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16日晚間,為期十天的第69屆柏林電影節落下帷幕。以法國著名女演員朱麗葉·比諾什(Juliette Binoche)為首的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將最高榮譽金熊獎授予了以色列導演那達夫·拉皮德(Nadav Lapid)的《同義詞》,而分量僅次於此的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則由比諾什的老鄉弗朗索瓦·奧宗(Francois Ozon)執導的《感謝上帝》獲得。演員獎項上,在中國導演王小帥的《地久天長》裡擔任男女主角的王景春和詠梅雙雙獲獎。
朱麗葉·比諾什將最高榮譽金熊獎授予了以色列導演那達夫·拉皮德(Nadav Lapid)的《同義詞》。本文圖片 視覺中國
今年,主題聚焦於政治和社會議題的影片仍舊是柏林電影節當仁不讓的寵兒。進入金熊獎最終對決(場刊上同獲得最高的3分)的兩部影片——《同義詞》和土耳其導演埃敏·阿爾柏(Emin Alper)的《三姐妹的故事》(A Tale of Three Sisters)都屬此類。前者關於一個青年帶著一本法語-希伯來語辭典,逃離祖國以色列,來到巴黎生活;後者關於一個貧困家庭的三姐妹分別被寄養在富裕人家後的不同命運。而奧宗的《感謝上帝》則呈現了三個在少年時代遭遇神父性侵的朋友,人到中年後的生活。
最終勝出的《同義詞》是柏林電影節歷史上第一部出自以色列導演之手的金熊獎獲獎影片。有趣的是,就在上月,德國媒體還曝出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給德國總理默克爾寫了一封長信,希望德國政府停止再為柏林電影節撥款,理由是柏林電影節長期支持巴勒斯坦,杯葛以色列。此番《同義詞》的「為國爭光」勢必會在以色列國內引起一場不小的風波。
今年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17部參賽片中,有7部來自女性導演,比例達到41%,遠勝威尼斯和坎城。最終,女性導演也的確不辱使命。德國導演諾拉·芬沙伊德(Nora Fingscheidt)憑藉處女作《系統破壞者》拿下旨在獎勵創新的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另一位德國導演安格拉·夏娜萊克則憑藉《我當時在家,但……》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由此可見,困擾三大電影節的性別平等問題,最終的癥結不在女導演夠不夠多,還是在於電影節本身願不願意給予她們機會。
王景春獲最佳男演員獎
王小帥導演的《地久天長》雖未能斬獲金熊,但助力王景春和詠梅同時拿下最佳男女演員獎,也能證明這部聚焦中國家庭變遷的影片實力不俗。尤其,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國演員包攬「歐洲三大電影節」的演員類獎項。事實上,中國演員包攬A類國際電影節的表演獎項都很罕見,上一次還要追溯到2010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王千源和範冰冰分別憑藉《鋼的琴》和《觀音山》雙雙獲獎。
詠梅獲最佳女演員獎
除了獎項的揭曉外,當晚的頒獎典禮上,有兩個環節非常令人動容。其一是全體嘉賓起立向前一天(2月15日)去世的著名演員布魯諾·甘茨(Bruno Ganz)的致敬。這位瑞士演員與德國電影界、柏林電影節和柏林這座城市的淵源頗深。他在維姆·文德斯的《柏林蒼穹下》中,枯坐於勝利女神像上的畫面,無疑是這座城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記憶之一;而他在《帝國的毀滅》中也塑造了影史上最惟妙惟肖的希特勒形象。
此外,當德國文化部長莫妮卡·格魯特爾(MonikaGrütters)上臺,表彰即將卸任的電影節掌門人迪特·科斯裡克(Dieter Kosslick)在18年裡兢兢業業,將柏林發展為「全世界擁有最多觀眾以及最具政治銳度的A類電影節」時,也獲得全體嘉賓的起立鼓掌。
王景春和詠梅同時拿下最佳男女演員獎
中國電影方面,除了《地久天長》外,關注同妻及子女教育問題的《再見 南屏晚鐘》拿下專事獎勵涉及同性題材的泰迪熊獎評審團大獎。這部年輕女導演相梓的長片處女作入選了今年的「全景單元」中,由娜仁花主演。
【第69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熊獎:《同義詞》(Synonymes)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感謝上帝》(By The Grace Of God)
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系統破壞者》(System Crasher)
最佳導演銀熊獎:安格拉·夏娜萊克(Angela Schanelec) 《我當時在家,但是……》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王景春 《地久天長》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詠梅 《地久天長》
最佳編劇銀熊獎:毛裡齊奧·布勞奇(Maurizio Braucci)/ 克勞迪奧·焦萬內西(Claudio Giovannesi)/ 羅伯託·薩維亞諾(Roberto Saviano) 《少年黑手黨》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拉斯穆斯·維澤貝克(Rasmus Videbaek) 攝影 《外出偷馬》
格拉蘇蒂紀錄片獎:《與樹對談》(Talking About Trees)
GWFF最佳處女作獎:《奧雷》(Oray)
最佳短片獎金熊獎:《本影》(Umbra)
短片評審團獎銀熊獎:《藍色男孩》(Blue 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