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場內外的受關注程度,有時候潘曉婷也會幻想自己是個「隱形人」,在賽場上減少一點束縛的感覺。而通過網絡平臺的「潘氏網店」,潘曉婷牌「冠軍系列」神奇巧克則是受到了撞球愛好者的熱捧。
逆境中,就是不要「暫停」
★羨慕費雪擁有好手感★
那天的決賽算得上歷經波折,曉婷最終是以9比7逆轉取勝。其實早在房山公開賽開打前,她對於自己的狀態就沒底,「比賽前一個星期,因各種活動,包括採訪十分多,基本上沒怎麼練球,整天跑來跑去的把手感跑沒了。」
安利杯結束回到上海,潘曉婷曾經有過一段極其規律的訓練備戰,每天練球3到4個小時,每周至少保證5天。可惜練了半個月,狀態調整出來了,眼看房山的比賽就要開打,各種邀約、活動卻一股腦兒地找上門,「自己都覺得有點可惜,到了比賽的時候也不知道狀態還能不能保持。」
不過類似的狀況並非第一次碰上,潘曉婷說這些年自己也在學著慢慢適應,有時候活動應接不暇又或者出國要倒時差沒法練球,各種惡劣條件之下,她自己覺得也算是磨練出來了,「以前三天不練球,再摸球桿好像手都不是自己的,打球又拐、又飄,現在一個禮拜不練球,給我一兩個小時就能把感覺找回來。」
所以潘曉婷特別羨慕凱利·費雪,這位愛爾蘭撞球冠軍可以長時間不練球卻依然能夠保持不錯的手感,她的秘訣就在於「只要腳的位置對了,球就能打進」。而這位好似有特異功能的球手不僅是潘曉婷在鄂爾多斯公開賽決賽的對手,更是房山決賽賽場的對手,這足以證明她的穩定性。
「因為頭一場比賽就對上國家隊隊友陳雪,她出道很久,球自然是沒話說,而且特別有耐心,任何情況下都有辦法將落後的局勢扭轉。」所以抽籤一結束潘曉婷就做好了隨時走人的準備,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國內9球賽事日益增多,她也逐漸感覺到在家門口作戰難度更大,「在國外比賽,至少第一場球感覺是能練練手。但這一次我看了籤表,感覺大家第一個要碰的對手都不好打。現在已經不能再用過去的標準來衡量比賽,球場上的差距愈發不明顯,很多時候全看臨場發揮。」
★有時也想當個「隱形人」★
再加上賽場內外的受關注程度,有時候潘曉婷也會幻想自己是個「隱形人」,在賽場上減少一點束縛的感覺,「在國外比賽,除了暫停之外自己也會有很多調整,甚至會故意瞎打幾杆,打亂對手的套路,給自己時間找回狀態。」然而這種戰術若是照搬到國內賽場,難保不會受到質疑,所以曉婷也在琢磨如何應對國內賽事的辦法,「比如這一次和費雪的決賽,在3比5落後的情況下,很多人都以為我會叫暫停,包括比賽的解說、現場的朋友都覺得我會這麼做。」其實她並非沒有想過叫暫停,可轉念一想又覺得這種比賽套路完全是在對手的意料之中,「大家都能想到的事,對手肯定能想到。因為她也知道你緊張了,需要調節,但這個時候我反而不想讓對手增加信心。」
反其道而行的潘曉婷只是借著裁判擺球的時間,把先前丟掉的幾局在腦子裡頭快速復盤,分析問題到底出在哪兒,「一開始自己總是擔心打不進,所以球的要位非要到100%的位置,一旦走不到位,不管是重了還是輕了都會覺得自己手感不好。」但是既然處於落後,潘曉婷決定把這種追求完美極致的念頭暫時擱一擱,「餘下的比賽,我要把這個100%的範圍放大,走位不要太偏,角度OK就行,完全放鬆地去打。」
預想之中的暫停沒有發生,而比賽雙方的心態卻發生了轉變。凱利在隨後幾局多次出現失誤,而找回手感的潘曉婷愈發自信,最終扭轉局勢收穫冠軍,「賽場上就是這麼一念之差,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沒有要暫停是對的。」
專訪Q&A
國內比賽壓力大,奪冠依舊會興奮
東方體育:這幾年對待比賽依然像過去那樣時刻追求完美嗎?
潘曉婷:會和過去有些不同。我也想過曾經有一段時間自己遇到瓶頸期也是這個原因。如果是一個鬆散的人,要求高一點或許有好處,但是我本身就已經對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還要額外背負來自於外界的包袱、壓力,就無法用平常心去對待比賽或是結果。所以以前是過程結果都要完美,現在是要求過程,而不要求結果。
東方體育: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種轉變?
潘曉婷:應該是去年,亞運會奪冠之後,我的心態輕鬆了許多,整個人的自信也找回來了。雖然我在國內的排名比較低,但主要是我參加的比賽不夠多。像我參加海寧、鄂爾多斯和房山的比賽我都獲得了冠軍。我爸常跟我說拿冠軍容易,保冠軍難。我覺得這是很多人都會經歷的過程。我很慶幸自己走過來了,所以我也願意和他們分享我的經驗。
東方體育:最值得分享的經驗是什麼呢?
潘曉婷:還是要看悟性,一旦你悟到了,自然而然就成了。有的人可能需要久一點,比如我,用了兩年的時間才悟到。
東方體育:你所提到的在國內比賽的壓力僅僅是你一個人的困擾?
潘曉婷:我覺得,現在很多選手都在面臨同樣的問題。也許以前就我一個人壓力大,畢竟那個時候只有我頂著世界冠軍的頭銜,好像理所應當地就必須在國內奪冠,而對於其他人來說,只要能贏下世界冠軍那就是世界冠軍。應該說當時大家所處的起跑線不同,但現在世界冠軍也多了,壓力人人都有,反而我沒有壓力了。誰都覺得自己不能輸,那我反倒可以輸了。
東方體育:擁有那麼多冠軍頭銜,現在奪冠之後還會像以前那麼興奮嗎?
潘曉婷:會興奮,但興奮度過得很快,有時候連我自己也會詫異。房山決賽前一晚,我躺在床上還在想拿冠軍該有多好,至少能開心三天。可真到了贏球的時候,我其實也沒什麼反應,一瞬間就過去了。事後好多朋友還問我怎麼看起來不興奮,我說我當時的確就沒什麼感覺,要真有那只能是演出來的。
東方體育:未來,對於比賽是否還有新的目標?
潘曉婷:今後還是希望可以繼續打比賽,保持良好的狀態。即便要同時兼顧很多確實比較辛苦,但是不會放棄撞球,而且作為職業運動員,如果在場上打得很爛,自己也會沒有樂趣。以前覺得練球枯燥,可現在如果單純地就是比賽、訓練,這種生活對我來說反倒成了一種休息。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設定日程,什麼時候訓練、逛街或者學學英語,就像是在學校裡頭有一張課程表那樣。只是這看似簡單的生活目前還很難實現。
潘曉婷巧克網店地址:http://shop70788768.taobao.com/
天后經營網店 「潘曉婷」牌巧克熱賣
在房山擊敗費雪不僅讓潘曉婷收穫了冠軍,差點又多了一個好的「代言人」,「決賽前費雪跟我約好了,如果她最終奪冠,我就成為她的贊助商。」費雪喜歡的可不是普通的巧克,這一款兩枚裝、收納在精緻鐵盒中的巧克如今在女子9球選手中頗受歡迎,而這一搶手貨的老闆正是潘曉婷。這一次去房山比賽,她特意準備了一批送給所有的參賽球手,而通過網絡平臺的「潘氏網店」,潘曉婷牌「冠軍系列」神奇巧克則是受到了撞球愛好者的熱捧。
之所以會對生產巧克感興趣,潘曉婷也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長久以來中國都沒有自己的巧克品牌,大家全都用的進口貨,哪怕有些質量不過關也沒辦法,」所以潘健花了四年多的時間,經過無數次的研發、實驗以及修正,終於收穫了成果。從去年夏天一經推出,到今年年初以全新包裝亮相,這款職業巧克在業內深受好評。「巧粉最主要的是滿足三方面的需求,一是不容易滑杆、二是減少靜電,最後才考慮到美觀。」而對於自家的產品,潘曉婷格外自信,「但凡在我們網店購物的,都是七天無理由退還。如果自己都對自己的產品沒有信心,怎麼能讓顧客有信心呢?」
先前參加安利杯的比賽,潘曉婷也曾把自己的巧克送給一同參賽的球員,其中就包括之後的冠軍得主周婕妤。「賽前我就給了她幾個,她說比賽中會用,我一開始以為是客套話,沒想到她整個比賽包括決賽都在用。」畢竟自己也是職業球手,潘曉婷很清楚越是關鍵時刻,球員越是需要穩定的狀態,哪怕是一個細微的差別說不定也會影響到比賽。沒想到周婕妤卻帶著曉婷的巧克過關斬將,職業生涯第二次加冕安利杯。所以這一次在房山,周婕妤提前幾天給潘曉婷打電話訂貨,比完賽可以帶回去給朋友們。
「普通巧克的顏色有淺綠和深藍色,而臺布的顏色介於兩者之間,所以很容易弄髒球檯,如果不小心弄在衣服上也很難清洗……」這些網店上的介紹文字都是潘曉婷親自操刀,之前為了驗證巧克的摩擦力,她還親自上陣錄製了一段實驗視頻,抹一次巧克能夠拉杆31次不滑竿,而比起市面上動輒100多元的巧克單價,一盒兩枚僅售68元絕對是價廉物美。
如果運氣好,說不定買家還能有意外的收穫。閒暇之餘潘老闆也會客串一把網店客服,偶爾還有幾次被網友識破,「我只能開個玩笑說,『怎麼可能呀,曉婷姐那麼忙哪兒有這個時間!』」
★女兒潘曉婷專注比賽 父親潘健經營球房★
畢生心血,只為推廣撞球
本版撰稿 本報記者 馮笑
創業故事
體育全才立足撞球界
曉婷品牌是最大優勢
年輕的時候,潘健就是不折不扣的體育發燒友。他曾經練過長跑、踢過足球,還是一名國家一級籃球裁判。1983年北方剛開始流行黑8,老潘便迷上了,一有空就會玩兩把。到了1991年,潘健在老家濟寧已經是小有名氣的撞球高手,他還趁著業餘時間搞了一家俱樂部,不過那會兒規模還很小,統共也就四五張球桌,一張就幾百塊錢。
「真正對撞球有一個全面了解是在1996年。當時撞球在國內慢慢發展起來,有了斯諾克(微博)排名賽,我也參加了不少山東省的比賽,都能排進前幾名。」但老潘已經意識到自己在打球這方面入行有點晚,所以他決定培養女兒,那一年潘曉婷16歲。
既然下了決心,凡事追求盡善盡美的潘健自然是下了不少功夫,人力、物力自是不用說,在這一過程中他也了解到中國撞球的發展前沿是在南方。1998年潘曉婷贏得了首個全國冠軍,第二年父親就帶著她前往杭州。一年之後,曉婷代表山東省參加首屆全國體育大會,在寧波比賽的時候,潘健認識了幾個來自上海的朋友,這才有了去上海練球的念頭。
「2000年5月份,我帶著曉婷到了上海,她在漕溪北路的球房練球,我就在球房裡頭負責管理工作。」球房隸屬臺商投資的娛樂城,主打保齡球館,據潘健介紹當時國內排名靠前的撞球運動員都在那邊訓練。可惜不到三年的時間,由於保齡球市場逐漸淡化,球房也跟著一起結束營業。於是在2003年,潘健找到了合伙人陸家明,在上海擁有了第一家自己投資的球房。
雖然營業面積有限,這家位於徐匯區的球房只能擺放十張球桌,但生意絕對火爆。時隔一年,潘健便開起了第二家球房,久而久之潘曉婷俱樂部在上海逐漸發展壯大,「確實曉婷的品牌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這要歸功於她一貫健康、專業的形象。」
當然能夠在上海撞球界立足這些年,潘健的人性化經營理念同樣為他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來我們店打球,總是從客人變球友,然後從球友變朋友,所以開業八年多培養了一大批忠實的老客戶。」
因為自己對於斯諾克的偏愛,在老潘的球房裡頭英式球桌總是比美式球桌多一點,同時對於球桌的清洗、維護等配套工作也是非常講究,力求給客人提供最具專業性的環境,難怪經常有客人跟潘健「抱怨」,「在你們店裡能打出來的好球,到了別的地方總是打不出來。」
既然是開門做生意,潘健始終覺得來的都是客,所以偶爾遇到客人弄壞了店裡的器械或是球桌,他也不喜歡太較真。「在我們店裡,要是桌燈被打碎了,我都要求服務員先要詢問顧客有沒有被燙到,而不是一開口就談怎麼賠償,因為他也不是有意要搞破壞。我一直強調還是要人性化服務。」
專訪Q&A
以曉婷的名義培養下一代
東方體育:經營球房這麼多年,能否談談您的心得體會?
潘健:首先我感覺自己經營球房還從未遇到過挑戰,在上海的這幾家都很紅火。不過就國內市場而言,確實有一定混亂的現象存在,沒有相關規章制度去規範。比如說在某一個人口數量的區域限制球房的數量,來保護整個業態的發展。在國外就不一樣,像在美國,一般規定的區域裡頭只發放一張撞球房營業執照,以避免數量過多導致的惡性競爭。
東方體育:是不是隨著丁俊暉、潘曉婷這一批明星球員的湧現,國內尤其是上海的球房數量出現了迅速膨脹的現象?
潘健:確實如此。根據2000年的統計數據,當時上海的撞球房是380家,到了2011年變成了1600家,增長速度實在是太快。特別是在2006年丁俊暉贏得北愛爾蘭杯之後,撞球市場的投資者也發生了變化。十多年前,投資超過100萬元的球房不超過5家,而現在耗資1500萬元的球房至少有5家。
東方體育:那麼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您對潘曉婷撞球俱樂部今後的發展有何打算?
潘健:總的來說,我是希望中國撞球有一個良性的發展。但是對我而言,能開多少家球房並不重要,我還是希望通過球房能夠為中國撞球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最終是希望以曉婷的名義培養下一代。
東方體育:目前有沒有相關的計劃?
潘健:現在的普遍情況還是以家庭的模式去培養孩子打撞球,而沒有真正的讓這項運動普及到中小學校。包括在國內較為偏僻的二、三線城市,撞球並沒有受到大部分家長的認可。所以我的想法是能不能把撞球變成體育課的一部分,真正地讓其走進孩子們的課堂。
東方體育:您所指的培養孩子是以職業選手為目標還是僅僅是興趣愛好?
潘健:首先是要讓孩子們接觸撞球。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每個學校都有桌球桌,但未必都能培養出專業的桌球運動員。現在大家都忽視了中小學生群體的撞球培訓,我只是想將相關的教學、器材包括教練輸送到學校,至少先讓孩子們了解這是一種健康的運動。只有這樣,或許再過個十年,撞球就能像桌球一樣普及。
父女之情
欣慰女兒成熟,期待「乘龍快婿」
前一陣子潘曉婷在房山比賽,潘健只是在現場看了半程就提前回了上海。這些年手頭要忙的事情太多,再加上老潘覺得孩子長大了就該自己鍛鍊,所以2002年之後陪著曉婷參加比賽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少。不過2010年廣州亞運會是一個例外,潘健全程陪在女兒身邊,「那一次她壓力確實很大,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甚至在出發之前她也想過要不要退役。所以亞運的那塊金牌對她來說太重要了,可以說是她繼續堅持的一種動力。」
潘健還記得十多年前頭一次帶著女兒參加全國比賽的時候,共有64名選手參賽,但如今能夠像潘曉婷這樣依然堅持在賽場上的女子選手著實不多。那會兒老潘也是放手一搏,把老家的球房轉讓出手,帶著曉婷全國各地跑,「這幾年總有人問我當時有沒有想過會有現在所取得的成就,實實在在地說是真沒有。」
不過1998年,潘曉婷第一次參加全國大賽便一舉奪冠,當時她才跟著父親練球半年多,潘健就覺得這孩子很有潛質,和他一樣是那種虛心好學又追求完美的性格,「真正敢於去幻想未來是在2000年年底,那一年曉婷參加了全國所有的六站比賽,當時比賽還是7局4勝制,勝負變化非常快,曉婷能連拿六個冠軍確實很不容易。」這也讓潘健有了「野心」,之後潘曉婷便開始轉戰海外賽場。
如今現場助陣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有轉播的比賽老潘絕對不會錯過,他喜歡藉此觀察女兒在賽場上細小的變化。「哪怕看起來沒什麼表情,但我能看出來這幾年她放鬆了不少,我也一直在跟她說,享受比賽的過程,畢竟該得到的都得到了,就當作比賽是表演,表演的結果就不用太在意了。」
這一次決賽對陣費雪,裁判的確出現了對潘曉婷不利的誤判,但她沒有任何質疑,而在之前的比賽中負於小將高夢,下了賽場曉婷還在採訪中鼓勵高夢,讚許她的進步……這些在潘健看來都是因為女兒越來越成熟,「現在也有不少小選手會模仿曉婷,一些習慣性的動作甚至是一個面部表情。我常跟她說,如今你成了國家隊的老大姐,要給這群小妹妹帶好頭,讓她們少走彎路。而對於她自己,比賽的意義不僅僅是結果,只有這樣將來她才能走得更遠。」
看著女兒能夠在賽場上享受到撞球的樂趣,潘健也覺得高興。眼下唯一讓他放心不下的只剩曉婷的終生大事,「做父母的沒有不操心的,我也是普通人。曉婷16歲就跟著我走南闖北,我當然希望她早一點成家,畢竟她也會遭遇挫折,會有孤獨感。當然感情的事還是要看緣分,而且現在曉婷身邊有那麼多球迷、朋友的關心和幫助,一路走來最應該感謝的是他們。」
本版撰稿 本報記者 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