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教育局官網發布了《深圳教育局 2020 年工作思路》。記者了解到,今年將新改擴建公辦義務教育學校 30 所,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 4 萬個以上;新改擴建普通公辦高中學校 2 所,新增普通公辦高中學位 6150 個。在深化考試評價改革方面,《工作思路》提出,要進一步深化中考改革,推動學業水平考試與中考 " 兩考合一 ",試點將日語、俄語納入中考外語科目。
學前教育:探索建設覆蓋全市的"學前教育學區聯盟"
在辦好學前教育方面,深圳市教育局提出要建立 " 公辦幼兒園建設攻堅戰 " 推進機制,開展公辦園建設專項督導,壓實各區主體責任,完成公辦園、普惠園在園兒童分別佔比 50%、80% 的任務。
其次,還要擴充學前教育名師隊伍。建設 30 個市級學前教育名師(名園長)工作室,研究制定公辦園聘用制教職工薪酬體系,吸引並穩定優秀人才。進一步提高幼兒園教師學歷水平,力爭實現大專及以上學歷教師佔比 100%、公辦園教師本科比例達到 50% 以上目標。
此外,還要培育 20 個幼兒園優質示範項目和 10 個園本特色課程,探索建設以公辦園為核心、覆蓋全市的 " 學前教育學區聯盟 ",充分發揮優質資源示範作用。儘快研究出臺公辦幼兒園招生指導方案,確保學前教育普惠公平。
義務教育:積極引入廣東省實驗中學來深辦學
《工作思路》指出,要加大義務教育學位建設。今年,要新改擴建公辦義務教育學校 30 所,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 4 萬個以上。編制高中未來 5 年布局和建設規劃,探索普通高中建設和管理新模式,新改擴建普通公辦高中學校 2 所,新增普通公辦高中學位 6150 個。
今年,要積極引入廣東省實驗中學等國內名校來深辦學,達到新建高中 " 建一所、優一所 " 目標。加快科技教育平臺和實踐基地建設,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立深圳市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探索從中學到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深圳創新教育、中小學培養基地和教師培養基地。
加快推進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資源教室建設。加大督導與問責力度,推動各區原則上至少建成一所獨立設置的義務教育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 95% 以上。
高等教育:推動北大劍橋深圳學院落地
今年,深圳教育將加快打造一流高等教育高地。繼續優化高等教育整體布局,推進高校集群發展,形成 " 一城多園 " 的辦學格局。加快深大、南科大、哈工大(深圳)、港中大(深圳)高水平大學建設進程,提請省教育廳支持深大、南科大增加博士生招生規模和研究生推免比例。加快 " 雙一流 " 學科建設,給予創建高校和學科重點支持和專項經費保障。
在建設新校方面,要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音樂學院,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首批建築投入使用。爭取天津大學喬治亞理工深圳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國際設計學院獲教育部批准設立,有序推進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設立申報進程,加快推進清華大學與加州伯克利大學合作辦學進程。推動北大劍橋深圳學院落地。
此外,爭取以學科專業合作的形式,在深圳高校的理、工、農、醫等專業引進優質資源,開展合作辦學。加快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研究制定高校人員總量管理改革配套政策,推進創新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
中考改革:試點將日語、俄語納入中考外語科目
《工作思路》提出,要推動教育體制改革先行先試。在深化考試評價改革方面,推動招生考試與教育評價、分析指導有機結合,健全以評促建、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教育評價體系。進一步深化中考改革,推動學業水平考試與中考 " 兩考合一 ",試點將日語、俄語納入中考外語科目;堅持綜合素質評價作為中考錄取重要參考,引導學生主動提升綜合素養。鼓勵部分條件成熟的中學加大自主招生力度,支持學校特色發展。
在深化教育資源配置改革方面,探索大學區建設,探索優質校 + 新校、優質校 + 民校等形式的集團化辦學,大力推廣集團化辦學先進經驗。
要深化中小學課程改革。研究制定相關的學科教學標準及生涯教育、校本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指南,引領中小學課程改革。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大力推進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促進課程與人工智慧深度融合。加強勞動、審美、心理健康教育,配齊配足心理教師。大力開展義務教育階段 " 四點半 " 活動,進一步豐富學生課外實踐資源選擇。
在探索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方面,要充分發揮名校、名校長品牌效應與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帶動作用,組建中小學教育集團,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管理。加大力度引進國內外品牌學校資源,實行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委託管理、創新發展。轉變政府管理職能,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健全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構建大數據支持下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體系。鼓勵初中學校與學區內小學開展教育銜接研究,探索全市九年一貫制學校開展 " 五四分段 " 教育改革實驗。
智慧教育城市:構建校內校外互聯互通新型學校形態
今年,深圳要率先開展智慧教育城市建設,加速完成全市 5G 無線網絡高密覆蓋,構建校內校外互聯互通、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支持泛在學習的新型學校形態。推進人工智慧與教學分析技術應用,圍繞教育系統內部治理、對外一站式服務、決策支持、業務系統四個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全面開創教育信息化新局面。
要深入開展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研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與網際網路思維重構課堂教學,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教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學生學習及其評價的個性化、可視化,學與教的真正 " 翻轉 ",讓信息技術融合應用變成課堂教學的常態。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開展空間、技術、課程、管理等要素變革,培養智慧校園 2.0 先行示範校,重構課程生態、課堂生態、學校生態和教育生態。
【來源:深圳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