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8日 10:10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編輯:許乾雷
壯漢雙語課堂。
學生正在上壯文課。
學前教育《快樂壯文》課堂。
全區小學生講標準壯語故事比賽。
今年是《壯文方案》(草案)頒布60周年。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第63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關於討論壯文方案和少數民族文字方案中設計字母的幾項原則的報告》,批准了《壯文方案》(草案),同意在壯族地區推行使用。
隨著現代拼音壯文的推廣使用,廣西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開展壯漢雙語教育。尤其是「十二五」以來,我區加強壯漢雙語教育工作,壯漢雙語教育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積極推動了壯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發展,促進壯族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繁榮,為提高壯族人民素質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從壯文進校到雙語教育
按照自治區黨委提出的「積極穩步,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壯族地區的農村、學校、機關推行使用壯文」的方針和「搞好重點,逐步鋪開」的原則,1981年秋季學期,武鳴、德保兩縣(區)率先在8所小學舉辦壯文教學試點班。到1990年,全區壯文進校已發展到45個縣(市),共有小學306所、1071個班、學生30879人,初中26所、72個班、學生3749人。
1990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壯文進校工作,由自治區民語委管理劃歸到自治區教育部門管理,並同意調整壓縮規模,保留23個縣(市)開展壯文進校工作。2009年,全區共有壯文小學69所、壯文初中23所。
為貫徹落實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加快發展民族教育,從2010年起我區進一步改革創新壯漢雙語教育工作,壯文進校向壯漢雙語教育發展轉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取得重大進展。截至2017年10月,我區開展壯漢雙語教育工作已增加到36個縣(市、區),壯漢雙語學校261所,比2009年92所增加169所,增長184%,其中小學224所、初中32所、高中5所,在校學生總數12萬多人。
同時,近年來經費投入不斷加大,有力推動了壯漢雙語教育的健康發展。「十二五」期間,自治區共投入壯漢雙語教育經費4670萬元, 2011年安排600萬元,並逐年增長,到2015年達到1200萬元,比2011年增加600萬元,增長100%。2017年,自治區安排壯漢雙語教育專項經費達到了1300萬元。
完善政策措施擴大辦學規模
2010年,自治區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廣西教育發展重點工程和體制改革試點總體方案》,提出「民族教育特色建設工程」等10個重點建設工程,將「加強壯漢雙語教育」作為全區48個教育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予以實施。
2012年,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教育廳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壯漢雙語教育工作的意見》。隨後,教育廳印發《關於加強壯漢雙語教學工作的通知》《壯漢雙語教育二類模式實施辦法》。2014年,教育、財政、人社、編辦等部門印發《關於實施小學壯漢雙語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壯漢雙語教育政策措施得到進一步完善。
2016年4月,召開全區民族教育工作會議,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實施意見》,提出「積極穩妥開展民族雙語教育」。同時,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區教育廳等六部門聯合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漢雙語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對未來五年壯漢雙語學校的布局、雙語教育改革發展、雙語學校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壯漢雙語教育體系構建等進行全面部署。這也是廣西進行壯文進校、開展雙語教育以來,第一次制定並頒布了壯漢雙語教育發展規劃。
自治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相繼出臺政策措施,得到各地、各學校的歡迎和支持,有部分縣級學校紛紛自願要求開展壯漢雙語教育教學工作,雙語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
《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漢雙語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區實施壯漢雙語教育的中小學校達到300所以上,在校學生達到15萬人以上。」
創新教學模式傳承民族文化
我區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創建「壯漢雙語同步教學模式」並在全區雙語學校推廣運用。「壯漢雙語同步教學模式」是在「以壯為主、壯漢結合、以壯促漢、壯漢兼通」的辦學經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適用於以壯語為主要交際語、不通行或基本不通行漢語的壯族農村地區小學。
隨著改革開放深化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廣西全區基本上通行國家通用語言,民族地區各民族能說漢語的現象已相當普遍,壯族地區社會使用語言和教育改革發展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因此,我區壯漢雙語教育由「過渡型」向「保留型」轉變,壯族雙語教育主要是傳承民族語言文化,壯漢雙語教學模式也隨著語言使用環境變化而創新。2012年秋季學期,廣西開始實施「壯漢雙語教育二類教學模式」實驗,主要做法是壯漢雙語小學全部開設國家漢語課程,另開設一門壯語文必修課程。
2013年,廣西民族高中招收兩個壯漢雙語班,探索創建高中壯語文選修課教學模式。選修壯語文課程的學生普遍認為,壯語文課程是傳承壯族文化的有效途徑,能讓壯族學生具備用標準壯語進行日常會話,增強語言交際能力,強化壯語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又有利於了解壯族的歷史發展、風俗習慣與傳統文化,從而傳承結合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彰顯民族文化特色,培養對標準壯語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還促進對英語、漢語的學習,促進對漢語的正音,有效地糾正了民族語和漢語方言對漢語學習的影響,漢語普通話發音更加準確,語法更加規範;也有效地幫助學生對英語單詞的讀音和語法知識的學習。
加強培訓提升師資水平
堅持「定向培養、增量補充,在職培訓、存量提升」的原則,加大力度培養培訓壯漢雙語教師。
通過舉辦壯漢雙語教育管理人員培訓班、壯語文教師培訓班、學前雙語教師集中培訓班,採取「培訓+學歷」培養模式,實施「百名雙語名師培養工程」「壯漢雙語學校教師全員培訓計劃」「壯漢雙語小學校長培訓計劃」等培訓壯漢雙語教師。「十二五」期間,廣西對壯漢雙語教師的培訓工作強化力度是史無前例的,雙語教師培訓數量、形式、層次、質量和特色等都是空前的。2011—2015年,自治區舉辦了124期壯漢雙語教師培訓班,培訓雙語學校教師9380人次。
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自治區財政廳、自治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等部門組織實施「小學壯漢雙語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從2014年起,每年面向壯漢雙語教育實驗縣(市、區)的鄉鎮定向招收100名壯漢雙語教育專業免費師範生,為雙語小學定向培養雙語教師,保障雙語師資來源,補充雙語教師隊伍。目前已有兩屆定向培養雙語教師畢業到崗任教。
加強課程建設豐富教研活動
2012年,自治區教育廳印發《壯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結束了我區壯漢雙語教育30多年來沒有壯語文課程標準的歷史,使雙語教育工作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目前正研製《初中壯語文課程標準(零起點)》《高中壯語文選修課程標準》。
近年來,我區編寫編譯、審查和出版學前班、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及教師培訓教材(教師參考書、學生練習冊)共100多種,每年發行近40萬冊,編寫壯文版課外讀物近百種,每年發行約3萬冊,初步構建了壯漢雙語教育課程教材體系。
每年開展壯漢雙語教學現場觀摩活動和雙語學校小學生壯語文學業水平測試,定期舉辦小學生講標準壯語故事比賽、壯文作文現場比賽、壯語才藝表演賽,以及雙語教師說課、課件製作和教研論文比賽等。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雙語教研專項經費,下達各縣教育行政部門和雙語學校,支持縣級教育部門組織雙語教研活動和校本教研,形成了自治區、縣、學校教研新格局,建立「以賽促研,以研促教,賽、研、教相結合」的壯漢雙語教研新常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