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盡負,死生師友。

我想,當年的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李白,心裡的感受多半是這樣吧,那時的李白,孤獨,寂寞,滿腹的愁緒、委屈,不知該對何人說,最後化作一聲嘆息,將內心的情緒,都融入了這首詩中。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鳥群越飛越高,高到我都看不到的雲端之中,無影無蹤。而那朵孤雲,獨自有限地飄蕩在空中,無所事事。你看我不厭,我看你不煩,彼此間兩不相厭的,如今也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謫仙人的這首詩,創作的時間沒有明確的記錄,一般認為要麼是他在中年時,第一次到宣城時所寫,要麼是他被流放後,經歷磨難後,最後一次到宣城時所寫,我個人而言,比較傾向於後者。

因為根據詩的內容和基調,更像是他李白在花甲之年,人生中最後一次前往宣城時所寫。因為他中年成名時,第一次前往宣城的時候,前呼後擁,眾星捧月,從當地官員到鄉紳名流,對他都是推崇備至,他在宣城,可謂志得意滿。

不僅如此,宣城,對於李白而言,還有一個特殊的意義,那就是他李白的人生偶像謝眺在這裡修了一座樓,被稱為謝眺樓,李白在這裡,在自己偶像的樓邊住下,很是愜意,還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接到這裡生活,這時候的李白,是不可能有寫《獨坐敬亭山》這樣凸顯內心孤獨的詩的。

我以為,詩,是詩人心境的寫照。這首《獨坐敬亭山》中,李白看似在寫眼前的景,其實寫得也是他自己的內心。眾多的鳥兒都飛走了,都看不到了,就好似曾經在宣城的那些人,自己的從弟李昭,從前看重自己的宣城太守宇文先生,還有那些曾經陪著自己一起喝酒吟詩的宣城名流們,如今都不見了。

而留在空中的,孤獨的閒雲,不就是李白自己嗎,自己孤高於空中,無人陪伴,看似悠閒悠哉,但實際上,又何嘗不是一種孤獨,寂寞和惆悵呢?正是因為找不到人,正是因為無事可做,所以才閒著啊。

最後,李白眼中,陪著自己的只有眼前的山,而這個敬亭山,在我讀來,對於李白而言,或許已經不是一座山那麼簡單了。而是他的精神寄託,就如同謝眺在他心中的地位似乎,這座敬亭山,所代表的就是他曾經的那段志得意滿,高朋滿座的生活,是美好的回憶,而現在,自己只能從回憶中,在精神上找到安慰。

《獨坐敬亭山》,一首孤獨到極致的詩,了解李白的人,都能感受到李白內心的那種失落感,從前的熱鬧,如今卻孤獨,體驗過繁華後的困頓,會顯得越發的艱難,就好像一個習慣了日日夜夜和一大堆朋友前呼後擁的人,忽然間沒有人理他了,這種反差,誰都不好受。

人,畢竟不是獨立的個體,絕大多數的人,還是生活在群體裡,就算是沒有很多的朋友,也總有幾個生活中的核心接觸的人,總有幾個在自己內心深處,很重要很重要的人,親人,知己,摯友,發小等等等等,有這些人陪伴,生活中遇到的精彩可以分享,那個精彩才真的有意義,否則,即便是再如何精彩的風景和人生際遇,沒有人分享,沒有人講述,一切的美好都沒有意義。這一點,對於李白如此,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

最美不是下雨天,最美是和你一起避雨的屋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