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好家風:耳濡目染,一家三代愛書法

2020-12-16 順德城市網



黃森榮祖孫三人合力完成了一幅寓意平安、福壽的畫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黃森榮展示書畫藝術班學員的書法作品


  【開篇語】農曆正月十三(2月12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報眼位置醒目公布了24字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從三個層面分別歸納了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以及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與之相呼應的是,在此前後,中央級媒體分別以報導或評論的形式,將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個具體現實和另一個宏觀抽象的兩個概念進行評點、探討與思考,並將家風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基本的載體進行關注。

  落土順德,順德人的家風又是什麼?順德人又是怎樣理解家風的?今日起,順德城市網推出「順德好家風」系列報導,關注順德人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人物和故事,這些具有相當正能量的人和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有理由相信,正是因為我們身邊的這些「好家風」,我們生活的城市會越來越和諧與幸福,我們從這座城市中也會收穫越來越多的溫暖!

  同時,我們更希望有更多的市民參與到我們正能量的建設與傳播中。如果您自己或者您的身邊有讓你感受溫暖的,請撥打我們的電話(0757-22221840),我們將和您一起,讓更多的人分享「順德好家風」!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利榮聰) 身體健康賦予了人以正常活動的支撐,然而,如若「腹中無墨」,再強健的體魄也是難以讓人找到精神寄託的,生存在世或許也只能過著渾渾噩噩的一生,人生價值無法完美體現。

  在黃森榮看來,知識是極其重要的,地位甚至是要高於物質的「人類第一食糧」,「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將知識『武裝』到孩子的牙齒上去,但這並不是一味地強硬為孩子們灌輸些什麼,可以通過學習一些技藝,去引導孩子們真正熱愛上學習,提升個人魅力,並將這樣的良好家庭風氣傳承下去,讓子子孫孫受益。」

崇藝尚學家風為人羨慕

  黃森榮是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順德區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他擅丹青、精書法,書畫作品獲獎無數,享有「鳳城一竿竹」的美譽。除了讓觀者嘆奇的書畫作品外,他的崇藝尚學家風也被同行、「粉絲」們交相稱道。

  在順德的一次書畫作品展上,順德區書法家協會主席李良暉老師曾發出感慨,嘆息很多知名的書畫家因為無法營造好熱愛學習的家風,無法把自身一些很拔尖的創作技藝傳承給自己的下一代,而致失傳。

  李良暉說,他很羨慕並佩服黃森榮,因為在黃森榮的悉心教育下,他的女兒和外孫女都愛上書畫藝術,「把自己對藝術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成功地『移植』到了子孫的身上。」

  「我努力讓女兒、孫女愛上藝術,並不是強行為她們的人生添加些什麼東西,而是,我想藉助對書畫的學習,讓家人真正地愛上學習。」黃森榮說,從書本、網絡等途徑學到的有益知識是可以讓自己受益一生,儘管也到暮年,但是他數十年來依然每天堅持看書讀報,不放過一切可以汲取知識的機會。他從來沒有強行要求過女兒和外孫女一定要與藝術做伴,他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一種耳濡目染,通過多看、多感染,在潛移默化間,讓她們愛上藝術、愛上學習。

耳濡目染教育子孫好學

  黃森榮對子女的教育是無處不在的,這從一踏進其家宅時便能感知一二。無論是客廳、飯廳、樓梯過道、書房,牆壁上都掛滿了出自不同藝術名家之手的書畫作品。

  黃森榮說,在家中儘量營造一種濃厚的藝術氣息,除了能滿足自己的藝術渴望外,更多的是讓家人感受藝術的氣息,培養家人對藝術產生越來越多的好感。

  女兒黃倚虹自幼喜愛書法,鍾情於翰墨,因為耐得住寂寞,肯埋首紙間勤勉練寫,黃倚虹的書法日精,從高中階段開始便屢獲大獎,如今更是逐漸成長為順德書壇中的一股新生力量。不過,相對於女兒學習書法時的乖巧,如今已達花季妙齡的外孫女陳詠悠在剛學習書法時,就讓黃森榮傷腦筋得多了。

  在回憶外孫女學習書法的時候,黃森榮笑聲不斷。他告訴記者,陳詠悠從7、8歲時開始接觸書法,不過,那個時期她還定不下心來學習,對書法學習甚至還存在著一定的牴觸心理。

  「剛開始時,我要求她每天在3張紙上練習寫字,但是,她覺得任務繁重,偶爾會有些小脾氣,有時候甚至會留著眼淚勉強練字。」黃森榮笑著說,因為外孫女的「倔強」,他放下了對陳詠悠的「硬性要求」,不再要求她每天練字。而是換了另一個教育方式:帶外孫女參加各類型的書畫展,交識書畫圈的藝術名家。

  教育手法的轉變,在各種書畫展覽場合和藝術名家潛移默化的藝術薰陶下,外孫女也逐漸愛上了書法。在家人的鼓勵下,以及相繼在各類院校間的書法比賽上屢獲獎項後,陳詠悠更加堅定了學習書法的決心。儘管學業任務越來越大,但是,外孫女手中的毛筆依舊沒有放下,並且在潛心鑽研書法的過程中喜歡上了與書作伴,學習的熱情一直不息,這是讓黃森榮最為感覺欣慰的。

  升上中學後,因為想進一步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學習更多的技藝,在繼續練習書法之餘,外孫女陳詠悠也開始了自己的寫畫之路。因為有書法功底,黃森榮說,陳詠悠學起畫來也比較得心應手,創作的作品已有了一定的氣韻意味。

父女搭檔散播熱愛學習種子

  近年來,順德在努力構建文明社會,加大力度普及基層文化建設。黃森榮認為,要做好這個大文化環境的構築,首先得要做好家庭這個小環境的文化風貌、風氣的建設。「學習書畫藝術是一個修心養性的過程,練習時也是一個與知識打交道的過程,能夠增加自己的文藝底蘊,厚實自己的文化修養,提升個人魅力。」

  而為了讓更多的順德人愛上學習、喜愛上書畫藝術,加入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行列,在順德形成一個相對濃厚的書畫氛圍,從2007年起,黃森榮便與女兒抽空在大良街道中區行政服務中心開辦了一個書畫藝術班,6年多時間裡,父女兩人已經成為了100多名孩子的書法啟蒙老師,在鳳城的天空下,這對崇藝尚學的父女在散播著熱愛學習的種子。

■相關報導


  順德好家風:與人為善,用愛感化他人

  順德好家風:恆心鑄造堅韌企業風範


  順德好家風:農村孩子吃得了苦,成長不虧


  順德好家風:勤勉自強讓人格魅力無限

  順德好家風:母親熱心助人,樹家庭榜樣

  順德好家風:光明磊落,做個誠信善良的人

  順德好家風:踏實做人,認真做事

  順德好家風:對病母不離不棄,孝義暖心

  順德好家風:象棋場上教子孫做人做事

  順德好家風:一家人和和美美比什麼都重要


相關焦點

  • 承祖志傳家風,一家三代教書育人
    翻開平山縣村莊考一書的兩河篇,你會發現喬建珍名字,她擔任中國駐巴西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至今在巴西任教九年,為中國的漢語文化在世界推廣做出了貢獻,然而更應該稱頌的是她一家三代都是知名教師,都為當地的教育事業獻出了一生。
  • 北京第八中學校長:家風是耳濡目染的自然生成
    談到「家風是什麼」的話題時,王俊成校長認為,家風是耳濡目染的自然生成,家教和家風是人的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的初步的築模定形,是人生品質的基本底色。 「家風和家教對一個人來說,他們能夠讓人在人生中不斷地去正心、思行和修德,時時想起來還能夠讓你動情、溫暖、傳承和流傳。」
  • 江西這一家三代6人執教,傳承的家風是「認真」2字​
    來源 | 都市現場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在江西省萍鄉市有一個教師之家,祖孫三代,出了6位教師,他們還很受學生和家長歡迎。在第36個教師教師節前夕,72歲的退休教師龍小萍陸續收到了女兒們送上的祝福。對於教育事業,龍小萍這一大家子稱得上是滿懷深情:上一代,她的父母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教師;下一代,她的三個兒女都奮戰在教育一線
  • 順德龍眼梁氏:接物謙恭 修業勤慎(家風家訓)
    在廣東順德龍眼村,始建於明正德年間的梁氏大宗祠,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梁氏大宗祠正堂的牆上,掛著「謙恭勤慎」四個大字,此為順德龍眼梁氏的家訓。在此家訓的薰陶與鞭策下,梁氏家族培育出外交家、政治家梁敦彥等人才。歷史上,梁氏家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梁氏九世祖梁鱣(zhān)乃孔子七十二賢之一,以孝悌著稱。
  • 家風、熱愛還是耳濡目染?
    《叮咚上線老師好》作為一檔互動知識分享節目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在教師節特輯中,很多老師都分享了自己為什麼要當老師。包君成主要是受教育世家的影響才當老師的。在一張全家福裡面,27個人有10個人當老師,可以說教育世家這個家庭背景對包君成成為一位老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承祖志傳家風!一家三代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
    值得稱頌的是她一家三代都是名師,為當地的教育事業奉獻一生。喬建珍今年 56 歲,出生於平山縣兩河鄉兩河村。她的爺爺叫喬端,1947 年在南甸鄉蘇白雁村創建了初級小學,擔任校長。那時農村條件差,有許多學生上不起學,他就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貼來資助貧困生上學。
  • 好家風 我傳承_新聞中心_洛陽網
    家風家訓,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我們愛國、愛家,就應當從立德樹人開始,從抓好家教、搞好家訓家風做起。好家訓造就好家風,好家風造就好家庭,好家庭則是造就好兒女的搖籃。  位於河南鞏義市康店鎮的康百萬莊園,是全國重點保護的三大莊園之一,到過康百萬莊園的人,大多都會在「留餘匾」前久久佇立。
  • 泉港:一家三代同守三尺講臺,累計已173年
    在界山鎮界山村,有這樣一個教育世家,三代人承前啟後,矢志育人,用熱情和生命詮釋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真諦。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聆聽他們這個書香門第的平凡故事。柯友明:「教學生的時候我會考慮要怎麼樣教好,就是從德智體幾方面去教。
  • 正派家風:從皇宮走出的一門三代國子監祭酒
    皇帝不僅親自確定前三名的名單,而且親自參加這個公布殿試成績的典禮。所以,來自四面八方的讀書人得以踏入皇宮,受到皇帝的禮遇,感受到金榜題名的無上榮耀,這對讀書人而言,的確有巨大的鼓舞和激勵作用。從明成化到萬曆年間,福州有林姓一家人,一家四代之中,先後有多人來到皇宮,參加殿試,結果出了七位進士。在這七位進士中,又先後出了三位國子監祭酒、五位六部尚書。
  • 承祖志傳家風 喬建珍一家三代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
    值得稱頌的是她一家三代都是名師,為當地的教育事業奉獻一生。喬建珍今年56歲,出生於平山縣兩河鄉兩河村。她的爺爺叫喬端,1947年在南甸鄉蘇白雁村創建了初級小學,擔任校長。那時農村條件差,有許多學生上不起學,他就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貼來資助貧困生上學。
  • 一家三代十幾口,不是博士就是碩士,好的家風才是最大的炫富!
    來自陝西西安的張女士,在網上分享了家庭裡一家三代十幾口人的學歷,一家人齊齊整整,都是高材生,不是博士就是碩士,最普通的就是大學本科了,其中還有很多家庭成員,是在各自領域非常著名的教授。
  • 【家風故事匯】第六十一期|畢永蘭:幸福的一家
    昆明市婦聯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為工作目標,圍繞「傳承好家風好家訓」主題,結合2020年尋找昆明市「最美家庭」活動,5.15「國際家庭日」、「家風家教主題宣傳月」,推出「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通過講述「名人家風故事」、「模範家庭故事
  • 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家風文化節」助推家風文明
    社會風氣天朗氣清,源於家風的純正那麼,如何傳承好家風家訓呢?走!小編帶您去瞧瞧~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發散思維講述自己與好家風的故事。講堂定期開展「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親子活動,將家風家訓的學習融入到親子閱讀中。
  • 一家教書匠 「三代」不了教師情
    一家「教書匠」「三代」不了教師情> 俗話說,家有半升糠,不當孩子王,可在勝利鎮南新汪村,杜汝才一家三代人卻都義無反顧的選擇當「孩子王」,立足鄉村幾十年,用一腔熱血去傳承教育,擋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蠟燭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 郭志榮:傳承文明家風家訓,以書法的名義!
    那我們為何不能創編一本書法教材,讓孩子們拓有影子,臨有樣本呢?這樣既能培養孩子們學習書法的興趣,又能激發他們寫好字的熱情,說幹就幹,可選擇什麼內容好呢?新的問題又擺在他面前。古典詩詞?課文節選?最後他選擇了自己鑽研已久的家風家訓精粹。他還為此專門舉辦了一次「文明家風家訓」書法展覽。書展完畢,他重新整理,精選百則,匯成書冊,送到學校。
  • 好的家風,才是家庭真正的不動產!
    傳家榜一直堅信,父母只有做好榜樣,塑造出好的家風,孩子才能在好的家庭滋養中成長。 在如此良好家風的薰陶下,梁啓超九個子女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可謂「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 成都市草堂小學「家庭文化節」弘揚好家風
    近日,成都市青羊區優良家風系列教育活動在成都市廉潔教育文化基地——草堂小學正式啟動。草堂小學的家長們、孩子們通過獨具特色的「家庭文化節」,共同感受家庭文化氛圍,弘揚、踐行良好家訓家風,傳遞崇廉尚潔的社會正能量。家庭文化節設置了展家史、秀家寶、秀家藝、賽家宴四個展區。
  • 言傳身教的你,耳濡目染的我
    ●洪佳怡(嘉應中學209班)  立志修史的司馬談,浸染無改父道的司馬遷;誡子有方的諸葛亮,成就以死報國的諸葛瞻;潛心書法的王羲之,陶冶推陳出新的王獻之……古今父子,家風代代相承,也有言傳身教的你和耳濡目染的我。
  • 【家風故事】傳承三代的鄢氏「多煮一杯米」好家風
    就如何做好新時期家庭教育工作,尹華凱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培育家庭教育工作新動力,著力推進好家風建設的拓展延伸,將其融入村風民風培育、家風家訓家信薰陶、校風校訓傳承和黨風政風建設中;要整合優質資源,凝聚家庭教育工作正能量,努力擴大家庭教育工作覆蓋面,提高家庭教育知識的知曉率和受益率,不斷推動家庭教育深入發展;要提升服務能力,致力家庭教育工作新作為,紮實推進家庭教育工作,更好地講好家風故事、宣傳好家教新理念
  • 好家風「最美家庭」故事【1-10】
    好家風故事一:《團年飯》大三班    錢亞安家庭 「叮……」電話響起,父親扔下手裡的灰面,拍拍手,興衝衝地去接電話,當時母親正在炸家鄉過年吃的東西。「爸」我在那頭,「兵兒,你們幾時回?」            好家風故事三:《我們一起爬山吧》大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