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訊 本報記者謝玲 陳軍
折扣誘人的電商大促,經常讓網購一族心動,而如果能以優惠價買到與實體店同款的商品則更是讓人興奮。不過,不少市民發現,衝著品牌下手,到手的卻是「網絡專供款」,價格是低了,質量和實體店相比卻縮水了。
據了解,線上線下差別供貨現象十分常見,為了避免兩種銷售渠道打架,不少廠家都會生產專供電商渠道的「專供款」。
【案例】
到手才知是網絡款 價格便宜質量縮水
「難怪這麼便宜,不仔細看還真不知道買到的是網絡專供款。」幾天前,市民楊小姐網購了一雙品牌短靴,實體店價格759元,該品牌網店折後價529元。收到貨後,她發現鞋子的皮質不如實體店,而且要薄一些。
楊小姐懷疑自己買到了實體店的淘汰次品,但該品牌客服解釋稱,網店出售的是網絡專供款,不在實體店銷售,進貨渠道也不相同。
網購料理機的市民劉女士也說,她「被網絡專供款坑了」。該款料理機實體店售價299元,網店售價199元。到貨後,她發現自己購買的料理機為塑料材質,而實體店裡則為不鏽鋼,絞肉的刀頭也不像實體店那般厚實。她不禁感慨:「兩款料理機,參數上很難看出差別,也不影響使用,但質量大相逕庭。本以為撿到便宜,最後才發現上了當。」
【調查】
熱門品類都有專供 抄碼難尋同質同款
價格優惠是電商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催生了「抄碼族」。不過,電器、服裝、家居等很多熱門品類,都有實體店和網絡兩種銷售渠道,在實體店抄碼、再到網上購物,已經越來越難,線上線下很難找到同質的同款商品。
以服裝為例。記者在淘寶輸入實體店的部分產品貨號,都只能找到代購。搜索美特斯邦威、阿迪達斯、耐克、新百倫等多個品牌的天貓旗艦店,也很少能找到與實體店重合的當季新品。
有購物達人發現,在網上找到的與實體店相似或接近的款,質量一定會有差別,不熟悉商品規格者很難發現「縮水」。如羊毛大衣,網店款的羊毛成分可能比實體店少,輕薄羽絨服的含絨量也可能比實體店低。
差別最大的可能是電器類。「即使是同型號的產品,更換了一些元件,外觀上看不出來,也不影響使用,質量卻差別很大。」TCL湖北地區銷售經理黃先生告訴記者。比如,冰箱隔熱層的厚度不同,會導致能耗不同;電腦的顯卡、硬碟等硬體不同,會影響使用效果;液晶電視是進口硬屏還是普通軟屏,能效級別也有差別。
【原因】
面對不同消費群體 避免線上線下打架
「價格是電商的優勢,但一分錢一分貨是買賣商品的規律。」為多個休閒服裝品牌代工的湖北服裝生產企業老闆李志勇告訴記者,為了取得價格優勢,電商會儘量壓價,廠家的應對之道就是使用較為便宜的材料。
據介紹,按設計圖生產的一件羽絨服,可以從填充羽絨等級、毛領等級、裡料厚薄、拉鏈等金屬件的重量等諸多細節上「摳」出成本差異,還不影響充絨重量、含絨量等寫在衣服水洗標上的硬指標參數,電商銷售時以圖片為主,外觀上幾乎看不出來。李志勇稱,這些「網絡專供款」並不是假貨,但質量上的細微差別,很容易形成一兩百元的價格優勢,例如,好的貉子毛領要兩三百元一條,差的只需數十元。
目前,很多品牌商家都開發了「網絡專供款」,有的還專門推出了線上品牌。「如果實行線上線下同款產品同價,實體店因為成本高,肯定會受到影響,所以只能分開渠道專款專供。」中百商網人士分析稱,如何避免線上線下「打架」,是所有實體商家開拓網絡銷售渠道時面臨的最大問題,辦法之一,就是針對不同的銷售群體,設計不同的產品。
【提醒】
下單之前多個心眼 看清介紹以免後悔
「價格過低的電器,買的時候很開心,但用不了多久可能就出現問題,花在售後維修上的錢可能更多。」據一位電器代理商介紹,即便都是合格的電器產品,選用不同檔次的元器件,會導致整體品質的明顯差別。而家用電器所選用元器件的品牌、型號,很少在產品上明示,消費者難以發現哪些是使用了便宜的元器件。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與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提醒,「網絡專供款」不是低劣產品的擋箭牌,消費者網購下單時,應特別注意商品的頁面介紹,尤其要看清細節,如是否享受實體店售後服務,要以網站上的「售後保障」為準。這樣,一旦遇到消費糾紛,就能做到心裡有數、有據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