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經常被奶奶抱不跟媽媽親?別擔心,你跟寶寶的關係會扭轉

2020-12-22 凝媽物語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在這世間最親密的一對就是媽媽和孩子,尤其是對於媽媽而言,一輩子都掛念著自己的孩子。

然而在事實上,有時跟孩子關係最親密的不一定是媽媽,有時候是奶奶。尤其是從2個月月齡到2歲的孩子,有時候不見得跟媽媽最親。

孩子跟自己一點都不親,奶奶反而成了孩子的「媽媽」

記得同事曾跟我抱怨過,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點都不親,餓了的時候找媽媽,可吃飽了以後就去找奶奶玩了。

迫於生活壓力,同事生完娃還沒有出月子期就回到了工作單位,跟丈夫一起為了生活奔波勞累,孩子自然就由婆婆代勞。

然而最近發現,自己回到家後餓了就找自己吃奶,吃飽了就又黏著奶奶,早晨出門孩子也不找自己,反而奶奶出趟門,孩子又哭又鬧找奶奶。

寶寶誰抱的次數多就和誰親?

其實說到這,誰又何嘗不是呢?我家凝寶跟她外婆的關係最好,每天朝夕相處,而我和孩子爸爸就差多了,能跟凝寶見面的時間也只有晚上和周末。

對於「寶寶誰抱的多就跟誰親」這件事,表面上看的確是這樣,實際上是因為這牽扯到了寶寶與大人之間建立起來的依戀關係。

其實在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所面臨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快速地跟自己的撫養人建立起依戀關係,也就是嬰兒和媽媽之間建立信任。

而一般是到了寶寶7個月大的時候,開始逐漸形成依戀關係,因此在此之前寶寶跟誰相處的時間較長,寶寶就更依戀誰。

我們先簡單分析一下寶寶與大人建立依戀關係的時間階段

1.在寶寶剛剛出生,也就是寶寶0到2個月的時候。

由於視覺還沒有發育完只能依靠嗅覺來搜尋自己習慣的味道,也就是媽媽的奶香味,因此這個階段我們叫它「前依戀」階段。

2.當寶寶從出生2個月到7個月的時候,寶寶的視覺已經逐漸發育好,身體各項機能開始爭相發育,寶寶在這個時候學會了翻身、爬、坐起來等等。

而在這個寶寶快速成長的過程中,跟自己相處時間最長,總是在寶寶身邊保護她的那個人,就成為了寶寶最信任的「媽媽」。

這個道理就好像一部動畫片中,一顆雞蛋不慎被滾到一隻貓咪的身旁,而恰巧這時幼雞孵化了出來,第一眼看到的是貓咪,便誤以為貓咪就是自己的「媽媽」一樣。

3.從7到24個月就是寶寶明確依戀關係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寶寶的大腦已經開始出現「客體永存」的概念。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寶寶已經有了記憶,開始擔心看不到自己的撫養人,感情色彩越來越豐富。

這個時候,寶寶的依賴感通常是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也是在這特定的一個人身上形成的。

別擔心,你跟孩子的關係會扭轉的

在此之前,我們把跟孩子建立依賴關係的階段再說得通俗易懂一些。

2個月之前,寶寶憑著嗅覺建立依賴關係,誰經常給自己餵奶,寶寶就認識誰身上的味道。就是在寶寶8個月之前,誰照顧自己的生活,寶寶就跟誰最親。從8個月開始到24個月,是孩子開始形成記憶的開始,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誰陪寶寶玩的次數最多,那麼寶寶就跟誰更親。雖然很多媽媽迫於生活壓力,沒有及時跟寶寶建立起依賴關係,但媽媽們也別擔心,因為這種依賴關係是可以進行扭轉的。

從孩子2歲開始,我們就可以將這個階段稱之為「目標矯正依戀關係」。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如果到了這個階段,如果媽媽表現好,寶寶是可以根據主要依戀者的行為舉動,來調整自己的依賴感。

媽媽應該如何避免為了孩子爭寵

其實孩子不跟自己親,這不能怪孩子,雖然你明明是餵他奶的媽媽,但寶寶不懂這些,寶寶只有單純的情感依賴。

所以媽媽要主動掌握三個階段,來跟寶寶建立起依賴關係。

從0到2個月,建立飽腹依賴關係

這個相信很多媽媽都能做到,畢竟孩子生下來,在醫院裡餵母乳的是媽媽,月子期餵母乳哄娃睡覺的還是媽媽。

即便出了月子期媽媽匆忙回到工作單位,餵早晚兩遍母乳的還是媽媽。雖然這個時期建立的依戀關係很微妙,孩子並沒有明顯的依戀關係,但第一步也算是圓滿告成。

從出生第2個月到8個月,多和孩子建立關係

雖然在寶寶8個月之前還不怎麼會認人,但這個階段孩子為了跟大人建立依戀關係,會主動吸引大人的目光。

在這個時候,媽媽需要學會主動地跟寶寶互動,比如逗寶寶玩、多跟寶寶說話,甚至寶寶學會翻身、爬行之後,經常招呼寶寶。

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儘管媽媽白日忙於工作,晚上回家後也不要把帶孩子的工作推給老人,多在孩子面前刷一刷存在感。

從第8個月到2歲,媽媽儘量彌補陪伴缺席時間

同上,平日有機會跟寶寶互動的時候,除了母乳以外,多跟寶寶互動,多做一些能讓寶寶開心的事。

比如做一道健康、適合寶寶而又美味的輔食,帶寶寶到外面玩再或者主動擔任哄寶寶睡覺的重任。

平時工作閒暇時間,多跟寶寶電話溝通,讓寶寶聽一聽自己的聲音,增加親近感。

一旦孩子在這個階段跟媽媽建立起來依戀關係,那麼這個關係會非常穩定,同時也會持久保持住。

凝媽心語:

迫於生計,大多數普通家庭依靠丈夫一個人養活孩子、養活一家人是很辛苦的,所以大多數媽媽剛出月子期不久,就會主動請纓回到單位,跟丈夫一起撐起生活。

但這樣也就容易錯過了跟寶寶建立依賴關係的三個階段,不過彆氣餒,在這三個階段中,媽媽勤於在寶寶面前刷一刷存在感,都跟寶寶互動,下班回家後主動攬過來帶娃任務。

相信即便在寶寶的心中,奶奶比媽媽親,但媽媽在寶寶心中的地位同樣是不可撼動的,到了2歲以後,也許寶寶會主動跟媽媽親近。

相關焦點

  • 九死一生生下來的寶寶怎麼只跟奶奶親了?媽媽:我錯過了什麼?
    過來人都知道這麼一句口訣:寶寶一月睡,二月哭,三月認人,四月翻身。其中三月認人,就是說寶寶到第三個月的時候,對這個世界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對於她熟悉的人,也具有一定的辨認度,她會對媽媽笑了,也喜歡衝媽媽笑。
  • 發現寶寶跟奶奶比跟自己更親時,作為寶媽的你該反思了
    作為過來人,特別理解寶媽的這種心情,雖然說奶奶也是寶寶的親人,寶寶跟奶奶親並不是什麼壞事,但是作為孩子的媽媽,肯定希望寶寶最親密的人是自己,其次才是孩子的爸爸和爺爺奶奶。當寶寶出現了跟奶奶特別親,甚至比對媽媽更親的情況時,個人認為作為孩子的媽媽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或者對寶寶的陪伴不夠多了。
  • 寶寶最親的未必是媽媽,想讓寶寶跟你親,這3件事別忘了做
    ,寶媽想給寶寶一個驚喜,就跟孩子奶奶一起在幼兒園門口等寶寶,寶寶出來後,她呼喚寶寶:「媽媽在這裡!」誰知寶寶直接從她身邊跑過去,撲進了奶奶的懷抱,把她這個媽媽當空氣了。這位寶媽心裡特別難過,懷胎10月,孕吐200天,生產6小時,母乳365天,生育後90天上班掙錢,孩子最親的卻是奶奶,而不是她這個當媽的。付出那麼多,孩子卻跟自己不親,這也許是所有媽媽最難以接受的事實吧。
  • 孩子不跟奶奶親?多半是媽媽的「鍋」,以下原因家長別不承認
    文|文兒「你兒子不跟你媽親,跟我有什麼關係?這也能怪到我頭上?」大清早就在上班路上聽到這麼句話,我抬眼一看,是一對年輕小夫妻,男方被氣得面紅耳赤,女方表情淡然,仿佛一切與她無關似的,而孩子則僅僅貼在媽媽身後。
  • 孩子和奶奶親,不和媽媽親,怎麼辦呢?
    最近,有寶媽反映說,自家1歲的寶寶和奶奶親,離自己遠遠的,怎麼辦呢?原來寶媽在孩子6個月後就去上班了,因為經常加班,等到回家後孩子都沒奶奶哄睡著了。剛開始,寶媽還把孩子抱回自己屋裡,後來奶奶心疼寶媽也怕驚醒孩子,索性讓寶寶跟著睡一夜。於是不知不覺間,孩子就慢慢跟奶奶親,不大理媽媽了!
  • 錯過這3個抱孩子的關鍵期,就算你是孩子的親媽,都不會和你親
    錯過了這三個抱孩子的關鍵期,就算你是孩子的親生媽媽,他都不一定會和你親。孩子是不是誰抱他的多,他就會和誰親呢?誰照顧孩子多,誰抱孩子抱得多孩子就會和誰去,表面上說這句話是沒有錯誤的。孩子一直跟著爸爸媽媽生活,可是有一段時間奶奶把寶寶帶回家,待了一段時間,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把奶奶和孩子一塊接了回來,但是孩子只要奶奶不要爸爸媽媽這是為什麼呢?
  • 嬰兒是誰抱得多就和誰親?錯過三個關鍵期,孩子和媽媽可能都不親
    寶寶是不是誰抱得多就和誰親,表面看來好像就是,誰照顧孩子多,誰照顧孩子多孩子就和誰親。小區裡和我女兒一起上課的小朋友,從小是奶奶帶大的,有一段時間被奶奶帶回了老家,知道上幼兒園,都是和奶奶的關係是最親密的,不要爸爸和媽媽,都得要奶奶。
  • 寶寶從小面臨「選擇題」,跟姥姥親還是奶奶親,答不好媽媽心酸
    「姥姥親還是奶奶親?」孩子的回答讓媽媽戳心曉慧的母親過大壽的時候,她帶著5歲的孩子回娘家祝壽。本來是一件和和美美的事情,卻不想氛圍被一個問題打破。孩子的小舅問孩子,究竟是跟姥姥親還是跟奶奶親。不成想孩子思考了一下,便說跟奶奶親,場面一時之間很是尷尬。曉慧感到很傷心,自己平時不能經常帶著孩子回娘家,而自己的母親也不好意思總是去女婿家。一來二去,沒想到讓祖孫之間的關係變得生疏了。為啥有些寶寶跟奶奶更親?
  • 寶寶誰抱跟誰親,想要增加親密度,寶媽不要錯過了這幾個重要時期
    寶寶只跟奶奶親,寶媽如今後後悔不已王女士的寶寶今年已經2歲了,寶寶出生之後沒多久,王女士為了工作不得不將寶寶送回老家,交給老人照顧。原來是因為寶寶不願意跟媽媽走,寶寶以前每天都和爺爺奶奶生活,吃飯睡覺都離不開奶奶,儘管每天也和媽媽視頻說話,但寶寶和王女士的關係明顯不如和奶奶親近。
  • 寶寶被誰抱就和誰最親?寶媽錯過「關鍵期」,怎麼努力都是無用功
    —心理學家鮑爾比」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的現象:有些孩子跟媽媽比較親,有些孩子跟爸爸比較親,有些孩子又跟爺爺奶奶比較親……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大多數人面對這樣的現象,常常都會下意識的說出一句話:「孩子小時候,我抱他最多,所以他就會跟我親一點。」
  • 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影響一生的性格,真的是這樣嗎?
    「孩子跟誰睡,竟然決定他一生的性格!」「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缺乏安全感,內向,影響心智發育,心理孤僻」 看了這些焦慮不焦慮。恨不得趕緊的把寶寶從嬰兒床上抱回大床上一起睡。一起睡的不夠,趕緊地摟著寶寶一起睡。 什麼「跟媽媽睡的孩子,性格更優秀」,我這個帶孩子睡了快兩年的爸爸就不服了,爸爸帶孩子睡怎麼了?
  • 寶寶越是跟誰親,就越會在誰面前展示這些「壞毛病」,可別誤解他
    王奶奶很羨慕「還是你帶娃有方法啊。」我站在旁邊洞若觀火,笑而不語。這兩位奶奶的情況我知道。王奶奶整天帶孫子,孩子的爸媽在城市上班,每個月回來一兩回;李奶奶幾乎沒帶過孫女,放暑假的時候兒子會把孫女送回來和老人住上一段時間。別看王奶奶家孫子很鬧騰,卻正說明跟王奶奶親,而李奶奶嘴裡孫女的「乖」,恰恰是因為孩子跟她太陌生了。
  • 孩子是誰帶就跟誰親嗎?那可不一定,親不親近跟這些因素有關
    很多年輕夫妻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給家裡老人帶,又擔心孩子以後不親近自己,所以很多寶媽寧可苦一點,也要陪在孩子身邊。那麼孩子跟誰親近,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裡十月懷胎生長,是媽媽身上掉下的肉。出生後,又跟媽媽距離最近,吃母乳,這些都在增強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所以不出意外的情況下,孩子跟媽媽其實是最親的。
  • 孩子跟誰睡就和誰親?錯過「黃金撫養期」,媽媽別怪娃和自己不親
    媽媽們一定很關注寶寶跟誰親的問題,尤其是自己不能帶孩子的情況下。有的媽媽認為只要寶寶晚上跟自己睡覺,就一定會跟自己親,即便自己白天要上班,陪伴寶寶的是奶奶。這是一種錯覺而已,實際上寶寶成長的黃金期,也就是前三歲,誰陪伴的多,孩子就會跟誰親,而不是跟誰就跟誰親。
  • 寶寶跟誰睡就跟誰親,心理專家:錯過依戀黃金期,再想親近就晚了
    著名的19實際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追蹤實驗:通過拍攝黑白影片的方式來記錄那些不被親生母親照顧的嬰兒成長狀況。在誕下嬰兒的前三個月,寶寶們由媽媽親自照顧,之後則統一交給育嬰園的護士來管理。
  • 寶寶會跟抱自己最久的人最親?錯過關鍵期,爸媽怎麼努力都沒用
    寶寶會跟抱自己最久的人最親?錯過關鍵期,爸媽怎麼努力都沒用現在有很多年輕夫妻在生完小孩子之後,就會把小孩子給家裡的老人照顧,因為兩口子還是要打拼事業,要為孩子掙奶粉錢,其實他們也想把孩子留在身邊自己照顧,但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讓老人家帶小孩子是一種更好的選擇,不過讓老一輩的帶孩子,就會出現隔代親的現象,有很多孩子比起自己的爸媽和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更加親近一些。
  • 寶寶小時候跟媽媽睡好,還是跟奶奶睡好?看看3大差別就知道了
    小韓每次看到孩子,都覺得孩子跟身邊同齡的寶寶不一樣,比較土氣,老是抱著零食吃,乳牙都吃壞好幾顆了,而且跟小韓一點都不親,只要看不到奶奶就會哭鬧。小韓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有的時候真的有點後悔,真的不如自己多拿出點時間來多帶帶孩子。有的寶媽,把事情想得很簡單,反正寶寶都是帶,跟著奶奶自己還省心一些,但是你在省心的同時,要接受這3個事實。
  • 寶寶跟誰睡就跟誰親?心理專家:錯過「黃金期」,再努力也沒用
    ,等長大了自然跟自己就親了。1歲前,雖然也跟孩子住一起,但因為上班忙、下班後也未能跟孩子有良好互動,孩子們感受不到媽媽的關注,也會轉移依戀對象。,對於媽媽或養育者雖然有依賴,但也能開始接受在幼兒園或非熟悉的寢室睡覺,跟小朋友們也玩得較好。
  • 寶寶真的誰帶跟誰親?4個因素影響和寶寶的關係,多數父母不了解
    ,還是媽媽最親,而媽媽也非常欣慰孩子和自己有這麼深的感情,從這樣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在一般情況下,孩子還是會和媽媽是最親的。除了媽媽,寶寶真是誰帶跟誰親嗎?多數跟這4個因素有關1.家人之間的關係孩子和誰更親近,和家人之間的關係也有著很大的關係,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父母在孩子的面前說道誰的壞話的時候,寶寶也會自然的代入感情,跟父母一起討厭那個人,所以當父母和誰的關係不好的時候,寶寶也不會和這個人親近起來。
  • 寶寶只認奶奶?被嫌棄的媽媽傷心了!5個建議幫你建立親密關係
    陪寶寶不僅是哄他睡覺,餵寶寶吃飯、帶寶寶出去玩耍等等都是需要耐心的和寶寶一起去做的,一切都需要時間的沉澱。媽媽要對奶奶有信心。媽媽有的時候會擔心奶奶養育寶寶不科學,另外會擔心原則問題的處理上沒有同步,奶奶導致了過於寵愛,當了好人,而自己堅持原則,會阻擾寶寶的部分行為,當了壞人,導致結果更喜歡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