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海南三亞的一處海灘上,一名老人正坐在輪椅上看海景。 本報記者王偉偉 攝
「縣水務局回覆說,造成我們小區缺水的原因,除水廠設備落後,沒辦法擴產外,還因文瀾江現在是枯水期,渾濁度很高,水廠每天供水量有限,無法滿足地勢較高等區域供水。」
1月22日,海南臨高縣憑海臨江雙水灣小區住戶張碧琴有些焦慮。連日來,為滿足自己和老伴的每天用水,她不得不每天從超市購買大量瓶裝礦泉水。「買房時有老鄉告訴我,除了三亞外,海南一些市縣公共服務資源旺季不足,淡季閒置,供需矛盾問題突出。我當時還不怎麼相信。」張碧琴嘆了口氣。
每年11月,65周歲的張碧琴會和老伴從重慶飛來,次年4月再從海口飛回。像張碧琴和老伴這樣,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來海南不以旅遊為目的、居住時間超過半個月的生活方式,被稱為「候鳥」式養老。海南官方資料顯示,僅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在海南的「候鳥」人數為164.77萬人,約為海南戶籍人口總數的17%,其中相當多數為老年人。
《工人日報》記者走訪發現,作為全國唯一的熱帶省份,隨著每年冬季大量「候鳥老人」的集中湧入,給海南帶來經濟社會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在交通、餐飲、保險、住宿、醫藥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給當地城市管理提出新的挑戰。
一到冬季就鬧「水荒」
張碧琴告訴記者,2014年,自己和老伴在海南臨高縣買了一套一居室,準備每年冬天從重慶老家飛來過冬避寒。不曾想,鬧心的事一件件發生。
「去年來得晚,從重慶到海南機票幾乎沒打折,女兒女婿帶孫子從上海過來更貴,幾乎是全價,一家人往返路費就小兩萬。」
不僅如此,近兩年,隨著冬季大批「候鳥」到臨高縣過冬,小區陷入「水荒」。
記者了解到,張碧琴居住的憑海臨江雙水灣小區現有上千戶居民入住,典型的「候鳥」小區。這兩年,小區從12月起便停水。目前,小區解決方案是,每天有水車拉水到蓄水池,分時段供水,每天3至4次,每次供水不到一小時,水質渾濁且不夠用。
「這段時間衝廁所的水都沒有。」張碧琴無奈稱,到海南過冬的老年人,多是上年紀的,希望過個暖冬。哪知道碰到這樣的事情。張碧琴表示,目前小區能入住樓房已有11棟,每棟超20層高,她所在棟戶,每層約14戶人。目前這些住戶的生活用水都受到影響。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造成該小區缺水的原因,除臨高縣文瀾江水渾濁,過濾困難外,還與當地水廠設備落後,沒法擴產相關。臨高縣自來水公司相關負責人坦言,每天冬季,臨高縣用水量較以往增加35%,直接導致地勢高的小區用水吃緊,以致部分小區出現斷水或水量小的現象,給住戶的生活帶來不便。
除「斷水」外,「斷電」現象也時常發生。記者了解到,每年淡季,臨高縣不少小區「人去樓空」,房屋空置率較高,有些小區甚至空置達70%至90%。為避免浪費,供電單位平時會減少對部分地區輸電和投入,而冬季集中用電又讓供電單位措手不及。
遭遇諸多不順心後,張碧琴打消明年再來海南過冬的念頭。
高昂低質的公共服務
與張碧琴一樣感到「不適」的候鳥老人不在少數。
和5年前一樣,來海南第一個禮拜,63歲的黃貴珠照例是忙碌的。「房子一年沒住人,光打掃擦洗就一整天。此外,水、電、天然氣、有線電視、物業費欠費單據已積攢一厚摞。」黃貴珠說。
她和老伴居住在海南樂東縣市區不遠的一個樓盤。因毗鄰海邊,這裡屬於本地人眼裡的「富人區」,也是北方「候鳥老人」較集中的社區。
儘管已是第5年來海口過冬,黃貴珠很少去小區附近的酒樓,「物價太高,孩子們來了才下館子。平時我們老兩口都是自己做飯。」她告訴記者,剛來海南第一年,很納悶為什麼菜價比內陸還貴,「平時一斤青菜七八元,春節期間,一斤韭菜或大蔥能賣三四十元。」黃貴珠說。
「人老了喜歡清靜,有時又覺得太蕭條,年輕人肯定待不住。兒子就不喜歡這裡。」黃貴珠算了一下,在樂東買房5年,住的時間總共不到一年。「別看社區挺大,其實就那麼多人。住半個月就都認識了。」黃貴珠告訴《工人日報》記者,這裡房子大多常年不住人,每年冬天春節才會熱鬧些。
房子空置也使城市各種產業無法激活,黃貴珠在這裡生活遭遇各種不便,「因為人氣不旺,我們所在城區沒有大的集貿市場,每天只能乘坐小區免費班車去幾公裡外菜市場。班車上午只有兩班。從11月開始,隨著小區人數增多,班車會忽然很擠,甚至擠不上車。」
同樣因人少,平時計程車也不怎麼來。出行主要坐黑摩的,安全性難以保障。在老家習慣開車的黃貴珠曾想買輛車,但想到一年閒置近9個月,又在海邊,擔心車子放壞只好作罷。
「這些還好,目前海南異地醫保無法報銷門診,我們看病成了負擔。」前年黃貴珠老伴不小心把腰扭傷,在門診陸陸續續花了近5000元,「不能報銷,只能自掏腰包。」
「大家都覺得我們每年這樣冬來夏走很幸福,實際上由於海南市縣,特別是西部市縣目前在交通、餐飲、保險等行業沒有真正形成產業鏈,不適合長時間在這邊生活。」黃貴珠直言。
多方入手人性化解決
劇增的旅居人群助推當地經濟快速發展,也給城市治理帶來難題。這些「候鳥老人」往返季節性明顯,冬季需求量旺盛,夏季則較為平淡。一到冬季,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明顯難以承載。從公共休閒娛樂設施的緊缺到公交車座位的擁擠,再到醫院人滿為患,菜市場、商場、飯店、賓館等供不應求。而到了夏季,很多地方則人去樓空。這種交替性明顯的度假模式給城市管理與公共服務帶來挑戰。
在海南大學中國現代經濟理論研究所所長王毅武看來,相關部門應從城市規劃、管理理念、配套服務等多方面著手。比如加強城市的遠中近期規劃,著眼「候鳥老人」季節性大量湧入的實際,加強公共運輸、醫療、住房等重要基礎設施的規劃布局,適時加大財政投入。「候鳥老人」較多市縣,應加大居民日常生活物資的採購儲備工作,以保證區域內民眾生活需要。針對這些人群季節性強,冬季管理服務人員相對偏少的現狀,建議「候鳥老人」嘗試自我管理和服務。「候鳥」志願者服務隊就是好的探索。
目前,海南發布的《進一步加強「候鳥群體」服務管理 發揮「候鳥人才」作用的調研報告》指出,海南在應對「候鳥群體」給城市管理帶來挑戰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候鳥人才」的作用,不斷出臺各類政策和措施,增進「候鳥老人」與當地人的了解,幫助他們主動參與地方公共治理,使他們不僅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還能老有所為。
原標題:大批老人到海南過冬 候鳥式養老煩惱應如何破解?
責任編輯:柯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