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賞心悅目的宋代生活長卷
一部可品讀、可鑑賞的宋代建築歷史
一部用宋畫呈現的宋代建築文明
大宋樓臺
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大宋風華,盡彰於樓臺。宋人生活,衣食住行、行住坐臥,莫不關此。熱播劇《清平樂》中,樓臺布景之精美雅致,著實令人驚豔。宋代建築之美,正如宋代繪畫藝術之超然,惜「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留存至今者屈指可數,令人扼腕。
《大宋樓臺》書影
幸運的是,眾多宋代乃至初元之界畫名家,在其畫作中以宋代建築為書寫對象,共同繪就了一幅宋代建築的形象歷史長卷。《大宋樓臺——圖說宋人建築》之有趣好看,正在於以兩宋界畫名作為媒,「圖說」宋代建築的歷史演進。140餘幅宋畫及復原畫作,600餘幅精美插圖,宋史學者、連環畫家傅伯星先生,帶你品讀亭臺樓閣、宮苑殿宇,開啟別樣視角,解密大宋建築的外觀樣式及演變軌跡。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優惠購買本書
京東
↑ 掃碼搶
當當網
↑ 掃碼搶
壹 /
140餘幅宋畫,600餘幅插圖
一部另眼看宋畫的專集
一部宋人界畫的精品別集
何謂「界畫」?
它是中國繪畫很有特色的一個門類,因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得名。「界畫」隨山水畫發展而派生,主要用於畫山水中有關的亭臺樓閣、舟船車輿。在東晉顧愷之《論畫》中,第一次出現了「臺榭」的說法。隋唐時演化為「臺閣」 「屋木」「宮觀」。 到了宋代,「界畫」正式成為中國畫的一個獨立門類,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李誡《營造法式》及當時的皇家美術文獻《宣和畫譜》中均有所見。
《大宋樓臺》書影
界畫創作以工整寫實、造型準確見長。據載五代時期,後漢畫家趙忠義曾受命畫《關將軍起玉泉寺圖》。畫成,皇帝命工匠校驗畫中建築結構是否形準筆精。工匠反覆檢驗,復命竟「毫釐不差」。中國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可惜木質易腐,風雨摧蝕,曾經的瓊樓玉宇在滄海桑田中不可復見。賴以建築以及橋梁、舟車等交通工具為題材的中國古代界畫,人們得以窺見其嚴謹工麗、端莊雍容、美輪美奐的風採。
《營造法式》書影
界畫用最直觀的藝術語言,形象、科學地記錄下古代建築樣式,較多地保留了當時的生活原貌,已突破了審美的範疇,可謂一種形象的歷史書寫。正如傅伯星先生在書中所說:「他們以當代人畫當代物,符合『親見者不誣』的求實原則;又以一代名家之筆畫親見之物,造型的準確和還原度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其價值也是民間畫師和後人的想像之作無可比擬的。」
宋徽宗趙佶《瑞鶴圖》
宋代是中國古代繪畫的鼎盛時期,也是界畫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大家輩出。宋徽宗趙佶曾親繪《瑞鶴圖》,畫一群白鶴飛過宣德門之瑞像,其中就運用界畫技法,將宣德門的莊嚴巍峨表現得細緻入微,殿脊上塊塊灰瓦整齊排列,飛簷上只只瑞獸神採奕奕,簷下木質鬥拱纖毫畢現,可謂其中精品。
馬遠《雕臺望雲圖》
《大宋樓臺》著者傅伯星先生專攻界畫創作,既有畫家之功力,又有史家之嚴謹,其數十年一以貫之,廣泛搜集宋畫和與宋接壤的部分元畫,誠如史學大師傅斯年先生所說「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雖「宋人繪畫本存世不多,尤其與建築相關者更少,加之散落世界各地,能一一過眼著實得看機緣,如大海撈針、沙中淘金,搜集實屬不易」,然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尋得宋人建築相關畫作140餘幅。其中,宋代界畫名家郭忠恕、張擇端、王希孟、趙伯駒、馬和之、劉松年、李嵩、馬遠、馬麟、夏圭等均有多幅畫作。
郭忠恕以長界畫樓臺聞名於世,《圖畫聞見志》載其「畫屋木者,折算無虧,筆畫均壯,深遠透空,一去百斜」。其界畫樓閣,《明皇避暑宮圖》《雪霽江行圖》均工而不板,繁而不亂,清俊秀逸。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張擇端的長捲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稀世之寶,繪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汴河及其兩岸風光,圖中城郭、市肆、橋梁、街道熱鬧非凡,草樹、馬牛、驢駝、居者、行者、舟車曲盡其態,全景式構圖,筆法精細。
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
《金明池爭標圖》繪端午節皇帝帶領近臣到金明池觀水戰、賽龍舟的熱鬧場面。由畫面下部「池門」入園,以界畫手法細緻描繪了「臨水殿」「寶津樓」、「欞星門」「仙橋」「五殿」「奧屋」等主要建築物,栩栩如生地刻畫了金明池這一皇家水上園林。傅先生解讀道:「宮苑小品畫的開山之作,張擇瑞《金明池爭標圖》可謂當之無愧。北宋傳世繪畫中表現宮苑景物的作品屈指可數,此圖小幅而精妍工致,真實再現了御苑金明池的建築與人物活動,不僅開南宋宮苑小景畫之源流,也奠定此類作品的基本風格,使無一地面遺存的兩宋宮苑建築研究有了真實可信的形象史料。」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局部
書中所收名家名作,還有王希孟《千裡江山圖》,於青綠山水之間,設置有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草庵茅舍,水磨長橋,錯落有致,有條不紊,充滿濃鬱的生活氣息。
李嵩《漢宮乞巧圖》
李嵩《骷髏幻戲圖》《朝迴環佩圖》《高閣焚香圖》《漢宮乞巧圖》《水殿招涼圖》《夜潮圖》,馬遠《雕臺望雲圖》《華燈侍宴圖》《宋帝命題山水冊》《踏歌圖》《臺榭侍讀圖》《松風樓觀圖》《雪中水閣圖》《雪景四段圖》《雪中歸棹圖》《秉燭夜遊圖》《茅亭納涼圖》《柳岸遠山圖》,馬麟《深堂琴趣圖》《樓臺夜月圖》《松閣遊艇圖》《荷香清夏圖》,劉松年《文會圖》《攆茶圖》《冬景圖》《夏景圖》《四景山水圖》《秋山行旅圖》,夏圭《溪山清遠圖》《雪堂客話圖》《梧竹溪堂圖》《觀瀑圖》《西湖柳艇圖》《山陰蕭寺圖》《錢塘秋潮圖》,趙伯駒《水閣憑欄圖》《漢宮圖》《宮苑圖》《江山秋色圖》,馬和之《孝經組畫》《早秋夜泊圖》《女孝經圖》組畫等,均從不同側面展現了宋代建築之精緻細節。元代的王振鵬、孫君澤等,因畫作所涉建築題材為宋代,也一併入列。
《大宋樓臺》內頁
《大宋樓臺》書中插圖共600餘幅,除高清還原宋畫建築細部外,還有傅先生親手繪製的大量線圖和還原畫作,可謂洋洋大觀,豐富多彩。不僅是一部另眼看宋畫的專集,也是一部宋人界畫的精品別集。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優惠購買本書
京東
↑ 掃碼搶
當當網
↑ 掃碼搶
貳 /
以畫入史,可品讀可鑑賞
高清呈現
繪就一幅宋代建築的形象歷史長卷
《大宋樓臺》是一本很美的書,一卷在手,不僅可品鑑宋代繪畫之美,更可領略宋代建築之美。全書308面,共收入140餘幅宋人界畫、600餘幅精美插圖,編排錯落有致,讀來賞心悅目。這些名家名作,既為本書增加了藝術觀賞性,又大大增加了圖像資料的可信性。
《大宋樓臺》內頁
《大宋樓臺》以畫說史,系統梳理了兩宋界畫所反映的宋代建築外觀特色,析其作品,道其影響,論其流變,詳其蘊蓄,形象生動,並以之繪就了一幅趣味橫生、活靈活現、形象生動的宋代立體生活圖卷,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
《大宋樓臺》內頁
其一,以畫入史,以圖說史。與一般的建築通史著作不同,著者傅伯星先生的《大宋樓臺》以有宋一代作為研究範疇,摒棄了專業的建築技術細節討論,而對這三百餘年間建築的外觀樣式的流變作了細緻入微的「圖說」,使許多通史中或語焉不詳或實物無從得見的細節逼真呈現。如南宋首創了大紅宮牆;宋代的窗完成了古代直欞窗向近代槅扇窗的轉變,發明了移門和蝴蝶門;宋建築物的欄杆望柱柱頭只在轉折處高出尋杖之上,其餘不論欄杆多長,尋杖以上皆無柱頭,明、清則正相反,逢柱必出頭;唐宋垂帶欄杆直接落地,沒有「抱鼓」裝置,明、清垂帶欄杆落地處必裝「抱鼓」;唐宋民居圍牆多用竹、葦、柴編成,或塗泥刷白,上覆黑瓦,即稱「粉牆黛瓦」,至明初猶然。官署貴邸及重大建築物才用夯土牆,皆下寬上窄,最怕雨水滲塌,所以南宋圍牆頂做不出逐層收縮的線條,也做不成封火牆。只有到明代中期磚的生產量劇增,磚牆遍及城鄉,牆線才變得豐富多樣,才產生了向上遞升的封火牆(俗稱馬頭牆);宋代宮苑、官署、豪宅的大門設置雖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但未見一處門前畫有石獅子,宋人筆記、詩文中也未見有此記載,故可以肯定宋代是沒有這種設施的。這些建築細節的解讀與發現,讀者得以深入了解宋代社會生活,給研究者予啟發。
梁楷《黃庭經神像圖》中出現了槅扇窗
其二,圖文並茂,別現精微。《大宋樓臺》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兩宋建築細節的方方面面。大到宮城、園林、市肆、寺觀、城鄉住宅,小到門、窗、橋、桌、凳、花託,許多建築史書中無法企及的種種細節,在傅先生的敘述中得以一一現身,作多視角的展示,如:唐和北宋屋頂簷角平直,稍稍上翹,南宋越往後,簷角翹得越高,漸成「飛簷」;北宋和南宋、遼和金畫中琉璃瓦頂漸有所見,但據杭州考古反映,即便南宋皇城遺址內也未發現有使用琉璃瓦的痕跡;唐代簷下兩個鬥拱中間置一個人字拱,宋以後即無人字拱;宋、元的鬥拱大而疏,明、清的鬥拱小而密,裝飾功能大於承重。由此涉及禮制、朝儀、民俗、百業、娛樂、宗教、地域差異乃至社會生活的種種側面,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了宋代建築文化的內容。通過豐富多彩的形象圖例和鞭辟入裡的簡要說明,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建築,而是整個宋代的社會生活。
佚名 《江山殿閣圖》
其三,擷取宋畫,藝術性強。傅先生既是畫家又是史家,熟知宋代名畫,《大宋樓臺》收入140餘種宋代界畫精品,是傅先生以數十年之堅持和一以貫之的努力,搜遍宋畫和與宋接壤的部分元畫所得。書中600餘幅插圖除用宋畫外,還有傅先生親手繪製的大量線圖,不僅保證了資料的可信性,也大大提高了插圖的觀賞性。
李嵩《漢宮乞巧圖》
其四,尊重歷史,深入考辨。傅伯星先生力圖通過宋畫中可視的建築形象,復原宋代建築的歷史變革。他將寫作此書的過程比作深山挖寶,自豪於「把宋代特別是南宋建築的來龍去脈理出了一個明顯的軌跡。其中又以『去脈』的梳理,自以為堪稱第一次發現。順帶著發現了眾多託名趙伯駒的界畫偽作,其中不乏繪畫技法可稱道者,選其中略可觀者入書,想來對於今人鑑別宋界畫之真偽或有所稗益」。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優惠購買本書
京東
↑ 掃碼搶
當當網
↑ 掃碼搶
叄 /
畫家傅伯星先生全新力作
《大宋衣冠——圖說宋人服飾》姊妹篇
《大宋樓臺》的著者畫家傅伯星先生已過杖朝之年,戲稱自己是一個忠實的「宋粉」。他曾是浙江日報社資深美編,長期從事插圖、連環畫、歷史人物畫與界畫創作,《南宋風雲錄》等作品風靡至今。80年代以來,兼事寫作,喜研宋史,出版有《宋畫中的南宋建築》《圖說南宋杭州地名故事》等多部宋代文化的普及之作。
201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傅先生的著作《大宋衣冠——圖說宋人服飾》,該著以宋畫、雕塑、壁畫等,專研宋人服飾,包括宋代帝後、官員、文人、武士、庶民、僧道、女子、小兒各式人等的冬夏之服、出行與居家之服、禮服、制服與便服、工作服、傳統與新創之服,更有相關的髮式、帽、鞋、帶乃至帶扣等細節,梳理了宋人服飾風格自隋唐的開放、張揚、濃豔、浪漫,一變為內斂、含蓄、簡約、樸實的形象歷史。
《大宋衣冠》書影
《大宋衣冠》所見頭飾
《大宋衣冠》所見褙子
作為該著的姊妹篇,《大宋樓臺》通過解析宋人界畫,專研宋代建築的外觀流變和細節演化。全書凡十一章:《釋名》是對古代建築中常見專業名詞釋義、圖解;《城垣》通過城門等級、城牆結構、皇城之門、王城大門、大紅宮牆等分析宋代城垣的建築特色。《宮苑》通過宮廷畫家和民間畫工筆下的宮苑畫作,揭示兩宋宮苑的形制特色。
《大宋樓臺》書影
《市肆》以《清明上河圖》《西湖清趣圖》等見出兩宋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城鄉住宅》分屋頂級別、大門、斷砌造、烏頭門、衡門、柵欄門、窗、尋杖欄杆、絞角造欄杆、垂帶欄杆、高臺基、宅院、村舍山居等細節,探索宋代城鄉住宅的變化和特色。
趙士雷《荷亭清夏圖》
《園林建築》解析園林建築之亭臺樓閣、牌坊、坊門之細部特徵;《寺觀》以宋人寺廟、宮觀、塔之建築形制,一覽宋人方外雅趣;《橋》以各種形制的橋,展現宋人在橋梁建造史上的成就;《建築小品》主要聚焦於園林中的小型裝飾建築,以見宋人建築之匠心獨運。
《大宋樓臺》書影
《裝修與陳設》涉及施工、室內陳設、建築紋樣、家用器具等,於細微處見宋人建築之精細;《結語》是作者讀畫過程中,對宋人建築特色及細節變化的感悟;附錄兩篇,《重睹芳華——南宋西湖真貌探尋記》《與時俱進的南宋建築——從<西湖清趣圖>看南宋後期的建築》是作者據《西湖清趣圖》,尋找並盡力復原南宋最大的園林建築——西湖,探索南宋後期建築演變特色的最大收穫,多有新見。
王振鵬《唐僧取經圖》冊頁局部
《大宋樓臺》內容宏富,資料豐贍,值得一提的是,大量近年來國內外新發現的與兩宋建築有關的畫作均收入書中,如日本私人收藏的《唐僧取經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收藏的《西湖清趣圖》等,大大提高了可讀性和史料參考價值。
《西湖清趣圖》局部
肆 /
裸脊鎖線,精心設計,全彩精印
每一個設計細節
只為帶給你更完美的閱讀體驗
《大宋樓臺》既是內涵之作,也是一部精心之作。
佚名《閘口盤車圖》局部
封面上半部主體採用了宋佚名之《閘口盤車圖》河邊酒肆的歡門局部,體現宋代都市熙熙攘攘的繁華與熱鬧,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建築創新,及大宋民間活活潑潑的煙火氣息。左邊以文案介紹全書內容,頗類書畫題款。書名「大宋樓臺」四字則採用老宋繁體,燙黑精印,以彰宋風。
馬麟《秉燭夜遊圖》
封面下半部採用了馬麟《秉燭夜遊圖》中亭的線圖,周圍環有含苞花樹。由著者傅伯星先生一筆一筆勾勒出來。全圖與內容介紹文案,均採用電雕燙白工藝,亭臺帷幔,勾勒細緻,撫之有凹凸感,立體感十足。
《大宋樓臺》書影
內封設計與一般圖書複製封面的做法不同,採用了不一樣的別致設計,同樣以馬麟《秉燭夜遊圖》中亭的線描圖為主體,分為四個局部,緊貼切口。線圖與書名顏色呼應,整體簡潔雅致。
用紙方面也精挑細選,別致考究。為與封面主色調呼應,環襯採用了帶有透光度特殊紋理的黃色藝術紙,含蓄雅致。正文採用100克東方書紙,全彩四色精印,光滑細膩的獨特材質,可更逼真地還原宋畫的細緻紋理。
全書裸脊鎖線,所用之線契合設計專門定製。整體設計既有書畫之典雅古韻,又不失時尚清新。放在案牘上,展開內頁,可一邊賞畫,一邊品讀,古色古香,賞心悅目。每一個設計細節,都含蓄精緻,帶給你更完美的閱讀體驗。
焚一炷香,泡一壺茶,沉浸於宋畫的極致美學,開始欣賞大宋樓臺的獨特魅力吧!
原標題:《《大宋樓臺》丨140餘幅高清宋畫,宋代建築文明的形象歷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