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籤約作者,青雲計劃外部評審團成員。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
58同城於6月13日發布了《201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居行報告》。這份報告是對一線和新一線一共15座城市的2019屆畢業生的調研。
畢業生學歷為專科及以上,其中三成畢業生來自一線城市,七成來自新一線城市。
報告顯示,今年畢業生薪平均期望薪資為9154元,高於實際月薪6423元。多數畢業生選擇畢業後立即找工作,對加班接受度高達93%。
除了被行業、公司裹挾著不得不加班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主動加班,其根本原因是安全感的缺失。
01
職場人主動加班的背後
當很多同一批進入公司的大學生已經開始獨立跑市場時,佳樂有點著急了,她主動申請從輕鬆的行政崗調到銷售崗,這意味著她主動選擇了忙碌。
畢業一年的君博在一家30多人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公司提供晚飯,晚上十點以後的打車費還給報銷,單身的他經常會加班到十點以後再回家。偶爾走的早,回到家他也會繼續工作。
已經工作3年的王藝然,除了手機沒電,已經記不得自己上次關機是什麼時候。做電商運營的她不得不保持隨時待命的狀態,特別是趕上各種各樣的「購物節大促」,老闆幾乎隨時在線。即便偶爾有休息的時候,她腦子裡仍然轉悠著工作上的那點事兒。
一位參加世界五百強企業面試的同學,在被問到是否願意接受加班時,這樣回答:「加班是一種態度,不加班是一種能力,能力不夠時就要展現我的態度。當然,我會努力爭取不加班。」
不加班是一種能力?在某些情況下的確如此。
知名自媒體人粥左羅老師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是讓他忙到沒時間成長》。
他在文中提到,他曾經對課程助理說:「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工作節奏,不用推進的太猛,每天早點下班,周末也不用這麼拼。你空出來的時間,除了休息好,就是用來自我成長。」
是的,你必須有時間成長,而不是無休止的工作。
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就是:你覺得明明自己每一天都特別充實,幹了很多活兒,但是一年半載過去了,你沒啥進步。
所以,你需要的不是加班加點,而是敏捷工作,即用速度解決一切的工作方法。能否用好這種方法,是直接影響你工作效率和工作價值的根本原因,這也是你工作能力的體現。
02
工作的敏捷程度
取決於你給它分配的時間有多少
無印良品CEO松井忠三在《解密無印良品》一書中提到過這樣一個故事。無印良品的員工經常工作到最後一班電車結束,周末也常常只有一天能休息。但是一直過這樣的生活,不但沒法提高生產力,也沒法得到工作的新創意。
有一天,松井忠三提出,不讓員工繼續加班了。他要求每個部門都要拿出自己消滅加班的方案出來,否則就要問責部門的領導。
於是,各個部門開始審視自己的工作內容,找出那些消耗了很多時間,但實際上又沒有太多成效的工作,並把這些工作砍掉。
一些部門甚至開發出節省工作時間的傳導系統或文檔模板。這個改革實行了一段時間後,大家發現,以前10個甚至12個小時完成的工作,如果硬性要求8小時幹完,也不是不能完成。無印良品曾經調查了員工的網絡使用情況,發現員工25%的時間都在做和工作無關的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在其所著的《帕金森定律》一書中曾經總結到:工作會自動佔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一個人給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時間去完成一項工作,他就會放慢節奏或者增加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你可以這樣理解:一件工作的敏捷程度,取決於你給其分配的時間有多少。
帕金森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老太太要給侄女寄張明信片可能要花上大半天時間。1小時找明信片,1小時選明信片,1小時寫祝詞,半小時找侄女地址,去寄明信片時還要花20分鐘決定是否要帶雨傘。而一個工作忙碌的年輕人可能會在上班途中花費5分鐘時間順手做這件事。
顯然,年輕人比老太太更敏捷。很多工作也是如此,遲鈍到你可以十天半個月不做決定,敏捷到你可以一拍腦門就去做。
那麼,怎樣才能敏捷工作,用速度決勝一切呢?
03
用敏捷工作代替加班
你可以試試這4個步驟
敏捷工作的前提是簡化,略去具體細節而抓住主幹,具體步驟如下。
1、建立工作的整體框架
很多職場新人,接到工作後,馬上熱火朝天地投入其中,期望把工作幹好。但往往事與願違,要麼是工作沒達到領導預期,要麼是工作效率不高,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建立工作的整體框架。
工作的整體框架是指,在明確了工作最終要呈現什麼樣的成果後,分析取得這些成果需要的資源要素及限制要素,然後圍繞這些分解工作,並按重要性為每一步的小目標排序。
在這種框架思維下,你才能真正看清楚,哪些節點是關鍵節點,哪些資源是必須爭取的資源。當你能夠整體地、關聯地看待工作任務時,你的努力才能卓有成效。
2、簡化,工作不必苛求精細。
你也許要問,細節決定成敗,難道工作不需要追求精細嗎?
精細沒有錯,但是過分精細≠順利完成。
在快速變化的今天,效率為先。你對工作的首要要求不是精細,而是交付。糾纏細節,會讓整個進度受到拖累。
關於這點,扎克伯格曾經說過:完成大於完美。所以,讓工作儘可能簡化,有餘力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優化。
3、限定信息容量
這裡的信息容量是指為了完成某項工作任務而進行的信息輸入或輸出,舉個例子。
假設你是某平臺的籤約作者,平臺要求你每月完成的籤約稿件數量為5件。為了完成這項工作,你需要考慮的最重要問題是:如何能夠按時交付?
在信息過載的今天,你為這項工作進行的所有信息輸入都需要撥出冗餘,圍繞既定的工作內容考慮,什麼樣的信息應該被我接收,什麼樣的信息應該捨棄。
在做內容輸出的時候也一樣應該考慮,怎樣在限定的篇幅內,把最重要的信息展示出來。
容量不是越多越好,在限定的信息容量內,才能突出重點,找到精髓。
4、限定決策時長
我做生涯諮詢時,經常遇到面臨職業轉型的來訪者。有人想好了利弊得失之後馬上採取行動嘗試轉型,有人前思後想一年半載不見動靜。
為了快速敏捷地做出決策,你需要給每一件事限定決策時長。比如,你正在考慮是否要跳槽,那麼你可以給自己限定一個決策期限。在最後期限到來前,不管如何,都做出一個決定,而不是左右搖擺。
儘管在一些管理者眼中,加班被認為是工作態度積極的表現。但是,如果你能夠通過敏捷工作來騰出更多時間讓自己成長,那你在職場上就擁有了更多的掌控感和話語權。
你可以更自主地選擇工作,而不是讓工作來選擇你。
敏捷的東西可能是最有生命力的,儘管敏捷工作可能不夠不完美,但是人類的很多好創意都是在敏捷快速的境況下創造出來的。
用敏捷工作代替加班,任何時候,你都不能忙到沒有時間成長。
畢竟,加班是一時的,成長是一輩子的!
(為保護來訪者隱私,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