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太重的五大症狀 如何去溼氣

2020-12-20 99健康網

  溼氣重對身體有不小心的影響,因此要學會祛溼。那麼溼氣太重有什麼症狀呢?又該如何去溼氣?

  一、溼氣太重有什麼症狀

  1、脾氣很大

  體內溼氣很重的人很容易有情緒變化。如果我們發現最近自己的情緒變化比較大,脾氣也變得暴躁,情緒化,動不動就想發脾氣,或者很煩躁,我們就要注意了。要意識到自己體內是否溼氣重。脾虛的表現為火氣很難自控,發火後會很自責,一旦這樣就要多吃點祛溼的東西。

  2、舌苔發白或發黃

  舌頭可以有效反應我們近期身體狀況,所以每天清晨我們可以關注下自己的舌頭顏色。健康的舌頭是潤澤的,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不是這樣,那就說明我們的身體機能已經出現了問題。如果舌苔白厚並且滑而溼潤,說明體寒,如果舌苔發黃髮膩,則說明體內溼熱。所以如果我們發現舌頭有變化就說明我們體內在變化。

  3、大便粘桶顏色異常

  我們每天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如果大便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乾淨,就說明我們體內溼氣很嚴重。我們也可以觀察手紙,一般情況下兩張紙就夠了,如果超過了,就說明體內溼氣很重。同時,體內有溼氣會導致大便的顏色發青,有種排不淨的感覺。所以,我們要學會觀察這些情況。儘量排除溼氣。

  4、總感覺睡不夠

  體內溼氣重的人會感受到自己特別批發疲乏,無論怎麼睡都睡不夠。所以,如果每天早晨起床我們覺得特別疲勞,總是提不起勁,這就說明我們體內溼氣重。所以建議多吃些祛溼的食物,排除溼氣。

  5、刷牙噁心、嘔吐

  如果我們每天清晨刷牙的時候很容易想嘔吐噁心,在嗓子裡會出現絲絲拉拉的、不乾不淨的感覺,或者想要吐痰,都意味著體內有溼氣,說明我們該好好祛溼了。

  二、如何去溼氣

  針對溼氣重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食療和運動來解決:

  1、多做運動

  慢性有氧運動,如遊泳、瑜伽、慢跑、肌群訓練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每天運動後出出汗,是個很不錯的方式。

  2、注意攝入去溼氣的食物

  可以多吃一些溫熱性質的蔬菜水果,如玫瑰花茶、生薑、蔥、蒜(視力不好的不要吃蒜)等,少吃冰涼寒性的食物,如荷葉粉、冰沙等。

  三、治療溼氣重的食療偏方

  清熱祛溼粥

  材料:紅豆、白扁豆、薏米仁、木棉花、芡實以及燈芯花和赤茯苓

  做法:將燈芯花、木棉花和赤茯苓清洗乾淨,然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煎煮,最後取出藥汁。在藥汁之中加入白扁豆、紅豆以及薏米仁和芡實,一起熬煮成粥服用。

  效果:這道食譜具有很好的清熱祛溼的作用,特別是在夏季炎熱所導致的小便不利以及腸胃不適、胸悶氣短的情況。

  注意事項:這道食譜雖好,但是需要清楚的是,如果日常患者會出現大便乾結的情況,那麼最好不要過多的服用,避免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

(責任編輯:黃毅偉)

相關焦點

  • 溼氣太重怎麼辦 如何去除溼氣呢
    溼氣太重這對大家來說都是需要多保養了,溼氣重危害的自己的身體了。有人說,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都是徒勞的。正所謂「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邪之氣若是埋藏在身體裡,必定就會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很多人都知道溼氣重會影響身體健康,進而採用食療的方式治療溼氣,但是要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溼氣過重呢?
  • 人體溼氣太重怎麼除溼
    長期在潮溼的環境中,就會不知不覺中吸取溼氣。所以在自住的房子之中,應該配一個除溼機來除溼,保持室內通風和乾爽。 由於個人體質不一樣,有一些人不易受寒潮天氣的影響,體內溼氣就沒那麼重,但是有一些人特別容易受寒潮天氣的影響,只要一下雨天氣潮溼,體內就會溼氣重。
  • 說明體內溼氣太重!那又如何排出體內溼氣?
    使得其脾陽出現不足的情況,最終引起溼氣過重症狀的發生。從中醫的角度上看,肝主情志,如果機體長期處於心情不好的狀態,此時也會使得其肝氣發生鬱結的情況。最終出現氣機的不暢,阻礙正常運化和疏洩,使得機體出現溼氣過重的症狀。
  • 溼氣重的症狀 經常頭昏腦脹多是溼氣太重
    有人說「溼氣是百病之源」,這句話或許不全對,但也沒有什麼錯誤,溼氣重很容易讓人患上多種疾病,因此在生活中想要保護好身體的健康,祛溼是很關鍵的,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溼氣重的症狀有哪些,溼氣重怎樣調理,相信可以幫大家輕鬆祛除體內溼氣。溼氣重的症狀我們常說一個人溼氣很重,那麼溼氣重有哪些症狀呢?接下來一起看一看吧。
  • 身體有這7個表現,可能體內溼氣太重,一個方法或幫你祛除溼氣
    身體有這7個表現,可能體內溼氣太重,一個方法幫你祛除溼氣導語:在夏天雨水比較多,所以空氣比較潮溼,在這個季節身體比較虛弱,體內的溼氣非常重,經常感到乏力,還會拉肚子。這些現象都是因為溼氣重的表現,它對人體的危害非常大。
  • 溼氣太重,影響身體健康?3個辦法「逼」出體內溼氣
    導語:如今許多人都有養生的習慣,為此也會去做各種推拿項目,從而也就得知了自己身體上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其實,最常見的無非是溼氣太重,雖不會明顯地體現出來,但溼邪乃是身體不好的根源,若長時間置之不理,自然也會影響身體健康。
  • 體內溼氣太重怎麼辦?教你這4種簡單有效的去溼氣方法!
    對於溼氣,想必大家都知道,而且都十分關注這個話題,常有「十人九溼」的說法,折這也說明在大部分人的體內存在溼氣。而溼氣我們又看不到,摸不著,只能通過我們自身的一些症狀來分辨。溼氣就像橡皮糖一樣,一年四季都黏在我們的體內,而在夏季的時候,溼氣的症狀表現就會更明顯!
  • 體內溼氣太重,生活中該如何排出?
    對於溼氣來說,主要通過幾個方面可以對其進行調節,飲食、起居休息、運動(活動)、生活方式等方面進行調節去溼。對於精神狀態來說,溼氣較重的人多會有一種胸悶的感覺,身體比較乏累,記憶力減退等問題;對於大小便來說,一般溼氣較重的人會有小便渾濁、婦女白帶較多等症狀。
  • 冬天穿得多卻感覺冷,可能是溼氣太重,6個方法教你去溼氣
    現在正值寒冬,空氣越來越乾燥,很多人認為體內的溼氣已經被清除。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人體內的溼氣與空氣的乾燥程度和季節關係並不大,在嚴寒的冬季溼氣也是存在的。溼氣的存在可能會讓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出現紊亂的狀態,那麼重要的是我們有什麼清除身體溼氣的好方法呢?
  • 出現6個症狀說明身體溼氣太重了,你中了幾個?夏季祛溼常做4件事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判斷出自己體內積累了溼氣呢?又怎樣去除溼氣嗎?下面爆炸營養課堂的營養師給大家好好說一下這個問題。這些症狀是在提醒你:該給身體祛溼氣了1、睡醒後頭暈: 正常情況下,一覺醒來是精神抖擻的,但是如果你起來之後還是異常疲憊,甚至是頭暈、打不起精神,癱軟在床上不想起來,那麼可以肯定是你體內有溼氣了。
  • 身體溼氣太重怎麼排溼,簡單的祛溼方法
    身體溼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溼、食肉等是溼氣的來源,溼邪過重則易傷陽氣。認為通過飲食、起居可以對溼氣進行調節。溼氣重是指溼為重濁有質之邪,屬陰,溼邪致病,常出現以沉重感為特徵的臨床表現。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等沉重等。溼邪外襲肌表,困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重如裹。溼邪阻滯關節,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
  • 體內溼氣太重?月經期間,養成這4個好習慣,暖子宮、排溼氣
    文/橙子 責任編輯:小宇中醫認為,自然界的氣候潮溼、食物等溼氣的來源,女人體內溼氣太重易傷子宮,體內溼氣太重和日常是飲食以及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體內溼氣過多時,會引起月經不調、痛經、消化不良身體內部溼氣太重?月經期間養成這4個好習慣,有助於促進體內的血液循環,加快人體內部的氣血循環,既可以改善子宮內部的代謝速度,保暖子宮,還可以排出子宮毒素,溼氣,有助於女性養生。
  • 溼氣太重怎麼辦?牢記:「多做2事,常喝1水」,溼氣輕鬆排空
    中醫有句話叫:「溼氣重百病生」,意思就是,體內溼氣太重,不但難以祛除,而且對人體的傷害非常大。而尤其是夏天,溼氣最為囂張,很容易形成暑溼的氣候,體內有溼氣,很容易讓我們在整個夏天昏昏欲睡,疲勞乏力,四肢沉重,肚子長贅肉等等。
  • 20歲年輕小夥,整天精神不濟,原因竟是溼氣太重
    20歲年輕小夥,整天精神不濟,原因竟是溼氣太重。小趙今年剛滿20歲,是一名大三學生。20歲正值青春,本該充滿朝氣。小趙剛進校園也是朝氣蓬勃,積極陽光的,還是班級體育委員,但是就在大三開學不久,小趙就感覺精神萎靡,感到四肢乏力,頭昏腦脹,每天上課都沒精神。
  • 女性溼氣過重會有哪些危害?3個方法祛溼氣
    原標題:女性溼氣過重會有哪些危害?3個方法輕鬆祛溼氣   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體內溼氣太重的話都會影響身體健康。不過,和男性比的話,女性受到溼氣的影響是更大的,很多備受困擾的婦科病都與溼氣有關。那么女性溼氣過重會有哪些危害呢?正值初夏時節溼氣兇猛,又該如何祛溼呢?
  • 溼氣太重怎麼辦?五種祛溼首選中成藥
    溼氣太重怎麼辦,五種祛溼首選中成藥中醫所謂「溼」是「六淫」(風、寒、暑、溼、燥、火)之一,由溼邪引起的一系列病、症,統稱為「溼證」。根據溼邪的來源不同,有內溼與外溼之分。
  • 溼氣太重怎麼辦?5大祛溼首選中成藥
    溼氣太重怎麼辦,五種祛溼首選中成藥中醫所謂「溼」是「六淫」(風、寒、暑、溼、燥、火)之一,由溼邪引起的一系列病、症,統稱為「溼證」。根據溼邪的來源不同,有內溼與外溼之分。外溼:多因地面溼氣上蒸或淋雨霧露而成,南方多潮溼,在悶熱夏季生活在潮溼的環境溼氣輕易成為致病因素,因而稱為溼邪。
  • 身上溼氣較重時,會有什麼症狀?應該如何調理?
    常聽人說,溼氣太重,這個溼氣到底是什麼東西,其實它是中醫理論的一個常見的概念,在中醫系統中,會造成人生病的有「風,寒,暑,溼,燥,火」,都是屬於邪氣,其中尤其是溼最難調理。氣候潮溼或者吃肉偏多,是身體中溼氣的主要來源,因此中醫認為中國人不應該多吃肉,而是以五穀雜糧為主,這樣體內的溼氣就不會那麼多了。為什麼現在醫療條件那麼好,但是疾病並越來越複雜,而且越來越難治,這是因為體內都有溼氣,跟外面的各種邪氣相互作用,很難根治。
  • 28歲的小李,整天無精打採,去醫院檢查,原來是溼氣太重導致的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嗜睡症狀,並且早起會伴有口臭症狀。由於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保持充分的精力,使得小李在工作中經常慢人一步。經常受到批評的他,感到工作壓力越發增大。心力憔悴的他,終於支撐不住倒下了。去醫院才得知,自己平時不注意的乏力症狀均是由於溼氣重所導致的。而溼氣重由於並不存在明顯的表象病理特徵,往往會被人們所忽視,進而誘發多種疾病。
  • 如何去除體內溼氣 溼氣過重怎麼辦?
    原標題:如何去除體內溼氣 溼氣過重怎麼辦?   原標題:如何去除體內溼氣 溼氣過重怎麼辦?   溼氣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詞,可是可能很多朋友對溼氣並沒有深入了解,中醫稱「千寒易除,一溼難去」,從某種意義上上道出了溼氣與人體健康具有重要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