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累及手部對稱性小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隨著診療水平的提高,更多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得以早期診斷,使得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備孕、妊娠和產後類風溼關節炎治療用藥,是風溼科醫生近年來面臨的新挑戰。
臨床醫生在治療類風溼關節炎時,首先要確認病人在生育方面的需求,然後要充分了解所用藥物可能對女性生殖系統帶來的不良影響。在類風溼關節炎病情控制穩定後,再積極備孕,才是類風溼關節炎做「幸福孕媽」的「正確之選」。
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何時能選擇做「孕媽」?
類風溼關節炎備孕需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一定要等到病情穩定後再懷孕。因為一旦病情活動,患者常有貧血,對胎兒發育不利,同時活動性RA患者血小板比較高,可能存在高凝狀態,對胎兒、胎盤的供血不利的可能會造成胎兒發育遲緩甚至流產。因此,我們建議類風溼關節炎疾病穩定維持一年以上再考慮懷孕;
其次,要在懷孕前停用尚未證實對胎兒安全的可致畸性藥物,例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利妥昔單抗、嗎替麥考酚酯等。由於這類藥物具有很長的半衰期,即使停藥不良反應仍可持續很長時間,因此建議同時滿足甲氨蝶呤、來氟米特、利妥昔單抗等藥物停藥半年後再懷孕。
類風溼關節炎孕期可服用哪些藥物?
傳統觀點認為女性在懷孕期間最好不要使用任何藥物,有些類風溼關節炎準媽媽為了胎兒的健康,從懷孕伊始就停用一切藥物,使原本控制穩定的病情在孕期「火山噴發」。事實上這樣偉大的「母愛」對母體傷害巨大,對胎兒也未必是好。病情控制不佳的孕婦出生低體重新生兒的概率要遠遠大於那些病情控制良好的孕婦。所以選用合適的藥物來控制病情是必要的,醫生會根據藥物的安全及懷孕的不同階段給出用藥建議。
如前所述,一般建議類風溼關節炎女性患者在病情控制穩定後再妊娠。
RA患者在妊娠期間,關節腫痛、晨僵、乏力等症狀會明顯減輕,炎症指標如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也較妊娠前有明顯下降,而這些病情的改善往往出現在妊娠的早期,一旦出現,往往可持續到分娩。上述藥物一般即可控制類風溼關節炎孕期病情。
類風溼關節炎孕期病情加重了,如何處理?
類風溼關節炎女性患者孕期症狀控制不佳或加重時,可能導致孕婦無法耐受整個孕期,甚至流產的發生,孕期合理規範的治療才能更好地保護孕婦和胎兒健康。
(1)小劑量激素對母親及胎兒均安全。
小劑量糖皮質激素對母親及胎兒均安全,妊娠期全程均可使用,但劑量最好<15mg/d(潑尼松或其等效劑量)。鑑於甲潑尼龍和潑尼松龍還是具有一定的胎盤轉移率,建議妊娠期首選使用潑尼松。關節炎急性加重時可關節腔內注射激素治療,此時,非氟化的甲基潑尼松龍是首選的藥物。
(2)非甾類抗炎藥(NSAIDs)
一般建議在早期妊娠或確認妊娠時即停止使用;中期謹慎使用非選擇類、半衰期短的藥物(如洛索洛芬鈉、布洛芬等);最低有效劑量間斷應用 NSAIDs可降低對胎兒的風險,28周後禁用。在妊娠晚期使用NSAIDs可發生胎兒動脈導管早閉,風險增高達15倍。因此建議在妊娠28周後嚴格限制使用NSAIDs,總體說來,非甾類抗炎藥孕期安全性較糖皮質激素弱一些。
(3)孕期其他可使用的傳統抗風溼藥
如有必要,柳氮磺吡啶腸溶片(推薦劑量2g/d,需補充葉酸),環孢素、硫唑嘌呤(不超過2 mg/(kg? d))可在孕期使用。此外,在妊娠期母親疾病嚴重且難治時,根據情況靜脈給予丙種球蛋白也是孕期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4)新型生物製劑
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TNFi)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生物製劑。在妊娠的前三個月,TNFi很少進入胎兒血液循環,因此認為風險較低。根據2016年英國風溼病學會(BSR)推薦,孕期可用的生物製劑有英夫利西單抗(可用至妊娠期16周)、阿達木單抗(可用至妊娠中期)、依那西普(可用至妊娠中期)、培塞利珠單抗注射液,如果臨床有生物製劑治療需求,可作為針對育齡期類風溼關節炎女性的首選方案。
生物製劑一般分為單抗和受體融合蛋白兩種,結構中包含 IgG1 Fc段的TNFi在妊娠16周後被胎盤轉運,因此一般建議在妊娠16周前使用生物製劑。為了更好地控制孕期病情活動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近期新研究的新型生物製劑——Certolizumab Pegol,培塞利珠單抗注射液(原譯名:賽妥珠單抗)擁有無Fc片段的獨特分子結構, 因此培塞利珠單抗注射液從母體到嬰兒的胎盤轉移量為零或極少 (因此如果臨床有生物製劑治療需求,培塞利珠單抗注射液可作為針對育齡期類風溼關節炎女性的首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