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出去上大學,並不只是為了不再回到家鄉

2021-02-23 青青灣求職

本文由西安外國語大學的一名畢業生韓蓉的來信和青年講師王昱娟的回信構成,來信中陳述了一個返鄉畢業生的苦悶:回到家鄉工作本是她的理想,卻被家鄉的親人釘在了「成功學」的恥辱柱上——「我們去讀書、去上大學,難道就是為了不再回到家鄉嗎?」這句振聾發聵的發問,如同八十年代轟動一時的「潘曉來信」一般,訴說出了一整個時代的精神困頓。

老師,您好!


我想您應該不記得我了,我是11級漢文的韓蓉,已經畢業一年多了。


其實給您寫這封信,心裡覺得挺不好意思的,特別是看到您以前給我發的郵件中所說的那些鼓勵的話,讓我覺得更加慚愧。當時給您寫那封信的時候,我還是大二學生,心裡在猶豫考研的事情,那段時間心情浮躁不能靜下心來複習,所以想找您傳遞點正能量,沒想到會收到您那麼長的回信,很感動,內容也讓我受到啟發,可遺憾的是,我最終還是沒選擇考研。當年收到您回郵的時候,我還是很想考研的,一方面是想讀研考教資然後當老師,另一方面也想過讀了研之後看看是不是能留在西安工作。不過,暑假回家的時候跟家裡人商量這件事,家人說初中太難帶,高中壓力又太大,還是當小學老師相對輕鬆;另外在西安很難找到正式的工作,他們就提出要我畢業直接回老家,可以把我安排在公立小學教書。於是,畢業後我回到陝北,在鄉鎮小學當老師,也是我的母校。回家鄉既可以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又可以跟家人相互照應,還可以回報母校,本應該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可現在我才發現並不是這樣。


按說當老師是我的夢想,能回自己小學母校當老師更讓我高興,現在夢想實現了,我卻過得並不開心。回家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總有人明裡暗裡議論,甚至同學聚會、鄰居親戚閒諞的時候也時不時冷嘲熱諷。好像我回家回錯了,好像我讀大學變成了笑話,總之,他們就是覺得:「你念了一回大學,最後還不是回到這裡了,還不是和我們這些沒念過大學,甚至沒念過高中的人在一個地方。」回來的這些日子,聽到最多的就是「念書一點用都沒有!」我心裡知道這句話根本就是錯誤的,可是卻無力辯駁。我很困惑,難道,我們去讀書,去上大學,就是為了不再回到家鄉嗎?我在想,如果我的家就在西安、在北京或者上海,還會不會有人這麼說?


回到家鄉生活的經歷不那麼愉快,在母校當老師的過程也沒有預期中那麼開心。不光是同學、鄰居、親戚們非議,就連那些年長的老師們也時不時說:「上大學有什麼用,我們以前上個中專就當老師了。」我想要跟他們學習教學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卻也總是被敷衍。雖然每次公開課總是被老教師們誇獎講得好,可我一點也開心不起來,尤其是明明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時候,就是沒人指點和幫助,甚至還有人說「差不多就行了,那麼認真幹啥?」好像大家都在混日子,好像家鄉的生活就應該停滯不前一樣。


剛剛工作時踟躕滿志地設想的「素質教育」和「魅力課堂」,因為種種原因一直難以實現,最後仍舊是按部就班甚至照本宣科。雖然這些年母校的變化很大,建築越來越新了,設施也越來越全面了,工作和生活反而找不到以前的美好感覺了。我現在最大的矛盾可能就是老拿記憶中的家鄉跟眼前的家鄉比較,也老拿家鄉跟西安比較,越比越覺得怪怪的。一方面必須承認老家的經濟發展雖然也很快,但確實比不上西安。儘管我們鎮算是綏德第一大鎮,秦漢時期就興盛過,現在還有很多古蹟,可是看看鎮上的商場、娛樂場和高樓大廈,先不說質量,從數量上都還不如西安的一個區,所以我好像也能理解那些人對我的議論。可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我之所以回家鄉,其實跟這些新的東西沒有多大關係,雖然之前是家人替我做決定,可我也是真心想回老家、真的喜歡當老師啊,而且能回到自己的小學母校,也是我從小的夢想啊!


家鄉的發展速度對我來說其實是一件很微妙的事。一方面我和其他人一樣,很清楚地知道我們鎮子跟大城市相比發展緩慢,甚至可以說是比較落後,可是另一方面,我又老是想起以前的事。前幾天寫了篇《在母校教書的日子》,裡面有一段回憶:「每次下雨天,都會帶著學生在校門口或教室門口等待家長來接,這時候,腦海中就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以前我父親或者我母親來接我的場景,記得最清楚的一次,是下雨天我父親騎著自行車來接我,我坐在前邊的橫槓上,雨不停地衝刷著我的臉,我幾乎睜不開眼睛,可那時卻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如果到家還能再吃上一頓炒土豆絲,簡直開心得可以飛起來了。」可能我是真的愛家鄉,不過愛的是記憶裡的家鄉。


可是現在怎麼辦呢?又不能回到過去,也無法適應當下。畢業一年多,去西安的想法一直都有,可總是想太多,總是沒有勇氣下決心。以前我覺得環境並不會改變自己,可如今看來並非如此;以前的我還有出去闖一闖的心,可現在逐漸變得膽小和懦弱,變得不敢再走出去了。近來一直在徘徊是走還是不走的事情,雖然決定明年去西安了,可是還是不確定呀,對未來的事情一片迷茫,而且充滿擔心,也害怕自己再次選錯路,害怕還是會後悔。


親愛的老師,您現在肯定也是每天都正能量滿滿吧,真懷念以前聽您課的時候,或許您可以幫我答疑解惑。


韓蓉
2017年1月13日

 
韓蓉你好,


首先謝謝信任,從三年前直到現在,給我展示你的生活軌跡,分享你的心路歷程。坦白說,我還滿惶恐的,如果我有一個小鄉村或者是小城鎮那樣的故鄉,或許我可以直接跟你大談「返鄉」,然而並沒有,像我這樣從出生便在「他鄉」,成長中又隨家人遷徙到不同地方,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辦法好好解決「故鄉在哪裡?」的問題,可能正因為這樣,我以前總覺得一上來就跟人家談「愛故鄉」,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


那麼我也來跟你分享我的經歷吧,首先要回答你信中的那個問題:「如果我的家就在西安、在北京或者上海,還會不會有人這麼說?」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會!」五年多以前,我和你一樣聽到過類似的話:「讀了博士還回西安工作呀?肯定是留不到上海!」不過,稍稍不同的是,我對這句話還蠻坦然的,我就說:「對啊,就是很難留上海,沒看好多博士為了留上海都去教中小學了嗎?」


「不想留上海」和「很難留上海」,都是實情,沒必要為了證明自己而將它們對立起來。不過這一點也就是自己心裡清楚,真正說起來,還是偶爾氣不過要給自己撐撐面子,於是有意無意就要透露自己「曾經有機會去英國留學,最後主動放棄了。」以此來給自己「不想留上海」背書,那意思就好像是「老娘連英國都放棄,還稀罕留上海!」這裡面最大的尷尬就是,你首先得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能力留在上海或者去更高級的地方,否則你就是灰溜溜地回家,哪裡還談得上什麼「愛故鄉、歸故鄉」?


我們這個社會的很多人,想盡辦法當北京人、上海人、廣州人,再不然至少也當一個直轄市或者省會城市的居民。這樣一來,如果你從城市回到鄉鎮,那簡直是開歷史的倒車,要被釘在「成功學」的恥辱柱上,如此便形成了一個「金字塔結構」。這個金字塔分層的標準其實是很單一的,尤其是在宏觀層面,譬如你所說的經濟發展,很明顯是考量某個地域是否「高級」的重要指標。當這種宏觀的邏輯替代了個體的感受,人們對「幸福」的衡量也變得越來越單一,顯然,「吃一盤土豆絲」比不上吃一份「麥當勞薯條」。這個邏輯很流氓,但卻無處不在。究其原因,當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變成「多少錢?」的問題時,人們的「幸福感」也就變成了「消費和購買」。這種消費的實質是「對差異的需求」,而「差異」(或者毋寧說是「差距」)恰恰是金字塔結構的追求,我們毫無可能看到它的頂端。這麼說吧,除非你真的成為所有人的「人上人」(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樣的),否則永遠擺脫不了「鄙視鏈」,哪裡有什麼溫拿可言?堅持到底也還是盧瑟。


以此來看你返鄉後的經歷,似乎也驗證了「金字塔結構」的效應,你在故鄉遭到的非議,或許正是因為指向城市、一線城市、國際化大都市的價值觀左右了你的家鄉和你家鄉的人,它當然也指向我們自身。你看,我回到西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恰恰是職業選擇,就是說,相比為了留上海而去中小學教書,我更願意回到西安當大學老師,後者對我來說顯然更體面,而這也是我近些年重新思考「返鄉」的切入點。


我當然也算得上一名廣義的「返鄉青年」,大學和讀博的時候,分別在「帝都」與「魔都」。很巧,都被問過「要不要留京/要不要留滬」的問題。但實際上,大家都心知肚明,要不要「留」的問題,更可能被「北漂/海漂」所替代,除非你「足夠優秀」,或者足夠「有辦法」。就是在這樣的普遍認識中,畢業時你能看到兩種「悲壯」的抉擇:一個是即便「博士畢業教小學/每天擠倆小時地鐵上下班/每月收入三分之一以上交房租或還房貸」也要在北京或者上海待著;另一個可能就是我這樣在大都市「高不成低不就」的,寧願兜一圈又回到家鄉,也不願被北京或者上海摺疊。我以前總是腹誹前一種情況,覺得讀書、上大學的確讓我們離家越來越遠,直到拋棄故鄉成為大都會裡的陌生人。但這麼一來「返鄉」又似乎成為一種正義,讓人自我感覺良好,好在地域身份差異上扳回一局。


讓我開始反思的,是兩位朋友的話。其一是一位師兄,他畢業前跟我說:「如果我老家也像你們西安那樣,我肯定也願意回去。」其二是三年前帶了一個關於「返鄉青年」的論題去臺灣參加題為「重返民間:從規範性論述到在地歷史解釋」的會議,一位老師問我:「從大都市回到地方上當然也是很好,但地方上難道就沒有許多問題嗎?」


第一句話正是這封信一開頭的意思,我幾乎可以想像,如果我的家鄉一所高校也沒有,我肯定是不會「返鄉」的,但也仍然不會「留京/留滬」,就像那位師兄,最終去了離自己家鄉比較近的一座小城市教大學。第二句話的答案毋庸置疑,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通信,恰恰說明故鄉並不是「田園詩/伊甸園」,不僅不是,或許還是「金字塔結構」的擁躉,一碰到「北上廣」、「美利堅」就變得自輕自賤、脆弱不堪。即便像西安這樣號稱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也免不了自認落後,也免不了貼上「土氣」的標籤。說起來,這恰恰是這座城市特殊的地方,越是對比「北上廣」的「洋氣」,我就越覺得西安的「土氣」大有深意。究竟哪裡特別呢?恐怕還得從我的個人生活說起。


我現在生活的地方,就是你們以前讀書的地方,說好聽點是「大學城」,其實本質就是「城鄉結合部」。這大概是我的宿命,2000年讀大學的時候,我爸就感慨把我從西安的二環內送到北京的十環外了,昌平那個當年蕭條冷清的地方,如今房價也小三萬,可是我母校到現在都還沒通地鐵。瞧,說起來我又拿「在北京讀過書」來給自己貼金了,然而我從來都用「昌平」而不是「北京」指代我的大學,實在是因為我的大學情懷,就只是「昌平認同」而非「帝都情結」。到上海讀博亦如此,雖然讀書第二年地鐵七號線通到學校門口,寶山那個地方根本看不出「魔都」的繁華景象,像一個鄉鎮,像海上孤島。長安街、淮海路、王府井、靜安寺,都離得很遠很遠,仿佛從來沒在我的求學生涯裡出現過。


如今工作和生活的長安區也是一樣,十二年前我第一次到這裡讀研,剛剛建成的校園立在一片村子裡,大學生的消費帶動了村莊的發展,十幾年過去,你們給周圍起名叫「居安(村)國際」、「康杜(村)國際」,好像證明了這裡今非昔比,但實際上呢?除了小飯館比以前多了,教師公寓蓋到第三期了,似乎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上還保持著鄉村的生活形態,熟人社會、消遣經濟。最大的變化或許是潏河水少了、霧霾遮南山了,人比以前多了,傳言村莊要拆了。


我有時候很羨慕有「老家」可以回的人,尤其前陣子西安霧霾爆表,院子裡有孩子的家庭都早早訂了寒假回家的票,就等放假逃離西安。我兒子已經跟他的兩位小夥伴告別了,到了過年的時候,這個院子就要空一大半。我們哪裡也不去,因為西安就是我們絕大多數親戚朋友生活的地方,儘管,我也不是出生在這裡,而且迄今為止在這兒生活的時間還沒超過二十年,卻不妨礙我把這座城市指認為故鄉,我想這正歸功於「城鄉結合部」。你信中說自己對故鄉的情感是夾在「過去的美好記憶」與「如今的殘酷現實」之間的,所以才有這麼多的痛苦與迷茫,而我對西安的故鄉認同也是夾在「快速發展的都市」和「緩慢滯後的鄉土」之間的。


我是近些年開始關注「鄉建」和「返鄉青年」的,最初的機緣是做博士論文,從賈平凹的小說《土門》裡跳出來,一頭扎進「城中村」,做了一年多的田野調查,寫了一篇看起來不曉得是文學還是社會學或者可以叫「都市民族志」的論文。論文寫得很糟我不想說,然而更糟的是我拋出的那兩個當初看起來無比新鮮美麗的詞彙,現在看來卻有點尷尬,一個詞是「緩慢城市化」,另一個是「城市鄉土性聚落」。這個「緩慢城市化」不是「緩慢的城市化」,後者是與我們這些年追求的「快速的城市化」相對的、具有「貶義」(不拉動GDP)的詞,一字之差意味著我對「緩慢城市化」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抵抗「快速城市化」給人帶來的不安、躁動、欲求不滿、空虛寂寞,它造成了空間的「停滯」,讓人們的生活減速——如果全面的「城市化」不可避免,至少讓這個過程不那麼痛苦。


我很確定,這與「慢城」並不相同,也不是「逆都市化」,比起中產趣味,我更傾向於用「城市鄉土性聚落」來達成「緩慢城市化」。三年前你寫給我的信裡就說我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上封信裡又說了一遍,或許你想表達的應該是我是一個「熱情」的人吧?除了性格之外,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我的成長環境了。我雖然幾乎沒有鄉村生活的經歷,卻對「熟人社會」一點也不陌生,到現在回娘家的時候,在家屬院門口叔爺姨奶還齊齊招呼:「老王家閨女帶娃回來啦!」同樣,我媽周末來我這兒的時候,帶孩子遛彎也有人一路打招呼:「小駿姥姥來啦!」


無論是城中村、家屬院、弄堂、四合院,相近的生活水準和相對緊密的人際關係決定了這些生活環境中的人心態上沒有太大差異,也就少有價值判斷上的高下之分。有意思的是,正是因為這種「城市鄉土性聚落」的人際特點,才會有我們「返鄉」遇到的非議,對私人生活的過分關注和評價,或許是「鄉土之弊」,可我們向鄉村要「私人生活」,轉頭又批評城市缺乏「公共生活」,不是很矛盾嗎?就像你一邊懷念「過去單純美好的小幸福」,一邊又覺得家鄉的發展比不上西安,當我們的感覺被分裂為「個體生活」與「公共意識」兩個對立起來的層面時,「返鄉」必然被割裂成「身體」和「精神」兩個層面。就算早已意識到「金字塔結構」給我們帶來的「共難心理」,仍然對切實發生的「故鄉的消逝」束手無策。


從聯排平房到單元樓再到電梯直通地下車庫的點式高層,熟人越來越少,公共生活也越來越少,我想要維繫的那個「城市鄉土性聚落」和「緩慢城市化」毫無疑問遲早要被「快速城市化」吞噬,當這座城市人們都退縮回「個人生活」而不再對公共領域發生興趣時,城市和鄉村的邊界就越來越明顯,前者遲早將後者啃噬得骨頭也不剩。身處「城鄉結合部」,我或許正在見證這個過程。就像我七年前調研的三個「城中村」早已在「上樓運動」中變成普通的居民小區,並終將變成陌生人社區。「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這可能就是身在城市的我,最深刻也最蒼白的「鄉愁」。


你在小鎮,我在城鄉結合部,小鎮和城鄉結合部各有各的問題,你和我卻有共通的問題:回到故鄉的我們能否擺脫被嘲笑的荒誕?能否掙脫「金字塔結構」的桎梏?能否真正懷有「返鄉」的自信?除了個體生活,能否在公共層面認同和建設「故鄉」?倘若我們既不把「故鄉」當成「欠發達地區」,也不把「故鄉」變成「生活中的小確幸」,或許應該對它抱有這樣的認識:


高密東北鄉無疑是地球上最美麗最醜陋、最超脫最世俗、最聖潔最齷齪、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愛的地方。(莫言《紅高粱》)


還有什麼比這更深情嗎?「愛故鄉」正是在這樣的「悖論」中展開,放棄幻想並非與懷抱理想對立,「反抗」或者「闖一闖」的關鍵也可能並不在where,而是what或者how?因此,要不要來西安,或許並不是最關鍵的,為什麼「返鄉」才是。


王昱娟
2017年1月14日


許多人上學或者就業都去過大城市,甚至國外。在外地一直懷念自己的老家,出生和成長的家鄉。經歷了哪些,讓你決定留在大城市,還是選擇回到生你養你的城市就業和居住呢?

@ 慢: 我喜歡小城市生活的那種安逸,街坊鄰居的熱情,那種慢慢的.同時我也喜歡大城市的精彩。目前而言,我還是選擇留在大城市,有時會猶豫自己的選擇,但歸根是因為在大城市的不穩定造成的。

@林越:我在廣州這座大城市打拼,去年拿錢回老家蓋房子。現在還沒決定什麼時候回家。雖然喜歡廣州這座城市,可是沒辦法房價太貴,目前承受不住。老家先蓋4層樓,主要是想改善爸媽在家裡的環境,因為之前是兩間老舊平房,奮鬥了幾年確實也需要給家裡一個交代。也有很多人說家裡蓋房子不划算,不如城市買房,還能升值。考慮到各種壓力,也實屬無奈。現在的奮鬥目標就是能在不久的將來在廣州安個家。

@zoocook:當我發現爸爸媽媽頭髮越來越白的時候,需要我幫忙的時候。

在國外每星期還房貸,回北京自己有房子不用擔心房貸的時候。

在國外,下班也天天堵車的時候。

遇到種族歧視者的時候。

想吃北京烤鴨的時候。

同樣的工作,北京的pay可能差不多的時候。

晚上下班除了gym和一些飯店,其他各種娛樂項目都關門的時候。

跟爸媽視頻 他們說:要是你在就好了 的時候

世間道路千萬條,沒有哪條路是唯一的一條。許多時候,大城市又或者小城市也不過就是圍城,真正應該選擇的,應該是自己能接受的,最適合自己的。

 說到底,在哪裡生活都一樣有苦有樂,有遺憾、有抱怨。


關於「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好幾年了,但一直以來也沒有一個四海皆準的真理答案。每一年,依舊有幾百萬的年輕人在為「留下」或者「回家」而糾結。  

有人說:父母在不遠遊;有人說:生活不止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有人說:父母尚在,談什麼詩和遠方;有人說:男兒志在四方。有人說:落葉要歸根;有人說:不去奮鬥宅在家中啃老,父母更加痛苦。有人說:人生最遺憾的事情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在;有人說:你沒有財富和地位你怎麼去贍養父母?有人說:父母不求你多富貴多成功,只求你常回家看看。  

「父母尚在,需要陪伴」是那些主張「回到家鄉」的人最主要的理由。  

誠然,幾千年的儒家中國所形成的家庭觀念與西方「獨立」、「自由」的家庭觀截然不同。在福利完善、知識水平相對較高的西方,父母在子女年滿十八歲之後便不再承擔撫養義務,子女可以完全自由獨立地選擇自己的人生,父母也無需子女來照顧度過晚年;但是在「以孝為大」的中國,在社會福利不完備的中國,在老年人普遍空虛孤獨的中國,「家庭」永遠是年輕人追求自己生活的的羈絆。這是傳統文化、是國情、是現實,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這些,但我們依舊可以試圖在自我和家庭之間追求一個平衡,尋求一個最優解。  

首先,我們從性格角度來分析,你到底適不適合留在大城市。  

大城市是冒險者的樂園,但小城市也並不意味著可以安享天年。  

不同的性格,適合在不同的地方發展。  

如果你的性格叛逆,如果你個性鮮明、人格獨特,如果你常常腦洞大開,對一切新的事物充滿好奇;如果你並不合群,如果你喜歡折騰,喜歡變化,如果你會常常思考人生和宇宙的終極問題;如果你無法忍受體制內的條條框框,如果你從小就不是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但卻在某一方面有著超人的天賦;如果你相信「自己」超過相信「一切其他人」,那麼,你適合大城市。大城市的包容、變化、自由、競爭,以及大城市中的臥虎藏龍的聰明人,會讓你過得非常快樂。  

如果你的性格沉穩,待人處事老成,如果你更偏向人情世故;如果你喜歡傳統、喜歡懷舊,如果你能和所有性格的人都成為朋友;如果你不喜歡折騰,不喜歡變化,如果你活在當下,只看重腳下的路;如果你能在任何的體制內都如魚得水,如果你從小就是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如果你愛好廣泛,興趣眾多,但卻也沒有特別熱愛和擅長的,如果你更相信「別人」而不是相信「自己」,那麼,你更適合在小城市發展。小城市中的按部就班、人情關係、傳統文化等,會讓你生活的安逸並且滿足。  

其次,我們從你的職業或者事業方分析你到底是否適合在大城市奮鬥。  

如果你喜歡充滿變化、充滿競爭的工作,如果你把創意、創造、創業作為你生活激情的來源,如果你是媒體從業者、網際網路人、創意營銷人、各類技術的研究者、律師、音樂人、創業者,那麼大公司將是你命中注定的選擇。  

如果你追求安定安穩的生活,如果你更習慣於體制內的工作,更偏向於事業編制和大集團的工作,那回到家鄉更適合你。畢竟,無論是大城市的事業單位和小城市的事業單位,兩者相差無幾。而且,回家的你,還有更多的優勢。  

如果你迷茫,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工作,你不知道你自己的擅長於理想。那麼,請給自己三到五年的事情,在大城市中漂泊三到五年。當然,在這漂泊的時候,你必須要主動地去與不同的圈子、不同的人碰撞,你需要不斷地嘗試大城市中的林林總總的機會,你需要不斷地自我反省。五年之後,你再來決定你的去或留。  

最後,我們從你的父母或者家庭角度,來分析一下。  

1)如果你的父母尚且不算老(55歲以下),身體健康,還有著自己的工作,那麼我不建議你為了你的父母而放棄在大城市中的一切永遠回到家中。因為你的父母還並沒有急切地需要你陪在他們身邊,你現在需要做的絕對是在父母老去前的幾年裡,賺到足夠多的財富。只有這樣,你才能在父母真正老去的時候,擁有足夠多的時間和財富,去陪伴他們。  

2)如果你父母的職業是生意人,或者你的父母也是喜歡變化、獨立人格的人,那你就不應該早早地回到家鄉,和你父母在一起。擁抱變化、創業革新,這應該是你家族的優秀的傳承。包括你的父母,也會希望你能依靠自己創造事業,而絕不是回家在一個安逸而按部就班的環境中做一枚毫無前途的螺絲釘。  

3)如果你的父母是即將面臨退休的工薪階層,或者常年體弱多病,你也許應該考慮一下回家。或者,不要讓自己離家太遠。年紀大、工薪、文化層次較低、體弱多病,當這些特徵集中在一位即將老去的中年人身上的時候,他們所需要的遠不僅僅是物質與金錢,他們有著極為強烈的不安全感,他們需要最親近的人的陪伴。所以,如果你的父母也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的話,請多陪伴他們。也許你的性格和事業讓你堅持不回家,但至少,不要離家太遠,至少常回家看看。  

4)如果你的家庭特別富裕,如果你是一個富二代,那選擇權完全在於你。你可以選擇回家繼承父母的事業,回家享受富裕帶來的美好青春;你也可以去大城市中,和那些普通的年輕人一起競爭。你是一個幸運的人,你所要做的,是讓你的幸運能夠延續。  

5)如果你的家庭特別貧窮,如果你出生在一個極度偏僻、閉塞的山村裡,那無論你的性格、職業、愛好如何,無論你的父母是包容還是傳統,離開吧!來到更大的城市,看到更大的世界。你要改變你家庭和家鄉貧困的方式絕對不是在年輕時候就回家陪伴父母,在大城市中不斷汲取,積累能夠改變命運的資本。  


世間道路千萬條,沒有哪條路是唯一的一條。許多時候,大城市又或者小城市也不過就是圍城,真正應該選擇的,應該是自己能接受的,最適合自己的。 說到底,在哪裡生活都一樣有苦有樂,有遺憾、有抱怨。 只是,請不要再以父母為藉口,因為,無論人在哪裡,你都可以盡孝。

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綜合自孤獨的人不睡覺(ID:awuya1990),作者:卡夫卡

微信ID:helpyoufindjob長按二維碼關注我

相關焦點

  • 【北科職日聲】再回復返鄉畢業生的信:我們去上大學,難道就是為了不再回到家鄉嗎
    不過,稍稍不同的是,我對這句話還蠻坦然的,我就說:「對啊,就是很難留上海,沒看好多博士為了留上海都去教中小學了嗎?」我同意王老師您說的「會」。但是我覺得您還是沒有找到辯論的理由,您只是找到了一個證明別人過得比較不好的理由襯託自己而已      「不想留上海」和「很難留上海」,都是實情,沒必要為了證明自己而將它們對立起來。
  • 孩子上幼兒園了,老公讓我出去找工作,收入不再擔心
    導讀:孩子上幼兒園了,老公讓我出去找工作,收入不再擔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上幼兒園了,老公讓我出去找工作,收入不再擔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銅陵舉重冠軍為了自己的夢想,回到家鄉,還做了這樣的事情!
    獲得舉重冠軍之後,王守文有機會留在城市裡工作生活,可為了自己的夢想,他回到了家鄉胥壩,王守文的夢想是什麼,他的夢想能實現嗎?省運會冠軍夢想當教師正在給孩子們上體育課的,是王守文,他原先是一名舉重運動員。王守文說,他最好的成績是取得安徽省運會冠軍。
  • 從城裡回到鄉下,農村的生活真的很愜意,一起走進我的家鄉
    由於春節沒有回去,這次剛剛離開上海,回到老家農村,感覺激情四射,精力充沛,晚上都沒有困意。長期生活在城市的壓力和心酸,似乎一下子得到釋放。似乎在提醒自己,終於可以回家了,回到母親的身邊,回到我成長的故鄉。
  • 那些回到鄉村的年輕人,你在家鄉還好嗎?
    食材、衣物、樹木,抑或器物,一切維繫著我們生命的生命,都是來自於土地裡。 無論朝代如何更迭,中國人的骨子裡都有著無可替代的土地情結。千百年來,這是我們不變的情懷,也凝聚著我們的每個家庭;它構成了我們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底色。 所有的離開,都只是短暫的分別;生於土地的人,也最終會回到土地。
  • 工作十多年後,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選擇回到家鄉工作會後悔嗎
    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趁年輕選擇在北上廣大城市工作,大城市集聚效益工作機會多,但大城市裡人才濟濟,不少行業趨向飽和,再加生活成本日益提高,身在大城市的「打工人」生活過得好艱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們有想法回家鄉或附近的城市,但換個城市如何儘快找到合適的工作是一道難題。
  • 轉學只是為了進名校嗎?「上大學「比「考大學」更重要
    但是,當我們問及轉學目標院校的時候,大多數學生只是籠統得想要去排名更高的「名校」。下文節選自劉以棟先生的博客,作者在美國從事多年風險管理,數據分析。他對於名校和上大學的理解,也許可以給你一些啟發,幫助你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轉學目標。我小時候,考上大學是我和全家的夢想。那時考上大學不容易,而想離開農村,考大學和參軍提幹是唯一出路。
  • 我們該如何看待,從武漢回到家鄉,大門被別人從外面強行鎖上了?
    為了防止疫情的再度傳播,大家還是會選擇儘可能待在家裡面,減少去人多的地方。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萬一你家小區裡面有一個人是從武漢回來,有可能是病毒攜帶者……你所在的小區會怎麼辦呢?記得蜂窩兒童大學之前有一個孩子和我分享,她不能下樓玩,憋的很難受!原因是他們小區有一個從湖北回來的大叔,每天都在小區裡遛狗,這讓鄰居們很惱火,鄰居們反覆投訴給物業和居委會也沒起到什麼作用。
  • 走出家鄉是為了更好地回來
    在六盤山腳下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興盛鄉新旗村,於世廣是村裡有名的去北京上大學的年輕人。去年,這個回族男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林業大學,就讀於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專業。疫情期間在家線上學習,於世廣也開始謀劃自己的未來。
  • 我回到家鄉,開始研究這裡的地下居民
    可是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身邊不可能有建築師,該怎麼辦?這個智利的建築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刨一個坑,裡面堆上一堆柴火,外麵糊上泥巴,戳幾個洞,然後一把火一燒,就變成了一個陶屋。在這個BBQ上我開始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他們並不只是希望地下的空間能被改造得多麼好。其實他們很多人來到城市就是為了獲得好的職業發展的可能,但恰恰是由於他們的社會資本比較少,他們很難獲得大量的知識,導致他們也很難獲取職業發展的可能性。
  • 四歲喪父睡豬圈,背著瘋娘上大學,最後竟又回到貧窮家鄉……
    錄取專業類別:音樂類,錄取院校:貴州民族大學。他要上大學了。回到家鄉,劉秀祥是想告訴跟他一樣身處貧困和迷茫中的孩子——人,一定要有夢想。上學,仿佛只是為了打發時間。抽菸、喝酒、賭博、戀愛、上網……讀書,是偶爾幹一幹的事情。於是,劉秀祥乾脆把自己的故事作為火種,試圖點燃學生心底的夢。其實,劉秀祥自我評價為「自尊心強」。
  • 2008年,那名「千裡背瘋娘」上大學的貴州小夥,如今現狀如何?
    很多擁有高等學歷的人,在面對父母這個問題上卻頻頻犯錯。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教育難道是出錯了嗎?是否只是一味的只注重於對學生灌輸知識,而疏於對品德方面的教育?面對此情此景,不禁讓人們想起了那個叫做劉秀祥的孩子,在2008年,他「千裡背瘋娘」上大學,如今現狀如何?
  • 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任教的1216個日子
    2017年,我從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畢業,回到家鄉一所農村寄宿制小學任教;2018年,我成為為中國而教未來教育家項目成員(隸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2019年,我的事跡被中國教育報人物版報導
  • 35歲回到家鄉,工作難找,難道只有轉行?
    從一線城市回到五線家鄉城市,相對於職業來說,其實並沒有很大的優勢。首先來簡單介紹下這個五線家鄉小城市:像每個五線的小城市一樣,家鄉發展緩慢,物價消費不低,工資普遍不高,樓價從沒降過,事業單位才是人們的主要選擇。
  • 劉強東的高考成績能上清華大學,他為何選擇了人民大學社會學系?
    以他的成績在當時是完全可以上清華大學物理系的,但他卻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還得從劉強的出身和中學時期說起。劉強東的祖籍是湖南,雖然太爺爺那代人比較富有,但後來因公私合營,他們家人被迫遷到宿遷謀生。
  • 青春之花在家鄉熱土上綻放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河南大學學生張明無法返校,在家中無法全身心學習,這讓20歲出頭的張明很苦惱,「我更想把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7月2日,在看到共青團開封市委招募的返鄉實踐崗位後,張明第一時間拿出手機報了名。在水稻鄉開始工作後,張明把朋友圈背景圖換成了他在水稻鄉的自拍,臉上滿是笑容。
  • 六旬老人坦言:孩子,我們並不喜歡帶孫,所有的辛苦都只是為了你
    為了出去打工賺錢,現代社會中的許多家庭不再具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資格。因此,一些網民問:都說老一輩喜歡帶孩子,為什麼當年沒看出來?小時候,帶自己也沒多少耐心,難道「隔代親」就那麼神奇?連小時候養我們都覺得費勁的老一輩,現在怎麼可能因為隔輩親就愛上帶孫呢?坦率地說,有些老年人不喜歡帶娃。
  • 黃埔女兵周玉雲,因為「文夕大火」離家80年,99歲才回到家鄉
    男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女兵也想巾幗不讓鬚眉,她們也想衝在前線,為祖國貢獻一份力量。比如周玉雲就是一位經歷坎坷的抗日女兵,她的家鄉被大火侵蝕,晚年才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回到家鄉。周玉雲是湖南長沙人,出生於1919年,那時雖然是動蕩的年代,但是周玉雲的家庭狀況比較好,所以小時候的她生活還算是穩定又幸福的。
  • 行走上海街頭後發現,原來並不了解家鄉
    我們選擇了3種類型進行跟訪,發現即便土生土長於上海,人們對家鄉的了解仍遠遠不夠。 不再是尋常公園 「早晚高峰擁擠的地鐵,日夜燈火通明的寫字樓,繁華街道的車水馬龍,你是否在腳步匆匆中留意過上海這座城市的呼吸與脈搏?」
  • 父愛如山,並不只是一句名言!
    昨天父親提議帶我去吃火鍋一時間我也是感到非常詫異可以說這些年我已經很少跟父親單獨出去了吃飯了>還依稀記得那是一個大雪天過後氣溫低的有些讓人難以接受即使是身處火鍋店但是渾身上下仍然還是被寒意包裹著那一頓狗肉火鍋僅僅只是暖和到了我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