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界人士前往靈堂悼念梅葆玖 有老人跪地悼念
26日,北京京劇院為梅葆玖設置靈堂,接待前來弔唁的各界人士。當天記者在現場看到,前來緬懷梅葆玖先生的人一直絡繹不絕,一位老人更是在兩位年輕人的攙扶下,下跪悼念梅葆玖。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靈堂擺滿花圈 老人跪地祭拜梅葆玖 梅葆玖先生的靈堂位於北京京劇院綜合樓四樓,裡面擺滿各界人士送來的花籃、花圈。正中則擺放著梅葆玖的大幅照片,兩側輓聯分別是「瀝血梨園桃李九州芳盛德永存」、「仙姿香韻美譽四海傳無愧大師」,以寄託哀思。
-
戲以人傳育少年 永存不朽京劇魂——悼梅葆玖先生
今年兩會期間,請梅葆玖籤字、寫寄語的媒體很多,面對著厚厚的一疊首日封,有人為老爺子搬了椅子,請他坐下慢慢寫。 梅葆玖連連擺手說,「不多不多,看我站得穩著呢。」80多歲的老人家,堅持站著籤寫了近半小時。 「九爺爺從來不會拒絕籤名,有時候都得我們身邊人幫他擋著。」
-
梅葆玖百日祭音樂會開啟 梅派弟子演唱《大唐貴妃》
原標題:梅派弟子演唱《大唐貴妃》等名劇 8月2日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的百日祭奠,當晚在北京中山音樂堂將舉行一場名為「梅韻流長·玖玖迴響」大型京劇交響音樂會。
-
梅葆玖親授梅派第四代傳人:從「鬥雞眼小嶽嶽」到最美楊貴妃!
可能看照片,大家腦海中浮現出的就是「其貌不揚」這四個字,完全和貴妃醉酒的楊貴妃,和梅派風格也完全想像不出有哪裡搭了邊,可正是這麼一個小夥子,卻是梅蘭芳幼子梅葆玖的親傳弟子。梅葆玖是梅蘭芳最小的孩子,也是梅派藝術傳人,而上面這位小男孩,就算的上是梅葆玖最後挑選出繼承梅派的傳人之一了。
-
人民日報時政新聞遊戲產品創新研究
本文將以《人民日報》近年來創作的系列新聞遊戲產品為例,分析新聞遊戲產品區別於其他新媒體報導形式的特點,進而探討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傳統主流媒體在創新媒體內容呈現方式方面所做的創新及其帶來的啟示,對這些新聞遊戲產品的時政特點再做一些中宏觀層面的闡述。
-
89歲演員盧燕悼念梅葆玖:親愛的玖弟 永遠懷念你
盧燕和梅葆玖(資料圖) 搜狐娛樂訊 4月25日上午11時許,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在京逝世,享年82歲。25日下午,與梅葆玖相交甚篤的著名演員盧燕發文悼念:「親愛的玖弟,你好好的健健康康的怎麼就走了呢?二月裡我們還一起吃飯,你說等我百歲生日,要給我唱麻姑拜壽,可這遽然作別,叫我如何接受啊!」26日上午,盧燕再次發文追憶梅葆玖,稱:「情同手足八十載,而今再唱無人和。我最親愛的玖弟,我永遠懷念你。」
-
「新紙媒」探路 人民日報推進報紙傳播形態創新
7月1日起,人民日報正式分步推進報紙傳播形態創新,一個月來推出帶二維碼的視頻、圖片報導162篇 7月1日,剛剛度過65歲生日的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致讀者》,提出將分步推進傳播形態創新,利用二維碼、圖像識別等技術,將部分稿件由單一的文字形態轉化為文字、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態。
-
破除封閉保守思想 樹立開放創新意識
原標題:破除封閉保守思想 樹立開放創新意識 破除封閉保守思想 樹立開放創新意識 ——八論紮實開展「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奮發作為、協同發展」大討論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沒有誰能在一個封閉的狀態裡自我發展,也沒有誰不創新卻能在競爭中勝出。順應這一大勢,破除封閉保守的思想,樹立開放創新的意識,就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
梅葆玖弟子胡文閣罕露面,再扮花旦好嬌媚!卻被指發福太尷尬
12月19日,導演王延星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了一段梅葆玖親傳弟子胡文閣的視頻。視頻中,胡文閣身著藍色上衣,搭配黑色的褲子,留著乾淨利落的短髮,正向別人認真地講述並演示唱戲時的技巧。但是,也有一些網友表示胡文閣也開始發胖了,還表示梅先生端莊,他的表演不太像。胡文閣作為梅蘭芳京劇團的領銜主演,是梅派青衣的第三代傳人,師從戲曲大家梅葆玖,主攻旦角。他曾經表演過《宇宙鋒》、《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以及《霸王別姬》等多個經典曲目,還獲得過陝西省通俗歌曲一等獎以及中國歌壇成就獎等諸多獎項,受到許多粉絲的喜愛。
-
臺大教授:「怕輸」文化造成保守心態,最難的一課,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教授笑著回答:「去犯錯與創新吧!借著課本教你的基礎,然後去有計劃的犯錯、嘗試創新。這才是有價值的!」臺灣小子,如當頭棒喝般醒悟:什麼才是追求知識的本質?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尋求突破,繼續為下一代累積新知,以創新動能造福人類社會,才是知識的本質。
-
劉洪彪、張旭光看「非文字」類書法:創新還很保守!
時下,打著各種創新旗號的所謂書法創新琳琅滿目,曾翔的「吼書」,張強的「盲書」,邵巖的「射書」、王冬齡的「亂書」,種種「非文字」書法大行其道,看得網友眼花繚亂。網友認為,書法都被這些人帶壞了,搞得烏煙瘴氣。然而為何中書協「大咖」劉洪彪和張旭光卻說「書法創新還很保守」呢?
-
追本溯源說保守
□賈文毓 「保守」一詞,聲譽不佳,人們往往歸之於貶義詞之列。《現代漢語詞典》釋曰:「維持原狀,不求進取;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多指思想)。」《漢語大詞典》:「謂維持舊狀態,不求改變或改進。」歸併今人徐中舒對「保」的闡釋,以及東漢許慎和清代段玉裁對「守」的解釋,我們不難看出「保守」一詞的含意實為:擁有且以「法度」事之。倘此釋正確,則「保守」乃非貶義之詞矣。 基於「保守」的上述詮釋易知,保守的前提是擁有。不曾擁有,保守於何?必是先擁有,後保守。在日常生活中,年長者顯得較為保守,因為他們較年輕人有更多的擁有。
-
人民日報:創新是藝術的生命
對於當代中國作家來說 ,創新是他們文化性格之中最為明顯的特徵。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巨大的轉型,社會階層處於深刻的調整之中,改革開放波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人民大眾充分調動起來了,各種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這一代人的手中並沒有現成的藍圖,他們更多地是以智慧、激情和自信開創自己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來說,作家的創新意識尤為可貴。
-
人民日報:增強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深刻闡述加快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意義,勉勵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
【人民日報】科學家查清中國大鯢「血緣譜系」
日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車靜研究員、張亞平院士及羅伯特·墨菲教授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在中國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基於基因組水平數據揭示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有可能為8個)組成,中國大鯢的保護亟須進一步評估和改進。該項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5月22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
人民日報今日談:迎接創新的井噴
跨入新年的這短短幾天,仿佛成了中國創新成果的展示日。伴隨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鼓點,快舟一號甲小型運載火箭實現「一箭三星」發射,給數百億原子筆安上「中國筆頭」的「小目標」也宣告實現。
-
在傳承中讀懂"守正創新"的意義
原標題:在傳承中讀懂「守正創新」的意義 在我前面發言的老前輩代表是閆百琨老師,當我邁入光明日報的大門時,最先學習的就是1982年他帶領記者站推出的張華為搶救淘糞老農獻出生命的報導,正是這個報導,將「大學生冒死救老農值得嗎」的討論寫入了教科書; 在我前面發言的中年記者代表是鄭晉鳴老師
-
人民日報: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兩個全面」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貫徹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國共產黨自覺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要求、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鮮明立場,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勇於改革創新、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堅定信念和巨大勇氣。從這個意義上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理論創新要有問題意識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通過理論創新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然要求強化問題導向和問題意識。 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同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也需要一個「支點」。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