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糧麵粉三大措施「燃爆」食品產業!
2019年10月20日,第13屆中國食品產業成長之星評選活動/頒獎盛典(以下簡稱「成長之星」)在天津盛大舉辦,作為成為之星的特別協辦單位,中糧麵粉不僅全程參與了獎項的評選工作,而且還發起成立了「中國休閒烘焙產業成長加速營」,至此中糧麵粉加速休閒烘焙產業成長的「三大措施」悉數落地。那麼,三大措施分別是什麼?三大措施如何推動產業發展、企業成長?
用組織匯聚能量,加速食企成長
10月20日,在成長之星頒獎盛典現場、在一百多名企業家共同見證下,中糧糧谷麵粉管理部食品工業渠道總監黃勇,華糖雲商總經理、《糖菸酒周刊》創始人杜建明,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餘娟,好運來(福建)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郭金銓分別代表產業鏈、行業資源平臺及生產企業共同參與了「中國休閒烘焙產業成長加速營」啟動儀式,標誌著「中國休閒烘焙產業成長加速營」正式成立。
對於為何聯合組織成立「成長加速營」,中糧糧谷麵粉管理部食品工業渠道總監黃勇表示:當前中國食品產業面臨著複雜的發展局面,消費方面升級與分級並存、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加速了產品迭代速度更影響著營銷模式變革。新消費、新產品、新技術、新商業、新營銷在給產業發展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孕育著巨大發展機遇。因此,休閒烘焙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整個產業鏈的高效協作,離不開企業家的共識、共享、共促。中糧麵粉作為休閒烘焙行業麵粉原料的最大供應商之一,願意與成長之星、優質企業以及其他行業資源成立「成長加速營」,用組織匯聚各方資源與能量,通過在「市場、營銷、產品、技術、思維、融資」六大領域協作與互助,在加速企業成長的同時助推產業升級。
用創新指引方向,加速產品迭代
產品是一切商業活動的基礎與關鍵,尤其在休閒烘焙產業中一款產品暢銷與否事關企業生死存亡。為便於企業家了解最新的產業發展趨勢以及產品創新走勢,在成長之星頒獎現場,來自中糧糧谷麵粉管理部休閒食品研發中心主任、國家級烘焙競賽評委陳豔作了《小洞察,休閒烘焙大趨勢》的主題演講。
通過長久的研究與觀察,陳豔表示未來中國食品產業發展依舊大有可為,食品產業發展將圍繞「大」而展開,主要表現為「大規模、大業態、大市場、大龍頭、大集群、大安全、大品牌、大科技」。除去關注產業整體發展外,陳豔認為當下中國各類人群休閒食品消費觀雖有不同,但核心離不開「健康」、「有機」、「個性」、「美味」四大關鍵詞。對於嬰童市場而言,有機、輔食需求增長強勁,預計2020年乾性輔食市場規模將接近240億元。對於青少年市場,個性與自我主張是休閒食品企業需關注重點,陳豔認為食品不再只是「食」品,越來越多的自「我」元素開始融入其中。對於老年人市場,養生與健康是該人群關注的核心,因此粗糧以及可以均衡營養的食品逐步受到老年人青睞。
在分享產業發展趨勢以及三大人群的四大消費關鍵詞後,陳豔從產業發展趨勢、產品創新以及消費需求角度建議與會企業家關注黑麥、青稞等健康穀物原料。之所以推薦企業家關注以黑麥、青稞為主的穀物原料,一方面是中糧麵粉準確洞察出消費需求變化,消費者從吃好向吃得健康、吃得營養均衡轉變;另一方面穀物原料富含多種健康元素,如源自伊犁河谷的黑麥原糧顆粒飽滿,蛋白質、麵筋含量高且質量好,膳食纖維高,富含硒、鐵等微量元素,營養豐富;西藏黑青稞蘊含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一些礦物質含量是小麥的2-10倍,可謂微量營養素的寶庫,有助於改善各類慢性病。陳豔介紹,自與華糖雲商成立「中國高端休閒烘焙產業發展顧問團」後雙方大力倡導穀物原料應用,她欣喜看到今年秋糖期間以達利食品為首的企業正加速穀物原料應用,達利食品推出的蔓越莓黑麥排包深受好評。
未來,在顧問團以及成長加速營雙重力量推動下,中糧麵粉將與產業各方力量共享產業發展趨勢、共促產業發展、共謀產品迭代。
用融合強化服務,加速產業轉型
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中糧成立70周年之際。作為中糧旗下重要子公司和肩負國家主糧安全重任的中糧糧谷,在專注糧食原料供應的同時也不忘提升專業服務能力。以中糧糧谷麵粉為例,中糧麵粉在原有資源及工廠布局外,通過強化培訓、收購融合新生產基地等方式全面提升產業服務能力和專業實力。據悉,今年3月份中糧糧谷與天津利達集團籤署了合資公司章程,轉運營天津利達集團旗下的三家麵粉項目。隨著三家麵粉項目的正式融合,大大增強了中糧麵粉對天津、對華北區域休閒烘焙企業服務能力,可以為區域內優秀休閒烘焙企業提供優質原料以及信息、資源共享。
「尋找食代新動能」是此次成長之星活動主題,食品產業正處於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過渡期,產業發展需要以中糧麵粉為列的眾多組織機構提供新動能。中糧麵粉不僅僅是一家生產原料提供商,更是產品升級迭代的「風向標」、企業成長發展的「助推器」、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相信,在顧問團、成長加速營兩大專業組織開展下,在眾多產業鏈資源協作下,中國休閒烘焙產業將取得更進一步發展、早日全面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來源: 農產品期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