受到緬甸新年熱鬧的氣氛。

  那天晚上我們在三盞燈圓形地欣賞緬甸歌舞晚會的時候,我聽到康寧英大姐、陸桃香大姐和陳民泉先生在興奮地談論著下午嘗過的各種東南亞美食。「緬甸魚湯粉」這幾個字在他們的交談中不斷地重複出現,三個人臉上都是同樣的神往的表情。康寧英大姐說最好的還是「002」那家,很出名的。說著說著康大姐就說第二天要給陸大姐和陳先生送過去,她轉過身來熱切地望著我,問:「您要不要也來一份?」我與緬甸魚湯粉的緣分就在此時被促成了。我忍不住不客氣地連聲說「好好好,我也來一份!」康大姐開心地笑了,轉身過去和陸大姐和陳先生商量第二天如何把緬甸魚湯粉送達。

  這時我才明白,這魚湯粉不是可以隨時取到的,而且也不是可以帶回家的乾粉,而是需要現場趁熱吃下的。為了這碗魚湯粉,康大姐明早需要提前出家門,兜遠路去002美食店打包,顧客多的情況下還可能需要排隊等候,再趕時間送到酒店,以保證我們在8時45分集體出發之前能夠有足夠的用餐時間。我感到既羞愧又感動,心裡又不禁暗暗責怪陸大姐和陳先生兩個老小孩,太不近人情了。康大姐年近70,雖說身體挺好的,但是她的腳不太舒服,而且作為緬華互助會的副會長,在主辦潑水節這麼大型的活動期間,她該有多忙啊!而我們放著五星級酒店精心準備的精緻美食不吃,卻要勞煩康大姐在她這麼忙碌的時候去買什麼緬甸魚湯粉。我心內正自嘀咕,那邊三位已經商量好明天的打包緬甸魚湯粉大計了。康大姐好像準備完成一項偉大的任務似的,神情凝重:「就這麼定了哦,我明天早上8時30分以前送到,你們有15分鐘時間可以吃,吃完就出發去參觀。小惠和桃香住一個房間,我就讓服務員送到你們房間。」陳民泉先生在旁邊忙不迭地說,「把我那份也送到她們房間就可以啦,我過去你們那邊吃,兩位女士不介意吧?」我們都笑了起來,誰會拒絕一位將近80歲的人小孩般的請求呢?

  第二天早上,我們房間的電話響了,是康大姐打來的。她在電話裡急切地說緬甸魚湯粉已經送到大堂了,因為她要趕去安排下午活動的場面,就不能親自送到房間了,讓我們馬上到大堂拿,還反覆叮囑一定要趁熱吃。陸桃香大姐放下電話就迫不及待地往門外走,一邊走還一邊對我說,你等等,馬上就有得吃了。陸大姐剛出門,陳民泉先生就來按門鈴了,緊接著陸大姐拎著三碗魚湯粉上來了。她興奮地說:快快快!魚湯粉來了。我打開一看,是三碗香濃的魚湯,另外配了三包類似我們稱為「粿條」,廣州人稱為「沙河粉」的米粉,只不過他們切得細一點,感覺韌一些,還配了一把新鮮翠綠的芫荽,還有幾塊金黃香脆的黃豆脆餅。陸大姐和陳先生爭先恐後地跟我作起介紹來了。這魚湯是用泥鰍魚煮熟,剔去魚骨頭,全是魚肉,然後在油鍋裡拌香茅炒香了,再加上水、芭蕉心、洋蔥片熬湯,這湯要熬到魚肉都化了。以前家裡就是熬一大鍋的湯,然後各人自己拿碗勺一碗湯再加上粉、加上芫荽,加上馬豆脆餅。這個馬豆脆餅是直到你把整碗粉都吃完仍然能保持香脆的。介紹之時,陸大姐和陳先生還就魚到底是用哪種魚、魚是煮熟了剔骨再炒還是直接生魚剝骨後炒熟魚肉等細節激烈爭論起來。陸大姐說她們家用的是黃鱔魚,陳先生說他們家用的是龍俐魚,陸大姐說要先把魚煮熟了再把魚刺剔除,陳先生說直接用刀把生魚魚肉刮出來。但是他們也有達成共識的地方:一定要用香茅炒魚,滿屋子都是香味啊!

  我看著他們像小孩般爭得熱鬧,一邊細細地品嘗著魚湯粉,一邊不禁眼角溼潤起來了。其實這哪裡僅僅是一碗魚湯粉啊!這裡面承載著多少歸僑們對僑居國第二故鄉、對親人的深厚感情!他們也許已經記不清魚湯粉真正的味道了,正如《舌尖上的中國》所說的「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我豁然明白了那一碗緬甸魚湯粉的情意,明白了陸大姐和陳先生為什麼會放著五星級酒店的精美早餐不吃,而非要吃這一碗魚湯粉,我也明白了康大姐為何不辭勞苦,樂意為我們打包魚湯粉,這分明就是一種兄弟姐妹的情誼!共同的美食、共同的情懷,使得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如同對家人一樣自然。

  而我們的華僑,不也深深地思念著祖(籍)國、思念著家鄉的親人嗎?他們不也遠在異國他鄉仍然過著家鄉的節日,保持家鄉的習俗,惦記著家鄉的美食嗎?華僑對祖(籍)國的眷戀和歸僑對僑居國的深情都是一樣美好的感情。正是由於有了這些美好的感情,他們才能夠架起祖(籍)國與僑居國的友誼的橋梁,才能促進祖(籍)國與僑居國的友誼的橋梁,才能促進祖(籍)國與僑居國的往來和文化交流。那一刻我感到手上的魚湯粉沉甸甸的,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沉甸甸的。

相關焦點

  • 圖集_圖集|一碗國慶面一份愛國情,共同祝福祖國71歲生日快樂_澎湃...
    1/10 圖集|一碗國慶面一份愛國情,共同祝福祖國71歲生日快樂 2020-09-30 19:28 責任編輯:高文
  • 【津雲微視】 津雲新媒體重磅推出原創MV《一碗中國面 深深赤子情...
    在國慶節和中秋節來臨之際,津雲新媒體特別策劃推出原創短視頻MV《一碗中國面 深深赤子情》,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深情歌頌偉大祖國,展現脫貧攻堅取得的豐碩成果,展示人們奔向小康生活的幸福場景。  MV以楊靜的故事作為開篇,楊靜是天津赴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支教的小學老師,除了完成靖遠師範附小每周安排的班級語文教學任務外,她幾乎走遍了靖遠每一個鄉鎮,為當地培養了一大批青年教師,深受學生們喜愛。
  • 南寧一社區有位緬文志願者翻譯 生在緬甸心繫祖國
    然而與眾不同的是,這位社區協管員除了工作積極、待人熱情外,還精通緬文,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志願者翻譯」——生在緬甸 心繫祖國外表斯文、頗具書卷氣的林保華出生在緬甸,他的名字寓含了「保衛中華」之意。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他從小就熱切盼望能早日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1966年,懷著對偉大祖國的無限熱愛,他隻身回國讀中學。
  • 立冬一碗滋補湯,一份濃烈的家鄉情
    立冬 ·一碗滋補湯 happy 一份濃烈的家鄉情 昆明的初冬,天朗氣清,在這微微涼的乾爽天氣裡,一碗溫熱的滋補湯最是溫暖人的心和胃,也最能勾起人們濃濃的鄉愁。
  • 祝連慶:讓科技成果深深紮根祖國大地
    今天刊發《祝連慶:讓科技成果深深紮根祖國大地》。 這幾年,祝連慶始終堅持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用切身行動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要求。 「光纖傳感技術」因其獨特性,很有可能成為一種極具優勢的太空飛行器結構及環境條件檢測技術,為航天技術發展提供服務。嗅覺敏銳的祝連慶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並把該技術在航天領域的應用作為一個重點研究方向。
  • 童心獻禮 向祖國表白——廈門市第三幼兒園慶祝祖國71周年國慶活動
    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共唱生日歌,祝福我們親愛的祖國媽媽生日快樂!吃一碗長壽麵,不僅是對新中國成立71周年的祝福,同時也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同心向上的齊聚精神。也有助於讓孩子們從小養成愛國愛家、家國同樂的愛國情懷。
  • 心繫祖國,情鑄軍魂 ——李丹陽演唱《我是你的女兒也是你的兵》賞析
    尤其是唱到「緊緊地貼在我的心上」時,歌唱家李丹陽以情感人,以細膩、委婉音色,若如山澗涓涓小溪,清晰優美地抒發著這群女兵的激情、天真和浪漫,唱出了火箭兵對祖國的無限眷戀之情和錚錚鐵骨的英雄主義氣概。在濃縮的短短8分鐘內,多種戰鬥元素的運用,既突出了火箭軍這支軍種的鮮明特色,又有力烘託出實戰化練兵的濃厚氛圍。第二顆心,是把「祝福」畫成一顆心。
  • 「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祖國的溫暖」
    作為第一個受國家派遣、赴國外開展工作的聯合工作組,為在英同胞帶去48噸防疫抗疫物資,並指導做好科學防護,讓他們感受到祖國的溫暖和祖國人民的掛念。    自倫敦當地時間3月29日至4月2日,聯合工作組在駐英大使館的協助下,連續舉辦6場視頻連線慰問活動,向在英留學生、華僑華人和中資機構人員介紹了疫情防控知識。
  • 禮讚祖國·情滿中秋——淅川縣實驗幼兒園紅歌聯唱活動
    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激發廣大教職工的愛國熱情及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淅川縣實驗幼兒園於9月29日晚在園內組織全體教職工開展了「禮讚祖國·情滿中秋」文藝聯歡活動。 接著,全體教職工合唱《我和我的祖國》,共同祝願祖國母親生日快樂。
  • 一碗豆腐腦一份情,一元不漲價暖人心
    他賣了33年豆腐腦,到現在還保持著1元一碗的價格,有時老顧客們都看不下去這價格了勸他漲漲價,為了報答滴水之恩老徐卻堅決不加一分錢。1986年,徐耀清初到武漢,一名老鄉為徐耀清提供食宿;小店老闆同意他賒帳買東西還為他提供桌椅;失火時警察抱來了一床棉被;攤位後的門面老闆換了又換,不變的是,大家都為他留出一小塊地方賣豆腐腦。他始終不忘那些在他最困難的時候給予他幫助的人。
  • 緬甸有這3種好吃的美食!緬甸美食大介紹!
    國慶期間,不少網友起身前往還未完全開放的文明古國——緬甸;去緬甸旅遊,你會感受到真正的熱情好客。在威爾哈頓的所有亞洲旅途中,他認為緬甸的人們是最善良、最友好的。緬甸旅遊除了欣賞美景以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美食小吃,你可以在路邊小攤品嘗緬甸的風味小吃,或是坐在人行道旁矮腳凳上悠哉悠閒地喝著奶茶,手裡拿著印度的饢餅,沾著緬甸的蒸豌豆粒(貝標),或者吃一碗魚湯麵(莫亨嘎),或椰汁面等等。發酵茶葉沙拉人們常把茶葉當做甜點吃,但有時候茶葉也會作為茶葉沙拉的原料出現。
  • 這首《茉莉花》為何在春節期間響徹緬甸大街小巷?
    在緬甸「借花獻佛」所使用的鮮花中,總少不了聖潔的茉莉花。在中國民眾心目中,《茉莉花》是一首旋律優美、盪氣迴腸的經典歌曲,歌曲雖已被傳唱了上百年,卻仍然經久不衰。它的旋律每每響起,都會勾起大家的思鄉之情。
  • 「我和祖國共成長」歌唱祖國七十華誕書畫描繪愛國情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系列活動--我和祖國共成長歌唱祖國七十華誕書畫描繪愛國情 秋天總給人帶來喜慶,帶來憧憬,更帶來收穫,在這美好的季節,我們即將迎來建國70周年的盛大節日。在這歡樂祥和,舉國同慶的美好時刻,我們營小北校區隆重舉行「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系列活動--我和祖國共成長歌唱祖國七十華誕書畫描繪愛國情。
  • 留日學子與中國夢 抗疫勝利讓我深深地為祖國和人民而自豪
    通過新聞媒體我們能看到許多感人至深的事跡,而身邊相識的人的故事也在深深打動著我。一位留日同學在春節前回到國內家中,在外留學多年,本以為今年終於可以和家人團聚了。但是疫情突然暴發,身為醫生,她的父母背上行囊前往湖北。雖然在朋友圈裡她說著「無論在日本還是國內自己總是一個人」,但她知道自己小家的暫時分離,為的是更多家庭的團聚。
  • 緬甸的發展明明不如中國,卻還有許多國人定居到緬甸!這是為何?
    但是有的驢友旅遊時發現,很多國人都移民到緬甸了,這讓他很疑惑。緬甸的發展明明不如中國,卻還有許多國人定居到緬甸!為此我還特地去了緬甸旅遊,經過幾個小時的旅程,我終於來到了緬甸。剛來到緬甸就覺得,緬甸的發展其實不是很差,但距離中國還是有點遠的。緬甸的城市發展和國內的三四線城市差不多,不過街道非常整潔,路面乾淨,還能看到有許多宗教建築,十分有特色。
  • 共祝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吃「國慶面」成國慶新民俗_深圳...
    在上海各地,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國慶面」,共祝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成為許多市民的選擇。吃「國慶面」正逐漸成為上海國慶飲食文化新民俗、新風尚。百歲老人:苦辣酸都嘗過了,現在是甜,我趕上了10月1日一大早,96歲老兵鮑奇的家裡就喜氣洋洋,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幹部、街坊鄰居和他在一起吃著「國慶面」,祝福偉大祖國繁榮昌盛。
  • 緬甸5 Plus TV記者謬妙敏:傳播緬中悠久文化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看,這是我們緬甸仰光大金塔。還有雄偉壯觀的中國長城、古老神秘的柬埔寨吳哥窟,眾多的人文古蹟,展現了亞洲交相輝映的燦爛文化之美。」觀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主題紀錄片《亞洲文明之光》後,緬甸5 Plus TV記者謬妙敏感嘆道,亞洲文明多姿多彩,而文明交流互鑑照亮了世界各國的未來發展之路。「將來,我想自己拍攝一部優秀的亞洲文明紀錄片。」
  • 共祝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吃「國慶面」成國慶新民俗
    視頻來源:今日閔行微信公眾號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編輯 何羽茜 實習生 呂奕霖(01:11)&nbsp&nbsp&nbsp&nbsp或「五星紅旗」或「綠水青山」,簡單一碗麵透出濃濃愛國情&nbsp&nbsp&nbsp&nbsp一碗碗透著濃濃愛國情的「國慶面」,好似簡單,其實大廚們在製作時花了不少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