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它在表現孔融機敏的同時,也告誡我們不能以少年時的聰明與否去斷定一個人日後是否有所作為,而王安石文章裡的方仲永便是例子。年少時的方仲永,指物作詩立就,但待其年長卻因為&34;而淪落到&34;。
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天才的成長之中,後天教育的重要性。今天我們要講的便是一位澳大利亞籍的華裔天才少年陶哲軒,這位天才在8歲時參加高考拿到了760分的高分,而在智商方面他更是得天獨厚,在經過檢測後,他的智商達到了230分,比起開創了物理學新紀元的愛因斯坦的智商(愛因斯坦的智商為165)還高。那麼,如今的陶哲軒又過得如何呢?
陶哲軒生於1975年7月17日。父親陶象國、母親梁惠蘭都是香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不過兩人在1972年時選擇了移民澳大利亞。
而在移民澳大利亞之後,陶象國從事兒科醫生職業,梁惠蘭則因為是物理、數學專業的緣故,擔任過中學的數學教師。
如此優秀的父母,令陶哲軒一出生便有了先天的智商優勢,其實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我們時常會忽略這一點,從而去要求我們的孩子也要成為&34;但顯然這種做法並不可取。孔子都有&34;的說法。
在陶哲軒身上,他的父母就做得十分優秀。在兩歲時,陶哲軒展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數學天分,他對數字極其敏感,甚至還能教年齡大過自己幾歲的孩子數數。
有感於兒子的天賦,陶象國夫妻二人自然不敢怠慢。試問身為父母,誰又不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有所成就,能夠成為天才呢?夫妻二人很快便將當時只有三歲多的陶哲軒送入了一家私立的小學。
但是,在這所學校裡,年齡上的差距讓陶哲軒始終難以融入集體生活,畢竟此時的陶哲軒也只不過是個三歲多的孩子。好在陶象國夫婦也意識到了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對天才所帶來的成長弊端,因此二人在將兒子送入私立小學幾個星期後便選擇讓兒子重新回了幼兒園,讓他與同齡的幼兒一起學習成長。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父母讓陶哲軒放棄了努力學習的機會。在學有餘力的同時,母親梁惠蘭也並未&34;。在她的指導下,陶哲軒僅僅用一年半的時間,便自學完成了小學數學課程。不得不說,正是在陶父陶母的循序善誘之下,讓陶哲軒在有著絕佳天賦的同時,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陶哲軒5歲時,父母決定將他送到公立學校,。在他進入學校之後,雖然只是二年級但陶哲軒學的卻是五年級的課程。因為此時的他已經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性格上也更加謙和努力,更能融入學校的生活,自然也是遊刃有餘。
而在陶哲軒7歲時,正當很多普通孩子還在玩耍嬉戲之時,已經有了一定數學基礎的陶哲軒又喜歡上了微積分。於是,說幹就幹利用閒暇時間他鑽進數學世界之中,堅持每天去附近的中學聽課。
既是天賦使然,又是努力所致,不久他便出了一本關於用Basic程序計算完全數的書籍。
如果說這已經足夠令人驚嘆,那麼更驚嘆的還在後面。在8歲時,他已經升入中學。由於對數學的興趣,他不僅在弗林德斯大學旁聽,還嘗試參加了SAT(美國高考)數學部分的考試。
SAT考試,是一項由美國大學委員會主辦的考試,它與ACT考試一樣,是各國高中生能夠申請美國名校學習機會、獎學金的重要參考指標。
而在這場考試中,8歲的陶哲軒拿到了760分,要知道滿分也不過800分,陶哲軒此時的實力已經可見一斑。
接下來的陶哲軒像是遊戲中開了掛一樣,從10歲、11歲、12歲接連三年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並接連拿下銅牌、銀牌、金牌。而這樣的成績,也分別打破了國際數學奧賽獎牌獲得者的最小年齡記錄。
在不斷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陶哲軒也並沒有絲毫的驕傲、懈怠。他拒絕了學者格羅斯勸說他打破澳大利亞最年輕大學學業的建議,不斷的夯實自己的基礎。
14歲時,&34;的他進入了弗林德斯大學學習,有了穩固的數學基礎,僅用2年在16歲時他便獲得學士學位,又僅用1年時間拿到碩士學位。
而在隨後他前往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讀博士學位,21歲時獲得博士學位,24歲時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正教授。
31歲時,他又成為了有&34;之稱的菲爾茲獎的獲得者,這也是繼丘成桐之後第二位獲得這一獎項的華人。
在2008年,他又斬獲了艾倫沃特曼獎。
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讓人們對這位年輕數學家的智商到底有多高十分感興趣,而在經過測試之後,陶哲軒的智商竟達到了230,愛因斯坦、牛頓、霍金等大家也是望塵莫及。
不過,更加令人覺得高山仰止的是,在數學這樣一個基礎學科發展到今天,數學已經細化到各個微小分支之時,他卻不同於眾多傑出數學家只紮根於單一分支之中的現實,而是涉獵甚廣,不僅在調和分析、解析數論、偏微分方程、算數數論等10個重要數學領域中成績斐然,就連在應用科學的照相機的壓縮傳感原理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另外,他還與本·格林合作對2300多年前歐幾裡得提出的與&34;相關的猜想進行了證明。
2009年,作為第二屆&34;總決賽的面試主考官,他第一返回祖籍國中國,期間不僅主持了面試工作,還在清華大學做了慷慨激昂的演講,用他的切身事例,激勵了無數有志於學的學子。
而在2014年時,他又獲得了300萬美元的科學突破獎;2015年,他又宣布證明了困擾學術界80多年的埃爾德什差異問題存在。
關於陶哲軒,或許用一位教授的話來形容恰當不過——&34;。
我們相信,未來關於陶哲軒的傳奇,仍會延續。
什麼是陶哲軒成功的秘訣呢?我們並不能否認,陶哲軒的天賦異稟,但在這份天賦異稟背後,或許陶哲軒所說的&34;才是他成功背後更重要的因素。
雖然他有著&34;的稱號,但事實上除去才華上二人猶如&34;之外,他與莫扎特再無太多相似之處。生活之中的他,除去聰明,謙和、溫文爾雅,甚至他還會用理科男的思維去用微積分去追求妻子,在他擔任教授時,儘管成就斐然,但他對待學生、同事卻沒有一絲絲的傲嬌,有的是竭盡所能的傳道受業解惑。
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天才很少,也大多難以觸摸;但陶哲軒卻是一個別樣的天才,他不僅僅是天才,還更是一個接地氣,可以讓我們普通人學習的天才。
因為即便我們沒有他的天賦,卻可以從他的成長、性格之中學習他的努力、他的勇敢、他的熱愛、他的堅持。如此,我們亦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