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女兵周玉雲,因為「文夕大火」離家80年,99歲才回到家鄉

2020-12-27 霓裳鳳羽兮

抗戰時期很少見到女性的身影,雖然在影視劇中能夠見到一些女兵,但卻很少有家喻戶曉的女兵。男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女兵也想巾幗不讓鬚眉,她們也想衝在前線,為祖國貢獻一份力量。比如周玉雲就是一位經歷坎坷的抗日女兵,她的家鄉被大火侵蝕,晚年才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回到家鄉。

周玉雲是湖南長沙人,出生於1919年,那時雖然是動蕩的年代,但是周玉雲的家庭狀況比較好,所以小時候的她生活還算是穩定又幸福的。不過,人生無定數,周玉雲的父母過世早,只剩下了周玉雲和二姐相依為命,周家也逐漸開始沒落。

周玉雲高中畢業後,她曾經打算報考北平師範大學,但是那一年恰好是1938年,七七事變發生的第二年。由於國內形勢的變化,周玉雲放棄了求學的想法,同年11月,長沙會戰讓她的故鄉遭受了極大的火災,文夕大火讓她失去了家。為了能夠找到一個生活的地方,1939年春天,周玉雲報考了軍校,成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瑞金分校的一名女學生(隸屬於黃埔軍校第16期)。

不過,她和其他學生不同,周玉雲報考黃埔軍校只是因為無奈,她沒有了家又碰上了戰亂,要想安穩點,軍校是最好的選擇。周玉雲曾經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原本打算等日軍離開中國就回家種地。可是事與願違,這一戰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快速。

周玉雲也沒有偷懶,日軍侵佔了她的家園,因此她痛恨日本侵略者,她只能更加發奮學習。周玉雲在學校中學到了很多軍事理論知識,是一名出色的學生。1939年11月,周玉雲從軍校畢業,畢業後的她被分配到了上饒第三戰區,在那裡她遇見了賀鎖慶。最開始的時候,周玉雲對於賀鎖慶並沒有感覺,只是像對待同事一樣對待賀鎖慶。久而久之,她發現了賀鎖慶身上的閃光點,開始喜歡上賀鎖慶了,於是兩個人順利地結婚。

在她結婚不久後,抗日戰爭也結束了,本來以為和平即將到來,但是國內的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因為出身於黃埔軍校,所以周玉雲和賀鎖慶都處於國民黨的軍隊中,而當時兩黨的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夫妻倆不願意參加內戰,不願意和自己的同胞們相互廝殺,於是周玉雲和丈夫商議著,回到了農村生活。

在農村生活期間,只有丈夫和自己作伴,偶爾也會有當年的校友來看望她,可是隨著時間流逝,她的丈夫也先她一步走了,當年的同學也都離開了人世,陪伴她的只剩下了孤獨和悽涼。孤獨的生活讓周玉雲更加思念家鄉,自從文夕大火後,她便再也沒有見過家鄉。

2018年,在周玉雲九十九歲那年,志願者幫助她一起回到了長沙,從1938年文夕大火,到2018年回到家鄉,周玉雲已經80年沒有回到家鄉了。可惜的是,2018年7月4日,周玉雲去世,終年99歲。

客觀來說,周玉雲只是抗日戰爭期間一名普通的女兵,不過,正是因為這些普普通通的士兵的無私貢獻,我們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我們才能迎來今天的和平生活。和平來之不易,我們不能忘記像周玉雲這樣普通英雄的付出。

相關焦點

  • 老人創作兒童繪本 7年繪出文夕大火時長沙城(圖)
    老人創作兒童繪本 7年繪出文夕大火時長沙城(圖) 2015-02-03 08:10:24長沙晚報記者 賀文兵 攝  雖然頭髮有些花白,穿著樸素,人卻顯得特別精神,文藝範兒十足……今年68歲的蔡皋住在東二環湖南美術出版社宿舍,育有一兒一女的她早在10多年前就當上了奶奶,可認識她的人都一直稱她為「蔡大姐」。「叫我『大姐』,說明我還年輕。」
  • 這裡是文夕大火的遺珠,藏著長沙最早的西式旅館和電影院,但很多人...
    吉祥巷片區的街巷示意圖作為「文夕大火」的幸運兒,這裡有很多建築和裡巷留存下來。它們有著長沙百年前的模樣。那些納入有機更新範圍的街巷、裡弄雖然像極了「迷宮」,但漫長時間沉澱下來的老城肌理仍清晰可辨。在這裡,有著長沙第一家西式旅社、電影院,它們是昔日長沙繁華景象的縮影。
  • 她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女兵,也是用筆桿子打仗的女兵作家
    她的父親是清朝舉人,在女兒5、6歲時就教她讀《唐詩三百首》《史記》等書籍。謝冰瑩從小就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她曾經絕食3天和母親抗爭,終於如願以償地進私塾讀書。12歲時,謝冰瑩改入大同女校,1921年暑假,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
  • 這裡是文夕大火的遺珠,藏著長沙最早的西式旅館和電影院,但很多人還不知道…
    吉祥巷片區的街巷示意圖作為「文夕大火」的幸運兒,這裡有很多建築和裡巷留存下來。它們有著長沙百年前的模樣。那些納入有機更新範圍的街巷、裡弄雖然像極了「迷宮」,但漫長時間沉澱下來的老城肌理仍清晰可辨。在這裡,有著長沙第一家西式旅社、電影院,它們是昔日長沙繁華景象的縮影。
  • 35歲回到家鄉,工作難找,難道只有轉行?
    從一線城市回到五線家鄉城市,相對於職業來說,其實並沒有很大的優勢。首先來簡單介紹下這個五線家鄉小城市:像每個五線的小城市一樣,家鄉發展緩慢,物價消費不低,工資普遍不高,樓價從沒降過,事業單位才是人們的主要選擇。
  • 她是黃埔女兵中顏值最高者之一,身材高挑,卻嫁給了矮個子的王明
    1926年,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破天荒地決定招收女兵。各地的女青年們報考的踴躍程度令人吃驚。原計劃只招收100名女生,但由於報考人數過多,校方最後實際錄取195人,實際入學183人。 這批女學員大都受過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教育。
  • 高原女兵的這雙手,力壓群雄!很難想像背後的女孩才22歲
    暮春,高原腹地依舊寒意逼人。如果告訴你,這位女孩是一名高原女兵,相信你會恍然——這的確實是一雙軍人的手。那雙不像22歲女孩的手,正是「踏實」二字背後的堅守和不易。 延伸閱讀:坦克女兵入伍前後對比,網友真情流露:都美!這才是「花木蘭」2019年7月,一段關於坦克女兵的視頻火了。
  • 《新四軍女兵》大熱 紅色年代的80後光彩照人
    《新四軍女兵》劇照  著名導演丁黑的《新四軍女兵》堪稱近段時間最熱門的紅色題材劇作,不僅在東方衛視熱播,收視節節攀升,近日,央視八套也在晚間黃金檔開始每天五集連播作為獨具個性魅力的紅色主旋律劇大戲,該劇生動塑造了一群紅色年代的光彩照人的80後形象,青春、時尚的氣息感染著廣大觀眾。  革命年代的80後光彩照人  《新四軍女兵》塑造了一群以向瑞云為首的英雄群像,他們來自天南海北,帶著對革命或懵懂或堅定的嚮往,聚集到新四軍戰地服務團,以自己擅長的方式,支持者民族的戰鬥,也在戰爭中,升華著自己的青春。
  • 因為叛逆,孩子離家出走12年,母親苦思了12年
    母親要去上班,家裡留著12歲的小真在家照顧弟弟妹妹。 從農村裡到城裡面來的小真,對城裡的一切都很好奇。看看別的孩子為什麼能這樣幸福,自己卻要照顧弟妹。事情做不好時,常被媽媽打罵。當時生活艱辛,母親心情也不好,因為總生活不如意,孩子也不懂事。於是常會打罵孩子,來強逼孩子懂事。但是小真正好處在叛逆期,越來越不聽話了,總是頂嘴,有自己的想法,還總是跑出去玩。
  • 這個女人是黃埔年齡最大,和兒子同時參軍,官至少校令人佩服
    20歲結婚,21歲丈夫去世,留下了她和一個九個月大的兒子,在知道了日寇兇殘暴虐的行為後,她做出了一個在所有人看來都十分決絕的決定。1938年冬天,她帶著自己只有19歲的兒子來到了黃埔軍校招生處,那是她已經39歲了,完全超出了學校的招生年齡,可是她卻說:「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現而今國難當頭,我願與我的兒子一塊共赴國難。最後這對母子還是被黃埔軍校錄取了,1940年這對母子畢業,並由蔣介石親自給他們頒獎。
  • 14歲男孩離家出走28天,單親母親:4天後開學報到,快回家吧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巫曉■見習記者 張晚璐/文圖了解到兒子胡智威坐的大巴是開往鄭州後,祁女士放下一切抵達了這個兒子選中的城市,舉目四顧一切都如此陌生。14歲男孩離家出走至鄭州,此前從未來過7月30日,南陽市社旗縣城郊居住的祁女士對兒子發了火,不歡而散再次返回家中時,兒子不見身影,自此消失近一個月。
  • 那些回到鄉村的年輕人,你在家鄉還好嗎?
    千百年來,這是我們不變的情懷,也凝聚著我們的每個家庭;它構成了我們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底色。 所有的離開,都只是短暫的分別;生於土地的人,也最終會回到土地。 只是有的人是「少小離家老大回」,而有的人卻是「青春作伴好還鄉」。 歷史兜兜轉轉,就連玩笑都有些蒼涼。
  • 許光達結婚10日便離家,賀龍勸他重娶,許光達拒絕:我要等她
    這時候的許光達才14歲,鄒靖華才9歲。畢業之後,許光達來到了黃埔軍校讀書。27年的時候,許光達參加了南昌起義。與此同時,鄒靖華因為家境原因也只能是輟學在家。同年,許光達奉命前往馮玉祥部執行任務,在路途中正好路過家鄉,便回家探望。家人覺得兩人的年紀不小,時局又不安定。在家人的安排下,便將兩人的喜事給辦了。
  • 他因為兩顆糖被拐賣,四十多年後終於回到家鄉
    當初因為兩塊糖的誘惑,6歲的楚永喜被人販子從貴州拐賣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山東,四十多年間楚永喜無時無刻不回想著自己的家鄉在哪裡。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有著許多的愛心團體,所以當楚永喜再一次尋親的時候,終於有好心人幫助他,最終他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鄉貴州,找到了自己的親人。
  • 我國每年女兵入伍人數不少,為何退役女兵卻很少看到?
    言之有老李12月10日起,全國徵兵網2021年男兵、女兵應徵報名窗口均已經開通,這也是首次男兵、女兵報名同步展開。今年女兵應徵對象年齡較往年有所放鬆,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應屆畢業生可以報名參加2021年上半年女兵徵集,並且年齡放寬至23周歲。
  • 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立80周年 保育生「少小離家老大回」
    通訊: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立80周年   保育生「少小離家老大回」  中新社重慶5月20日電 題: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立80周年保育生「少小離家老大回」  中新社記者韓璐  72年之後,90歲的曹理之杵著拐杖,再次站到位於重慶求精中學的中國保育總會紀念碑前。「這裡,永遠都是我的家。」
  • 黃埔軍校一女生,為何讓男生欽佩,只因一手讓男生自嘆不如的技能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講,只知道黃埔軍校名將輩出,各個好男兒徵戰沙場,彰顯英雄本色,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黃埔軍校的女生也是巾幗不讓鬚眉,留下了千古佳話。說起黃埔軍校女生隊的成立,那在中國歷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黃埔第六期開始招收女生,這也是中國第一批的女軍官。
  • 從城裡回到鄉下,農村的生活真的很愜意,一起走進我的家鄉
    由於春節沒有回去,這次剛剛離開上海,回到老家農村,感覺激情四射,精力充沛,晚上都沒有困意。長期生活在城市的壓力和心酸,似乎一下子得到釋放。似乎在提醒自己,終於可以回家了,回到母親的身邊,回到我成長的故鄉。
  • 80歲退休教授帶50歲保姆離家租房同住,稱喜歡她,妻子:不知羞恥
    80歲丈夫退休前,是大學的教授。妻子從外地回家發現丈夫不見了,原來他帶著50歲保姆離家出走、租房同住,只因喜歡保姆。妻子大罵:不知羞恥! 周女士和楊先生結婚40年,兩人都是長沙一所高校的退休老師。
  • 南京姑娘亮相國慶大閱兵女兵方隊
    在英姿颯爽的女兵方隊中,有一位南京姑娘,她叫徐宇萱,位於女兵方隊第四排第十六名,現住南京市浦口區橋林街道石磧社區。為了國慶閱兵任務,她推遲了退伍,於10月10日回到了家鄉。10月12日上午,浦口區人武部、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領導專程上門看望徐宇萱和她的父母,感謝其父母為部隊培養了一名優秀軍人,為浦口區爭得了榮耀。徐宇萱,1999年1月出生,2015年9月就讀於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