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從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畢業,回到家鄉一所農村寄宿制小學任教;
2018年,我成為為中國而教未來教育家項目成員(隸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
2019年,我的事跡被中國教育報人物版報導;
2020年,我被評選為郴州市第二屆新時代向上向善好青年……
大學畢業後,我回到家鄉任教的1216個日子,發生的故事,我想用這一篇6470字的文章說給您聽。期待您的耐心閱讀。
一、安心工作 熱愛生活2017年6月,我從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畢業。根據組織分配至家鄉東部山區的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任教。剛走出象牙塔,又從未在農村生活過的我,克服著重重困難開啟了我的教學生活。我也終於有點兒理解這句詩的含義:」紙上得來終覺淺,才知此事要躬行。」入職的第一天,我走進自己的宿舍,映入眼帘的是滿是油垢已經不太透光的玻璃窗,落滿灰塵走幾步都能留下腳印的地板,臥室裡面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見此情景,我的心情是失落的。最終,我們在學校倉庫裡翻出一些滿是灰塵的床板,和兩個不成套的床架,幾經拼裝好不容易才支起一張簡易的床。即使是在床腳墊了一些紙殼,那搖搖晃晃的床睡上去還是會「咯吱咯吱」地作響。我自嘲地和朋友說:「走進一間房,四面都是牆。抬頭見蜘蛛,低頭見蟑螂。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破床。」
但房子是用來住的,生活是自己的,我決定進行改造。拿到了第一個月的工資,我從網上購買了一套簡易的單人床架,給斑駁的書桌蓋上桌布,老桌換新顏;沒有床頭櫃,我就用四個小板凳拼在一起;自己種了吊蘭,讓房子裡充滿生機……利用周末的時間,我一點一點地改造,我的小屋變得溫馨起來。
打造完自己的溫馨小窩,我在閒暇之餘也會保持自己的愛好,給自己釋放壓力,抽出來一點時間讓自己放空。比如看書、出黑板報畫畫。
▼ 我出的黑板報
▼ 記錄下的美好瞬間
《我與小狗的對話》
《自習課的旁聽生》
▼ 學校的美景
二、用心管理 以愛育人
學校對於孩子而言,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所以,我盡我所能為孩子們創建一個幸福在場的班級。
剛來學校,家長們對我的能力表示懷疑,覺得我太年輕,不放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我。 我不能去改變家長的看法,但我可以改變自己,通過我的行動去證明自己。
降溫了我會提醒學生家長(或監護人)送衣,給孩子加衣;下雨了我會告訴家長送傘,讓孩子有傘用;孩子生病了我會主動和家長聯繫,提醒孩子吃藥……我的抽屜就是一個「百寶箱」,裡面放著自己購買的小襪子、創可貼、梳子、鏡子等物品,為了有特殊情況發生時,可以給孩子提供方便。
我會定期給孩子剪指甲,給有需要的女生剪劉海、給男生剪頭髮。一些留守兒童,我為他們開通了留守兒童的親情電話,只要他們想爸爸媽媽了,隨時可以用我的手機與他們的父母進行交流……我用相機記錄下孩子的點滴成長。
漸漸地,我從一個家長們眼中不太信任的「初出茅廬的小妹子」變成他們心中「認真負責的好老師」。我想說的是,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想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好學校,找個好老師,為什麼我們自己不辦所好學校,做個好老師呢?所以,做好自己,只要你是發自內心地對學生們好,家長自然會知道。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和孩子們的心也越來越近了。校園的每一個空間都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對於寄宿制學校的學生而言,教室則是孩子們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為了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溫馨的氛圍,在開學時,我秉持著「參與感、幸福感、歸屬感」這三個原則與學生一起打造了一間不一樣的教室。
▼作品牆
▼照片牆
▼心願樹
▼聆聽花語信箱
▼圖書角一(2018年愛心人士捐贈)
2019年,在為中國而教和擔當者行動的支持下,我為全校六個班級都募集了公益圖書角(配套實木書架、圖書手冊等),累計募集圖書700餘本。▼您瞧,我們讀得多認真!
將教室的「硬體設施」建設好了以後,我在班上開始我的「軟體措施」——打造有儀式感的班級文化。 我們班的班名叫作「向陽班」。這個班名意味著我們班的孩子像向日葵一樣向著太陽,積極向上,茁壯成長。班徽看上去就是一個小太陽。橙色部分組合起來是「116」,代表我們是116班。黃色的光輝有六束,圍繞著「6」,意味著我們班有六個小組。班徽的寓意就是「向陽生長,天天向上。「
我自費在網上定製了班徽。在班會課上舉行了開班儀式,邀請學校的校領導給每個孩子戴上屬於他自己的班徽。在之後的學習生活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將班徽記在心上了。無論是在送給我的卡片、信件上,還是在學生自己的畫作上都會出現班徽這個標誌。
依託班徽為藍本,以天藍色為底色,製作了一面班旗。在日常跑操時,讓體育委員帶著班級領跑。在一些課外的活動中,我們也會將班旗帶上。比如說每個學期開學時的大合照,還有運動會上,都會出現班旗的身影。
▼學生們收到第一期班報
由於我們學校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我將報紙寄給懷化市會同縣粟裕希望小學和永州市江華縣小圩中心校的老師,給學生搭建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
▼永州市江華縣小圩中心校三年級學生
▼為中國而教2019年度教育創客
班級文化不在多,而在精。我所認為的班級文化並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內含的精神。讓班級文化的內涵滲透進學生的心裡,留下一顆種子生根、發芽。
三、悉心澆灌 靜候花開在衡陽師範學院項目縣教師培訓團隊培訓班上,鄧水平教授向我們學員提了一個問題:「請用一個例子說說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區別。」我當時是這樣回答的:「傳統教育就像是老師是個修剪工,他希望所有的樹苗都長一樣,高了的樹苗就把它剪短,矮了的樹苗就拔苗助長。但是現代教育就像是一個大花園,裡面百花齊放。老師是辛勤的園丁,他根據每朵花的特點悉心澆灌,讓它根據自己的花期生長,靜候花開。」
這是我理想中的教育,我也在實踐中慢慢摸索著前行。
班級活動是增強班級凝聚力,增進同學情誼最直接的方式。我們班除了班會課外,還開展了許多有特色的班級活動。班級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還能夠讓同學們互相了解。在班級活動中,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班級團建活動
▼實物獎勵
▼精神獎勵 和老師合影
▼親自下廚請學生吃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適應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小學語文應展開綜合性學習,而展開綜合性學習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教學途徑,就是加強各學科間的融合。」於是,我一方面與科任老師們進行溝通、交流,一方面在我的語文教學中開展學科融合探索。通過融合課程使課堂內容變得豐富起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讓學生能夠快樂、輕鬆的學習。與科學學科融合
▼豆芽觀察日記
▼護蛋行動
與體育學科融合
▼我最喜歡的遊戲
與美術學科融合
▼詩文配畫
▼換個方式音序表
與信息技術融合
▼特色的複習活動
對於孩子們來說,詩歌一直在照亮他們的內心的路,但詩歌不僅僅是影響孩子,甚至也在改變著大人。
九歲的丹丹在2019年的第一堂詩歌課上寫下這首《小樹的難過》,觸動了很多人。丹丹說:「我之所以寫下這首詩,是因為我看到學校門口的那棵小樹。我看到小樹身上有許許多多的痕跡,我覺得它也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我在想我的媽媽,我希望她能夠回來看看我。」
從她媽媽走出大山工作掙錢之後,有快一年的時間都沒有回來。我常常擔心丹丹,她成績直線下滑,我每周都會找她聊天談心,也一直在積極聯繫她的媽媽。當她的媽媽看見丹丹寫的小詩後,淚流滿面。
期中考試結束後,丹丹拿著我的手機和她的媽媽視頻聊天,孩子說:「我告訴媽媽期中考試我拿到了優秀學生的獎狀。媽媽說我很棒,她答應我只要我好好學習,她一定會回來看我。」,丹丹笑得很開心。不久後孩子寫下了這首《小樹和大鳥》。
上詩歌課的這一年多時間,我們班課間追逐打鬧的聲音少了,看書寫詩的身影多了。我們班有11名孩子的詩發表在各大平臺上,獲得了150元-300元不等的稿費,1名學生的詩出版在《大山裡的小詩人》裡,1名孩子的詩被印在茶顏悅色的奶茶杯上。孩子們的詩和故事被郴州電視臺、騰訊公益、北京青年報報導。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莫大的鼓勵。
▼ 騰訊基金會公益廣告
▼李梓熒的《蝸牛》印在茶顏悅色奶茶杯上
四 、專心學習 提升自我「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要給學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做一條流動的河。這些年,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學習,提升自我。
2018年我有幸加入資興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團隊,成為團隊中的核心成員,學習了許多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知識。不僅如此,我還創辦了資興融合團隊公眾號,和老師們在網絡上開發資源並推送資源,採用視頻觀摩、疑難解答、網上評課、在線交流等形式,推廣優質教學資源,分享智慧成果,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優質資源共建共享,促進一線學科教師專業成長。現在公眾號推送文章44篇,關注人數3065人,點擊量共7萬餘次。
2020年5月,我和團隊小夥伴們承擔的郴州市融合團隊系列課程第五期直播課活動《洞見反思——在行動中研究,在反思中前行》,在線觀看人數5778人,觀看人次現已達到7693人次。
2018年6月,我通過網絡報名,經過筆試、面試、崗前培訓等環節,成為「為中國而教」未來教育家項目成員(隸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
▼ 為中國而教畢業銘牌
這兩年與為中國而教同行,我去了北京、香港、上海、南京、長沙等地學習,也獲取了教練計劃、擔當者圖書角、教育創客項目、是光四季詩歌、日慈心靈魔法師課程等資源。一個老師的背後還有很多的孩子,感謝組織對我們的支持,為中國而教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
更重要的是,在為中國而教裡我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師。我們是像微光一樣的存在,聚在一起用自己的光和熱滋養彼此。走在一起是緣分,在一起走是幸福,在為中國而教這個大家庭裡,我是幸福且幸運的。
我的母校校訓是:「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參加工作以來,通過為中國而教、組織安排以及自費形式,我去了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南京等十餘個城市,線上、線下累積學習近2000學時。雖然還沒有達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境界,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不斷地在成長。▼香港●香港田家炳基金會 為中國而教遊學
▼南京●南京航天航空大學 親近母語教育研討會
▼南京●南京行知小學 為中國而教2020年寒假培訓▼ 與王崧舟老師合影
▼衡陽●衡陽師範學院 項目縣教師培訓團隊研修項目
我的母校一師範對我們的培訓目標是:培養「能說會道、能唱會跳、能寫會畫、能教會研」的全科小學教師。我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著。在參加工作前, 我是一個比較內斂、膽怯的人。參加工作後,我有刻意地去改變自己,勇於去接受挑戰。因為即使之前我膽小,損失的只是我自己,參加工作後我不勇敢,不勇於嘗試,受到損失的將是我的學生。於是,我主動參加各類比賽,承擔公開課,參加大型活動,在實踐中鍛鍊自己。
▼ 湖南省集體備課大賽
▼湖南省城鄉教育一體化現場推進會講解員
有付出就有收穫,參加工作後,我在省、地、市各類比賽中獲獎40餘次,先後被評為「資興市優秀教育工作者」、「郴州市少先隊優秀中隊輔導員」等榮譽稱號。我很喜歡的樂隊五月天有一首歌叫做《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抓住每一次機會,做好充分的準備去面對,好的是經驗,壞的是教訓,總會有所收穫。
五、不忘初心 綻放微光
2018年至今,我的事跡先後被資興電視臺、郴州電視臺、郴州日報、科教新報、湖南教育採訪報導。2019年2月,中國教育報以《21歲,她們選擇做鄉村教師》報導,並被中國教育部官網轉載。
▼郴州電視臺採訪
▼ 湖南教育
▼ 中國教育報
▼ 中國教育部官網
2020年的五四青年節,我被評為郴州市第二屆新時代向上向善好青年。
▼ 郴州市教師發展中心 羅海娟主任
▼ 衡陽師範學院 鄧水平教授
▼ 湖南省教師發展中心 黃佑生主任
從2019年至今,感謝為中國而教,感謝永州市雙牌縣教育局蔣篤家主任、郴州市桂東縣教育局周曉旭股長、資興市教師發展中心黃宏輝主任和李煥立主任等專家、領導的信任,讓我有機會在各地做分享、匯報20餘場,和更多的教師同行進行交流。▼2020年 桂東縣新教師適應性培訓班
▼2020年 雙牌縣新進教師崗前培訓
▼2020年 資興市送教下鄉被聘為指導老師
2017年9月1日參加工作到現在,我回到家鄉任教已經有1216個日子了。
我一直謹記在大學畢業典禮上,彭小奇書記對我們的寄語:「繼承一師氣質,弘揚一師精神,忠於信仰,執著真理;勇於創新,追求卓越;敢於擔當,敬畏責任。以一師人的責任與擔當精神,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卓越的成就,以紮實的知識和出色的能力,以博大的胸懷和包容的精神,肩負社會責任,開啟人生新的徵程,為祖國和社會增添更多的正能量。」
我很喜歡黃佑生主任的一句話:「把自己修煉成一束光,溫暖,但不刺眼。」希望我這一束微光,也能為這個世界帶去一份光亮。希望這個世界因為我的存在,能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