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碗緬甸魚湯粉的情意,應該從澳門緬華潑水節說起。
今(2013)年4月19日,我應澳門緬華互助會的邀請,前往澳門參加第18屆澳門緬華潑水節。負責接待我們的是澳門緬華互助會副會長、澳門歸僑總會副理事長、雲南省海外聯誼會理事、天津市僑聯顧問康寧英大姐。她是緬甸歸僑,1963年畢業於緬甸仰光華僑中學。1977年緬甸回到澳門定居。她非常熱心公益社會活動,在澳門和內地多個社團擔任職務。我們一到澳門就受到了她的熱情接待和細心照顧。從酒店房卡的交接到大會資料的派發還有宴會地點乘車安排她都事無巨細,一一跟我們講解清楚。她的臉上永遠掛著祥和的微笑,說話細聲細語,我看到她在歡迎晚宴的現場上不辭辛勞地調度安排互助會和酒店的人員,做好各種宴請和演出的準備工作,一點也看不出她是一位將近70歲的人。
非常有緣分的是,這次互助會安排和我同住一個酒店房間的是廣州市僑聯的黨組成員、巡視員陸桃香大姐。她也是緬甸歸僑,12歲從緬甸回到中國,在家鄉梅州市讀書畢業後就在廣州市僑聯工作。陸桃香大姐性格開朗,做事風風火火,她說到目前為止一共18屆的澳門緬華潑水節她參加了13次,澳門三盞燈圓形地裡居住的緬甸歸僑裡,有很多她以前在緬甸的鄰居、小學老師或同學。陸大姐還專門把我介紹與緬華互助會的榮譽會長陳民泉先生互相認識,並安排我在他旁邊用餐。陳民泉先生也是緬甸歸僑,在香港定居,專程從香港趕來參加緬華潑水節。在宴會上,陳民泉先生非常有紳士風度地照顧我,還用純正的普通話跟我介紹緬華互助會的有關情況。當我誇他普通話講得好時,他開心得像個小孩一樣笑起來。他說小時候在緬甸上過華僑學校,特別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初,他代表緬甸華僑子弟到北京參加夏令營,一回到緬甸就會講流利的普通話,連口音都帶京味兒了。
第二天的活動我一直和陸桃香大姐在一起,上午我們觀看了花車巡遊啟動儀式。下午互助會在澳門三盞燈圓形地和光復街一帶,設置美食攤位,我們大家品嘗緬甸和東南亞美食,並欣賞緬甸藝術團、江西工貿學院藝術團表演民族歌舞,感受到緬甸新年熱鬧的氣氛。
那天晚上我們在三盞燈圓形地欣賞緬甸歌舞晚會的時候,我聽到康寧英大姐、陸桃香大姐和陳民泉先生在興奮地談論著下午嘗過的各種東南亞美食。「緬甸魚湯粉」這幾個字在他們的交談中不斷地重複出現,三個人臉上都是同樣的神往的表情。康寧英大姐說最好的還是「002」那家,很出名的。說著說著康大姐就說第二天要給陸大姐和陳先生送過去,她轉過身來熱切地望著我,問:「您要不要也來一份?」我與緬甸魚湯粉的緣分就在此時被促成了。我忍不住不客氣地連聲說「好好好,我也來一份!」康大姐開心地笑了,轉身過去和陸大姐和陳先生商量第二天如何把緬甸魚湯粉送達。
這時我才明白,這魚湯粉不是可以隨時取到的,而且也不是可以帶回家的乾粉,而是需要現場趁熱吃下的。為了這碗魚湯粉,康大姐明早需要提前出家門,兜遠路去002美食店打包,顧客多的情況下還可能需要排隊等候,再趕時間送到酒店,以保證我們在8時45分集體出發之前能夠有足夠的用餐時間。我感到既羞愧又感動,心裡又不禁暗暗責怪陸大姐和陳先生兩個老小孩,太不近人情了。康大姐年近70,雖說身體挺好的,但是她的腳不太舒服,而且作為緬華互助會的副會長,在主辦潑水節這麼大型的活動期間,她該有多忙啊!而我們放著五星級酒店精心準備的精緻美食不吃,卻要勞煩康大姐在她這麼忙碌的時候去買什麼緬甸魚湯粉。我心內正自嘀咕,那邊三位已經商量好明天的打包緬甸魚湯粉大計了。康大姐好像準備完成一項偉大的任務似的,神情凝重:「就這麼定了哦,我明天早上8時30分以前送到,你們有15分鐘時間可以吃,吃完就出發去參觀。小惠和桃香住一個房間,我就讓服務員送到你們房間。」陳民泉先生在旁邊忙不迭地說,「把我那份也送到她們房間就可以啦,我過去你們那邊吃,兩位女士不介意吧?」我們都笑了起來,誰會拒絕一位將近80歲的人小孩般的請求呢?
第二天早上,我們房間的電話響了,是康大姐打來的。她在電話裡急切地說緬甸魚湯粉已經送到大堂了,因為她要趕去安排下午活動的場面,就不能親自送到房間了,讓我們馬上到大堂拿,還反覆叮囑一定要趁熱吃。陸桃香大姐放下電話就迫不及待地往門外走,一邊走還一邊對我說,你等等,馬上就有得吃了。陸大姐剛出門,陳民泉先生就來按門鈴了,緊接著陸大姐拎著三碗魚湯粉上來了。她興奮地說:快快快!魚湯粉來了。我打開一看,是三碗香濃的魚湯,另外配了三包類似我們稱為「粿條」,廣州人稱為「沙河粉」的米粉,只不過他們切得細一點,感覺韌一些,還配了一把新鮮翠綠的芫荽,還有幾塊金黃香脆的黃豆脆餅。陸大姐和陳先生爭先恐後地跟我作起介紹來了。這魚湯是用泥鰍魚煮熟,剔去魚骨頭,全是魚肉,然後在油鍋裡拌香茅炒香了,再加上水、芭蕉心、洋蔥片熬湯,這湯要熬到魚肉都化了。以前家裡就是熬一大鍋的湯,然後各人自己拿碗勺一碗湯再加上粉、加上芫荽,加上馬豆脆餅。這個馬豆脆餅是直到你把整碗粉都吃完仍然能保持香脆的。介紹之時,陸大姐和陳先生還就魚到底是用哪種魚、魚是煮熟了剔骨再炒還是直接生魚剝骨後炒熟魚肉等細節激烈爭論起來。陸大姐說她們家用的是黃鱔魚,陳先生說他們家用的是龍俐魚,陸大姐說要先把魚煮熟了再把魚刺剔除,陳先生說直接用刀把生魚魚肉刮出來。但是他們也有達成共識的地方:一定要用香茅炒魚,滿屋子都是香味啊!
我看著他們像小孩般爭得熱鬧,一邊細細地品嘗著魚湯粉,一邊不禁眼角溼潤起來了。其實這哪裡僅僅是一碗魚湯粉啊!這裡面承載著多少歸僑們對僑居國第二故鄉、對親人的深厚感情!他們也許已經記不清魚湯粉真正的味道了,正如《舌尖上的中國》所說的「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我豁然明白了那一碗緬甸魚湯粉的情意,明白了陸大姐和陳先生為什麼會放著五星級酒店的精美早餐不吃,而非要吃這一碗魚湯粉,我也明白了康大姐為何不辭勞苦,樂意為我們打包魚湯粉,這分明就是一種兄弟姐妹的情誼!共同的美食、共同的情懷,使得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如同對家人一樣自然。
而我們的華僑,不也深深地思念著祖(籍)國、思念著家鄉的親人嗎?他們不也遠在異國他鄉仍然過著家鄉的節日,保持家鄉的習俗,惦記著家鄉的美食嗎?華僑對祖(籍)國的眷戀和歸僑對僑居國的深情都是一樣美好的感情。正是由於有了這些美好的感情,他們才能夠架起祖(籍)國與僑居國的友誼的橋梁,才能促進祖(籍)國與僑居國的友誼的橋梁,才能促進祖(籍)國與僑居國的往來和文化交流。那一刻我感到手上的魚湯粉沉甸甸的,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