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敬亭山

2020-12-23 太平洋親子網

  獨坐敬亭山原文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注釋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縣誌 》記載:「在宣城縣北十裡。山有萬松亭、虎窺泉。」《 江南通志 》卷一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裡。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盡:沒有了。

  孤云: 陶淵明 《 詠貧士詩 》中有「孤雲獨無依」的句子。朱諫註:「言我獨坐之時,鳥飛雲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獨去閒:獨去,獨自去。閒,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閒自在的樣子。孤單的雲彩飄來飄去。

  厭:滿足。

  獨坐敬亭山的詩意/獨坐敬亭山的意思

  群鳥高飛,絕盡蹤影,一片孤雲獨自悠閒地飄浮而去我佇立在山頂,注視著敬亭山,敬亭山也看著我,彼此久看不厭。

  獨坐敬亭山賞析

  前二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託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並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詩的下半運用擬人手法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鳥飛雲去之後,靜悄悄地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這使詩人很動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還願和我作伴吧?「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鍊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又何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悽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於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誇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託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他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緻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髮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湧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像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相關焦點

  • 每日一首20200917 獨坐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唐】李白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安徽敬亭山1.注釋(1)獨去閒:獨去,獨自去。(2)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厭,滿足。2.譯文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閒。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3.主題點撥這首詩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情感。
  • 人到中年,才讀懂《獨坐敬亭山》:孤獨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無論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還是王維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亦或是嶽飛的「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就連豪邁的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有《獨坐敬亭山》一詩,來寫自己的孤獨。《元和郡縣誌》記載,敬亭山在宣城縣北十裡,山有萬松亭、虎窺泉。
  • 《獨坐敬亭山(外二首)》——作者:宗果,誦讀:王亞英
    插圖畫家:羅其鑫 獨坐敬亭山(外二首) 作者:宗 果誦讀:王亞英 獨坐敬亭山 ——致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 每日書法分享|唐詩三百首——李白《獨坐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唐】李白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創作背景獨坐敬亭山作者李白詹鍈《李白詩文系年》系此詩於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並認為與《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為前後之作。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詩《寄從弟宣州長史昭》,其中說道:「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閒。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還出翰林,李白長期漂泊。
  • 李白《獨坐敬亭山》與柳宗元《江雪》,您喜歡哪一種孤獨?
    前言有人問:李白的《獨坐敬亭山》與柳宗元的《江雪》哪一首更孤獨?我們能夠感覺到,這是兩種不同的孤獨。柳宗元的孤獨,透著一種寒意,一種冰天雪地中走投無路的失落;李白的孤獨,卻有著青山碧水間行藏在我的瀟灑。
  • 李白詩《獨坐敬亭山》是否符合格律詩要求,三仄尾算不算拗律?
    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千古為人傳誦,此詩將敬亭山擬人化,從此敬亭山有情,而詩人曠世孤獨,似乎只有山水慰藉了,其詩如下: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儘管《唐詩三百首》並未將此詩收錄,而按照一般的格律詩要求,三仄尾確實是應該避免的,但六甲番人認為,《獨坐敬亭山》還是應納入格律詩五絕之列,而大家在將李白詩分類的時候,一般也是將此詩當絕句看待。其實仔細分析,也可以看出這首詩是有一定的格律要求的,甚至可以當作律詩的最後四句,頭兩句不單符合平仄要求,也是對仗工整的。
  • 《獨坐敬亭山》:那份極致的孤獨,世上幾人能懂
    李白的孤獨在詩作中盡顯無餘,而《獨坐敬亭山》更是李白精神世界極度孤獨的突出表現。短短的二十個字,通俗易懂的語言,情景交融的描述,但是那份孤獨卻讓人久久不能釋懷。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爭論:關於「只有敬亭山」的事兒,有的人糾結於到底是「只有敬亭山」,還是「唯有敬亭山」,兩個字都有道理,意思也差不多,我認為已經不太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感受詩人表達的心情,融入詩人的意境之中。
  • 讓古詩《獨坐敬亭山》告訴你什麼是最有詩意的發呆?
    01李白獨坐敬亭山的故事744年,44歲的李白厭倦朝廷御用文人的生活,辭去翰林一職,此後再也沒有踏入仕途半步。繼李白之後,王維,孟浩然,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等唐朝著名詩人慕名而來,留下了很多關於敬亭山的詩詞及詩詞背後的故事,故有江南詩山一說。
  • 品讀《獨坐敬亭山》,山還是那山,水還是水,但人已非昨日之人
    我亦飄零久我想,當年的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李白,心裡的感受多半是這樣吧,那時的李白,孤獨,寂寞,滿腹的愁緒、委屈,不知該對何人說,最後化作一聲嘆息,將內心的情緒,都融入了這首詩中。《獨坐敬亭山》全文鳥群越飛越高,高到我都看不到的雲端之中,無影無蹤。而那朵孤雲,獨自有限地飄蕩在空中,無所事事。
  • 南方城市怕下雪,北方城市怕下雨,看完敬亭山的雪你就明白了
    安徽是中國最有名的旅遊大省,光5A級景區就有11個之多,其中黃山更是天下聞名,還有更多4A級景區,雖然沒有黃山和九華山那麼名氣大,卻很受文人遊客喜愛,它就是安徽宣城的敬亭山。敬亭山因李白的一首《獨坐敬亭山》而聞名遐邇,其實不光李白喜歡這裡,從古到今有非常多的文人墨客都曾到這裡駐足,主要還是這裡獨特的自然風光,雖然山不是很高,主要是特別有味道。它位於宣城的北部,有宣城文化魂的美譽,宣城以生產文房四寶著稱,從來都是雅商和文人喜愛的地方,這裡的竹子也遍布,凸顯這裡的高風亮節。
  • 連詩仙李白也看不厭的山,敬亭山有何魅力?杜鵑花開美不勝收
    對詩仙李白生平有過了解的人會發現,這是一個坐不住的人,喜歡東看看西看看,看到什麼可人的景,便留下些千古名句來,今天我們便來看看李白看不厭的山——敬亭山有何魅力?敬亭山:江南第一詩山有一座山因為一首詩而被世人皆知。詩是唐代詩人李白名作:「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而山便是敬亭山。
  • 宣城敬亭山玉真公主像不見了 官方回應:風化嚴重,將換新石像
    據中國宣城網報導 近日,不少前去市區敬亭山遊玩的市民發現:佇立在敬亭山腳下的玉真公主像不見了。這是怎麼回事? 「玉真公主像是敬亭山的一處重要景點,突然不見了還真不習慣。」有市民猜測說:可能是敬亭山為了防止泥石流,將公主像給挪了個位置。 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敬亭山管委會副主任徐蘅蘋告訴記者,玉真公主像確實不在了,但並非因為防止泥石流,而是作為模型送出去以製作新的公主像。 「這尊玉真公主像塑造於2001年,是用玻璃鋼製成的。」徐蘅蘋說,玻璃鋼是脆性材料,易損傷、斷裂和受到腐蝕,所以經過15年的風化腐蝕,公主像已嚴重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