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老媽過來幫我帶娃,聊起我青春期的事情,那時候上高一,暑假的一天晚上爸爸從地裡回來讓我給他去買盒煙。
我當時正在看電視,就說不去,明天再說。媽媽看我這樣不樂意了。對著我一通說:她和我爸怎麼怎麼辛苦啦,我整天在家不幹活啦,一天到晚看電視懶得不行啦……
最後我拿過錢去了商店,回家路上越想越委屈,跑到家附近的水渠上哭了好久,心中暗暗發誓要好好學習離開家,再不給我媽說我的機會。
直到現在說起這個事,我媽還是覺得我小題大做,多大點事,那時候她和我爸忙裡忙外掙錢養家,我只要看書學習就行了,有啥好氣的。
昨天看到這樣一條新聞非常痛心:15歲女孩跳樓自殺砸死父親。事後據其母親說,孩子患有抑鬱症。
憂愁,很多時候是莫名的憂愁,是青春期的一個典型特徵。因為,青春期處於一個不斷「喪失」的階段。
青春期必然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對矛盾的心理衝突:脫離對父母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前者意味著喪失,是辭舊;後者意味著獲得,是迎新。
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後者佔據主要地位,那麼儘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孩子仍然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光的。如果前者佔據主要地位,抑鬱情緒就會成為主導情緒。
這時候的孩子情緒不穩定,鬧著要獨立但是力量卻很小,而很多家長是不理解孩子這些情緒的,他們喜歡「聽話的好孩子」。
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這是好孩子的形象。而那些不理解父母的壓力,經常和大人對著幹,父母讓「往東」,他們非要「向西」,這是「壞孩子」的表現。
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成為聽話的好孩子,但這其實是在擠壓孩子的獨立空間。讓孩子覺得,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們是在為父母而活,學習、生活的動力均來自父母的壓力。
「好孩子」更容易出問題
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及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
如果一個人以正常的速度走完叛逆期,在18歲左右會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逐漸知道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較強烈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標。
但是如果在此期間,孩子基於各種原因,不得不成為「好孩子」。比如父母控制欲望過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叛逆」。這樣的話,孩子的青春期就沒有一個正常的「叛逆期」。一般會造成兩個惡果。
1、叛逆期推遲。
曾經在書中看到過這樣一件事:一位男士,到了36歲才開始他的叛逆期。他離了婚,因為婚姻是父母安排的。他辭去工作,因為工作是父母安排的。
他很理智地對父母說:「我已經36歲了,這之前的前半生,我完全是為你們活著,什麼都聽你們的,但後半生,我想為自己而活,我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請你們理解我,不要再控制我。」
2、缺乏生命力。
「好孩子」會有一種通病:缺乏激情。
因為,他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都不是發自內心,而是為了滿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這種刻意的努力,是一種強迫性的努力。父母要督促他們,他們也要經常督促自己,才能繼續努力下去。
但是很多情況下,他們對努力得來的結果,譬如好成績等獎賞沒有什麼熱情,他們的口頭禪是「沒所謂」,仿佛什麼都可以失去,什麼事情都不能讓他們興奮。
曾經見過這樣一個女孩,她在家很聽話,在學校和同學的關係很好,她哥哥說她「什麼事都能自己搞定,是家裡人的驕傲」。但同時,她對什麼都不在乎,也沒什麼興趣和愛好,對人對事一直都有點冷冷的樣子。
為了防止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鬱症,心理學家胡慎之建議父母需要懂得以下幾點: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長和獨立的必然階段。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那麼這種叛逆心理就會減輕。如果父母不尊重,那麼這種叛逆心理反而容易變得更強。
第二,給孩子充分的獨立空間。
青春期是一個心理變化非常劇烈的階段,因為他什麼都想嘗試,今天是這種心理狀態,明天可能就變成另一種樣子了,做父母的不必太為孩子偶然出現的異常行為而焦慮。
第三,青春期之前,一般說來,父母是孩子心中無所不能的「神」,孩子們普遍對父母有一定的崇拜心理,這種心理讓他們依賴父母。
但進入青春期後,這種崇拜心理一般會消失大半,孩子們會重新崇拜新的偶像,譬如明星人物、政治家、科學家等。
這種心理的轉變,會讓孩子們變得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大大下降,父母應做好這種思想準備,明白孩子這種心理轉變背後的積極意義。
第四,不要對孩子偶爾出現的強烈叛逆行為,譬如離家出走、早戀等大動幹戈,要理解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適當反思是不是對孩子控制得太厲害了。
一般說來,強烈的叛逆行為是對父母強烈控制欲望的一種反擊,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適當變弱,孩子們的叛逆程度也會自然而然地下降。
第五,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不要再把「乖」「很聽話」還當作優點來看。
相反,做父母的應該感覺到焦慮和擔憂,並適當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獨立的世界,減少他的依賴心理。
第六,謹防孩子陷入嚴重的抑鬱狀態。
胡慎之說,如果孩子比較叛逆,你起碼不用擔心他會想到自殺,因為叛逆的孩子一般會有較強的生命力。
相反,如果孩子非常聽話,那父母倒是應該有所擔憂。抑鬱症的一個重要源頭,是本來向外的憤怒不能表達,轉而指向自己。叛逆的孩子容易向外表達憤怒,而好孩子則容易將憤怒憋在心裡,最終攻擊自己。
評定孩子是否陷入抑鬱症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三少」,即話少、行動少、情緒少。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過程的關鍵時期,作為父母,應該讓他們獨立成長,讓他們自己去體味生命的酸甜苦辣,並最終成為他自己。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