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很多各種各樣的文物都流落在海外沒有被收回來,以至於每一次回收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那些在海外的文物,要麼被私人收藏家所收藏,要麼陳列在外國的博物館裡面。
在往期的文章中,小編已經帶大家參觀過擁有《歷代帝王圖》、《搗練圖》等大量名作的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今天,讓我們將目光放在另一家日本博物館上面:也就是收藏了上百幅宋代畫作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博物館看起來很熟悉?沒錯,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出借《祭侄文稿》、《自敘帖》的那個日本博物館。
當然今天,我們就不過多的談《祭侄文稿》了(說多了也是生氣),主要還是把目光放在這間博物館原有的中國藏品上來。
東京國立博物館位於東京臺東區上野公園北端,是日本最早的國立博物館也是日本最大的博物館。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由象徵日本歷史的建築物構成,因此被稱為"美術館建築與博物館建築的博物館"。
博物館中的「東洋館」於1968年開放,而來自中國的藝術品基本上都陳列在這裡,大概佔了5個陳列室(總共10個陳列室,佔一半),是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日本博物館。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商周的青銅器、魏晉的佛像、唐代的金銀器、宋元明的瓷器、書畫等等。包括馬遠的《洞山渡水圖》、《寒江獨釣圖》,梁楷的《雪景山水圖》、《李白行吟圖》 ,李迪的《紅白芙蓉圖》等書畫名作。
最後,《祭侄文稿》等作品已經在16日在該博物館公開展出了,據說展覽弄得相當不錯,保存的也不錯。之前擔心文物會出現損壞的朋友(包括小編)大概可以放心了,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去欣賞一下。
不過,小編在網上看到日本那邊還用它做成了仙貝包裝紙、醬油碟等周邊產品。小編想問,日本難道不知道《祭侄文稿》寫的是什麼內容嗎?這樣真的沒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