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獨坐敬亭山》,山還是那山,水還是水,但人已非昨日之人

2020-12-23 憑欄優讀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盡負,死生師友。

我亦飄零久

我想,當年的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李白,心裡的感受多半是這樣吧,那時的李白,孤獨,寂寞,滿腹的愁緒、委屈,不知該對何人說,最後化作一聲嘆息,將內心的情緒,都融入了這首詩中。

李白舉杯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全文

鳥群越飛越高,高到我都看不到的雲端之中,無影無蹤。而那朵孤雲,獨自有限地飄蕩在空中,無所事事。你看我不厭,我看你不煩,彼此間兩不相厭的,如今也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獨坐敬亭山的意境

謫仙人的這首詩,創作的時間沒有明確的記錄,一般認為要麼是他在中年時,第一次到宣城時所寫,要麼是他被流放後,經歷磨難後,最後一次到宣城時所寫,我個人而言,比較傾向於後者。

眾鳥高飛儘是白雲中都看不到鳥了

因為根據詩的內容和基調,更像是他李白在花甲之年,人生中最後一次前往宣城時所寫。因為他中年成名時,第一次前往宣城的時候,前呼後擁,眾星捧月,從當地官員到鄉紳名流,對他都是推崇備至,他在宣城,可謂志得意滿。

影視劇中的李白

不僅如此,宣城,對於李白而言,還有一個特殊的意義,那就是他李白的人生偶像謝眺在這裡修了一座樓,被稱為謝眺樓,李白在這裡,在自己偶像的樓邊住下,很是愜意,還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接到這裡生活,這時候的李白,是不可能有寫《獨坐敬亭山》這樣凸顯內心孤獨的詩的。

詩的意境,多是詩人的心境

我以為,詩,是詩人心境的寫照。這首《獨坐敬亭山》中,李白看似在寫眼前的景,其實寫得也是他自己的內心。眾多的鳥兒都飛走了,都看不到了,就好似曾經在宣城的那些人,自己的從弟李昭,從前看重自己的宣城太守宇文先生,還有那些曾經陪著自己一起喝酒吟詩的宣城名流們,如今都不見了。

李白畫像

而留在空中的,孤獨的閒雲,不就是李白自己嗎,自己孤高於空中,無人陪伴,看似悠閒悠哉,但實際上,又何嘗不是一種孤獨,寂寞和惆悵呢?正是因為找不到人,正是因為無事可做,所以才閒著啊。

孤獨的人看孤獨的景

最後,李白眼中,陪著自己的只有眼前的山,而這個敬亭山,在我讀來,對於李白而言,或許已經不是一座山那麼簡單了。而是他的精神寄託,就如同謝眺在他心中的地位似乎,這座敬亭山,所代表的就是他曾經的那段志得意滿,高朋滿座的生活,是美好的回憶,而現在,自己只能從回憶中,在精神上找到安慰。

遊戲裡的李白形象

《獨坐敬亭山》,一首孤獨到極致的詩,了解李白的人,都能感受到李白內心的那種失落感,從前的熱鬧,如今卻孤獨,體驗過繁華後的困頓,會顯得越發的艱難,就好像一個習慣了日日夜夜和一大堆朋友前呼後擁的人,忽然間沒有人理他了,這種反差,誰都不好受。

獨鳥的內心很複雜

人,畢竟不是獨立的個體,絕大多數的人,還是生活在群體裡,就算是沒有很多的朋友,也總有幾個生活中的核心接觸的人,總有幾個在自己內心深處,很重要很重要的人,親人,知己,摯友,發小等等等等,有這些人陪伴,生活中遇到的精彩可以分享,那個精彩才真的有意義,否則,即便是再如何精彩的風景和人生際遇,沒有人分享,沒有人講述,一切的美好都沒有意義。這一點,對於李白如此,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

一起打傘的日子,最是美好

最美不是下雨天,最美是和你一起避雨的屋簷啊!

相關焦點

  • 獨坐敬亭山
    山有萬松亭、虎窺泉。」《 江南通志 》卷一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裡。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盡:沒有了。  孤云: 陶淵明 《 詠貧士詩 》中有「孤雲獨無依」的句子。朱諫註:「言我獨坐之時,鳥飛雲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獨去閒:獨去,獨自去。
  • 《獨坐敬亭山》:那份極致的孤獨,世上幾人能懂
    但是仔細品讀李白的一生,給人的感覺是孤獨的,或許可以理解為「高處不勝寒」。李白的孤獨在詩作中盡顯無餘,而《獨坐敬亭山》更是李白精神世界極度孤獨的突出表現。短短的二十個字,通俗易懂的語言,情景交融的描述,但是那份孤獨卻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 人到中年,才讀懂《獨坐敬亭山》:孤獨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很多人害怕孤獨,因此而迷茫、不知所措。其實,人在孤獨的狀態裡,才能進行真正的創造。縱觀我國古典詩詞史,你會發現詩人都是在極端孤獨中,創作出了千古名作。無論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還是王維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亦或是嶽飛的「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 《獨坐敬亭山(外二首)》——作者:宗果,誦讀:王亞英
    誦讀:王亞英 獨坐敬亭山 ——致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之亂的狼煙裡。,最後總是 山還是山。
  • 看山是山,山水是水
    還以為是張真人有意放慢了招式,好讓張無忌瞧個明白。只聽張三丰問道:「孩兒,你瞧明白了沒有?」無忌答道:「看清楚了。」張三丰道:「都記得了沒有?」張無忌答道:「已忘記了一小半。」張三丰道:「好,那也難為你了。你自己去想想吧。」張無忌低頭默想。過了一會兒,張三丰問道:「現下怎樣了?」
  • 安徽宣城有一座山,曾吸引李白七次登頂,被譽為「江南詩山」
    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晚年的李白卻有近十年的時間是在安徽度過。據有關史料記載,李白曾先後五次來到安徽,並在這裡創作了200餘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安徽省內的景點,也隨著他的詩句而名揚天下,《望天門山》、《獨坐敬亭山》、《《贈汪倫》、《秋浦歌》,每一首都是膾炙人口。在宣州城北5公裡,就有這麼一座山,曾經吸引了李白七次登頂拜訪,並留下了「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 佛教之中是如何理解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公案的
    因為禪宗有了這段公案的流傳,所以後世學禪與現在國內外談禪的人,便拿它做為參禪的把柄,有人說這就代表了禪宗的三關之說;也有人說,必須做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工夫以後,再翻一個身,仍然達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便是大徹大悟的境界。其實,這些所說,畢竟還是似是而非的見解,第一須要明了這是惟政禪師一個人用功的經驗談,至於惟政禪師本人,究竟是否已經大徹大悟,你先不能憑空架造,就代他作主觀的確定。
  • 何建明報告文學《那山,那水》:「兩山」故事甘醇至美
    如果說安吉的實踐是對「兩山」科學論斷的現實詮釋和解讀的話,《那山,那水》就是對「兩山」科學論斷和人民群眾實踐的文學解讀、剖析與詮釋。作為一位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用一腔才華和敏銳的洞察力,造就了《那山,那水》的品質和美學意蘊。作品以散文化的筆墨,穿針引線般的結構,溪水般流暢的氣韻,耳語般親切的問詢,用心用情精心釀出了白茶般甘醇、清香、至美的文學大作。
  • 李白《獨坐敬亭山》與柳宗元《江雪》,您喜歡哪一種孤獨?
    一、柳宗元《江雪》與李白《獨坐敬亭山》柳宗元這首《江雪》,寫作日期相對明確一些,是其寫於謫居永州時期,柳宗元在33歲-43歲之間: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李白《獨坐敬亭山》 寫作日期不詳,有人說是753年,李白52歲。也有人說作於761年,李白60歲: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兩首詩前兩句都是寫環境,寫遠景。
  • 一山一寺一菩提,品讀關於山寺的古詩詞,體味那濃濃的禪意!
    世事繁雜,不如靜靜的在家中,品一杯香茗,放空自己的心靈,一切皆是靜,一切皆是禪!一花一佛一世界,一山一寺一菩提,品讀關於山寺的古詩詞,體味那濃濃的禪意!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猶憶西窗月,鐘聲在北林。
  • 讓古詩《獨坐敬亭山》告訴你什麼是最有詩意的發呆?
    宣城盛產文房四寶,是中國文房四寶之鄉,盛產的文房四寶都以宣字打頭,分別叫:宣紙、宣墨、宣筆、宣硯。宣城也有很多風景如畫的著名景點,如敬亭山、太極洞、以及前面文章中提到的桃花潭等都是宣城著名的景點。所以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歡到宣城遊玩,在採購文房四寶的同時,也會遊覽一下宣城的秀麗山水。詩仙李白一生七次遊歷宣城,由此可見宣城的魅力。
  • 讀山 - 讀山-新聞頻道-和訊網
    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莊子在《知北遊》中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默默地不說話,如同攤開的一本書,等待著人們用腳步去閱讀。而蘊含其中的大奧秘,唯有心者才能深刻領會。——題記大山是一部大書。渾厚。凝重。讀它,僅憑一時好奇是不行的。須得有一番好心境,一番澹泊的心境。
  • 關於山的詩詞,這幾首,可以讀一讀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譯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層層白雲,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 夢裡看山是山,看水是誰
    比如,飛翔之夢,奔跑之夢,見水之夢,屎尿之夢。雖然場景不一樣,可是內容大致一樣。於是,古人就對夢境進行總結。從此,就有了周公解夢。對於周公解夢裡面的內容,很多人深有感觸。讚嘆古人的經驗,還能適合如今的時代。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周公解夢是古代家庭,家家必備的用品之一。就像柴米油鹽一樣。比孔夫子的四書五經的都要普及。那麼,夢裡的事情,該怎麼看呢?
  • 連詩仙李白也看不厭的山,敬亭山有何魅力?杜鵑花開美不勝收
    對詩仙李白生平有過了解的人會發現,這是一個坐不住的人,喜歡東看看西看看,看到什麼可人的景,便留下些千古名句來,今天我們便來看看李白看不厭的山——敬亭山有何魅力?敬亭山:江南第一詩山有一座山因為一首詩而被世人皆知。詩是唐代詩人李白名作:「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而山便是敬亭山。
  • 品讀| 裘山山:​活色生香林那北 / 艾偉:越來越晚熟的人
    品讀活色生香林那北文 | 裘山山想到林那北,我就會想到「活色生香」這個詞,漂亮、熱情、生動、勤奮、才華橫溢,還愛憎分明、心直口快,不活色生香才怪。本文作者:裘山山,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主要作品有《裘山山文集》七卷,長篇小說《我在天堂等你》《春草開花》《河之影》等五部,小說集《白罌粟》《野草瘋長》《戛然而止的幸福生活》等十餘部。
  • 李白詩《獨坐敬亭山》是否符合格律詩要求,三仄尾算不算拗律?
    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千古為人傳誦,此詩將敬亭山擬人化,從此敬亭山有情,而詩人曠世孤獨,似乎只有山水慰藉了,其詩如下: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儘管《唐詩三百首》並未將此詩收錄,而按照一般的格律詩要求,三仄尾確實是應該避免的,但六甲番人認為,《獨坐敬亭山》還是應納入格律詩五絕之列,而大家在將李白詩分類的時候,一般也是將此詩當絕句看待。其實仔細分析,也可以看出這首詩是有一定的格律要求的,甚至可以當作律詩的最後四句,頭兩句不單符合平仄要求,也是對仗工整的。
  • 山山水水幾多愁,以山喻愁的詩句
    愁思湧來之時,滿眼所見皆是愁。山也是愁,水也是愁,古今多有描寫愁思的詩詞,來品讀幾首以山喻愁的詩句吧。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唐·杜甫沈欣聊自適,放歌頗愁絕。歲末百草零,疾風高岡裂。在唐朝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的消息尚未傳到西安,然而詩人從長安到奉先縣途中的見聞已顯現出社會動蕩的痕跡,作者在所見所經歷中寫下此詩。全詩共500字,限於篇幅,節選幾句供讀者賞讀,全詩流露著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感。杜甫一生憂國憂民,見到人間疾苦,生出愁緒壓在心頭,如一座大山茫茫無際,不可移動一絲一毫。
  • 僾尼人和筍醬的故事丨尋訪南糯山的水之源
    帶著這兩個疑問,我們走遍南糯山的村村寨寨,尋訪各寨的知情哈尼人,和勐海縣的哈尼文化專家深度交流,「南糯山」的來由開始清晰起來。西雙版納一帶的哈尼族,稱之為僾尼人,也有稱為阿卡人,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南糯山的哈尼族,當地習慣稱之僾尼人。
  • 在「那山,那水」之間感悟美麗中國
    上世紀70年代以後圍湖造田,修建了幾道大壩,湖水退到村莊十裡之外,『那山,那水』已經變成了一種鄉愁。」全國政協委員皮劍龍動情地打出一段文字,輕敲手機鍵盤,發送到委員移動履職平臺的「兩山」理論學習討論讀書群裡。「您這番話可能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我們深有共鳴。」作為「群主」的全國政協委員張福成很快回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