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改名消除歧視難脫花樣改革之嫌

2020-12-12 中國臺灣網

  今年9月,多家媒體呼籲消除社會歧視,為「老年痴呆」正名。在昨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部表示,老年痴呆症規範名稱是「阿爾茨海默病」。(10月11日《新京報》)

  改名的理由是因為「老年痴呆」含有歧視之意,所以,衛生部表示,要尊重人,從病名入手。沒人會懷疑這種出發點有什麼惡意,但是,我們不可對此抱過多的樂觀,以為改名了就歧視不在無疑是很傻很天真。

  一個名字的含義是在社會生活中積澱而成的,強行改變,並不一定能收穫尊重之意,相關部門強行改名只怕更多的是有不負正業之嫌。如將「農民工」改名「外來務工者」,可更名後的外來務工者依然生活在城市的邊緣,依然為了醫保與入學而四處奔波,被排斥在政府的城鎮規劃之外。由此可知,更名往往成了逃脫責任的權宜之計。正如有人生病卻不給其醫治,只是將其臉上塗點亮彩顯得精神十足的樣子,這對病人與公眾都是十足的欺騙。

  寄望更名消除歧視不太靠譜的理由之二,是因為實質內容不變,縱然更名,也會將後來更改的名字變得飽含歧義。正如「妓女」為古有之的用法,後來忽然要向其表示同情與尊重,稱其為「小姐」,現在導致沒幾個女性敢坦然接受「小姐」的稱呼,政府與媒體忽爾又要為其更名,表示無歧視之義,稱之為「失足婦女」,但這依然不能提高性工作者的地位,她們依然掙扎在出賣肉體的場所,掙幾分青春的錢,。而社會各界並不因其稱呼的改變而對其態度有所變化。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以「痴呆症」定義這種疾病可能有不科學之處,但業已為社會接受。指的是這一特定的病,或有貶義存在,但也並不全是別人鄙視的目光於其中。如《紅樓夢》中的寶玉、黛玉都被人稱之為痴呆,我們讀者卻對其是真心的喜愛。「老年痴呆」的稱呼,或許在一定的場合確實有人在語氣中夾雜有不屑之意,但是,這與使用者個人修養有關,卻並不成為非要更名的理由,畢竟,只要人內心不尊重病人,即使換成星宿老仙下屬的馬屁稱呼也一樣掩蓋不住那種鄙夷之情。

  怎樣對一個病人表達自己的尊重,表達對生命的敬畏,表達對別人遭受不幸的同情,需要個人心存敬意,需要國家與政府的健全保障體系,讓其活得有尊嚴,這才是比更名更為有效的表達不歧視的方式。衛生部應做的是加大疾病的防控與醫保的覆蓋,而不是在更名這種事上大費周章。

  況且,「阿爾茨海默病」能在以後使用當中不沾上歧視的語義嗎?語言的發展,沒人敢保證。同時,這個名詞過於生僻,也不是一般的民眾所能理解。事實上,將「親愛的」換成「達寧」不能消除其親暱色彩,更個病名更難脫病之為病的本質,也難脫當下社會所形成的特定看法。而且,更名更會造成文化隔膜。文化是要為老百姓服務的,這一點,無須過多強調。

  因此,尊重哪一個群體,不是在名字上改變這麼輕巧,而是要求政府機構能多做點實在的事情,至於花名能免就免了,實利倒可以多一點。 (寧新春)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相關焦點

  • 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呼籲美國遵守國際義務:進行結構性改革...
    15日,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3次會議上,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呼籲美國立即進行結構性改革來結束種族歧視,以及履行國際公約義務,消除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在15日發表的正式聲明中,敦促美國政府充分尊重《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並確保美國執法官員通過培訓和教育課程廣泛了解這一公約。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主席阿米爾在聲明中表示,「幾百年來,系統性和結構性的歧視充斥著美國政府機構。
  • 就業性別歧視,難以消除的「社會之痛」
    原標題:就業性別歧視,難以消除的「社會之痛」 「大學生找工作,難!女大學生找工作,更難!」不可否認,個別行業、職業有性別是否適合之分,但有些單位不考慮行業、職業,不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招聘中依然存在性別歧視行為。 由於「性別歧視」引起的官司糾紛也並不鮮見:2012年6月,女大學生在網投簡歷時,遭遇北京市海澱區新巨人培訓學校「僅限男性」,遂將該校告上法庭;2013年年初,華南師範大學女學生在求職中同樣遇到企業「只招男生」的尷尬,於是向該企業索賠。
  • 消除非全日制研究生歧視需從去功利化破題
    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話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作為改革後的新生事物,教育部明文規定非全日制研究生與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然而在實踐中,因畢業證書上有「非全日制」四個字,不少碩士研究生就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
  • 東方快評丨非全日制學歷被拒絕,消除學歷歧視再難也要奮進
    學歷歧視、唯學歷論,這是早受詬病的字眼,儘管歷盡艱辛,仍然頑強地生存,不僅存在於一些人的偏見思維之中,更存在一些組織者身上。所謂的「組織者不了解通知」云云,恐怕只是個藉口,組織者難道不學習相關文件嗎?有這麼多人,難道沒有發現嗎?只不過是在學歷歧視方面,他們是哪怕是被詬病,也要選擇自己認為的「高學歷」、「正規學歷」。
  • 公務員面試熱點:「農民工」稱謂改名
    1月3日,廣東將加快研究並適時出臺取消「農民工」稱謂的政策措施,並建立健全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城鎮的制度設計;2011年12月25日,河南中牟縣對優秀務工農民進行表彰,按照常規,現場懸掛的條幅本應是「全縣第二屆優秀農民工表彰大會」,為了消除歧視,讓外出務工農民更有尊嚴,經過一番研究討論,當地把其中的「農民工」三個字換成了「新型合同工人」,這是中牟首次取消「農民工」稱謂。
  • 出版社改名成風為哪般?招牌是做出來不是叫出來的
    記者從未見過這家出版社,一打聽才知道,這並非是一家新的出版社,而是原來的印刷工業出版社改名而來。近年,中國的出版社改名成風。名字一個比一個有文化,一個比一個氣派大。但是出版畢竟還是內容為王。名字需要響,內容還得優,這才是發展的正道。  印刷工業出版社是最近改名的。這家出版社1981年成立時就叫這個名字。但是其實現在這家出版社出得最多的是大眾圖書和少兒圖書,出的很多書都和印刷工業無關。
  • 從「教師招聘歧視非全日制學歷」談起:消除學歷歧視實現基本公平
    從「教師招聘歧視非全日制學歷」談起:消除學歷歧視實現基本公平近期,有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自己是2017年後的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參加內蒙古鄂爾多斯古杭錦旗和準格爾旗的教師招聘時,均被「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
  • 智聯招聘:職場女性生存堪憂 「性別歧視」短期難消除
    重要發現職場「性別歧視」短期難以消除22%的女性認為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25%認為在晉升中存在嚴重的性別不平等現象,男性的比例分別為14%和18%。43%的具備碩士學歷的女性認為就業中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男性的比例僅為18%。
  • 美國:無法消除的種族歧視
    無法消除的歧視怒火終於延燒至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北京時間8月26日,為抗議黑人男子雅各布·布雷克被警察連開7槍導致癱瘓,NBA球隊雄鹿隊,拒絕出戰與魔術隊的季後賽比賽。從法律上,美國的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在上世紀60年代已經廢除。但在現實層面,時至今日,以非洲裔為代表的美國少數族裔群體,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仍然遭受長期、廣泛、系統性的歧視。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非洲裔美國人的患病率是白人的5倍多,死亡率也遠遠高於白人。在密西根州,黑人居民僅佔該州總人口的14%,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卻佔39%。
  • 學歷歧視如何消除?高職院校「百萬擴招」告訴你
    企業歧視高職生,本科生就是正式工,高職就是派遣工,哪個願意賣命喲?國企,事業單位最嚴重!你有遇到過這種職場歧視嗎?報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按照往年,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這類型的人只能報讀成考、電大,但是現在可以直接報讀高職擴招,拿全日制文憑!這樣可以消除學歷歧視嗎?
  • B肝歧視短期內難消 根本原因是恐懼
    一切皆因「B肝歧視」而起。在探究「B肝歧視」為什麼會存在的問題上,有社會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因為很多人不清楚B肝的傳播途徑,認為和B肝病毒攜帶者生活、工作在一起隨時可能被傳染。這「歧視」,其實是人們對疾病的恐懼。這種恐懼在現實中被無情誇大,而強制B肝檢測在其中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衛生部通報上述政策意在破除這種制度安排,以消除B肝歧視。
  • 反種族歧視浪潮下,中國品牌「黑人牙膏」被迫改名?
    「黑人牙膏」改名 改名的原因是: 自從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被「跪殺」後 全美乃至全球的反種族歧視浪潮仍然愈演愈烈
  • 湯竹麗:消除社會對女性愛滋病毒攜帶者的歧視
    中華慈善新聞網北京1月30日電 27日,由中國CDC性艾中心政策與社會學室和聯合國婦女署共同舉辦的「關愛婦女和愛滋病——《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以下簡稱《消歧公約》)後續行動計劃研討會」在北京瀟湘大廈舉行。聯合國婦女署駐華辦公室國別主任湯竹麗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按分班考試成績排學號」有製造歧視之嫌
    多年來,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之分,早是公開的秘密,從沒見哪個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出來管管,人們已經習以為常。如果不是一位學生家長告訴筆者一個更加「變態」的信息,我也懶得再說這個話題——她的孩子剛升入北京一所著名中學。她告訴我:前兩天孩子「分到」學號,每個人學號對應的,是他的分班考試成績在班裡的排名。  初聞很吃驚。上網搜搜,這麼「分」學號的學校,還不只這一所。
  • Mr.透透氣之夜問 38:應該怎樣看待性別歧視?
    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歧視,因為大家都要靠著優越感才能增加自我與他人的認同,人類不滅,歧視不止。。。所以,內心比較強大的人,根本不關心誰歧視了誰,TA更關心自己做了什麼有價值的東東,讓身邊人可以高看TA。。。 當然,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既然消除不了人類的劣根性,就只能調整我們看待歧視的態度了。。。
  • 西班牙巴塞隆納華人街頭行為藝術 呼籲消除歧視
    西班牙巴塞隆納華人街頭行為藝術 呼籲消除歧視 2020-02-19 09:57:30 同時在當前中國疫情背景下,還加入了以抗擊疫情為導線的內容,呼籲人們共同抵制因新冠肺炎而對華人產生的歧視行為。  據了解,這個行為藝術作品「I AM YOU」,是旅西油畫家張春卉經過長達一年多的構思,醞釀而成的。在當前中國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又加入了巴塞隆納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生何玥璐提出的創意「反對以疫情為導線的各類對華人的歧視現象」。
  • 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 | 如何根除種族主義?
    在3月21日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之際,教科文組織將組織圓桌會議,討論種族偏見的根源、種族主義的影響以及當代社會中仍持續存在的種族偏見。會議將於10:00-13:00(巴黎時間)在教科文組織總部11號廳舉行。
  • 消除學歷歧視,應樹立更鮮明的導向
    即便網友留言中拿出《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關於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作為依據,但相關方面依然以「未盡之處,敬請諒解」進行回應,並未對政策進行根本性調整,網友們「無語」也就不難理解。有的地方在執行過程中,將問題歸咎於「具體人員對新規不了解」,但在明確的依據之下,依然未實現及時調整,證明學歷類別偏見的根深蒂固。
  • 美機場不準司機上廁所 Uber華裔司機稱有歧視之嫌
    包含華裔在內的Uber司機日前通過準工會在網上請願,批紐新航港局(Port Authority)歧視新移民與少數族裔,要求在停車區安置流動廁所。由機工工會與Uber司機組成的準工會「獨立司機協會」(Independent Drivers Guild)日前在網上發出請願信,指出手機叫車的計程車司機(FHV drivers)多為少數族裔與新移民,而航港局不讓他們到航廈內上洗手間,又忽視該協會要求在手機停車區(cell phone lot)放置流動廁所的請求,有歧視之嫌。
  • 弗洛伊德之死引爆反種族歧視怒火,美國社會要求推動警察系統改革
    菲洛尼斯在發言中表示,他希望美國國會立法者聽到民眾的呼聲,推動警察系統改革,遏制警察暴力執法,特別是針對非裔美國人和其他少數族裔過度使用暴力的行為。喬治·弗洛伊德的弟弟菲洛尼斯·弗洛伊德:請尊重這些抗議者,尊重喬治·弗洛伊德作出必要的改革,讓執法者解決問題,而非製造麻煩讓執法不當者受到懲罰,教會他們在執法過程中,懂得尊重心存憐憫,告訴他們何為「必要」的武力,告訴他們慎用致命武力,除非生命受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