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丨比勤奮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2021-02-19 新華網



文/sunco

有個朋友是個理想型的,有想法、有激情、愛折騰,他說想放棄現有工作去找一份天使投資的工作,雖沒從事過類似工作,但憑藉著內心力量的驅動,他花費了半個月時間研究一個行業,寫了一份行業投資分析報告,隨後投了份簡歷。

這哥們如願以償的收穫了面試邀請,看他給我描述時的神態還是有點小激動的,就此可以說明那份投資分析報告獲得了一定的認可。但面試時HR總監問了幾個問題把他問蒙圈了。

HR總監:「對你影響最深的一本書是什麼,什麼書名,作者是誰?」

他回答說了書中的幾個觀點,然後又說作者確實想不起來了。

HR總監:「平時看科幻電影嗎?」

他回答:平時工作比較忙,很少看電影。—多麼冠冕堂皇的回答啊。

HR總監又問:「你對什麼痴迷?痴迷到什麼程度?」

他回答:除了工作、看些書確實沒對什麼事物痴迷過。

面完試他就覺得這些問題回答的很糟糕,心裡有些隱憂。在返程的路上,他收到了HR總監的回覆,說「通過和同事的綜合測評,你的經歷不合適這份工作。」。

他有點不甘心,問HR總監「為什麼面試沒通過呢?」,HR總監回答:「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缺乏遠見。」這一句話刺醒了他,多麼痛的領悟啊。

深度,廣度,遠見不僅刺醒了他也深深刺醒了我,他如此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再仔細分析那幾個問題,其實針對性很強的。問什麼書對你影響最深,意在考察你對這本書理解深度,做天使投資理解深度深度思考是基本素質。問看不看科幻電影意在考察對未來的關注程度。拿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發現對很多問題思考程度都很膚淺,想到一、兩層之後就很難再深入下去了。

平時也喜歡看書,也買了不少書,但基本等於白看,僅僅記住幾個觀點沒深刻理解書中的體系結構,知識不成體系是沒多大價值的。看了沒真正消化,不試圖深入思考、理解、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本質上跟沒看是一樣的。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叫「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當時看完後也只記住這句話,沒什麼切身體會,但經過朋友講述他的痛苦遭遇後發現這句話太有分量了。於是又在網上搜索這篇文章認真的看了幾遍,這其實是篇演講稿,是晨興資本劉芹寫的。

雷軍給劉芹打了一個電話跟他說:「我一直認為你做投資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你能告訴我,到底怎麼樣才能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你為什麼投資能做得非常不錯呢?」

他當時給了雷軍一個答案,「我相信我極其的勤奮。我相信天道一定能酬勤!我相信如果勤奮的話,你一定能做一個非常好的投資者。」他本來以為這個答案至少能得到雷軍的部分認同,結果他沒想到,雷軍給了他一個讓人驚訝的反饋。這個答案就是天道並非一定酬勤。這個觀點當時給了他非常大的刺激。

後來慢慢明白了,可能勤奮是必要的,但是勤奮是遠遠不夠的。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但我認為深度思考決定人生,是的,深度思考決定人生。理解這句話需要明確幾個概念,什麼是深度?深度是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深入理解事物本質是深,只了解事物表面是淺。

決定意思是起決定性作用,但不是絕對作用。人生不是完全由深度思考決定,但起到決定性作用。有些人不需要太深刻照樣可以過的舒服自在,比如富二代、官二代,買張彩票中了500萬,什麼深刻不深刻對他們來說都是扯淡。

細細研究各個領域成績斐然的大咖所做的演講、寫的文章無不是對某個領域深刻思考的結晶,思考的深度及遠見一般人望塵莫及。

馬雲對電商的深刻理解及遠見成就了阿里,周鴻禕對流量的深刻理解使入主奇虎前後發生天壤之別的變化,中航502所對離子發動機技術的深度研究和理解造出了世界最先進的離子發動機,使地球去火星的飛行時間縮短到39天左右。

但深度思考並不是深不可及的,我們通過努力,不斷練習是可以獲得的一項技能,一旦深度思考成為習慣人生將大不同。

 一、深度思考需要的幾個前提:

 

1、內心意願


再好的事自己不想做也無濟於事,內心想有這個意願才能開啟思考之門。

2、深度思考是自己的事

上學的時候有這個感覺,覺得學習是給別人學習的。在學校老師逼著學,到家家長逼著學,寫完作業了嗎?不寫完作業不準睡覺,考試不好回到家還得挨揍。

長大後才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人和人的差距也是在畢業之後發生的。那些把讀書當成自己事的人,畢業後更懂得自學的人通常混的都不會太差。深度思考始終是自己的事,雖一開始很難深入時間久了有了自己的方法論也就不難了。

3、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

前兩天看了一部電影《星際穿越》,沒有那種強烈的使命感和對親人的愛,庫珀是回不到地球的,同樣也談不上拯救人類了。你選擇的領域直接影響你日後成就的大小。

4、決心


光想是遠遠不夠的,沒有決心就會給自己找各種藉口,我沒時間,工作都累個半死還有心思想這個,今天不下定決心深入思考、研究明天遲早是要還的。

更重要的是想成事一定要早,時間不等人啊。不要自欺欺人,不深刻思考也能成就人生,成為人生贏家,真的是白日夢啊。上帝只做了兩件事,一是創造環境,二是建立競爭,羚羊時時刻刻想著怎麼跑過獅子,必須有這種決心,否則只會成為獅子的盤中餐。

找到自己深度思考的土壤,還得擁有一套開墾土壤的工具,即有一套深度思考的方法論。

二、深度思考的方法論

1、可繁殖的知識量


可繁殖的知識這個概念來源於李笑來,李笑來把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可繁殖的,一種是可繁殖的,比如秦始皇是哪年統一六國的,這種知識是不可繁殖的,但像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就是可繁殖的,它可以讓你提高、進步,讓你變得更深刻。

不能深刻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見識少,知識積累量不夠。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產生大量信息,但並不是每條信息都是有價值的,對充斥的信息首先要做的就是甄別信息有無價值,無價值可以不看,重點是看有價值的。

真正聰明的人都是下苦功夫的,曾國藩讀書的原則是一本不點讀完決不讀下一本書,真正的好書不能求快,快即是慢,快即是無,理解最重要。

2、思考頻次


針對問題多思、多想,思、想,思、想不動腦哪來的思想。李小龍曾經也說明過這個問題,他說不怕一個人會100種功夫,只怕一個人把一個招式練100遍。

好功夫需要速度、力量、技巧,練100種功夫每種都是淺嘗輒止,不能實戰,把一招練100遍往往可以一招致命。對一個問題若想深刻想個一兩遍想不明白了,通常都是很痴迷的狀態,除了睡覺不想其他時間都在思索。

3、多維度思考


從前,有五個盲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象,不知道大象長的什麼樣,他們就決定去摸摸大象。第一個人摸到了鼻子,他說:「大象像一條彎彎的管子。」第二個人摸到了尾巴,他說:「大象像個細細的棍子。」第三個人摸到了身體,他說:「大象像一堵牆。」第四個人摸到了腿,他說:「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但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思考過程就像是盲人摸象的過程,努力從多層次,多角度看待問題。要想多層次思考的跟自己較勁,不能想到一兩層就饒了自己,想到一兩層以後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把所有的問題都想全了。認識大象的過程其實是人類擁有的三種邏輯思維之一的結構思考邏輯,按照結構思考邏輯把各個部分找全。

4、細節


笑傲江湖第二季有個表演者叫沈小龍,他把打噴嚏分解開來演,很好玩。有時候我們對問題認識不深,一定程度上是對細節不掌握,僅僅了解個籠統的概念不往深裡追求,追的越深認識越深刻。事物的本質都是被一層一層表象包裹著,不追問到底還以為表象呈現的東西是事物本質呢,這就誤導自己了。

深刻是一種態度,事事不求細節,很難想像他能優秀到哪兒去。

5、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美國作者芭芭拉·明託寫的一本關於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邏輯的書,有時間大家可以看看。

金字塔原理是很好的思考和表達方法,在思考、表達的時候為什麼要構建金字塔結構呢?

因為研究表明人類能夠記住、理解最多的項目是7個,比如:你寫了一遍文章或做個演講,把下圖的論據A、B、C、A1、A2、A3……,一股腦的講出來、寫出來恐怕別人很難理解的,所以需要把多於7個的項目通過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組合成幾組,同組內的內容按照因果邏輯、結構邏輯、程度邏輯展開,然後以此類推。

人的思考過程都是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原理觀點先行,先提出觀點,然後通過歸納和演繹思考論據,把論據找充分。

上層思想是下層思想的總結,下層是上層的解釋,這種結構就是疑問\回答式,下層其實是對上層的回答。通過疑問\回答不斷深入構成整個金字塔結構,寫出一遍文章。

6、概念清晰


以前看過一本幼兒教育的書,在嬰兒呀呀學語的時候父母說話往往都是把饅頭說成饅饅、把蟲子說成蟲蟲、把的凳子說成凳凳,這本書建議別用這種語言和孩子交流,是饅頭就說饅頭,是蟲子就說蟲子,是凳子就說凳子,語言基礎是文字,文字是思想和邏輯的基礎,概念清楚思想才能清晰、深刻。

7、寫作


寫東西是整理思路最好的方法,把所思所想講出來、寫出來與他人分享才能變成自己的。

在寫東西的時候剛坐下來一點思路都沒有,寫著寫著思路就打開了,寫東西是深度思考的過程,它會把存儲在大腦中的不同區域零散的知識點調取出來組合成有深度的思想體系。

來源:灼見(ID:penetraingview)

編輯:趙輝

相關焦點

  •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甚至有時候深度思考決定人生。本文作者梳理總結了深度思考的模型和前提,學會並掌握這幾個要點,定會助你提升思維方式,在日後的工作中更快成長。我一直都可以算是個理想主義的人,有一些想法、也有激情、愛折騰。但是在沒有學會一些很好的思考方式之前,更多的時候也僅限於此。
  • 思考比勤奮更重要
    勤奮本身沒錯,所有的成功都來自勤奮及努力的付出,勤奮永遠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大多的時間裡,我們往往忽視了思考的作用。缺乏思考的勤奮是需要質疑的。有些人辛苦了一輩子,還是沒能過好自己的一生。農民成年累月在自己的承包地裡揮灑汗水,並不見得比別人收益好;學校裡勤奮的學生多得是,與成績不成正比的情形大有人在。
  • 低水平勤奮正在毀掉你,深度思考才決定人生
    因為他們忽略了比勤奮更重要的事情:深度思考。他們始終沉湎於「低水平的勤奮」。不願深入思考,釆取低級思考。這就導致這些人做事效率低,效能低,成長慢。歸根到底還是缺乏深度思考,這一點成了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最大因素。人與人的區別就在於深度思考學渣與學霸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深度思考。
  • 如何養成深度思考的能力?
    來源:舒凡會長雲講堂| 五分鐘商學院文章:如何養成深度思考的能力?細細研究各個領域成績斐然的大咖所做的演講、寫的文章無不是對某個領域深刻思考的結晶,思考的深度及遠見一般人望塵莫及。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人生的層次。很多人都知道深度思考的意義,但不是每個人都在認真地實踐。究其原因,是沒有清晰的方法論。
  • 愛因斯坦:別偷懶了,深度思考比思考更重要
    再加上大腦終身可塑性,如果你從一開始就失去了興趣,而其他人正好從一開始就興致勃勃,終身都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面探索,並且最終進入深度知識的領域,那麼這正是今天真正掌控智慧的人,幾乎壟斷細分行業的原因所在。深度思考我們本篇就構建認知深度的話題來討論深度思考的問題。
  • 普通人如何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乾貨收藏)
    雷軍說:「永遠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深以為然。再努力的人,如果方向錯了,也會事倍功半,甚至鬧出南轅北轍的笑話。戰略上的懶惰,換句話說,就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悶著頭瞎幹。至於什麼是深度思考?有人說,通過反覆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就是深度思考。
  • 碎片化信息面前,如何保持深度思考能力?
    要學會深度思考能力,首先要懂得運用邏輯能力。 邏輯能力是一個很大的範疇,但是對於我們普通上班族而言,學會其中一個分支就可以,那就是邏輯能力中的樹狀分析。學會聯想是保持深度思考能力的第二種方法。 聯想「無關」的能力是一種建立結構的能力。很多碎片化信息看似毫無關係,實際都存在某種聯繫。 我們平時要注意的就是把這些碎片化的信息,用思維粘貼起來。
  • 如何培養深度思考能力?
    如果你試著這樣做,你會發現,很多問題都豁然開朗。但為什麼很多人都是埋頭苦幹,看不到這些可能性呢?原因很簡單:對大多數人來說,深度的思考,是一種奢侈品。我們要麼沒有時間去思考,要麼有時間,但卻在我們的消磨和打發之間,被我們拋棄。
  • 普通人最缺乏的深度思考能力,如何培養?(建議收藏)
    要知道,有價值、有效的勤奮和努力,往往建立在深度思考之上,沒有深度思考的勤奮,往往都在做無用功。這篇文章4800字,預估10分鐘讀完,與你聊聊,普通人如何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戰略上的懶惰,換句話說,就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悶著頭瞎幹。至於什麼是深度思考?有人說,通過反覆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就是深度思考。但我更喜歡這樣說:通過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並能夠結合實際情況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 讓你與眾不同的不是努力,而是深度思考力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叫「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是晨興資本劉芹寫的。雷軍曾給劉芹打了一個電話跟他說:「我一直認為你做投資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你能告訴我,到底怎麼樣才能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你為什麼投資能做得非常不錯呢?」他當時給了雷軍一個答案,「我相信我極其的勤奮。我相信天道一定能酬勤!我相信如果勤奮的話,你一定能做一個非常好的投資者。」
  • 高考數學滿分:比勤奮更重要的,其實是這種能力
    且不管試卷到底有多少,所有人看後都會驚嘆:哇塞,果然是別人家的孩子,夠勤奮!然而,在我看來,能夠讓他考滿分的首要因素並不是勤奮,而是另外一種能力:善於總結反思。這兩點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就是:這位同學不只是做了試卷,而且在以後進行了複習和總結思考。實際上,這才是他成績特別突出的秘訣所在。仔細想一下,你就會發現,無數成功者的案例都已經告訴我們:勤奮是優秀的奠基石,善於總結反思才是優秀的金鑰匙。
  • 提高深度思考能力,推薦書單《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
    美團的創始人CEO王興曾說:有句話說得非常好,「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願意做任何事情的」,這句話很殘酷,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願意做任何事情的。特別是娛樂至死的時代,很多節目就是要娛樂至死,我們陷入沉迷其中,就沒有了自己思考,更沒了深入的思考。
  • 企徒文旅趙超:未經深度思考的勤奮沒有意義
    「當前我們的機遇更多一點,挑戰更少一點」,趙超稱,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國內旅遊市場受到很大衝擊,而企徒文旅卻抓住機會做了很多優化。提升在疫情穩定之後,在高標準的防護措施下發起了一場「公益徒步行」,帶領300餘人赴敦煌公益植樹,在徒步和公益間找到了最佳的平衡點,再次領跑同行業。疫情期間,企徒文旅的企業家社交小程序也營運而生。
  • 如何培養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
    而深度思考的能力取決於你獲得知識的數量和質量知識的海洋那麼大,該學習什麼樣的知識才算有用呢?>3,現在及以後,知識深度知識深度,即你看待一個問題時,思考的深度,決定思考深度的就是底層的認知深度?1,從形式看,一般的認知僅對具體問題或者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認知在分析具體現象之後找出抽象規律2,從思考方式看,一般的認知根據自己的直觀感受,情緒與經驗,而深度認知依託實驗驗證或數據分析支持的結論3,從效果看,一般認知只能解決一個特定問題,而深度認知能更普遍地解決類似問題,啟發人們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思考問題
  • 團購:學會深度閱讀思考,比讓孩子讀完100本書更重要丨好書推薦
    這種簡單、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方式,並不能讓孩子真正地吸收到一本好書的精華,所以即使讀得再多,對孩子的閱讀、思考、寫作等能力的提升效果也有限。 長久以往,孩子養成了錯誤的習慣,長大後更難去在閱讀中思考了。過程中的思考決定了孩子能讓這本書發揮多大的價值。只有把一本書讀透、讀深,才是更高效的閱讀方式。而這是被大部分家長忽略的。要知道,童年成長的關鍵期是培養深度閱讀思維的最佳時間。
  • 書單丨介紹幾本有深度的書籍,讓我們深度思考和學習
    01 《深度思考》深度思考就是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事情來了就做,很少去想為什麼做,怎麼做,以及做了之後想要得到什麼結果?篤信天道酬勤,大部分時間用來埋頭苦幹,卻很少抬頭看路?習慣於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事實上,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奮,都是註定要吃力不討好的徒勞。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當下,在競爭激烈的高階領域,決勝的關鍵不僅在於知識的多寡、勤奮的程度,更在於是否具備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 在閱讀中深度思考,比讓孩子讀完100本書更重要丨睿媽薦書
    這種簡單、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方式,並不能讓孩子真正地吸收到一本好書的精華,所以即使讀得再多,對孩子的閱讀、思考、寫作等能力的提升效果也有限。 長久以往,孩子養成了錯誤的習慣,長大後更難去在閱讀中思考了。過程中的思考決定了孩子能讓這本書發揮多大的價值。只有把一本書讀透、讀深,才是更高效的閱讀方式。而這是被大部分家長忽略的。要知道,童年成長的關鍵期是培養深度閱讀思維的最佳時間。
  •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學習力
    頂尖學霸確實都很勤奮,但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學習力」。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系的柯比教授(W·C·Kriby)就提出:唯有學習力,才能讓孩子真正提升學習效率,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哈佛,大家公認的學習定律就是「W=X+Y+Z」(成功=勤奮學習+正確的方法+少說廢話),而勤奮則是第一位的。當他們經過苦讀順利地走出哈佛以後,就會產生一種感觸:他們已經不再懼怕任何困難,因為他們在哈佛的苦讀中已經經受了煉獄般的煎熬。3.
  • 深度思考有沒有用?如何讓自己學會深度思考?
    經常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每個人對待問題應有自己的見解,我就不解答上面的問題了。一直在經受毒打的李壹壹,最近在考慮為什麼自己總是被毒打? 視頻中提到,認知的提升並非是件容易的事,現在的人們很難進行深度思考,時間碎片化和知識儲備不足都是深度思考的絆腳石,一味地吸收信息不進行消化總結始終不是自己的知識,別人給與的信息其實啟發自身的很少。
  • 思考能力低下,才是一個人最可怕的硬傷,值得一讀
    香奈兒前全球CEO莫琳.希凱在她的《深度思考》這本書裡有一個定義,深度思考就是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莫琳.希凱認為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方向,比勤奮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任何深度思考之前的盲目努力、勤奮和付出,往往很可能會徒勞無功。在碎片化信息佔據我們生活和注意力的當下,一個人的深度思考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