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樓臺》丨140餘幅高清宋畫,宋代建築文明的形象歷史

2020-12-14 澎湃新聞

一部賞心悅目的宋代生活長卷

一部可品讀、可鑑賞的宋代建築歷史

一部用宋畫呈現的宋代建築文明

大宋樓臺

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大宋風華,盡彰於樓臺。宋人生活,衣食住行、行住坐臥,莫不關此。熱播劇《清平樂》中,樓臺布景之精美雅致,著實令人驚豔。宋代建築之美,正如宋代繪畫藝術之超然,惜「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留存至今者屈指可數,令人扼腕。

《大宋樓臺》書影

幸運的是,眾多宋代乃至初元之界畫名家,在其畫作中以宋代建築為書寫對象,共同繪就了一幅宋代建築的形象歷史長卷。《大宋樓臺——圖說宋人建築》之有趣好看,正在於以兩宋界畫名作為媒,「圖說」宋代建築的歷史演進。140餘幅宋畫及復原畫作,600餘幅精美插圖,宋史學者、連環畫家傅伯星先生,帶你品讀亭臺樓閣、宮苑殿宇,開啟別樣視角,解密大宋建築的外觀樣式及演變軌跡。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優惠購買本書

京東

↑ 掃碼搶

當當網

↑ 掃碼搶

壹 /

140餘幅宋畫,600餘幅插圖

一部另眼看宋畫的專集

一部宋人界畫的精品別集

何謂「界畫」?

它是中國繪畫很有特色的一個門類,因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得名。「界畫」隨山水畫發展而派生,主要用於畫山水中有關的亭臺樓閣、舟船車輿。在東晉顧愷之《論畫》中,第一次出現了「臺榭」的說法。隋唐時演化為「臺閣」 「屋木」「宮觀」。 到了宋代,「界畫」正式成為中國畫的一個獨立門類,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李誡《營造法式》及當時的皇家美術文獻《宣和畫譜》中均有所見。

《大宋樓臺》書影

界畫創作以工整寫實、造型準確見長。據載五代時期,後漢畫家趙忠義曾受命畫《關將軍起玉泉寺圖》。畫成,皇帝命工匠校驗畫中建築結構是否形準筆精。工匠反覆檢驗,復命竟「毫釐不差」。中國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可惜木質易腐,風雨摧蝕,曾經的瓊樓玉宇在滄海桑田中不可復見。賴以建築以及橋梁、舟車等交通工具為題材的中國古代界畫,人們得以窺見其嚴謹工麗、端莊雍容、美輪美奐的風採。

《營造法式》書影

界畫用最直觀的藝術語言,形象、科學地記錄下古代建築樣式,較多地保留了當時的生活原貌,已突破了審美的範疇,可謂一種形象的歷史書寫。正如傅伯星先生在書中所說:「他們以當代人畫當代物,符合『親見者不誣』的求實原則;又以一代名家之筆畫親見之物,造型的準確和還原度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其價值也是民間畫師和後人的想像之作無可比擬的。」

宋徽宗趙佶《瑞鶴圖》

宋代是中國古代繪畫的鼎盛時期,也是界畫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大家輩出。宋徽宗趙佶曾親繪《瑞鶴圖》,畫一群白鶴飛過宣德門之瑞像,其中就運用界畫技法,將宣德門的莊嚴巍峨表現得細緻入微,殿脊上塊塊灰瓦整齊排列,飛簷上只只瑞獸神採奕奕,簷下木質鬥拱纖毫畢現,可謂其中精品。

馬遠《雕臺望雲圖》

《大宋樓臺》著者傅伯星先生專攻界畫創作,既有畫家之功力,又有史家之嚴謹,其數十年一以貫之,廣泛搜集宋畫和與宋接壤的部分元畫,誠如史學大師傅斯年先生所說「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雖「宋人繪畫本存世不多,尤其與建築相關者更少,加之散落世界各地,能一一過眼著實得看機緣,如大海撈針、沙中淘金,搜集實屬不易」,然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尋得宋人建築相關畫作140餘幅。其中,宋代界畫名家郭忠恕、張擇端、王希孟、趙伯駒、馬和之、劉松年、李嵩、馬遠、馬麟、夏圭等均有多幅畫作。

郭忠恕以長界畫樓臺聞名於世,《圖畫聞見志》載其「畫屋木者,折算無虧,筆畫均壯,深遠透空,一去百斜」。其界畫樓閣,《明皇避暑宮圖》《雪霽江行圖》均工而不板,繁而不亂,清俊秀逸。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張擇端的長捲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稀世之寶,繪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汴河及其兩岸風光,圖中城郭、市肆、橋梁、街道熱鬧非凡,草樹、馬牛、驢駝、居者、行者、舟車曲盡其態,全景式構圖,筆法精細。

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

《金明池爭標圖》繪端午節皇帝帶領近臣到金明池觀水戰、賽龍舟的熱鬧場面。由畫面下部「池門」入園,以界畫手法細緻描繪了「臨水殿」「寶津樓」、「欞星門」「仙橋」「五殿」「奧屋」等主要建築物,栩栩如生地刻畫了金明池這一皇家水上園林。傅先生解讀道:「宮苑小品畫的開山之作,張擇瑞《金明池爭標圖》可謂當之無愧。北宋傳世繪畫中表現宮苑景物的作品屈指可數,此圖小幅而精妍工致,真實再現了御苑金明池的建築與人物活動,不僅開南宋宮苑小景畫之源流,也奠定此類作品的基本風格,使無一地面遺存的兩宋宮苑建築研究有了真實可信的形象史料。」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

書中所收名家名作,還有王希孟《千裡江山圖》,於青綠山水之間,設置有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草庵茅舍,水磨長橋,錯落有致,有條不紊,充滿濃鬱的生活氣息。

李嵩《漢宮乞巧圖》

李嵩《骷髏幻戲圖》《朝迴環佩圖》《高閣焚香圖》《漢宮乞巧圖》《水殿招涼圖》《夜潮圖》,馬遠《雕臺望雲圖》《華燈侍宴圖》《宋帝命題山水冊》《踏歌圖》《臺榭侍讀圖》《松風樓觀圖》《雪中水閣圖》《雪景四段圖》《雪中歸棹圖》《秉燭夜遊圖》《茅亭納涼圖》《柳岸遠山圖》,馬麟《深堂琴趣圖》《樓臺夜月圖》《松閣遊艇圖》《荷香清夏圖》,劉松年《文會圖》《攆茶圖》《冬景圖》《夏景圖》《四景山水圖》《秋山行旅圖》,夏圭《溪山清遠圖》《雪堂客話圖》《梧竹溪堂圖》《觀瀑圖》《西湖柳艇圖》《山陰蕭寺圖》《錢塘秋潮圖》,趙伯駒《水閣憑欄圖》《漢宮圖》《宮苑圖》《江山秋色圖》,馬和之《孝經組畫》《早秋夜泊圖》《女孝經圖》組畫等,均從不同側面展現了宋代建築之精緻細節。元代的王振鵬、孫君澤等,因畫作所涉建築題材為宋代,也一併入列。

《大宋樓臺》內頁

《大宋樓臺》書中插圖共600餘幅,除高清還原宋畫建築細部外,還有傅先生親手繪製的大量線圖和還原畫作,可謂洋洋大觀,豐富多彩。不僅是一部另眼看宋畫的專集,也是一部宋人界畫的精品別集。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優惠購買本書

京東

↑ 掃碼搶

當當網

↑ 掃碼搶

貳 /

以畫入史,可品讀可鑑賞

高清呈現

繪就一幅宋代建築的形象歷史長卷

《大宋樓臺》是一本很美的書,一卷在手,不僅可品鑑宋代繪畫之美,更可領略宋代建築之美。全書308面,共收入140餘幅宋人界畫、600餘幅精美插圖,編排錯落有致,讀來賞心悅目。這些名家名作,既為本書增加了藝術觀賞性,又大大增加了圖像資料的可信性。

《大宋樓臺》內頁

《大宋樓臺》以畫說史,系統梳理了兩宋界畫所反映的宋代建築外觀特色,析其作品,道其影響,論其流變,詳其蘊蓄,形象生動,並以之繪就了一幅趣味橫生、活靈活現、形象生動的宋代立體生活圖卷,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

《大宋樓臺》內頁

其一,以畫入史,以圖說史。與一般的建築通史著作不同,著者傅伯星先生的《大宋樓臺》以有宋一代作為研究範疇,摒棄了專業的建築技術細節討論,而對這三百餘年間建築的外觀樣式的流變作了細緻入微的「圖說」,使許多通史中或語焉不詳或實物無從得見的細節逼真呈現。如南宋首創了大紅宮牆;宋代的窗完成了古代直欞窗向近代槅扇窗的轉變,發明了移門和蝴蝶門;宋建築物的欄杆望柱柱頭只在轉折處高出尋杖之上,其餘不論欄杆多長,尋杖以上皆無柱頭,明、清則正相反,逢柱必出頭;唐宋垂帶欄杆直接落地,沒有「抱鼓」裝置,明、清垂帶欄杆落地處必裝「抱鼓」;唐宋民居圍牆多用竹、葦、柴編成,或塗泥刷白,上覆黑瓦,即稱「粉牆黛瓦」,至明初猶然。官署貴邸及重大建築物才用夯土牆,皆下寬上窄,最怕雨水滲塌,所以南宋圍牆頂做不出逐層收縮的線條,也做不成封火牆。只有到明代中期磚的生產量劇增,磚牆遍及城鄉,牆線才變得豐富多樣,才產生了向上遞升的封火牆(俗稱馬頭牆);宋代宮苑、官署、豪宅的大門設置雖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但未見一處門前畫有石獅子,宋人筆記、詩文中也未見有此記載,故可以肯定宋代是沒有這種設施的。這些建築細節的解讀與發現,讀者得以深入了解宋代社會生活,給研究者予啟發。

梁楷《黃庭經神像圖》中出現了槅扇窗

其二,圖文並茂,別現精微。《大宋樓臺》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兩宋建築細節的方方面面。大到宮城、園林、市肆、寺觀、城鄉住宅,小到門、窗、橋、桌、凳、花託,許多建築史書中無法企及的種種細節,在傅先生的敘述中得以一一現身,作多視角的展示,如:唐和北宋屋頂簷角平直,稍稍上翹,南宋越往後,簷角翹得越高,漸成「飛簷」;北宋和南宋、遼和金畫中琉璃瓦頂漸有所見,但據杭州考古反映,即便南宋皇城遺址內也未發現有使用琉璃瓦的痕跡;唐代簷下兩個鬥拱中間置一個人字拱,宋以後即無人字拱;宋、元的鬥拱大而疏,明、清的鬥拱小而密,裝飾功能大於承重。由此涉及禮制、朝儀、民俗、百業、娛樂、宗教、地域差異乃至社會生活的種種側面,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了宋代建築文化的內容。通過豐富多彩的形象圖例和鞭辟入裡的簡要說明,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建築,而是整個宋代的社會生活。

佚名 《江山殿閣圖》

其三,擷取宋畫,藝術性強。傅先生既是畫家又是史家,熟知宋代名畫,《大宋樓臺》收入140餘種宋代界畫精品,是傅先生以數十年之堅持和一以貫之的努力,搜遍宋畫和與宋接壤的部分元畫所得。書中600餘幅插圖除用宋畫外,還有傅先生親手繪製的大量線圖,不僅保證了資料的可信性,也大大提高了插圖的觀賞性。

李嵩《漢宮乞巧圖》

其四,尊重歷史,深入考辨。傅伯星先生力圖通過宋畫中可視的建築形象,復原宋代建築的歷史變革。他將寫作此書的過程比作深山挖寶,自豪於「把宋代特別是南宋建築的來龍去脈理出了一個明顯的軌跡。其中又以『去脈』的梳理,自以為堪稱第一次發現。順帶著發現了眾多託名趙伯駒的界畫偽作,其中不乏繪畫技法可稱道者,選其中略可觀者入書,想來對於今人鑑別宋界畫之真偽或有所稗益」。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優惠購買本書

京東

↑ 掃碼搶

當當網

↑ 掃碼搶

叄 /

畫家傅伯星先生全新力作

《大宋衣冠——圖說宋人服飾》姊妹篇

《大宋樓臺》的著者畫家傅伯星先生已過杖朝之年,戲稱自己是一個忠實的「宋粉」。他曾是浙江日報社資深美編,長期從事插圖、連環畫、歷史人物畫與界畫創作,《南宋風雲錄》等作品風靡至今。80年代以來,兼事寫作,喜研宋史,出版有《宋畫中的南宋建築》《圖說南宋杭州地名故事》等多部宋代文化的普及之作。

201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傅先生的著作《大宋衣冠——圖說宋人服飾》,該著以宋畫、雕塑、壁畫等,專研宋人服飾,包括宋代帝後、官員、文人、武士、庶民、僧道、女子、小兒各式人等的冬夏之服、出行與居家之服、禮服、制服與便服、工作服、傳統與新創之服,更有相關的髮式、帽、鞋、帶乃至帶扣等細節,梳理了宋人服飾風格自隋唐的開放、張揚、濃豔、浪漫,一變為內斂、含蓄、簡約、樸實的形象歷史。

《大宋衣冠》書影

《大宋衣冠》所見頭飾

《大宋衣冠》所見褙子

作為該著的姊妹篇,《大宋樓臺》通過解析宋人界畫,專研宋代建築的外觀流變和細節演化。全書凡十一章:《釋名》是對古代建築中常見專業名詞釋義、圖解;《城垣》通過城門等級、城牆結構、皇城之門、王城大門、大紅宮牆等分析宋代城垣的建築特色。《宮苑》通過宮廷畫家和民間畫工筆下的宮苑畫作,揭示兩宋宮苑的形制特色。

《大宋樓臺》書影

《市肆》以《清明上河圖》《西湖清趣圖》等見出兩宋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城鄉住宅》分屋頂級別、大門、斷砌造、烏頭門、衡門、柵欄門、窗、尋杖欄杆、絞角造欄杆、垂帶欄杆、高臺基、宅院、村舍山居等細節,探索宋代城鄉住宅的變化和特色。

趙士雷《荷亭清夏圖》

《園林建築》解析園林建築之亭臺樓閣、牌坊、坊門之細部特徵;《寺觀》以宋人寺廟、宮觀、塔之建築形制,一覽宋人方外雅趣;《橋》以各種形制的橋,展現宋人在橋梁建造史上的成就;《建築小品》主要聚焦於園林中的小型裝飾建築,以見宋人建築之匠心獨運。

《大宋樓臺》書影

《裝修與陳設》涉及施工、室內陳設、建築紋樣、家用器具等,於細微處見宋人建築之精細;《結語》是作者讀畫過程中,對宋人建築特色及細節變化的感悟;附錄兩篇,《重睹芳華——南宋西湖真貌探尋記》《與時俱進的南宋建築——從<西湖清趣圖>看南宋後期的建築》是作者據《西湖清趣圖》,尋找並盡力復原南宋最大的園林建築——西湖,探索南宋後期建築演變特色的最大收穫,多有新見。

王振鵬《唐僧取經圖》冊頁局部

《大宋樓臺》內容宏富,資料豐贍,值得一提的是,大量近年來國內外新發現的與兩宋建築有關的畫作均收入書中,如日本私人收藏的《唐僧取經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收藏的《西湖清趣圖》等,大大提高了可讀性和史料參考價值。

《西湖清趣圖》局部

肆 /

裸脊鎖線,精心設計,全彩精印

每一個設計細節

只為帶給你更完美的閱讀體驗

《大宋樓臺》既是內涵之作,也是一部精心之作。

佚名《閘口盤車圖》局部

封面上半部主體採用了宋佚名之《閘口盤車圖》河邊酒肆的歡門局部,體現宋代都市熙熙攘攘的繁華與熱鬧,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建築創新,及大宋民間活活潑潑的煙火氣息。左邊以文案介紹全書內容,頗類書畫題款。書名「大宋樓臺」四字則採用老宋繁體,燙黑精印,以彰宋風。

馬麟《秉燭夜遊圖》

封面下半部採用了馬麟《秉燭夜遊圖》中亭的線圖,周圍環有含苞花樹。由著者傅伯星先生一筆一筆勾勒出來。全圖與內容介紹文案,均採用電雕燙白工藝,亭臺帷幔,勾勒細緻,撫之有凹凸感,立體感十足。

《大宋樓臺》書影

內封設計與一般圖書複製封面的做法不同,採用了不一樣的別致設計,同樣以馬麟《秉燭夜遊圖》中亭的線描圖為主體,分為四個局部,緊貼切口。線圖與書名顏色呼應,整體簡潔雅致。

用紙方面也精挑細選,別致考究。為與封面主色調呼應,環襯採用了帶有透光度特殊紋理的黃色藝術紙,含蓄雅致。正文採用100克東方書紙,全彩四色精印,光滑細膩的獨特材質,可更逼真地還原宋畫的細緻紋理。

全書裸脊鎖線,所用之線契合設計專門定製。整體設計既有書畫之典雅古韻,又不失時尚清新。放在案牘上,展開內頁,可一邊賞畫,一邊品讀,古色古香,賞心悅目。每一個設計細節,都含蓄精緻,帶給你更完美的閱讀體驗。

焚一炷香,泡一壺茶,沉浸於宋畫的極致美學,開始欣賞大宋樓臺的獨特魅力吧!

原標題:《《大宋樓臺》丨140餘幅高清宋畫,宋代建築文明的形象歷史》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宋畫大系》:坐擁一座完整的宋畫博物館
    《宋畫大系》甄選海內外存世宋畫720件,採用原比例、原色、超高清技術複製精印,億萬像素呈現經典原貌,規模空前,盡閱天下宋畫,藏用兩宜;長卷、立軸、團扇、鬥方、冊頁,歸類飾裱,編年排序,欣賞臨摹,便捷實用,可賞、可摹、可藏。
  • 宋代是挖掘不盡的富礦
    在《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書中,作者吳鉤用宋畫為我們鋪陳開一條風景宜人的小徑,通往別開生面、活靈活現的歷史現場,嘗試打撈出大宋文明的吉光片羽。300餘幅宋畫還原了宋朝的社會圖景,以宋朝壁畫、磚刻、出土文物、文書實物作為補充,以少數唐畫、明畫、清畫作為參照,印證比對,極具可讀性。書中分「日常」「雅趣」「社會」「城市」「商業」「禮儀」六輯內容徐徐展開。
  • 從《清明上河圖》看宋代藝術生態
    畫面細節刻畫真實細微,畫中人物多達500餘人,不唯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這幅作品可說是巨細無遺、無所不包地完整記錄了宋代都市生活的全貌。的確,在反映宋代社會生活和物質文明的廣闊性與多樣性等方面,《清明上河圖》有著文字難以替代的文獻史料價值,是了解12世紀中國城市生活的極其重要的形象資料。
  •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丨從疾病到人心:中古醫療社會史再探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丨從疾病到人心:中古醫療社會史再探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 2020-06-01 11:04 來源
  • 誰給了我們把中式建築變成文化自信的優雅野心?-虎嗅網
    宋代文人雅士的日常,從歷史穿越而來。焚香、掛畫、點茶、插花「四般閒事」,伴隨著韻味悠長、意境悠遠的宋琴演奏,讓嘉賓忘卻於都市的繁華,心歸自然、寧靜。長樂雅頌主創設計師何峻稱,為了更好的研究宋式建築的特徵,融創的研發團隊、設計團隊同東南大學等學者,用表格的形式將建築符號羅列出來,一幅一幅畫看,去研究宋畫中的構建,包括園子裡有幾棵松、樹和石頭的關係、人物活動的空間格局等,最後形成體系,提煉出宋代建築的風貌特徵。
  • 《問瓷遂寧丨我為城市代言》第十七期教師節主題活動
    9月10日下午,遂寧富源實驗學校40多位老師走進四川宋瓷博物館,與博物館聯合開展《問瓷遂寧丨我為城市代言》第十七期教師節主題活動。宋紅梅校長在接受贈送後表示:「樓先生贈送的這幅書法作品意義很重大,他工工整整的寫下宋代大儒張橫渠先生的四句教誨,是每一個教師、每一個讀書人都應該立下的志向和奮鬥的目標,在此十分感謝四川宋瓷博物館,感謝樓先生。」
  • 中藝匯帶你逛博物館:這間日本博物館竟然擁有上百幅宋畫
    今天,讓我們將目光放在另一家日本博物館上面:也就是收藏了上百幅宋代畫作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博物館看起來很熟悉?沒錯,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出借《祭侄文稿》、《自敘帖》的那個日本博物館。當然今天,我們就不過多的談《祭侄文稿》了(說多了也是生氣),主要還是把目光放在這間博物館原有的中國藏品上來。
  • 宋代文人的「旅行者」 形象
    原標題:塑造身份 建構歷史 宋代文人的「旅行者」 形象「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今人理解宋代歷史的一把鑰匙,士人研究也是宋史學界熱衷討論的話題,學者們試圖從各方面了解宋代士人的生存實態。旅行也引發南宋士人濃厚的地理知識興趣,地方志更加注重記錄本地歷史名人(包括本籍和非本籍),以突出地方特色。作者認為通過緬懷歷史人物及其事跡,地方志已成為國家整體記憶的重要塑造者。大一統:社會文化整合學界關於宋代旅行的研究已經有了較多積累。
  • 12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丨人鬼之間:宋代的巫術審判
    《在國家與親屬間遊移:一個華北漢人村落宗族的歷史敘事與文化實踐》杜靖著,啟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作為一部歷史人類學著作,本書重構了華北一個鄉村宗族的千年歷史進程,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該村落宗族的文化命運,描繪了二元裂變分支運作模式下的宗族圖景,從歷史實踐論的角度追問了宗族的本質是什麼,即宗族究竟是屬於國家的還是屬於親屬體系的問題。
  • 知名漫畫家李昆武63幅作品「漫說文明」來了
    掌上春城訊騎行無序逆向鑽、搖下車窗扔破爛、無視紅燈闖死亡、用完共享胡亂放、斑馬線上搶道忙、不走正道翻圍欄……由知名漫畫家李昆武創作的系列文明漫畫作品今日正式上線,該組漫畫用生動的人物形象,詼諧風趣的表達方式,詮釋文明理念,倡導文明新風。
  • 《現代文明建築》玉麒麟-協助拍攝
    現代文明建築【第1幅圖】此作品由中山攝影愛好者馮先生在著名的邢臺地區拍攝現代文明建築【第2幅圖】此作品由陝西攝影愛好者黨先生在著名的成都地區拍攝現代文明建築【第3幅圖】此作品由安陽攝影愛好者崔先生在著名的湖州地區拍攝
  • 雲遊全球20大博物館,足不出戶領略世界文明史!
    文丨惠靈頓(中國) 編丨Travis 博物館教育的理念和全人教育頗為相近,目的之一都是為了讓孩子的人格和思維得到更為健全和完整的發展。 隨著網際網路和科技的進步,許多世界知名的博物館都開發了線上遊覽項目。
  • 新加坡美術館保留完整的古希臘修道院式建築,已有140多年的歷史
    新加坡美術館保留完整的古希臘修道院式建築,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新加坡美術館——屋內下雨新加坡美術館成立於1996年,現位於勿拉士巴沙路( Bras Basah Road),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對面。新加坡美術館的前身是有上百年滄桑歷史的舊天主教學校聖約瑟書院。
  • 略論宋代軼聞所見之男女巫覡形象
    ,它是真實歷史事件與宋代民眾集體想像的共同產物。舉例而言,方燕《巫文化視域下的宋代女性》專闢一節,以《夷堅志》的文本為基礎整理出四十餘條女性祟病的醫患狀況、療法與療效[1];林富士在《巫者的世界》中論述宋代祀神儀式的轉變時也大量援引了《琴川志》等方志文獻,以還原「迎神賽會」的運作流程[2]。
  • 《文明的軌跡2》 哥大教授講述三星堆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古人的啟示傳到未來……」近日,BBC推出9集紀錄片《文明的軌跡2》(Civilisations),此片橫跨六大洲31國,史詩般地講述超過500件藝術品的故事。作為中國古老文明代表性的三星堆青銅人頭像、青銅面具等10餘件文物,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藝術珍寶一同驚豔亮相,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   《文明的軌跡2》 ?
  • 廣州考古發現一處等級較高的宋代建築基址 52個磉墩排列有序
    宋代建築基址。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南漢磚井清理後底部。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唐代瓷壺。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五代南漢波斯藍釉陶片。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宋代奩盒。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人民網廣州12月11日電(王星、張晨牧)12月11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在廣州市中山六路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餘件,並發現一處等級較高的宋代建築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