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任教的1216個日子

2021-02-19 你的鐘許


2017年,我從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畢業,回到家鄉一所農村寄宿制小學任教;

2018年,我成為為中國而教未來教育家項目成員(隸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

2019年,我的事跡被中國教育報人物版報導;

2020年,我被評選為郴州市第二屆新時代向上向善好青年……

大學畢業後,我回到家鄉任教的1216個日子,發生的故事,我想用這一篇6470字的文章說給您聽。期待您的耐心閱讀。

一、安心工作 熱愛生活2017年6月,我從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畢業。根據組織分配至家鄉東部山區的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任教。剛走出象牙塔,又從未在農村生活過的我,克服著重重困難開啟了我的教學生活。我也終於有點兒理解這句詩的含義:」紙上得來終覺淺,才知此事要躬行。」

入職的第一天,我走進自己的宿舍,映入眼帘的是滿是油垢已經不太透光的玻璃窗,落滿灰塵走幾步都能留下腳印的地板,臥室裡面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見此情景,我的心情是失落的。最終,我們在學校倉庫裡翻出一些滿是灰塵的床板,和兩個不成套的床架,幾經拼裝好不容易才支起一張簡易的床。即使是在床腳墊了一些紙殼,那搖搖晃晃的床睡上去還是會「咯吱咯吱」地作響。我自嘲地和朋友說:「走進一間房,四面都是牆。抬頭見蜘蛛,低頭見蟑螂。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破床。」


      

但房子是用來住的,生活是自己的,我決定進行改造。拿到了第一個月的工資,我從網上購買了一套簡易的單人床架,給斑駁的書桌蓋上桌布,老桌換新顏;沒有床頭櫃,我就用四個小板凳拼在一起;自己種了吊蘭,讓房子裡充滿生機……用周末的時間,我一點一點地改造,我的小屋變得溫馨起來。

       

打造完自己的溫馨小窩,我在閒暇之餘也會保持自己的愛好,給自己釋放壓力,抽出來一點時間讓自己放空。比如看書、出黑板報畫畫。

▼ 我出的黑板報

▼ 記錄下的美好瞬間

《我與小狗的對話》

《自習課的旁聽生》

▼ 學校的美景


環境一時半會兒也許改變不了的,但是有些條件是自己可以創造的,要把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就是我的初衷。抱怨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有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問題。你會發現,有時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二、用心管理 以愛育人


      學校的地理位置比較特別,位於東部山區,緊臨東江湖的湖尾。由於各個村小都撤點並校了,學校85%的孩子都是住在學校,每個星期天下午,孩子們就要從各個村子陸陸續續地來到學校上晚自習,直到第二個星期的周五下午才能回家。      剛參加工作時,我所任教的是二年級語文及音樂學科,並擔任班主任。我接手的班因一年級下期班主任請了產假,孩子們的語文課和日常管理由學校幾個老師輪流完成。初來乍到的我,接手這個班,壓力山大。

學校對於孩子而言,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所以,我盡我所能為孩子們創建一個幸福在場的班級。

      剛來學校,家長們對我的能力表示懷疑,覺得我太年輕,不放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我。 我不能去改變家長的看法,但我可以改變自己,通過我的行動去證明自己。

      降溫了我會提醒學生家長(或監護人)送衣,給孩子加衣;下雨了我會告訴家長送傘,讓孩子有傘用;孩子生病了我會主動和家長聯繫,提醒孩子吃藥……我的抽屜就是一個「百寶箱」,裡面放著自己購買的小襪子、創可貼、梳子、鏡子等物品,為了有特殊情況發生時,可以給孩子提供方便。 

我會定期給孩子剪指甲,給有需要的女生剪劉海、給男生剪頭髮。一些留守兒童,我為他們開通了留守兒童的親情電話,只要他們想爸爸媽媽了,隨時可以用我的手機與他們的父母進行交流……

我用相機記錄下孩子的點滴成長。

漸漸地,我從一個家長們眼中不太信任的「初出茅廬的小妹子」變成他們心中「認真負責的好老師」。我想說的是,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想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好學校,找個好老師,為什麼我們自己不辦所好學校,做個好老師呢?所以,做好自己,只要你是發自內心地對學生們好,家長自然會知道。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和孩子們的心也越來越近了。

       

校園的每一個空間都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對於寄宿制學校的學生而言,教室則是孩子們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為了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溫馨的氛圍,在開學時,我秉持著「參與感、幸福感、歸屬感」這三個原則與學生一起打造了一間不一樣的教室。

▼作品牆 

照片牆


心願樹


聆聽花語信箱


圖書角一(2018年愛心人士捐贈)

2019年,在為中國而教和擔當者行動的支持下,我為全校六個班級都募集了公益圖書角(配套實木書架、圖書手冊等),累計募集圖書700餘本。

▼您瞧,我們讀得多認真!

     

將教室的「硬體設施」建設好了以後,我在班上開始我的「軟體措施」——打造有儀式感的班級文化。      我們班的班名叫作「向陽班」。這個班名意味著我們班的孩子像向日葵一樣向著太陽,積極向上,茁壯成長。班徽看上去就是一個小太陽。橙色部分組合起來是「116」,代表我們是116班。黃色的光輝有六束,圍繞著「6」,意味著我們班有六個小組。班徽的寓意就是「向陽生長,天天向上。「

       

我自費在網上定製了班徽。在班會課上舉行了開班儀式,邀請學校的校領導給每個孩子戴上屬於他自己的班徽。在之後的學習生活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將班徽記在心上了。無論是在送給我的卡片、信件上,還是在學生自己的畫作上都會出現班徽這個標誌。

      

依託班徽為藍本,以天藍色為底色,製作了一面班旗。在日常跑操時,讓體育委員帶著班級領跑。在一些課外的活動中,我們也會將班旗帶上。比如說每個學期開學時的大合照,還有運動會上,都會出現班旗的身影。

在為中國而教、阿里巴巴公益、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支持下,我班開展了聆聽花語班報創客項目。

班報共有四個版面和八個欄目,其中固定的欄目有五個,具體為《卷首語》、《作文園地》、《遠方的朋友》、《家庭對話室》、《班級新鮮事》。班報剩下的欄目根據學校、班級每月開展的活動設立主題。《遠方的朋友》欄目是邀請在各個領域的大人們給學生們寫一封信,談談他們在小學時的學習生活以及現在所從事的工作。目的是讓孩子們對外面的世界能夠充滿嚮往,樹立遠大的目標並為此奮鬥。在嘉賓的招募上,綜合職業、性別、成長經歷等方面。

▼學生們收到第一期班報

由於我們學校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我將報紙寄給懷化市會同縣粟裕希望小學和永州市江華縣小圩中心校的老師,給學生搭建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

永州市江華縣小圩中心校三年級學生

     ▼為中國而教2019年度教育創客

班級文化不在多,而在精。我所認為的班級文化並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內含的精神。讓班級文化的內涵滲透進學生的心裡,留下一顆種子生根、發芽。

三、悉心澆灌 靜候花開

在衡陽師範學院項目縣教師培訓團隊培訓班上,鄧水平教授向我們學員提了一個問題:「請用一個例子說說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區別。」我當時是這樣回答的:「傳統教育就像是老師是個修剪工,他希望所有的樹苗都長一樣,高了的樹苗就把它剪短,矮了的樹苗就拔苗助長。但是現代教育就像是一個大花園,裡面百花齊放。老師是辛勤的園丁,他根據每朵花的特點悉心澆灌,讓它根據自己的花期生長,靜候花開。」

這是我理想中的教育,我也在實踐中慢慢摸索著前行。

班級活動是增強班級凝聚力,增進同學情誼最直接的方式。我們班除了班會課外,還開展了許多有特色的班級活動。班級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還能夠讓同學們互相了解。在班級活動中,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班級團建活動


實物獎勵

精神獎勵 和老師合影

親自下廚請學生吃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適應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小學語文應展開綜合性學習,而展開綜合性學習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教學途徑,就是加強各學科間的融合。」於是,我一方面與科任老師們進行溝通、交流,一方面在我的語文教學中開展學科融合探索。通過融合課程使課堂內容變得豐富起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讓學生能夠快樂、輕鬆的學習。

與科學學科融合

▼豆芽觀察日記

▼護蛋行動

與體育學科融合

我最喜歡的遊戲

與美術學科融合

詩文配畫

換個方式音序表

與信息技術融合

▼特色的複習活動


2018年下期,孩子們三年級了,正值起步作文階段。因為很多孩子基礎較差,或者羞於表達,所以作文對於孩子們而言是一個難題。於是,我自費購買了日有所誦,帶著孩子們仿寫詩歌。2019年至2020年,我加入了是光四季詩歌,開始了每周一節的詩歌課。孩子們在詩中漸漸地找到了自信,詩歌也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個渠道。

      

        對於孩子們來說,詩歌一直在照亮他們的內心的路,但詩歌不僅僅是影響孩子,甚至也在改變著大人。
  九歲的丹丹在2019年的第一堂詩歌課上寫下這首《小樹的難過》,觸動了很多人。丹丹說:「我之所以寫下這首詩,是因為我看到學校門口的那棵小樹。我看到小樹身上有許許多多的痕跡,我覺得它也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我在想我的媽媽,我希望她能夠回來看看我。」

  

從她媽媽走出大山工作掙錢之後,有快一年的時間都沒有回來。我常常擔心丹丹,她成績直線下滑,我每周都會找她聊天談心,也一直在積極聯繫她的媽媽。當她的媽媽看見丹丹寫的小詩後,淚流滿面。

期中考試結束後,丹丹拿著我的手機和她的媽媽視頻聊天,孩子說:「我告訴媽媽期中考試我拿到了優秀學生的獎狀。媽媽說我很棒,她答應我只要我好好學習,她一定會回來看我。」,丹丹笑得很開心。不久後孩子寫下了這首《小樹和大鳥》。
    

在期末考試的前一天,丹丹在外面打工的媽媽因為這兩首小詩,回來看她了。照片之中的丹丹緊緊抱著媽媽,小樹終於等到了她的大鳥。

      上詩歌課的這一年多時間,我們班課間追逐打鬧的聲音少了,看書寫詩的身影多了。我們班有11名孩子的詩發表在各大平臺上,獲得了150元-300元不等的稿費,1名學生的詩出版在《大山裡的小詩人》裡,1名孩子的詩被印在茶顏悅色的奶茶杯上。孩子們的詩和故事被郴州電視臺、騰訊公益、北京青年報報導。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莫大的鼓勵。

騰訊基金會公益廣告

李梓熒的《蝸牛》印在茶顏悅色奶茶杯上

     

四 、專心學習 提升自我「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要給學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做一條流動的河。這些年,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學習,提升自我。

2018年我有幸加入資興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團隊,成為團隊中的核心成員,學習了許多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知識。不僅如此,我還創辦了資興融合團隊公眾號,和老師們在網絡上開發資源並推送資源,採用視頻觀摩、疑難解答、網上評課、在線交流等形式,推廣優質教學資源,分享智慧成果,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優質資源共建共享,促進一線學科教師專業成長。現在公眾號推送文章44篇,關注人數3065人,點擊量共7萬餘次。


2020年5月,我和團隊小夥伴們承擔的郴州市融合團隊系列課程第五期直播課活動《洞見反思——在行動中研究,在反思中前行》,在線觀看人數5778人,觀看人次現已達到7693人次。


     2018年6月,我通過網絡報名,經過筆試、面試、崗前培訓等環節,成為「為中國而教」未來教育家項目成員(隸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

 為中國而教畢業銘牌

這兩年與為中國而教同行,我去了北京、香港、上海、南京、長沙等地學習,也獲取了教練計劃、擔當者圖書角、教育創客項目、是光四季詩歌、日慈心靈魔法師課程等資源。一個老師的背後還有很多的孩子,感謝組織對我們的支持,為中國而教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

更重要的是,在為中國而教裡我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師。我們是像微光一樣的存在,聚在一起用自己的光和熱滋養彼此。走在一起是緣分,在一起走是幸福,在為中國而教這個大家庭裡,我是幸福且幸運的。

 我的母校校訓是:「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參加工作以來,通過為中國而教、組織安排以及自費形式,我去了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南京等十餘個城市,線上、線下累積學習近2000學時。雖然還沒有達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境界,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不斷地在成長。


香港●香港田家炳基金會 為中國而教遊學


南京●南京航天航空大學 親近母語教育研討會

南京●南京行知小學 為中國而教2020年寒假培訓

▼  與王崧舟老師合影

▼衡陽●衡陽師範學院 項目縣教師培訓團隊研修項目

       我的母校一師範對我們的培訓目標是:培養「能說會道、能唱會跳、能寫會畫、能教會研」的全科小學教師。我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著。

在參加工作前, 我是一個比較內斂、膽怯的人。參加工作後,我有刻意地去改變自己,勇於去接受挑戰。因為即使之前我膽小,損失的只是我自己,參加工作後我不勇敢,不勇於嘗試,受到損失的將是我的學生。於是,我主動參加各類比賽,承擔公開課,參加大型活動,在實踐中鍛鍊自己。

▼ 湖南省集體備課大賽

▼湖南省城鄉教育一體化現場推進會講解員

有付出就有收穫,參加工作後,我在省、地、市各類比賽中獲獎40餘次,先後被評為「資興市優秀教育工作者」、「郴州市少先隊優秀中隊輔導員」等榮譽稱號。我很喜歡的樂隊五月天有一首歌叫做《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抓住每一次機會,做好充分的準備去面對,好的是經驗,壞的是教訓,總會有所收穫。


五、不忘初心 綻放微光

       2018年至今,我的事跡先後被資興電視臺、郴州電視臺、郴州日報、科教新報、湖南教育採訪報導。2019年2月,中國教育報以《21歲,她們選擇做鄉村教師》報導,並被中國教育部官網轉載。

▼郴州電視臺採訪


▼ 湖南教育

▼ 中國教育報

▼ 中國教育部官網

2020年的五四青年節,我被評為郴州市第二屆新時代向上向善好青年。

2020年,我開始接觸培訓者培訓這類課程。今年6月,我參加了郴州市教師培訓師崗位勝任力培訓班,並獲得了「優秀學員」稱號。

在這一路上,我遇到了很多優秀的教師培訓師,他們認真務實、心胸開闊、充滿智慧,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一股力量。我也想像他們一樣,積極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去影響更多的教師。

▼ 郴州市教師發展中心 羅海娟主任

▼ 衡陽師範學院 鄧水平教授

▼ 湖南省教師發展中心 黃佑生主任 

從2019年至今,感謝為中國而教,感謝永州市雙牌縣教育局蔣篤家主任、郴州市桂東縣教育局周曉旭股長、資興市教師發展中心黃宏輝主任和李煥立主任等專家、領導的信任,讓我有機會在各地做分享、匯報20餘場,和更多的教師同行進行交流。

2020年 桂東縣新教師適應性培訓班

2020年 雙牌縣新進教師崗前培訓

2020年 資興市送教下鄉被聘為指導老師

      2017年9月1日參加工作到現在,我回到家鄉任教已經有1216個日子了。

       我一直謹記在大學畢業典禮上,彭小奇書記對我們的寄語:「繼承一師氣質,弘揚一師精神,忠於信仰,執著真理;勇於創新,追求卓越;敢於擔當,敬畏責任。以一師人的責任與擔當精神,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卓越的成就,以紮實的知識和出色的能力,以博大的胸懷和包容的精神,肩負社會責任,開啟人生新的徵程,為祖國和社會增添更多的正能量。」


這段旅程中,不管經歷了多少困難,受到了多少的委屈,我一直都保持著積極向上,開朗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好的壞的都值得珍藏,這是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很喜歡黃佑生主任的一句話:「把自己修煉成一束光,溫暖,但不刺眼。」希望我這一束微光,也能為這個世界帶去一份光亮。希望這個世界因為我的存在,能變得更加美好。

由於微信留言功能暫時沒有開放,大家可以在後臺留下你的聲音。
您的每一次點讚、每一次在看、每一次分享、每一次打賞都是我前行路上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在英國讀完雙博士成了頂級名校講師 她為何選擇回到家鄉重慶任教
    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斯雷德美術學院,她創造了多個第一:她是該學院自1997年有博士點以來,第一個考上該學院博士的中國大陸人;她是全球第一個拿著英國政府給的全額獎學金在學院讀博的學生,也是學校第一個不修改畢業論文就畢業的學生。她是重慶妹兒彭佳。有著無數榮譽的她,順理成章地在倫敦大學學院斯雷德美術學院擁有了教職,但又是什麼原因,讓她離開,選擇回到家鄉重慶?
  • 這位海歸學者:成果登上cell,劍橋大學工作12年後辭職,回到四川任教!
    1977年,他考入四川農業大學,在這裡度過本碩時光後留校任教。1990年,他離開川農大,去英國深造。在英國期間,他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曾在世界頂級生命科學雜誌《cell》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2013年,他辭去劍橋大學的工作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母校,全職任教。從川農大到劍橋,再到川農大,楊明耀教授無論身在何處,都懷著一顆報效國家、回報母校的赤子之心。
  • 博士畢業後,能去什麼等級的大學任教?重點大學能被重用嗎
    根據調查研究,我國大部分博士生畢業後都選擇當大學老師,主要是大學老師的工作穩定,而且大學的教育環境很好,適合科學研究,無論實驗室的配置,還是申請科研項目,如果在大學工作都有一定的方便,將來孩子的教育也很好,但是,博士畢業後,能去什麼等級的大學任教?重點大學能被重用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1、畢業於一般院校的博士生,能進什麼等級的大學任教?
  • 甘肅姑娘:從小城走出,求學上海211高校,因為這件事,畢業後又回到家鄉!
    畢業之際,楊阿軒的下一站又是哪裡呢?回到家鄉,做一名中學英語教師,對上海外國語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2020屆畢業生楊阿軒來說,這仿佛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選擇。&34;楊阿軒的家鄉張家川楊阿軒用三個詞形容了張家川縣的民風:樸實、熱情、親切。
  • 我們出去上大學,並不只是為了不再回到家鄉
    卻被家鄉的親人釘在了「成功學」的恥辱柱上——「我們去讀書、去上大學,難道就是為了不再回到家鄉嗎?」不過,暑假回家的時候跟家裡人商量這件事,家人說初中太難帶,高中壓力又太大,還是當小學老師相對輕鬆;另外在西安很難找到正式的工作,他們就提出要我畢業直接回老家,可以把我安排在公立小學教書。於是,畢業後我回到陝北,在鄉鎮小學當老師,也是我的母校。回家鄉既可以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又可以跟家人相互照應,還可以回報母校,本應該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可現在我才發現並不是這樣。
  • 博士畢業後,為什麼都想去高校任教?
    我博士畢業後直接去了高校任教,我以過來人的身份談談,為什麼博士畢業後都想去高校任教?先交代一下,這裡討論的高校包括兩類,一類是指211及985這樣的重點高校,另一類是普通公辦本科院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我認為是最美的大學
  • 博士畢業後,去高校任教有什麼缺點?
    博士畢業後,我去了一所大學當老師,我以過來人的身份談談,博士畢業後直接去高校任教有哪些缺點?昨天寫了一篇博士畢業去高校任教優點的文章,今天再說一說缺點。先交代一下,這裡說的高校是公辦本科院校,包含985及211這樣的重點院校。
  • 清華碩士畢業、谷歌辭職回山西二本院校任教是浪費才華?張昆瑋說...
    去年夏天,清華碩士張昆瑋在谷歌工作兩年後,選擇離開北京,回到家鄉所在地山西晉中的一所本科院校任教有人說,為什麼一個清華畢業生甘願選擇平凡和普通?甚至有人說他是在浪費自己的才華。但許多人也選擇理解,「學歷應該是給一個人更多選擇的權利,而不是束縛人生的枷鎖。」「生活是自己的,個人選擇不應該被其他人的言論所束縛。」
  • 清華碩士畢業、谷歌辭職回山西二本院校任教就是浪費才華?
    去年夏天,清華碩士張昆瑋在谷歌工作兩年後,選擇離開北京,回到家鄉所在地山西晉中的一所本科院校任教。有人說,為什麼一個清華畢業生甘願選擇平凡和普通?放棄在谷歌的工作,選擇回到家鄉一所二本院校當教師的清華姚班畢業生張昆瑋說起這些很平靜。
  • 985大學在職博士生畢業後,可以去普通或者一本大學任教嗎?
    現在在職博士和全日制博士畢業要求一樣,能夠畢業,在職博士和全日制博士含金量是一樣高的。進本科高校肯定是沒有問題的,至於去什麼水平的高校取決於你博士期間的研究成果和機會了。985高校和中科院系統畢業的博士,如果去沒有碩士點的高校基本給的是相應級別的頂配待遇,以下表格是一個具有幾個碩士點地方性二本學校給博士給出的待遇。頂配分別提供住房140平米,安家費40-60萬,科研啟動經費10-20萬,實驗室建設費20-50萬,還解決家屬工作。如果成果一般能不能進入碩士點比較多的高校呢?
  • 武漢大學校長為何用5個本科生,換得易中天留校任教
    胡國瑞先生本身也是武漢大學的本科生,畢業後輾轉各方後最終回到武漢大學執教,躋身於武漢大學「五老八中」的「八中」之列。1981年,易中天從武漢大學畢業,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由於易中天是代培生,按照當時的國家政策,必須返回生源地新疆工作。
  • 為何一些985高校畢業的博士,不去大學任教,反而願意當中學老師
    985大學畢業的,另外1名則是海外高校畢業的。 為何一些985高校畢業的博士,不去大學任教,反而願意去中學當老師呢?這會不會是大材小用了呢? 985博士畢業後去中學當老師,是大材小用嗎 很多網友對於這個問題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大部分的網友表達的意思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博士畢業去中學當老師,未必就是大材小用,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在韓國大學當上副教授的榮成人,為何選擇回鄉任教
    遊子歸鄉,是對家鄉的留戀。近年來,許多學有所成的榮成兒女放棄在外優渥的物質條件,選擇回到家鄉的懷抱,為建設這片熱土而奮鬥。因為這座位於黃海之濱的城市湧動著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各類人才新政的出臺彰顯著她對各類高素質學子的珍惜,也因為這裡有家鄉的溫馨與心安。今天,一起聽聽鞠曉蕾的「回家故事」!鞠曉蕾,土生土長的榮成人, 在外求學、就業12年,如今回到家鄉。
  • 那些回到鄉村的年輕人,你在家鄉還好嗎?
    回國後不久的石嫣,在國內創建分享收穫農場,首次將CSA(狹義概念:社區支持農場)的模式引入國內,為許多正在尋找中國農業轉機的新農人指出了一條新的方向。 這對雙雙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夫婦,也被稱為「中國最高學歷的農民夫婦」。
  • 他因為兩顆糖被拐賣,四十多年後終於回到家鄉
    當初因為兩塊糖的誘惑,6歲的楚永喜被人販子從貴州拐賣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山東,四十多年間楚永喜無時無刻不回想著自己的家鄉在哪裡。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有著許多的愛心團體,所以當楚永喜再一次尋親的時候,終於有好心人幫助他,最終他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鄉貴州,找到了自己的親人。
  • 安徽籍公費師範生畢業後需省內任教超六年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編辦四部門昨天發布《關於做好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公費教育有關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安徽籍公費師範生畢業後一般回我省中小學任教,並承諾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6年以上。此外,我省還將建立健全公費師範生履約動態跟蹤管理機制、建立公費師範生誠信檔案。
  • 研究生畢業後是留校任教,還是考公務員好?誰更有發展前景?
    很多人大學本科生畢業後都想留校任教,但是你知道現在國內大學教師至少都是研究生學歷。因此很多研究生畢業後想留校任教,但是發現當公務員也是個很好的選擇,畢竟相比本科生,研究生當公務員優勢更大。那麼到底是當老師好,還是考公務好呢?接下來我們就給各位分析一下。
  • 清華碩士畢業、谷歌辭職回山西二本院校任教是浪費才華?張昆瑋說:只想尋找更有成就感的生活
    去年夏天,清華碩士張昆瑋在谷歌工作兩年後,選擇離開北京,回到家鄉所在地山西晉中的一所本科院校任教有人說,為什麼一個清華畢業生甘願選擇平凡和普通?甚至有人說他是在浪費自己的才華。但許多人也選擇理解,「學歷應該是給一個人更多選擇的權利,而不是束縛人生的枷鎖。」
  • 北大「黃金一代」數學天才,任教六年後出走美國,怒扔三句話
    2000年前後,是北大數學系人才輩出、光榮歲月的日子,甚至後來被人們稱之為「黃金一代」,其中名氣最大的要數許晨陽了。作為國內土生土長的數學天才,許晨陽是典型的80後,年僅18歲就考上了北京大學的數學系,大學期間成績優異,優異到令人只能望其項背的地步,不僅提前一年本科畢業,還只用了2年的時候就拿到了北京大學研究生學歷。在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博士學位後,他在美國的數學界已經是小有名氣的天才了。
  • 工作十多年後,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選擇回到家鄉工作會後悔嗎
    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趁年輕選擇在北上廣大城市工作,大城市集聚效益工作機會多,但大城市裡人才濟濟,不少行業趨向飽和,再加生活成本日益提高,身在大城市的「打工人」生活過得好艱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們有想法回家鄉或附近的城市,但換個城市如何儘快找到合適的工作是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