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瀟湘晨報(xxcbwx)
記者 | 伍婷婷 實習生 韓昱瑞 胡思佳
2019年端午節過後,長沙市開福區吉祥巷片區有機更新啟動。這個跟繁華一街之隔的地方,即將迎來新模樣。
吉祥巷片區的街巷示意圖
作為「文夕大火」的幸運兒,這裡有很多建築和裡巷留存下來。它們有著長沙百年前的模樣。那些納入有機更新範圍的街巷、裡弄雖然像極了「迷宮」,但漫長時間沉澱下來的老城肌理仍清晰可辨。在這裡,有著長沙第一家西式旅社、電影院,它們是昔日長沙繁華景象的縮影。
小巷錯綜複雜,宛如「迷宮」。雖然它保留著鄰裡街坊最真實的生活場景,但原本尺度宜人的空間早已擁擠不堪,街巷作為傳統公共空間的功能正在式微,或許,重生才是它的未來。
7月中旬,趁著該片區街巷還是老樣子時,我們記錄了它「最後的倔強」。
在錯綜複雜的窄巷子裡,人們幾乎沒有太多公共空間,這些電纜線成了他們晾曬物品的場所。
01
迷宮般的街巷錯綜複雜
從黃興中路走進吉祥巷像是玩了一次穿越。一邊是耳熟能詳的大型商場、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一邊則是鮮有人留意的錯綜複雜的街巷,歪七扭八生長著的老舊建築。它緊鄰潮宗街片區,曾是長沙縣治和長沙府署所輻射的中心地帶,而今,大部分被菜市場佔領。
吉祥巷片區有機更新的範圍,東至黃興北路、南至五一路、西至湘江中路、北至中山西路。
按照更新節奏,6月啟動茶館巷、史家巷、軒轅殿巷、永興街、堤下街、楊家巷;7月中旬啟動吉祥巷、燎原巷、紫荊街、西長街、如意街、石欄杆巷、明月池巷;9月啟動李公廟巷、一路吉祥巷、倉后街、春風街及其餘各小街巷和西長街沿線支巷、鹽道坪巷及其餘各小街巷。接貴街、藩城堤歷史步道將在年底前基本完成。
我們從各個街巷的橫幅標語裡得知,這裡的更新將保持舊街巷格局不變、空間尺度不變、文化記憶不變。
7月16日清早,在一片嘈雜聲中,進入吉祥巷。此時街巷被買菜的市民圍得水洩不通,挑著各種時令蔬菜的菜販開始沿街叫賣。清同治《長沙縣誌》省城圖上即有吉祥巷,劉權之宅第位於此街之北,相傳主人為圖吉利,將它命名為「吉祥巷」。這條300米的巷子裡還有一所以它為名的小學,奧運冠軍劉璇曾在此就讀。恰逢暑假,小學門前就成了晾曬場,各種藥材和被褥佔據著有限的公共空間,街道顯得更為逼仄。
吉祥巷跟很多小巷相連,一路走過去,有吉祥巷橫街、一路吉祥巷、如意街、接貴街、藩城堤,名字都很吉利。而吉祥巷橫街又與正在施工改造的史家巷呈T字形相接。這裡的街巷布局似乎並無規律可言,蜿蜒的長街、斷頭路、褲襠路等錯綜複雜,若不開導航,真會困在這「迷宮」裡。「這裡也遭受過文夕大火,但是留存了很多裡巷和建築。」湖南文史館館員、本欄目顧問陳先樞介紹。
循著這些街道走過去,一路都是爛菜葉和魚腥味,街道溼滑,稍不慎就被路過的電動車濺一身水。我們逃離菜市場,走到一路吉祥巷。這條不足百米的小巷較為安靜,它除了有個特別的名字外,還有長沙最早的電影院之一——燎原電影院。雖然影院已經變成遊泳館,但在對面擺油餅小攤的黃先生仍然回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繁華,「每到新電影上映,好多人」。繁華不再,巷子裡沉寂下來。這裡沒有多餘的公共空間,只見小孩們把電線桿上的登杆架當作籃球框,反覆用橙色皮球練習投籃。球取不出來時,著藍碎花睡裙的女人用透明膠粘著的兩根撐衣杆撬出。
再往前走,紫荊巷、倉后街、軒轅殿巷、燎原巷等多個巷子交織。正愁不知道走哪條巷子時,軒轅殿巷傳出了歌聲。這條蜿蜒的巷子分出很多岔路,隔音較差的歌舞廳沿街分布。但這裡似乎又是個「大雜燴」,時尚的酒館、創意小鋪和修鞋鋪、舊式賣香菸肥皂的雜貨店在一起毫不違和。從窗戶探出頭的老奶奶正在縫補衣物,聽到對面跑調的歌聲嘟噥著:「這麼難聽就不要唱了。」
七拐八拐我們到達藩城堤。這裡街道很窄,但人來車往,只能側著身子前行。沿它分布的還有小喻家巷、福興巷這種只容一人通過的胡同,這些麻石板鋪就的小巷幽深可怖,鮮少有人出入。這裡曾是明潭王(朱梓)府的所在地,後改為萬壽宮,旁邊建倉,外邊為民居,民國時期藩城堤一帶為荒貨(廢舊物資)、山貨、估衣、木器和古玩集中經營區。此時的藩城堤雖然沿街店鋪密布,低矮潮溼的房屋密集,居民們的衣物、被褥、鞋子、安全帽等通通掛在上空的電線上。夏日從這裡經過,有種窒息感。
倉后街破舊的騎樓。
再往前又回到吉祥巷和如意街交會處,這次選擇往西長街方向走去,沿途經過如意街、永興街、鹽道坪等。氣味就可以識別到了哪一條街,如意街賣水產,到處都是溼漉漉的,現殺活魚的血跡隨處可見,閃閃發亮的魚鱗透出腥臭味;而轉入永興街,這是乾貨一條街,調料的香味撲面而來,久久不散。
02
長沙第一家西式旅社大吉祥旅社
似乎在長沙再難看到同仁裡那樣的巷子,六棟對稱的老公館在麻石街兩邊排開,有種遺世獨立之感。
同仁裡並不好找,隱在吉祥巷的一條小巷裡。要穿過約兩米寬的麻石小徑,右拐才能看到真正的同仁裡公館藏身之地。沿途的高牆和高高的居民樓將這裡團團圍住,隔斷了外面的喧囂。這是大吉祥旅社的部分遺蹟。1898年,湖北人範錦堂開設長沙第一家西式旅社——大吉祥旅社。他租佃了提督熊鐵生的公館,從武漢高薪聘請兩名茶房在此經營。旅社由一幢幢家庭公寓式的房屋組成,佔了半條吉祥巷。當時內設套間、單室,配有廚房、澡堂和廁所,頗為奢華。120年過去,歷經風雲變幻,它還頑強地提醒人們它的存在。
走進同仁裡,一陣涼風襲來。六棟老式公館沿著麻石路對稱分布,斑駁的厚木門,幽深的天井,鏽跡斑斑的鐵環,暗紅的窗欞,歲月的痕跡到處都是。這六棟公館現在還有五棟住人,其中一棟門口已經被水泥封住。公館是清一色的青磚清水牆,屋簷上的荒草肆意瘋長,窗欞上隱約透著天光,有些落寞。但住戶們在麻石小巷裡擺放了很多綠植,這些鬱鬱蔥蔥的植物給這裡平添幾分生氣。
中國近代史上,許多著名的人和事與大吉祥旅社有關,同仁裡名氣很大。清末,黃興等革命黨人聚集大吉祥旅社開會,謀劃推翻清政府;「二次革命」失敗後,革命黨人龔鐵錚、楊王鵬、王道等寄居長沙大吉祥旅社,開展反袁世凱鬥爭;「五四」運動時,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等曾在大吉祥旅社開會,探討中國革命的前途和命運,並策劃組織學生運動;郭沫若與田漢、夏衍等左翼文化名人領導的文藝團體,集體落腳大吉祥,在長沙掀起一個又一個抗日救亡高潮……
1938年「文夕大火」把大吉祥旅社燒掉大半,留下部分房屋。現在的同仁裡8—13號公館,有一棟就是大火後復建的,但都保留著原有格局。公館大多是寬大天井和堂屋,扶梯、欄杆、走廊均為木製,內飾不盡相同。它們有平面布局對稱式,前後天井式,非對稱布局,敞口堂屋,還有結合中庭式和天井式的上下兩層貫通的布局。
茶館巷躲過文夕大火留存的公館模樣,院牆上構樹,蕨類不少。
如今,這些公館基本都是用來出租,其中13號公館現在上下兩層住著十來戶人家。走進其中,上下兩層貫通格局未變,可二樓漂亮的木質走廊似乎已經不堪重負,走動時嘎吱作響。但這並不妨礙住戶,他們覺得這房子冬暖夏涼,舒服。如今,這裡早沒之前那般講究了,地面髒兮兮,垃圾隨處堆放,稍微站一會兒就被蚊子咬。
已到晚飯時間,忙碌一天的租戶陸續回來,他們推開厚木門,辣椒炒肉的香味傳出來。
7月16日,長沙西長街上,以前的旅館留下的「住宿」手繪。組圖/記者伍婷婷
03
茶館巷有著民國時的長沙模樣
斑駁的青磚外牆,脫相的石庫門,已經破損的坡屋頂,還有被野蠻生長的構樹、薴麻佔領的封火牆……在「文夕大火」中留存下來的茶館巷還保持著最後的尊嚴。任300米外的世界紛紛擾擾,它依舊守住那份難得的安寧。
長約200米的茶館巷,一頭連著如意街,一頭是中山路,它在喧囂之地逶迤。這裡留存了老式公館群,但居住者名氣不大,甚少有詳細的資料記載。「民國時期這裡很多茶館,消費比較平民化,是老百姓很喜歡去喝茶的地方。」陳先樞說,抗戰之後,茶館巷的生意淡了下來,後來巷子以民居為主。
我們從如意街進入茶館巷時,這裡正在施工改造。因臨近水產市場,巷口溼漉漉的,居民為了方便過路,在巷子裡墊上簡易木板。在巷子拐彎處,我們見到了還未改造的公館。這是棟漂亮的老建築,磚木小青瓦結構,進門處就是院落,但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圓弧形的拐角。這樣的設計在留存的老建築中極為少見,它或許是專門為了避開拐角順勢而為。
再繼續沿麻石路往前,老式公館一座連一座。單從外觀看,很難分辨它們的不同,但步入其中,這些公館的造型千差萬別。我們在15號公館門前駐足停留,它的外殼還是老樣子,但推開門後,裡邊的格局已被打破了。
「裡邊都不像樣子了。」70歲的易中興嘆氣。1954年,他嶽父買了這房子,那時已是第三任主人了,房子的原主是誰,沒人能說清。他從老一輩人那裡得知,這房子的構造很講究,兩層磚木結構,平面是梯形,主體建築呈「L」形,尤其徽派風格的封火牆很結實,「這房子在『文夕大火』中保留下來,多虧了這道封火牆」。他搬進來時,只住了三戶人家,正方形天井、花臺、照壁都還在,但後來,一棟房子住了七八戶人家,房屋內部慢慢改變成現在雜亂無章的樣子。現在房子出租,女租戶說這樣的房子也要500元一月。「太擁擠了,晾衣服只能晾外面電纜線上。」
跟它緊鄰的還有20、22號公館,它們同為不可移動文物。可走進任何一棟,裡邊的構造都破壞了,只有立柱、欄杆、樓梯、院落的原貌還在,但要真正恢復原來的格局難度頗大。「再現以前的光景很難,那時住這裡的人非富即貴,我奶奶說家家戶戶門口停著黃包車。」住在8號建築的鄒先生說,他家的房子也是同時期的老建築,但他做了修繕。
茶館巷如今空有其名,喝茶的習慣並未在這裡延續。易中興說,老伴還未癱瘓前,他喝茶是去附近茶館,點兩個包子就著一杯濃茶下肚。而今,這裡大多是周邊做生意的商戶租住,大家天未亮就出門,更難看到茶館巷的愜意模樣。但老住戶是愜意的,他們現在每天坐在屋門口看工程進度,打聽著是否通天然氣,還要防範這條從未積水的麻石路被破壞。
04
燒辣椒、刀豆花、紫蘇根……雕琢的老長沙味道
行走在吉祥巷片區,就像進入老長沙味道博物館。除開菜市場特有的氣味外,在這裡,幾乎每一條小巷都能找到老長沙人用心雕琢的「味道」。
吉祥巷片區裡,晾曬的辣椒,街巷裡散發著老長沙市井的味道。
在這些街巷裡穿行,四處都能發現老長沙各式各樣的食物。這些食物帶著長沙的地域特色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它們的出現,留住了街巷難得的煙火。
在吉祥巷,賣米粉的小販從透明的袋子裡取出碼得整整齊齊的米粉塊,用刀切成寬窄相同的細條,扁粉就這樣進入早餐店。街巷裡有最新的時令菜品,60元一斤的樅菌草菌在圓形塑料筐裡排開,肥厚的菇片帶有點點嫩綠,饞的不止是路上的行人。擺在塑料盆子裡,烤得外焦裡嫩的燒辣椒,是炎熱夏季可口的涼拌美食。用清水洗淨炭火烤黑的外皮,捏著指頭把辣椒撕成長條,加入蒜末、鹽、少許蔥花香菜,再調製香油拌勻,放在冰箱裡冷藏片刻,就是夏天的開胃菜了。
剛入初伏,永興街和接貴街的菜攤上就出現了類似紫蘇根、路邊荊、車前草等只有長沙本地人才懂的燉補食材。擺攤的老奶奶耐心地教著如何將這些輔料燉伏雞:「紫蘇根要洗乾淨,先煮水,用湯水小火慢燉伏雞,這樣才有效果。」她這邊還未說完,對面小攤上就開始吆喝:「蓮蓬10塊錢4個。」老闆精心挑選剛摘下來的蓮蓬,叮囑道:「這是夏日清火佳品,直接吃,或者搭配百合、銀耳做蓮子羹。」
除了這些,白辣椒、卜豆角在巷子裡也隨處可見。這裡的居民不放棄任何一個空處,製作美食。辣椒焯水後,利用大太陽反覆漂曬製成的白辣椒是長沙人的特色菜。它可以和各種肉類曝炒,吃起來沒有新鮮辣椒的辛辣,但保留了辣椒的味道,是「下飯利器」。卜豆角的製作也跟白辣椒類似,它可以燉排骨,也可以跟白辣椒混搭。此外,在小巷裡的車前蓋、廢棄的風扇蓋上,我們還看到了幹紫蘇、幹苦瓜片、幹黃瓜皮等。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要數刀豆花。狹長的綠色豆莢,被一雙雙巧手切成不同弧度和形狀,放在太陽底下晾曬時,像藝術品。如此講究的刀工,非得耐著性子待上半天細雕慢琢不可。傍晚,水果出街。剛切好的紅色西瓜,泡在鹽水裡的黃色菠蘿,冒著冰霧的紫色葡萄,飽滿多汁的粉色水蜜桃,五顏六色的水果也成了這裡獨特的風景。
小巷這些食物的出現,也正是老街巷人們對待生活的精細態度的體現。走出這些街巷,快節奏便迅速將這平凡的煙火淹沒。
更 | 多 | 新 | 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