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230超愛因斯坦,8歲高考成績760分,陶哲軒是個「開掛」的人
不是每一個人都天賦異稟,普通人都會按照正常的節奏生活。神童往往佔據先天優勢,再加上後天不懈努力,這才使得人生格外出彩。單憑天分而忽視後天教育,通常會毀掉大好前程,方仲永就是最好的例子。愛迪生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可想而知後天努力的比重有多大。
華裔少年陶哲軒,8歲參加高考,最終取得了760分的成績。放在普通人身上,8歲才上小學不久,漢字書寫、基礎運算都才接觸,知識儲備基本為零。陶哲軒天資聰慧,為了搞清楚孩子的情況,他們後來還專門進行了智商檢測,結果230,比世界聞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智商165還要高出不少。
1975年,陶哲軒出生在澳大利亞,家庭條件優越,父母都是知識分子,雙雙畢業於香港大學。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自然受到了薰陶。原本在國內發展很好,可1972年選擇移民澳大利亞。陶哲軒其實沒在中國待過,但身體裡流著的是華人祖先的血液。憑藉著高學歷,父親陶象國當了醫生,母親梁惠蘭做了數學老師。
父母對陶哲軒的教育很重視,他們不會生搬硬套地規範孩子的習慣,而是根據實際情況來因材施教。陶哲軒自小聰明,父母在他身上花的時間和精力也大,時時刻刻給他做榜樣,以身作則。2歲時,陶哲軒就表現出驚人的數學天分,本不該他這個年紀了解的知識,他都能輕鬆學會,甚至還教比自己大的孩子。
3歲時,父母就將陶哲軒送到了一所私立小學。年齡的差距讓他很難與同學相處,也難怪,誰會願意跟一個三歲的孩子玩耍呢?一段時間後,陶象國意識到了問題,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他馬上把孩子接回了幼兒園,讓陶哲軒在同齡人之間成長。很顯然,和幼兒園的孩子一同學習,陶哲軒沒壓力,甚至有些浪費時間。
為了滿足孩子的學習節奏,梁惠蘭每當空閒時間就會給陶哲軒「加餐」,就是這樣的進度,只用了一年半時間,他就學完了小學的課程。這樣的超前學習,父母也是根據孩子的能力來實施的。5歲時,陶哲軒被送進了學校,當時他就在學習五年級的課程。雖然年紀不大,但在父母的教育下,孩子性格謙虛謹慎,在學校和同學相處融洽。
7歲時,陶哲軒喜歡上了微積分。他堅持每天去附近的中學聽課,有問題不懂就會請教父母。8歲進入中學,他已經在準備SAT考試。這是一門申請美國名校的考試,類似高考。結果陶哲軒取得了760分的成績,滿分才800分。之後的幾年裡,陶哲軒先後拿下了三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銅、銀、金牌,打破了獎牌獲得者的年齡紀錄。
14歲的陶哲軒進入弗林德斯大學,靠著不斷努力和天分,僅用2年就拿到了學士學位。16歲的陶哲軒繼續進修數學,次年就獲得了碩士學位。為了提升自己,陶哲軒緊接著就去了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並且在21歲就順利拿到了學位。「開掛」的人生並沒有讓陶哲軒懈怠,24歲那年,他就成了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正教授。
2006年,31歲的陶哲軒獲得了菲爾茨獎,要知道這可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2008年,陶哲軒獲得了艾倫沃特曼獎。這些高含金量的獎項,是真實能力的凸顯。為了搞清楚這個「異類」的智商,經過權威檢測,陶哲軒的智商高達230,比愛因斯坦、牛頓這些偉大的科學家還要高。
陶哲軒的成就遠不止這些,2009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擔任「丘成桐中學數學獎」的主考官,還在清華大學做了演講。陶哲軒先後證明了多個困擾世界百年的數學難題,包括歐幾裡得提出的「孿生質數」的猜想、埃爾德什差異問題存在等。如今的陶哲軒,依然奮鬥在學術領域,他一刻都沒有放鬆,不斷努力前行。
陶哲軒是個百年不遇的奇才,簡直就是個「開掛」的人。他的成就得益於自己的努力、熱愛和堅持。天賦雖然重要,但後天的教育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