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卿/漫畫
南國早報記者 黃婧 蔣曉梅
12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改善節假日旅遊出行環境促進旅遊消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公布。《意見》提到,各地可以結合氣候環境等情況統籌寒暑假時間,制定出臺中小學放春假或秋假的辦法。消息一出引發關注,給孩子放春秋假,廣西的家長、老師怎麼看?廣西本地中小學有可能實行春秋假制度嗎?12月13日,南國早報記者就此做了多方採訪。
倡議
完成教學任務前提下,鼓勵中小學放春秋假
在本次公布的《意見》中,九個部門圍繞完善帶薪休假相關制度建設提出了一些實施意見。提出要嚴格落實《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施方案》,在保證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各地可以結合氣候環境等情況統籌寒暑假時間,制定出臺中小學放春假或秋假的辦法,引導職工家庭在適宜出行季節帶薪休假。
此外,《意見》還鼓勵進行錯峰旅遊,引導、鼓勵職工和其所在單位更加靈活地安排帶薪休假,鼓勵用人單位在年初結合工作需要和職工休假意願統籌安排當年休假,優先考慮子女上學的職工在寒暑假的休假安排等。
記者注意到,早在2013年和2014年,國務院就已在相關文件中,對大中小學放春秋假作出了原則性規定,並明確在放假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學放春假或秋假。
聲音
學生點讚盼放假,家長態度喜憂參半
除了寒暑假,還能有春假或秋假,不少中小學生對此倡議紛紛點讚。「當然想放假了!」南寧市四年級學生湘晨告訴記者,平時在校只有一天時間去春遊或秋遊,出遊地也局限於市內,「如果有多一個假期,就能多點時間出去旅遊增長見識」。
家長對於放春秋假的態度則有贊有彈。南寧市的江女士是支持者之一。「如果真放春秋假,我就能帶孩子出去,看更多的美景,開拓視野。」江女士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每年寒暑假她都會帶著孩子出遊,但在地點選擇上她卻感到很受限制,「夏天太熱,冬天太冷,很多地方不適合出遊。加上寒暑假是旅遊高峰,扎堆出遊影響體驗」。
市民盧先生對學生放春秋假則有些糾結:「誰都想放假,但孩子放假、家長不放假,誰來管孩子?」他認為,讓學生放假,首先家長的休假制度要跟上,否則孩子的假期可能是交給「託管」機構或校外培訓機構,那還不如繼續在學校上課。
「小學生放假還可以,中學生課業負擔重,增加假期會不會影響學習?」家長劉女士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她的女兒正讀初三,面臨升學壓力,她對孩子放春秋假並不期待。
採訪中,還有一些市民表示歡迎放假,但怎麼放值得商榷。如果只是假期總量不變,通過縮短寒暑假天數來騰出春秋假,就意味著一年中最冷、最熱的時候孩子也要去上學,對孩子而言並不是好事。
爭議
有的認為「不現實」,有的認為「要嘗試」
放春秋假,老師們怎麼看?採訪中,老師們的觀點不一,有的認為春秋假意義重大,應積極嘗試;有的則認為「不現實」。
「有春假或秋假是一件好事!」南寧市一所小學的副校長認為,如果放春秋假,可以由老師或家長組織研學活動,給孩子更多的社會體驗。在保證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對老師來說,什麼時候放假沒有多大影響。這位副校長介紹,浙江、江蘇早已嘗試放春秋假,放秋假時,有的學校把學生帶到農村體驗秋收,這樣的社會實踐方式對學生的成長很有意義。如果廣西施行放春秋假,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研學或社會實踐方面的積極探索。
一名高中老師也支持放春秋假。「這是對學校課程的延伸和完善,能讓學生以放鬆的心態去研學、實踐。例如帶學生跨省做一次調研,對學生的影響意義遠大於固化的課堂學習。」
南寧一所鄉村小學的校長告訴記者,農村的家長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即使留在家做農活,假期也很少有帶孩子出遊開拓視野的。該校長坦言,由鄉村學校組織學生去研學也不現實。學校帶孩子出去,要承擔很大的風險,該校連春遊和秋遊都已經取消,更不要說外出研學。
「放春秋假,不利於教學的連貫性。」南寧市一名中學老師認為,每次寒暑假開學,甚至國慶長假後,學生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才能把心收回到課堂。零碎的假期會把學習時間切得太碎,對教學會有一定影響。
思考
「配套」要跟上,放假不意味純玩
「光有政策還不行,應該是多方聯動。」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柯麗菲在接受南國早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多部門鼓勵設立春秋假的初衷,是希望學生們有更多時間走出去,同時又可避開集中放假所形成的擁堵,這是一件好事。但學校放假調整涉及到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完成。從社會層面來說,旅遊產業、交通設施、研學產品開發等各方面的配套都要完善起來,政策落地才有效果;從用人單位來說,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是關鍵,鼓勵員工錯峰休假,這樣才有利於家長與孩子的假期有效銜接;從學校來說,應該思考如何合理規劃好學生的學習任務和時間安排,不讓假期打亂學習節奏;而對於家長來說,也應轉變教育觀念,「放假不意味著帶孩子去玩,更多的是學習感悟」。
柯麗菲表示,設立春秋假的立足點,不應該是簡單地放假,而是讓學生更有效率地成長成才。家長應該轉變思路,讓孩子在假期裡學會更好地分配學習時間、增長本領,培養更多在書本上學習不到的技能和素質。
南寧市一名老教育工作者認為,放春秋假實施起來不僅部門要研究,學校也要研究,需根據實際情況來實施,不能生搬硬套外地的成功經驗。教育部門怕學校組織學生出遊,承擔太大的安全風險,也可以考慮通過教育機構來組織研學,這樣能分散和分擔風險。同時,需要杜絕把春假、秋假用來補課,否則就與所設初衷背道而馳了。
南寧一名教育內部人士則認為,國家提出春秋假的方向雖好,但南寧目前的條件還不具備。從城市來說,學校放假後,大人如果請不了假,一樣沒法出遊。在沒有安全保障、沒有經費的條件下,學校組織出遊,要承擔的風險太大,學校未必會願意做。從農村來說,不少家長外出打工,春假或秋假對農村的孩子也意義不大。該人士認為,先進城市研學的地方很多,春秋假更適合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推廣。
調查
廣西目前暫未考慮,外省已有嘗試
那麼,廣西的中小學校有沒有可能推行春假或秋假呢?記者從自治區教育廳了解到,廣西暫時沒有放春秋假的考慮。
不過,外省一些地區已經有春假和秋假的嘗試和探索。例如浙江省杭州市自2014年起在全國率先進行中小學春、秋假試點,他們的春假一般和「五一」勞動節統籌安排,秋假有兩個時間供學校選擇,要麼和「十一」假期統籌,要麼安排在學期期中考試後放。浙江省嘉興市自2015年起,也推行普通高中「學段制」的教學安排,各高中學校在原有寒暑假的基礎上,增加春、秋假,相應縮短寒暑假時間。
近年來,北京市也通過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建設,鼓勵學校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推行中小學生、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開展一周左右的研學旅行等。長沙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也在常規教學中拿出一周時間做教學實踐,組織學生到研學基地學工、學農、學軍、學商等,老師把課堂教學任務放在社會實踐中,讓學生領悟。
來源:南國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